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王璟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此时已经是嘉靖四年的冬天,按照规定,第二届国士院选举即将开始,因为国士院选举可以连选连任,所以有意再一次当选的国士都已经返乡,用半年时间来准备新一届国士院的选举。
这五年来,因为张超处处以国士院为尊,成为国士的好处已经天下皆知,所以第二届国士院的选举比第一届要激烈的多,那些希望连选连任的国士也非常多,留在京中的国士太少,所以国士院也就不开张了。
这样一来张超就更没有人制约了,随着张超对于军队改革的深入,他在官场上的敌人的势力也越来越弱,已经等不下去的他们决定在这个时刻对张超摊牌。
问题在于上一次张超遇刺,他乘机调动了军队进入内城,后来干脆在九城兵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提督九门防御衙门,统领这部分入城的军队。
张超设立了文武两个主官,文官是五品衔的右副佥都御史,武将则为总兵,均由张超的亲信担任,这样一来他就牢牢控制了内城。
皇城的军队一概由御马监太监管理,而太监势力经过张超打击后已经缩水的十分严重,太监集团当然对张超也十分不满。
所以御马监尽管控制在张永这个太监手中,但是只要有太皇太后的旨意,可以很轻松的越过张永,动员起一定数量的侍卫和太监。
而张超虽然要求各家勋贵放弃家丁,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只要充分动员,发动几千人还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光凭太监和勋贵起来闹事,就算杀了张超也没有办法获得文官集团的支持,而张超在外的党羽众多,若是他们反扑,搞不好就会天下大乱,所以必须有文官的配合。
而这个人经过几年的寻找,终于出现了,那就是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监管京团营王璟。
王璟是山东人,此时已经七十多岁,他是北方士大夫集团的领袖,成化八年的进士,长期担任地方官,刚直不阿,资历很老。老爷子以前很佩服张超的军功,所以对于张超很是支持,张超为了拉拢北方士大夫,就让他出任兵部尚书,管理京营和新团营的后勤钱粮。
王璟在这个位置上如鱼得水,做的十分不错,但是干了几年下来,张超在新团营的一些手脚就被他慢慢看出来了,所以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心,王璟不由自主的走到了张超的对立面。
一方面是两人的学术思想,政治观点差异太大。张超思想太过新潮,处处讲利,又特别看不上翰林和御史这样的清流,这与王璟相对保守的政治思想完全是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张超改革的一些后遗症也日益暴露出来,改革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所以必然严重威胁到北方相对落后的小农经济,南北差异越拉越大,改革看起来只有沿海和南方受益,而北方人似乎一直在吃亏。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张超为了清洗整治将门,竟然不经批准就把新团营调入京中,这简直大逆不道,所以刚正不阿的王老爷子觉得张超已经不适合再做下去了。
但是张超势大,王璟在隐忍的同时,开始小心的拉拢张超改革的受害者,京中的勋贵将门,太监势力还有一些北方的文官,由他串联起来,他的想法就是张超改革走的太过,该刹刹车了,所以最好是张超回家,然后回到弘治年间众正盈朝的局面,那是一个多好的时代呀!
王璟的出现就像及时雨一般,使得利益受损的集团有了主心骨,老爷子才干出众,他非常清楚,要想赶走张超,必须有大义名分。
张超改革最聪明的一点事拉着国士院作为挡箭牌行一己之私,所以天下人都知道他专横跋扈,可就是没办法说出口。
到了王璟,他的想法很简单,他需要获得太皇太后张氏的支持。他相信大明的文武是忠贞不二的,只要张氏的懿旨一下,张超的势力很快就会灰飞烟灭。
问题在于按照老祖宗的制度,罢免重臣必须由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然后才可以张氏用印,没有前两家,张氏的懿旨是不作数的,毕竟张氏不是皇帝,张超可以毫不犹豫的拒绝懿旨。
到了嘉靖年间就更麻烦了,中间又多了一个国士院审核,像张超这样的重臣,必须国士院超过三分之二才能罢免。
所以这就陷入了一个悖论,张超控制了军机房和国士院,事实上合法手段根本就赶不走,这也正常,他毕竟是先帝指定的辅政大臣,要是那么容易被赶走还不乱套了。
所以到了王璟这里,他为了赶走张超,只能选择与虎谋皮,联合太监和勋贵这些利益受损者一起赶走张超。若是成功了,这些人该有多么膨胀呀,想到这里,王璟不由得有些叹气,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
可是转念一想,他又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张超肯定是一个乱臣贼子,一定要赶走他,要不然社稷有倾覆的危险。至于赶走张超之后势力变大的太监和勋贵,可以学一学当年的李文达。
一拍即合的众人很快就说服了同样损失惨重的张氏兄弟,这一次他们借着给张鹤龄做寿的机会开始秘议具体发动的时机。
这个时机太过关键,要是不能一击成功,张超一旦反扑,后果不堪设想,也许张超不会对张氏和王璟怎么样,谁让张氏是国母,而王璟名望太高呢。
但是张鹤龄兄弟,其余的武人勋贵,大太监们,张超到时候可不会留手,看看张超怎么对待刺杀他的人就知道了,流放东番岛,永不赦免,这在一些人眼中比杀了他们一族还要严重。
讨论了很久,这些人的目光就都投入到王璟身上。王老爷子不负众望,他摸着花白的胡子,胸有成竹的说道,“老夫仔细想过,嘉靖五年正月祭祖时发动最为有利。
一来张超等重臣一定要奉圣驾去往昌平皇陵,到时候京师空虚,我等可以轻易的控制京师。
到时候懿旨一下,张超只能致仕走人。”
张延龄皱着眉头,“若是张超奉圣驾反攻京师,我等怎么办?”
“张超没有那个能力做乱。一来,军中家属尽在京师,谁愿意随张超做乱;二来,我等的目标只盯着张超一人,其他人一概不涉及,其他人也没有理由与他一起做乱。
当然为了保证圣驾的安危,太皇太后可以多派些人手护佑左右,如此就万无一失了。”
这五年来,因为张超处处以国士院为尊,成为国士的好处已经天下皆知,所以第二届国士院的选举比第一届要激烈的多,那些希望连选连任的国士也非常多,留在京中的国士太少,所以国士院也就不开张了。
这样一来张超就更没有人制约了,随着张超对于军队改革的深入,他在官场上的敌人的势力也越来越弱,已经等不下去的他们决定在这个时刻对张超摊牌。
问题在于上一次张超遇刺,他乘机调动了军队进入内城,后来干脆在九城兵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提督九门防御衙门,统领这部分入城的军队。
张超设立了文武两个主官,文官是五品衔的右副佥都御史,武将则为总兵,均由张超的亲信担任,这样一来他就牢牢控制了内城。
皇城的军队一概由御马监太监管理,而太监势力经过张超打击后已经缩水的十分严重,太监集团当然对张超也十分不满。
所以御马监尽管控制在张永这个太监手中,但是只要有太皇太后的旨意,可以很轻松的越过张永,动员起一定数量的侍卫和太监。
而张超虽然要求各家勋贵放弃家丁,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只要充分动员,发动几千人还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光凭太监和勋贵起来闹事,就算杀了张超也没有办法获得文官集团的支持,而张超在外的党羽众多,若是他们反扑,搞不好就会天下大乱,所以必须有文官的配合。
而这个人经过几年的寻找,终于出现了,那就是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监管京团营王璟。
王璟是山东人,此时已经七十多岁,他是北方士大夫集团的领袖,成化八年的进士,长期担任地方官,刚直不阿,资历很老。老爷子以前很佩服张超的军功,所以对于张超很是支持,张超为了拉拢北方士大夫,就让他出任兵部尚书,管理京营和新团营的后勤钱粮。
王璟在这个位置上如鱼得水,做的十分不错,但是干了几年下来,张超在新团营的一些手脚就被他慢慢看出来了,所以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心,王璟不由自主的走到了张超的对立面。
一方面是两人的学术思想,政治观点差异太大。张超思想太过新潮,处处讲利,又特别看不上翰林和御史这样的清流,这与王璟相对保守的政治思想完全是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张超改革的一些后遗症也日益暴露出来,改革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所以必然严重威胁到北方相对落后的小农经济,南北差异越拉越大,改革看起来只有沿海和南方受益,而北方人似乎一直在吃亏。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张超为了清洗整治将门,竟然不经批准就把新团营调入京中,这简直大逆不道,所以刚正不阿的王老爷子觉得张超已经不适合再做下去了。
但是张超势大,王璟在隐忍的同时,开始小心的拉拢张超改革的受害者,京中的勋贵将门,太监势力还有一些北方的文官,由他串联起来,他的想法就是张超改革走的太过,该刹刹车了,所以最好是张超回家,然后回到弘治年间众正盈朝的局面,那是一个多好的时代呀!
王璟的出现就像及时雨一般,使得利益受损的集团有了主心骨,老爷子才干出众,他非常清楚,要想赶走张超,必须有大义名分。
张超改革最聪明的一点事拉着国士院作为挡箭牌行一己之私,所以天下人都知道他专横跋扈,可就是没办法说出口。
到了王璟,他的想法很简单,他需要获得太皇太后张氏的支持。他相信大明的文武是忠贞不二的,只要张氏的懿旨一下,张超的势力很快就会灰飞烟灭。
问题在于按照老祖宗的制度,罢免重臣必须由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然后才可以张氏用印,没有前两家,张氏的懿旨是不作数的,毕竟张氏不是皇帝,张超可以毫不犹豫的拒绝懿旨。
到了嘉靖年间就更麻烦了,中间又多了一个国士院审核,像张超这样的重臣,必须国士院超过三分之二才能罢免。
所以这就陷入了一个悖论,张超控制了军机房和国士院,事实上合法手段根本就赶不走,这也正常,他毕竟是先帝指定的辅政大臣,要是那么容易被赶走还不乱套了。
所以到了王璟这里,他为了赶走张超,只能选择与虎谋皮,联合太监和勋贵这些利益受损者一起赶走张超。若是成功了,这些人该有多么膨胀呀,想到这里,王璟不由得有些叹气,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
可是转念一想,他又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张超肯定是一个乱臣贼子,一定要赶走他,要不然社稷有倾覆的危险。至于赶走张超之后势力变大的太监和勋贵,可以学一学当年的李文达。
一拍即合的众人很快就说服了同样损失惨重的张氏兄弟,这一次他们借着给张鹤龄做寿的机会开始秘议具体发动的时机。
这个时机太过关键,要是不能一击成功,张超一旦反扑,后果不堪设想,也许张超不会对张氏和王璟怎么样,谁让张氏是国母,而王璟名望太高呢。
但是张鹤龄兄弟,其余的武人勋贵,大太监们,张超到时候可不会留手,看看张超怎么对待刺杀他的人就知道了,流放东番岛,永不赦免,这在一些人眼中比杀了他们一族还要严重。
讨论了很久,这些人的目光就都投入到王璟身上。王老爷子不负众望,他摸着花白的胡子,胸有成竹的说道,“老夫仔细想过,嘉靖五年正月祭祖时发动最为有利。
一来张超等重臣一定要奉圣驾去往昌平皇陵,到时候京师空虚,我等可以轻易的控制京师。
到时候懿旨一下,张超只能致仕走人。”
张延龄皱着眉头,“若是张超奉圣驾反攻京师,我等怎么办?”
“张超没有那个能力做乱。一来,军中家属尽在京师,谁愿意随张超做乱;二来,我等的目标只盯着张超一人,其他人一概不涉及,其他人也没有理由与他一起做乱。
当然为了保证圣驾的安危,太皇太后可以多派些人手护佑左右,如此就万无一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