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2章 知己知彼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一个眼里能有一座星辰大海的男人深不可测,但是从唐惜雪的角度讲她又不得不进一步了解他才行。
否则她云里雾里只能生死有命只能任凭他掌控支配了,她在眼前二人组合当中可以不做领头羊不做头领但是也不能做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
她同样需要掌握主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她所在的世界有一点跟唐阳羽的一样那就是都有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
其实唐惜雪还真的是最近才开始研读孙子兵法的,是她开始给这边房子地下通道做紧急物资储备的时候开始看,她最感兴趣的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她研读孙子兵法不像别人先一口气从头读到尾,她是捡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看,看完之后便会查找各种书籍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她很仔细,比很多人都要仔细。
因此她会在这个时候本能的想到这个计谋,只是她的理解远比常人深刻,绝不仅仅是知彼那么简单。
孙子提出了著名的“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也就是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是,从这个“地形篇”来看,其实相比较于“知彼”,更重要的是“知己”,而不是“知彼”。
在这一篇中,孙子通过对作战地形的形势、军队的状态、将帅的领导能力三个方面来阐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伟大战略思想。
首先是针对不同地形如何知己知彼,孙子主要针对应该在不同的地形如何与敌人展开战斗,并且论述了战斗胜败和地形之间的密切关系,最终的目的是在战斗中要争夺有利的地势。
对于地形篇,曹操的注解是“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地形是作战的关键,所以作战之前,要先熟悉和侦察地形,才是取胜之道。
李世民打仗,每战必亲自去查看地形,甚至观察敌营,多次遇到危险,他也绝不把这活派给别人,一定自己去。因为一切答案都在现场,“现场有神灵”,只有到了现场,才知道在什么地方怎么用兵,一路打好腹稿,作战时就胸有成竹。
孙子首先提出了六种地形,并且提出了这六种地形的作战策略,这六种地形是:通、挂、支、隘、险、远。
首先:“通”就是相互可以来往,就是你可以进攻,敌人也可以进攻的地形。遇到这种地形怎么办呢?“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就是先占据视野开阔的高地,占据向阳面,并保障粮道的畅通,这样作战就比较有利。
其次:“挂”就是可以过去,但是很难回来的地形。遇到这种地形怎么办呢?“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遇到挂形,要看敌人有没有防备。
他若没有防备,则出兵突然袭击胜他。他若有防备,我们攻击不能得手,就进退两难。
第三:“支”就是这两条谁先进攻都比较困难,对谁都不利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遇到这种支形,敌人虽然利诱我,我也不出击。我们应引军离开,让敌人出击,出了一半我们出伏兵再攻击他。一言以蔽之就是“诱敌深入,伏而攻之”。
第四:“隘”就是“狭隘”类似两边高山,中间的一条山谷。这种地形怎么办呢?“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如果敌人先占了隘形,盈之以待我,那就别去。
如果他只占了一头,或者没占隘口,那咱们就攻进去。因为如果他没有把守两头,他就没有地利,胜败就取决于敌我双方,而不取决于地形了。
第五:“险”就是地势险要的地形,易守难攻型的。这种地形怎么办呢?
孙子很简单,就是敌人占领了制高点,我们就撤。当然如果我们占领了制高点是最好的。
第六:“远”就是两军相隔比较远,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相距较远,而且兵力又有悬殊的话,不战是最好的。
孙子指出,军队统帅和将领,一定要了解这些地形的作战策略,这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便是第二个“知己”也就是对自己军队能力分析。孙子也提出,军队有六种情况,分别是:走、弛、陷、崩、乱、北。
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却要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作“走”;
士卒强悍,而将帅懦弱而造成失败的,叫作“弛”;
将帅强悍,而士卒懦弱而导致溃败的,叫作“陷”;
高级将官怨愤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愤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用兵的能力,因而导致失败的,叫作“崩”;
将帅懦弱无能,训练教育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章,因此而导致失败的,叫作“乱”;
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的时候又没有选择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败北的,叫作“北”。
以上六种情况,都是将帅对于敌我情况判断有误导致的失败,要认真对待。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知己”的第三个方面:将帅的领导能力。
孙子说: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有利的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能够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恶,计算道路远近,这些都是有智慧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用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作战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
根据战争规律进行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去打也是可以的;国君主张一定要打,根据战争规律进行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不打也是可以的。前进不谋求名声,后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求保全士卒性命,而这也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关心,那么,士卒就可以同将帅共赴患难;对待士卒就像对待爱子一样爱护,那么,士卒就可以跟将帅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而不能驱使,溺爱而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娇惯自己的子女一样,是不可以用来与敌人作战的。
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能去打,只有一半取胜的可能。
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能去打,也只有一半取胜的可能;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够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也只有一半。
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人,他的每个军事行动都是非常清醒而不会迷惑的,他的作战措施变化无穷。
唐惜雪脑海里迅速转动,之前她也一直在思考总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自己在这样绝望的环境情况下到底有多少实力,潜力战力究竟有多少。
这件事唐阳羽可以不清楚可以轻视她但是她自己必须先搞清楚才行,她首先得出的结论是在绝境当中她的生存力战力都不如唐阳羽,所以她才示弱不正做领头人。
那么接下来她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自我剖析。她在脑海里突然想到了一个实战。
唐高祖武德元年8月,唐高祖李渊任命秦王李世民率数万唐军攻打薛仁杲。11月,薛军十余万人出战,唐军坚守不出,双方相持两个多月,薛仁杲粮草用尽,人心离散。
李世民见时机成熟,遂令梁实率部诱敌出击,薛军精锐来攻,梁实据险不出。等到薛军疲惫时,增派庞玉部在浅水原布阵牵制敌军,而自己则亲自率领唐军主力冲进敌阵,薛军大败。
李世民乘胜追击,守城薛军纷纷出城投降,薛仁杲也被迫投降。
李渊建立唐王朝后,为了统一华夏,剪除各地割据势力,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而秦王李世民就是这一系列战争的忠实指挥者,他在这场统一战争中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知兵者”。
在攻打薛仁杲的过程中,李世民没有死拼硬打,而是首先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然后把握有利战机,主动出击,最后一举消灭了薛仁杲部,为唐王朝的统一扫除了障碍。
所以孙子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了解自己,又了解对方,获得胜利就不会有风险了。再加上懂得天时,懂得地利,就可以百分之百保证获得完全的胜利了。
唐惜雪的嘴角突然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她已经在脑海里对自己的战力潜力做出了最新一轮的自我评估,她有了更大更强的信心。
她不必回复唐阳羽的自大,她只需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远比他想到的更快更强就行。
否则她云里雾里只能生死有命只能任凭他掌控支配了,她在眼前二人组合当中可以不做领头羊不做头领但是也不能做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
她同样需要掌握主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她所在的世界有一点跟唐阳羽的一样那就是都有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
其实唐惜雪还真的是最近才开始研读孙子兵法的,是她开始给这边房子地下通道做紧急物资储备的时候开始看,她最感兴趣的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她研读孙子兵法不像别人先一口气从头读到尾,她是捡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看,看完之后便会查找各种书籍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她很仔细,比很多人都要仔细。
因此她会在这个时候本能的想到这个计谋,只是她的理解远比常人深刻,绝不仅仅是知彼那么简单。
孙子提出了著名的“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也就是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是,从这个“地形篇”来看,其实相比较于“知彼”,更重要的是“知己”,而不是“知彼”。
在这一篇中,孙子通过对作战地形的形势、军队的状态、将帅的领导能力三个方面来阐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伟大战略思想。
首先是针对不同地形如何知己知彼,孙子主要针对应该在不同的地形如何与敌人展开战斗,并且论述了战斗胜败和地形之间的密切关系,最终的目的是在战斗中要争夺有利的地势。
对于地形篇,曹操的注解是“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地形是作战的关键,所以作战之前,要先熟悉和侦察地形,才是取胜之道。
李世民打仗,每战必亲自去查看地形,甚至观察敌营,多次遇到危险,他也绝不把这活派给别人,一定自己去。因为一切答案都在现场,“现场有神灵”,只有到了现场,才知道在什么地方怎么用兵,一路打好腹稿,作战时就胸有成竹。
孙子首先提出了六种地形,并且提出了这六种地形的作战策略,这六种地形是:通、挂、支、隘、险、远。
首先:“通”就是相互可以来往,就是你可以进攻,敌人也可以进攻的地形。遇到这种地形怎么办呢?“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就是先占据视野开阔的高地,占据向阳面,并保障粮道的畅通,这样作战就比较有利。
其次:“挂”就是可以过去,但是很难回来的地形。遇到这种地形怎么办呢?“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遇到挂形,要看敌人有没有防备。
他若没有防备,则出兵突然袭击胜他。他若有防备,我们攻击不能得手,就进退两难。
第三:“支”就是这两条谁先进攻都比较困难,对谁都不利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遇到这种支形,敌人虽然利诱我,我也不出击。我们应引军离开,让敌人出击,出了一半我们出伏兵再攻击他。一言以蔽之就是“诱敌深入,伏而攻之”。
第四:“隘”就是“狭隘”类似两边高山,中间的一条山谷。这种地形怎么办呢?“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如果敌人先占了隘形,盈之以待我,那就别去。
如果他只占了一头,或者没占隘口,那咱们就攻进去。因为如果他没有把守两头,他就没有地利,胜败就取决于敌我双方,而不取决于地形了。
第五:“险”就是地势险要的地形,易守难攻型的。这种地形怎么办呢?
孙子很简单,就是敌人占领了制高点,我们就撤。当然如果我们占领了制高点是最好的。
第六:“远”就是两军相隔比较远,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相距较远,而且兵力又有悬殊的话,不战是最好的。
孙子指出,军队统帅和将领,一定要了解这些地形的作战策略,这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便是第二个“知己”也就是对自己军队能力分析。孙子也提出,军队有六种情况,分别是:走、弛、陷、崩、乱、北。
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却要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作“走”;
士卒强悍,而将帅懦弱而造成失败的,叫作“弛”;
将帅强悍,而士卒懦弱而导致溃败的,叫作“陷”;
高级将官怨愤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愤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用兵的能力,因而导致失败的,叫作“崩”;
将帅懦弱无能,训练教育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章,因此而导致失败的,叫作“乱”;
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的时候又没有选择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败北的,叫作“北”。
以上六种情况,都是将帅对于敌我情况判断有误导致的失败,要认真对待。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知己”的第三个方面:将帅的领导能力。
孙子说: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有利的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能够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恶,计算道路远近,这些都是有智慧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用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作战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
根据战争规律进行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去打也是可以的;国君主张一定要打,根据战争规律进行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不打也是可以的。前进不谋求名声,后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求保全士卒性命,而这也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关心,那么,士卒就可以同将帅共赴患难;对待士卒就像对待爱子一样爱护,那么,士卒就可以跟将帅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而不能驱使,溺爱而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娇惯自己的子女一样,是不可以用来与敌人作战的。
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能去打,只有一半取胜的可能。
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能去打,也只有一半取胜的可能;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够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也只有一半。
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人,他的每个军事行动都是非常清醒而不会迷惑的,他的作战措施变化无穷。
唐惜雪脑海里迅速转动,之前她也一直在思考总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自己在这样绝望的环境情况下到底有多少实力,潜力战力究竟有多少。
这件事唐阳羽可以不清楚可以轻视她但是她自己必须先搞清楚才行,她首先得出的结论是在绝境当中她的生存力战力都不如唐阳羽,所以她才示弱不正做领头人。
那么接下来她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自我剖析。她在脑海里突然想到了一个实战。
唐高祖武德元年8月,唐高祖李渊任命秦王李世民率数万唐军攻打薛仁杲。11月,薛军十余万人出战,唐军坚守不出,双方相持两个多月,薛仁杲粮草用尽,人心离散。
李世民见时机成熟,遂令梁实率部诱敌出击,薛军精锐来攻,梁实据险不出。等到薛军疲惫时,增派庞玉部在浅水原布阵牵制敌军,而自己则亲自率领唐军主力冲进敌阵,薛军大败。
李世民乘胜追击,守城薛军纷纷出城投降,薛仁杲也被迫投降。
李渊建立唐王朝后,为了统一华夏,剪除各地割据势力,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而秦王李世民就是这一系列战争的忠实指挥者,他在这场统一战争中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知兵者”。
在攻打薛仁杲的过程中,李世民没有死拼硬打,而是首先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然后把握有利战机,主动出击,最后一举消灭了薛仁杲部,为唐王朝的统一扫除了障碍。
所以孙子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了解自己,又了解对方,获得胜利就不会有风险了。再加上懂得天时,懂得地利,就可以百分之百保证获得完全的胜利了。
唐惜雪的嘴角突然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她已经在脑海里对自己的战力潜力做出了最新一轮的自我评估,她有了更大更强的信心。
她不必回复唐阳羽的自大,她只需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远比他想到的更快更强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