一曲文屋 都市言情 工程代号521 第113章 奋起直追
    魏建学是无论如何也回不去试验三组了,因为老钱有言在先,这一点陈耀华非常清楚,但老陈没有必要跟他说这些,让魏建学直接去问老钱岂不更好?毕竟老钱才是试验三组的负责人。
    对于马学远来说,陈耀华的话已经堵死了他回试验一组的路,老马垂头丧气地说:“老陈,就算我不回试验一组,你总得给我安排个地方吧?”
    虽然陈耀华早就想撤销老马在试验一组组长的职务,并希望他离开521工程,真到了这个时候,陈耀华却觉得老马很可怜,他跟魏建学混到没有基层单位愿意收留的地步,他们做人确实很失败。
    实在不知道应该把马学远安排在521工程所属的哪个基层单位,陈耀华真想把他退回院里的干部处,但面对这个处处跟自己过不去的老同事,陈耀华动了恻隐之心,毕竟一个五十年代初的工科大学毕业生,如果被闲置起来,也是对人才的浪费。
    考虑了半天,陈耀华想到一个主意,“学远,多年来你疏远自己的专业,课题组长和项目负责人你是不能当了,521工程指挥部有几家外协企业,我们准备成立一个协调办公室,要不你到这个办公室当协调员吧?”
    “可这就跟我的专业知识没有多大关系了。”老马似乎有些不舍。
    “那些外协企业都是为521工程生产基地进行原料配套的,你对他们的情况也算比较熟悉,不能说跟你的专业知识没有关系,只是关系不大。另外,近十年来,你整天泡在督导委员会,早就离开了自己的专业,即使让你当组长和项目负责人,我看你也未必能胜任。”
    “好吧,我服从安排。”老马想了想,到了这个地步,陈耀华肯收留自己,已经算是开恩了,哪还敢挑肥选瘦啊!
    从此以后,马学远被置于521工程指挥部的直接监管之下,再也没有当课题组长和项目负责人那么自由了。
    魏建学对实验室的三班倒都很抗拒,生产基地的环境更艰苦,工作更累,以他的意愿,是绝对不愿去生产基地工作的,但陈耀华把他推到老钱那里,让三组组长做决定。
    钱章良是个直性子,魏建学刚进门,他就毫不客气地问:“你来干什么?”
    “钱师傅,老陈让我问问你,是否让我回三组?”
    “这个老陈,我早就跟他表过态,他没告诉你吗?三组已经没有你的岗位,你就不要回来了。”老钱直截了当地说。
    “可是,如果我不能回三组,就得去生产基地。”
    “反正三组已经没有你的岗位了,究竟去哪儿,那是你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但我原来是三组的人,院里规定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建学,你都快十年不在试验三组了,我总不能把岗位一直给你留着吧?这里早就没有你的岗位,你回来能干什么?”老钱待答不理地说。
    遭到明确拒绝后,魏建学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陈耀华办公室。
    “建学,这么快就回来了?跟老钱谈的怎么样?他同意你回去吗?”陈耀华明知故问。
    “同意什么呀,老钱说试验三组没有我的岗位了。”魏建学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说。
    “怎么办呢?你自己还能想到别的办法吗?”
    “主任,我要是能想到别的办法,就不麻烦你了。”
    老陈点了点头,“建学,此前我已经说过了,如果三组回不去,你就只能去生产基地了。”
    虽然魏建学知道事情的结局,但他还想做最后的努力,便故伎重演,“我倒不是害怕去生产基地,但我这身体状况不太好,我怕自己吃不消啊!”
    陈耀华笑着摇了摇头,“建学,一说到干活,你身体状况就不好,并屡次以此为借口逃避工作。在督导委员会那么多年,谁也没见你身体状况不好,你整天蹦跶的多欢啊!”
    谎言被当场戳穿,并受到奚落,要是换做其他人,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魏建学脸皮厚,竟嬉皮笑脸地说:“主任,我也算老职工了,你跟许巍打个招呼,在分配岗位时,能不能让他对我关照一点?”
    “我这就给许巍打电话,要不他凭什么给你安排岗位?不过关照就免了,因为你又不是什么特殊人物。”
    “老陈,你......”
    “怎么,我说的不对吗?魏建学,你不会认为自己还是督导委员会成员吧?如果还想回来,就赶紧去生产基地报到,并无条件服从分配,否则,你请另谋高就!”
    ......
    人事问题理顺后,陈耀华和tsm研究室的技术骨干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确立新的研究方向。
    自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外封锁逐渐解除,从各种渠道陆续获得的关于tsm材料方面的信息越来越多,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陈耀华和521工程指挥部的技术专家们认为,此前进行的tsm材料及其衍生产品的研究思路,跟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差别在于这种材料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甚至第五代产品,而国内的521工程研究开发的tsmt系列衍生产品,才相当于国外的第二代产品。
    对过往的情况进行分析后,老陈和其他专家普遍认为,在tsm材料开始研制的起步阶段,国内技术水平跟发达国家的代差也就一到两代,但近十年国外在这方面发展太快了,平均三年左右就开发出新一代产品,而国内因为种种原因,在tsm材料的升级换代方面却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在对国内外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后,结合国内的实际需求,陈耀华和同事们决定奋起直追,他首先向梅院长汇报了这方面情况和国内各行业的需求,还有他们的设想。
    “耀华同志,我在这方面是外行,你是国内tsm材料方面的顶级专家,我相信你们的分析判断,你把你们的设想和计划打个报告,在部里备个案,然后你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开展工作了。你说得对,耽误了十年,咱们要有紧迫感,要奋起直追,否则差距会越来越大。”作为一名老领导,梅院长对老陈寄予了厚望。
    陈耀华在521工程指挥部组建了一个技术专家组,由他出任组长,专家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周玉明、许巍、田海涛、黄哲明及何鸣等人组成,主要负责收集国外有关tsm材料的最新信息,另一部分由老钱、孙良才和高建生等人组成,他们负责新材料开发所需原料的研制。
    科研工作者都很务实,认识到落后的现状,他们既不气馁,又敢于坦然面对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或迎头赶上,夸夸其谈或坐以论道都毫无意义,唯有立即行动起来,脚踏实地的工作,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从此以后,技术专家们在各自的自行车把上总是挂着一个兜子,里面装着有关书籍和技术资料,不分上下班,一有时间就研读分析。不得不说,国外的先进技术令他们大开眼界,无论合成工艺,条件控制,仪器设备,还是原料精制和检测方法,都让他们耳目一新。
    通过对国外新技术的分析,他们发现第三、四、五代tsm材料的功能和性能都在不断扩展和提高,在讨论技术跟踪方案时,专家们的两种观点出现了分歧,一种是循序渐进,从第三代产品做起,另一种观点是跳过第三、第四代,直接研发第五代tsm材料。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到了陈耀华拿主意的时候,他决定整合现有资源,在tsm研究室成立两个材料合成课题组,分别命名为试验四组和试验五组,四组负责第三、第四代材料的开发研制,五组直接探索第五代tsm材料的合成技术。
    这显然是个两头兼顾的方案,有人认为通过这些年的磨难,老陈变得圆滑了,他不愿得罪人,在技术方案上搞平衡。
    陈耀华对此不以为然,他承认这是两头兼顾的方案,但他认为两头兼顾很有必要,因为一方面tsm的第三和第四代衍生产品在国内还是空白,国内相关行业有这方面需求,而且研究开发这两代产品,还能为第五代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一部分技术支撑;另外,直接研究第五代产品,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藉此追踪该领域的世界前沿,所以,这方面的探索也很有必要。老陈认为两种方案都有道理,都应得到支持。
    几位专家对陈耀华的想法由衷佩服,在研究方向和科研选题方面,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
    无论第三、四代产品的研发,还是第五代tsm材料的探索,都面临着很多技术难题,光靠试验四组组长田海涛和五组组长黄哲明,显然无法解决这些难题。陈耀华决定发挥集体智慧,继续保留521工程指挥部专家小组这一机构,以便对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咨询。
    虽然不知道国外先进技术的具体细节,但通过多渠道交流和借鉴,对第三第四代tsm材料的技术方案有了大致了解,在随后的研发过程中少走弯路,起码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试验四组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研制出了跟国外第三代产品性能相当的tsm材料,陈耀华要求四组的技术人员和职工们一鼓作气,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把第四代产品搞出来。
    田海涛是个慢性子,搞出第三代产品后,他想利用整理数据和编写试验报告的机会休整一段时间,便以此为借口,消极应对陈耀华提出的要求。
    一次到班组检查工作,陈耀华发现除了田海涛和几名技术人员在伏案工作,四组的其他职工都比较悠闲,经打听得知,田海涛让职工们放松一段时间,过一阵子再开展新的试验。
    老陈感到纳闷,已经安排下去的工作,到这里怎么就停下来了?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最新入库:灵芝(1v1校园)  [强取豪夺]我入良夜  不嫁?你撩我干嘛  他暗恋的星星  公主她无所畏忌  和影帝闪婚后上恋综  太刺激了!满级宿主被疯批强制爱  我等星辰落入怀  野蛮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