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顾皇后只是双手合十,她自嘲地笑笑,不无讽刺道:“难道还真是佛祖将这位袁贵妃送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 对不起,这两天有点卡文
第162章
顾皇后只在太子大婚的时候见过一次袁贵妃。
她从前甚至都不会将袁莲华这样的人视作对手,但如今她已经没余裕来挑剔对手了。从前后宫中一切都为她所用,她想抹黑一个人,或者给一个人使绊子轻而易举。她表面上还是高高在上,云淡风轻的皇后,都不用脏自己的手,就有人体会她的意思把事情做了。
袁莲华人并不丑,与叶棠婳有几分相似,她一眼就看出来了。只是袁莲华的五官和身材都更粗些,不如叶棠婳精细到极致。
叶棠婳,顾清沅,当初她选进宫来的这几个女孩儿,不仅是天生的容貌美,更重要的是能看出是官宦之家才能养出来的精致。
袁莲华不一样,穿得再好,也看得出是有一股粗糙的劲。也许正是这种糙劲,让她毫不顾虑这宫中复杂的情形,反而安心享受起这突然的奢华。
顾皇后再也不会瞧不起看起来脑子简单的人了。
如今她在这处境,倒能心平气和好好审视其他人,因为她再没有轻敌的资格了。
这几个月来,顾皇后一直在心中不停地回想,她到底是哪一步走错了,是在哪一步走漏了消息,让皇帝察觉到了。
她有的是时间来想这个问题。
一开始事发的直接原因当然是因为寿真向皇帝告密。寿真公主与她相交了十几年,零碎矛盾虽然积累了一些,但都不算什么,真正翻脸还是因为怀恩县主的事情。
现在回想起来,她也会有些后悔,不是后悔没有选怀恩做太子妃,而是对寿真,她本可以有更好的手段,耐心抚慰一番。怀恩是做不了太子妃了,但可以对寿真的儿子许诺一番好处,将寿真按住。
顾皇后就寿真这条线顺着梳理下去。她能明白寿真告发她和静珑真人的原因,但寿真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内情?这一点,她始终百思不得其解。
这十几年来,她对寿真也十分了解了,并不是心思十分缜密的人,手段也糙。能查探到静珑炼丹的内情,那不是件简单的事。就好像寿真早就看穿了一切一样……
顾皇后思来想去,最终还是觉得这事情,是她大意了。
第一她地位太高,事情一层层吩咐下去,通过的人手多一个人就多一份泄漏的危险。
其次她从未在心里真正将寿真看做一个厉害的对手,她看低了寿真公主。
所以现在这处境里,她不会再看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影响她的命运。
她就好像正坐在一张单薄破旧的木筏上,漂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离登上陆地也许只需要一天,也许永远熬不到那一天。
在太子大婚那天,她看袁莲华还比看皇帝更多点。皇帝看了几十年,她看一眼就知道皇帝老了,在走下坡路了。袁莲华是新人,还值得她多看两眼。
袁莲华来行礼寒暄时候,她对袁莲华微笑道:“你这样年轻,还是尽早生个孩子为好。”
这是她的真心话,她是真希望袁莲华能怀上孩子。
皇帝有了新宠,有了婴儿,可以减轻皇帝对老,对死的焦虑,让他一双怀疑的眼睛,不用时时刻刻打量太子。
所以听到袁莲华怀孕的消息,她十分平静。若是她的心腹还在她的身边,她还可以和她们好好分析一番。但现在她身边要么是些钝物,要么就是皇帝的耳目,她无人可诉说。
她现在担心的不是太子,不是安平,而是那位太子妃。
皇帝选的太子妃,也许是像合乎朝廷期待的闺秀,但大婚那天,她看了一次,总觉得这个乔氏有些呆,毕竟年龄小,又从未在宫中住过。
袁莲华怀孕,在宫中看起来造成的风波不小,但其实只要稳住方向,其实并没有想的那么严重。只希望这个太子妃能稳住,不要被这一点波动就吓住。
顾皇后并不打算因为这件事情,就主动去往外面递话。她在等,她要看看谁先沉不住气,主动找上门来。
如果是太子妃的话,那就太让她失望了。
当然袁贵妃这事情的危险还是有,只是有些事情,只能留待时间去解决。她需要时间,袁贵妃一样需要时间,生下并养大一个孩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袁贵妃的玉澹宫中正喜气洋洋,人人都在盼着一个皇子。但袁贵妃毕竟是头一次有孕,头生子格外不容易,她哪怕心再大,还是要小心的。
皇帝一有空就去玉澹宫陪伴袁贵妃。现在宫中都知道皇帝比谁都在意袁贵妃这个孩子,比几年前六皇子出生的时候开怀多了。
皇帝开恩,允许袁贵妃的母亲进宫陪伴。袁贵妃的父母原是平民小商人,一辈子都没有进宫的机会,但因为袁贵妃,她的父亲竟封了爵,虽然品级很低,但好歹是个爵位,袁贵妃的母亲也要被人尊称一声夫人了。
袁贵妃事先就对皇帝坦诚了:“妾的姆妈不像宫中人,个个都知书达理,她是市井妇人,来了宫中,还望陛下不要怪她失了礼数。”
皇帝只觉得袁贵妃可爱,他现在反而觉得这些粗野点但直来直去的人让他更安心。
袁贵妃一说这话,皇帝立刻命玉澹宫的人不许怠慢袁贵妃的母亲。
隔日袁贵妃的母亲方氏就被接来了宫中。方氏第一次进宫,整个人都畏畏缩缩,只觉得眼前眼花缭乱,一切都恍若梦中。直到看见自己女儿袁莲华,方氏才相信这眼前的一切。
只见两个容貌清秀的宫女一左一右扶着袁莲华缓缓而出——尽管她还没显怀,但是周围人生怕她摔到一步,所以寸步不离开。
方氏拉着女儿的手,就哭了起来。袁莲华道:“母亲,这是天大的好事,母亲哭什么呢?小心坏了我的势头就不好了。”
方氏一听这话,连忙止住哭泣。她在玉澹宫中,其实什么都不用做,事情都是嬷嬷宫女们做了,她只要陪着袁贵妃说话就是了。
方氏陪在袁莲华身边才半天,就注意到几件事。她小声问自己女儿:“我怎么听这宫中人都叫你袁信女?这是为何?”
袁莲华立刻给母亲一个眼色,道:“自然是因为我信佛,诚心礼佛。”
方氏刚想问女儿什么时候这样笃信佛法,但她想到袁莲华那个眼神立刻转了过来,不再问了。
宫中的人似乎都信佛,袁莲华跟着信了,还花钱礼佛,也不是不可能。
第163章
方老太太在玉澹宫住下,花了两天时间才把整个玉澹宫看完。袁家从前做的是小本买卖,方老太太连朱门大户都没去过几次,这一年袁家陡然沐浴皇恩,她乍一进宫,看什么都稀奇新鲜。
这宫中的一桌一椅,一碗一碟,都好像不是她从前知道的东西了。就连女儿,也与她记忆中的样子大不相同了。
袁莲华送进宫的时候还小,他们就指望着换点银子救急。进了宫,姑娘的吃用也不用愁,将来还能存一笔钱,若是放出来,许人也容易。
方氏那时候也想过,闺女样子长得俊,进了宫万一被贵人看中了呢?那不就是一家子都飞升了?方氏把这话和家门口老邻居一说,邻居就笑话她:“你快拉倒吧。你家莲华也就在街坊里算有姿色,但能和宫里的娘娘比?那些娘娘,可都是嫦娥天仙一样,皇帝看宫里的娘娘都看不过来了,还看你一个土里土气的小宫女?”
被邻居这么一糗,方氏只拍手着手道:“好,好,好!将来等我们家发了财,你老儿可别来沾光!”
话虽这么说,方氏也只是嘴上不饶人罢了,并不是真笃信女儿能在宫中有什么名堂。之后过了好几年袁莲华在宫中都没动静,袁家人也就渐渐没了念想,只要她在宫中平安就好了。
去年皇后失宠之类的事情,袁家人一概不知,他们还琢磨着袁莲华进宫有好几年了,如今家中日子也平稳了,是不是该找找人托个话,花点钱让袁莲华从宫中放出来。正想着这事情,忽然袁莲华承宠的消息就从天而降,砸得他们喜不自胜。
如今的袁莲华,土气已经全看不到了。方老太太打量自己的女儿,只瞧见她容光焕发,华服裹身,一头乌发上金钗闪耀,浑身珠光宝气。哪还是那个家住穷街陋巷穿不起新衣的小姑娘。
方老太太心中暗道,果然是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这样一穿戴,谁能瞧得出来谁出身贫贱,谁出身富贵?
不过这话她不敢直接开口说。因为袁莲华如今身边的人太多了,她有些怯。这些人围着袁莲华,一口一个信女,一口一个娘娘,说话都是声音又好听,又能说会道,个个口吐莲花一般。
方老太太又好几年没见自己女儿了,也生怕惹女儿不高兴,刚刚问了句“信女”的话,她就觉得袁莲华有些不高兴了,不敢再多问多说。
等到了这天晚上,来看贵妃的,看方老太太的客人都走了,玉澹宫才算清净些。贵妃吩咐下去:“晚上就我们娘俩用饭,不要太铺张了。老太太也累了,弄个简单些的小宴就好,口味清爽些。”
结果这简单的小宴,就有七八个宫女伺候她们两个人,方老太太暗暗数了数,光是冷菜就有十六碟,后面她干脆不数了。她也看出来了,贵妃这不是在故意摆排场,宫人真不以为这是什么大席面。
用过了饭,贵妃才能与方老太太单独说一会儿话。
方老太太进了宫之后,心就砰砰跳。这泼天的富贵就在眼前,就指望着她的女儿,还有女儿这肚子里的龙种。
“娘娘这一胎,可得坐稳了的。”老太太念叨了好几遍,又惊叹宫中种种奢华,走哪都有那么多人伺候,她担心人多杂乱,反而扰了贵妃养胎。
袁贵妃道:“这宫中都是如此。母亲住个两日,就惯有人伺候了。”
方老太太听女儿这么一说,立刻笑道:“是了,这原是富贵的好处。我怎么倒缩手缩脚起来了。”
她告诉袁贵妃,家中得了赏赐之后,换了新宅子,也买了许多仆人伺候。只不过仆人不像宫里的宫女,个个都这么聪明机灵罢了。
方老太太就说等回去,要再买一批更好的丫鬟,不能小家子气,要不然怎么能显出贵妃娘家的气派呢。
方老太太并不懂得这宫中许多关系,什么皇后,太子妃,有哪几方势力,她想不到那么深。她只知道袁莲华是皇帝的女人,只有扒住了皇帝,袁家才有源源不断的富贵。
所以说来说去,这个孩子一定要保住,一定要生下来。
“皇后有没有找过你麻烦?”方老太太压低了声音问袁莲华。
袁贵妃微笑着摇摇头:“皇后如今在两仪宫养病,很少出门。没有精力管这些事情。”
她已经知道顾皇后是被软禁在两仪宫,而并非什么养病了。但这些话她不必对母亲说,省得把人弄糊涂。
方老太太就道:“唉,你还是要小心。她毕竟是皇后,就好比一家正房。从前是她最得势,如今皇帝心头上只有你,还有了小儿子。她怎么会不嫉恨?”
袁贵妃道:“母亲放心。我这宫中的人,都是向着我的。再加上又皇帝庇护——我所能仰仗的,全都是皇帝。肚子里这个,先不提是男是女,若是女孩儿,其实也不是坏事。”
方老太太喃喃道:“是男孩,一定是男孩。”
袁贵妃但笑不语。
方老太太最关心的还是皇帝对袁贵妃的宠爱。她小心问道:“皇帝对你……还和之前一样么?如今你有孕在身,不方便伺候,可得小心些,别人趁虚而入了……”
袁莲华笑着叹道:“母亲以为这宫中和普通人家一样,只有几个陪房丫鬟,几个小妾么?这后宫三千,哪个不是皇帝的女人。我一开始,不也就是个小宫女。皇帝瞧中了谁就是谁了。”
方老太太一听她这话就急了:“怎么,难道只能这样听天由命么?万一哪个小……”
她本想说小浪/货,突然觉得不妥才住嘴。
袁莲华道:“母亲这话,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在这宫中,若是只凭姿色,没有其他些不同于别人的东西,皇帝又怎会一直宠爱我?其实这次,我要母亲进宫来陪伴,除了是为了照顾我,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方老太太不解,她不明白自己能怎么帮女儿固宠。
袁莲华娓娓道来:“母亲可知道皇帝一开始注意我,就是因为我这名字与生辰?生在佛诞日,又名莲华,正合了皇帝的心意。”
方老太太啧啧称奇,道:“你这小名,是你爷爷给取的,也没说为什么。如今一看,真是巧了。”
袁莲华就在方老太太耳边耳语几句。
她说:“既然皇帝看中的是我这一点,我又怎能让皇帝失望?”
袁莲华还记得她第一次承宠的早晨。皇帝搂着她,称赞她的容貌,又说她像观音座下玉女,又问:“你平日,都喜欢做些什么?”
她其实平日除了做上头分下来的事情,休息时间就是做做女红,与人闲聊,偶尔凑钱喝点酒。她不爱看书,勉强认得字,诗也没背过,与皇帝谈琴棋书画是谈不了的。
她又直觉这时候若是说了实话,那实在是太无聊。她当时真是灵光一闪,也许是受了皇帝夸她的那句话的启发,她说:“妾平日里,若有闲暇,就抄经诵经。”
这话不是真的,只不过她有个相熟的老嬷嬷平日喜欢诵经,还说她与佛有缘,给她讲些佛经里的故事,也教过她诵经。但她不耐心学,只是敷衍一番。
没想到这时候竟派上了用场,她一边绞尽脑汁回忆以前学过的几句佛经,一边将话编圆了。幸好皇帝当时没有太过追究,只是一听到她的回答就十分高兴,连声道:“是么?你果然是笃信佛法么?”
见皇帝高兴得满面泛红的样子,袁莲华就知道自己赌对了,她心中虽然忐忑,生怕皇帝看穿她其实对佛经并不通,但她还是没有改口。
袁莲华在心中暗暗向上天祈祷,我佛慈悲,她从今往后,都会虔诚礼佛,只要得了皇帝宠幸,不管让她花多少香油钱都行。
之后她跟随皇帝回到京中,封为昭仪,在玉澹宫住下。她指明了带走行宫中那位老嬷嬷,说是陪她诵经礼佛。可惜这位老嬷嬷年事已高,从京郊来到宫中住得不惯,没来多久就病亡了。
袁莲华心中很是烦恼,只好问身边人,要她们推荐个人,好陪伴她诵经的。来玉澹宫伺候的嬷嬷,可与行宫那些老嬷嬷不同,一个个都是人精。她们比皇帝对着袁莲华的时间还长,一开始也许瞧不出,但过了段时候就看出来了,袁昭仪就是在投皇帝所好,并不精通佛经,甚至连一般人都不如。
作者有话要说: 对不起,这两天有点卡文
第162章
顾皇后只在太子大婚的时候见过一次袁贵妃。
她从前甚至都不会将袁莲华这样的人视作对手,但如今她已经没余裕来挑剔对手了。从前后宫中一切都为她所用,她想抹黑一个人,或者给一个人使绊子轻而易举。她表面上还是高高在上,云淡风轻的皇后,都不用脏自己的手,就有人体会她的意思把事情做了。
袁莲华人并不丑,与叶棠婳有几分相似,她一眼就看出来了。只是袁莲华的五官和身材都更粗些,不如叶棠婳精细到极致。
叶棠婳,顾清沅,当初她选进宫来的这几个女孩儿,不仅是天生的容貌美,更重要的是能看出是官宦之家才能养出来的精致。
袁莲华不一样,穿得再好,也看得出是有一股粗糙的劲。也许正是这种糙劲,让她毫不顾虑这宫中复杂的情形,反而安心享受起这突然的奢华。
顾皇后再也不会瞧不起看起来脑子简单的人了。
如今她在这处境,倒能心平气和好好审视其他人,因为她再没有轻敌的资格了。
这几个月来,顾皇后一直在心中不停地回想,她到底是哪一步走错了,是在哪一步走漏了消息,让皇帝察觉到了。
她有的是时间来想这个问题。
一开始事发的直接原因当然是因为寿真向皇帝告密。寿真公主与她相交了十几年,零碎矛盾虽然积累了一些,但都不算什么,真正翻脸还是因为怀恩县主的事情。
现在回想起来,她也会有些后悔,不是后悔没有选怀恩做太子妃,而是对寿真,她本可以有更好的手段,耐心抚慰一番。怀恩是做不了太子妃了,但可以对寿真的儿子许诺一番好处,将寿真按住。
顾皇后就寿真这条线顺着梳理下去。她能明白寿真告发她和静珑真人的原因,但寿真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内情?这一点,她始终百思不得其解。
这十几年来,她对寿真也十分了解了,并不是心思十分缜密的人,手段也糙。能查探到静珑炼丹的内情,那不是件简单的事。就好像寿真早就看穿了一切一样……
顾皇后思来想去,最终还是觉得这事情,是她大意了。
第一她地位太高,事情一层层吩咐下去,通过的人手多一个人就多一份泄漏的危险。
其次她从未在心里真正将寿真看做一个厉害的对手,她看低了寿真公主。
所以现在这处境里,她不会再看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影响她的命运。
她就好像正坐在一张单薄破旧的木筏上,漂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离登上陆地也许只需要一天,也许永远熬不到那一天。
在太子大婚那天,她看袁莲华还比看皇帝更多点。皇帝看了几十年,她看一眼就知道皇帝老了,在走下坡路了。袁莲华是新人,还值得她多看两眼。
袁莲华来行礼寒暄时候,她对袁莲华微笑道:“你这样年轻,还是尽早生个孩子为好。”
这是她的真心话,她是真希望袁莲华能怀上孩子。
皇帝有了新宠,有了婴儿,可以减轻皇帝对老,对死的焦虑,让他一双怀疑的眼睛,不用时时刻刻打量太子。
所以听到袁莲华怀孕的消息,她十分平静。若是她的心腹还在她的身边,她还可以和她们好好分析一番。但现在她身边要么是些钝物,要么就是皇帝的耳目,她无人可诉说。
她现在担心的不是太子,不是安平,而是那位太子妃。
皇帝选的太子妃,也许是像合乎朝廷期待的闺秀,但大婚那天,她看了一次,总觉得这个乔氏有些呆,毕竟年龄小,又从未在宫中住过。
袁莲华怀孕,在宫中看起来造成的风波不小,但其实只要稳住方向,其实并没有想的那么严重。只希望这个太子妃能稳住,不要被这一点波动就吓住。
顾皇后并不打算因为这件事情,就主动去往外面递话。她在等,她要看看谁先沉不住气,主动找上门来。
如果是太子妃的话,那就太让她失望了。
当然袁贵妃这事情的危险还是有,只是有些事情,只能留待时间去解决。她需要时间,袁贵妃一样需要时间,生下并养大一个孩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袁贵妃的玉澹宫中正喜气洋洋,人人都在盼着一个皇子。但袁贵妃毕竟是头一次有孕,头生子格外不容易,她哪怕心再大,还是要小心的。
皇帝一有空就去玉澹宫陪伴袁贵妃。现在宫中都知道皇帝比谁都在意袁贵妃这个孩子,比几年前六皇子出生的时候开怀多了。
皇帝开恩,允许袁贵妃的母亲进宫陪伴。袁贵妃的父母原是平民小商人,一辈子都没有进宫的机会,但因为袁贵妃,她的父亲竟封了爵,虽然品级很低,但好歹是个爵位,袁贵妃的母亲也要被人尊称一声夫人了。
袁贵妃事先就对皇帝坦诚了:“妾的姆妈不像宫中人,个个都知书达理,她是市井妇人,来了宫中,还望陛下不要怪她失了礼数。”
皇帝只觉得袁贵妃可爱,他现在反而觉得这些粗野点但直来直去的人让他更安心。
袁贵妃一说这话,皇帝立刻命玉澹宫的人不许怠慢袁贵妃的母亲。
隔日袁贵妃的母亲方氏就被接来了宫中。方氏第一次进宫,整个人都畏畏缩缩,只觉得眼前眼花缭乱,一切都恍若梦中。直到看见自己女儿袁莲华,方氏才相信这眼前的一切。
只见两个容貌清秀的宫女一左一右扶着袁莲华缓缓而出——尽管她还没显怀,但是周围人生怕她摔到一步,所以寸步不离开。
方氏拉着女儿的手,就哭了起来。袁莲华道:“母亲,这是天大的好事,母亲哭什么呢?小心坏了我的势头就不好了。”
方氏一听这话,连忙止住哭泣。她在玉澹宫中,其实什么都不用做,事情都是嬷嬷宫女们做了,她只要陪着袁贵妃说话就是了。
方氏陪在袁莲华身边才半天,就注意到几件事。她小声问自己女儿:“我怎么听这宫中人都叫你袁信女?这是为何?”
袁莲华立刻给母亲一个眼色,道:“自然是因为我信佛,诚心礼佛。”
方氏刚想问女儿什么时候这样笃信佛法,但她想到袁莲华那个眼神立刻转了过来,不再问了。
宫中的人似乎都信佛,袁莲华跟着信了,还花钱礼佛,也不是不可能。
第163章
方老太太在玉澹宫住下,花了两天时间才把整个玉澹宫看完。袁家从前做的是小本买卖,方老太太连朱门大户都没去过几次,这一年袁家陡然沐浴皇恩,她乍一进宫,看什么都稀奇新鲜。
这宫中的一桌一椅,一碗一碟,都好像不是她从前知道的东西了。就连女儿,也与她记忆中的样子大不相同了。
袁莲华送进宫的时候还小,他们就指望着换点银子救急。进了宫,姑娘的吃用也不用愁,将来还能存一笔钱,若是放出来,许人也容易。
方氏那时候也想过,闺女样子长得俊,进了宫万一被贵人看中了呢?那不就是一家子都飞升了?方氏把这话和家门口老邻居一说,邻居就笑话她:“你快拉倒吧。你家莲华也就在街坊里算有姿色,但能和宫里的娘娘比?那些娘娘,可都是嫦娥天仙一样,皇帝看宫里的娘娘都看不过来了,还看你一个土里土气的小宫女?”
被邻居这么一糗,方氏只拍手着手道:“好,好,好!将来等我们家发了财,你老儿可别来沾光!”
话虽这么说,方氏也只是嘴上不饶人罢了,并不是真笃信女儿能在宫中有什么名堂。之后过了好几年袁莲华在宫中都没动静,袁家人也就渐渐没了念想,只要她在宫中平安就好了。
去年皇后失宠之类的事情,袁家人一概不知,他们还琢磨着袁莲华进宫有好几年了,如今家中日子也平稳了,是不是该找找人托个话,花点钱让袁莲华从宫中放出来。正想着这事情,忽然袁莲华承宠的消息就从天而降,砸得他们喜不自胜。
如今的袁莲华,土气已经全看不到了。方老太太打量自己的女儿,只瞧见她容光焕发,华服裹身,一头乌发上金钗闪耀,浑身珠光宝气。哪还是那个家住穷街陋巷穿不起新衣的小姑娘。
方老太太心中暗道,果然是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这样一穿戴,谁能瞧得出来谁出身贫贱,谁出身富贵?
不过这话她不敢直接开口说。因为袁莲华如今身边的人太多了,她有些怯。这些人围着袁莲华,一口一个信女,一口一个娘娘,说话都是声音又好听,又能说会道,个个口吐莲花一般。
方老太太又好几年没见自己女儿了,也生怕惹女儿不高兴,刚刚问了句“信女”的话,她就觉得袁莲华有些不高兴了,不敢再多问多说。
等到了这天晚上,来看贵妃的,看方老太太的客人都走了,玉澹宫才算清净些。贵妃吩咐下去:“晚上就我们娘俩用饭,不要太铺张了。老太太也累了,弄个简单些的小宴就好,口味清爽些。”
结果这简单的小宴,就有七八个宫女伺候她们两个人,方老太太暗暗数了数,光是冷菜就有十六碟,后面她干脆不数了。她也看出来了,贵妃这不是在故意摆排场,宫人真不以为这是什么大席面。
用过了饭,贵妃才能与方老太太单独说一会儿话。
方老太太进了宫之后,心就砰砰跳。这泼天的富贵就在眼前,就指望着她的女儿,还有女儿这肚子里的龙种。
“娘娘这一胎,可得坐稳了的。”老太太念叨了好几遍,又惊叹宫中种种奢华,走哪都有那么多人伺候,她担心人多杂乱,反而扰了贵妃养胎。
袁贵妃道:“这宫中都是如此。母亲住个两日,就惯有人伺候了。”
方老太太听女儿这么一说,立刻笑道:“是了,这原是富贵的好处。我怎么倒缩手缩脚起来了。”
她告诉袁贵妃,家中得了赏赐之后,换了新宅子,也买了许多仆人伺候。只不过仆人不像宫里的宫女,个个都这么聪明机灵罢了。
方老太太就说等回去,要再买一批更好的丫鬟,不能小家子气,要不然怎么能显出贵妃娘家的气派呢。
方老太太并不懂得这宫中许多关系,什么皇后,太子妃,有哪几方势力,她想不到那么深。她只知道袁莲华是皇帝的女人,只有扒住了皇帝,袁家才有源源不断的富贵。
所以说来说去,这个孩子一定要保住,一定要生下来。
“皇后有没有找过你麻烦?”方老太太压低了声音问袁莲华。
袁贵妃微笑着摇摇头:“皇后如今在两仪宫养病,很少出门。没有精力管这些事情。”
她已经知道顾皇后是被软禁在两仪宫,而并非什么养病了。但这些话她不必对母亲说,省得把人弄糊涂。
方老太太就道:“唉,你还是要小心。她毕竟是皇后,就好比一家正房。从前是她最得势,如今皇帝心头上只有你,还有了小儿子。她怎么会不嫉恨?”
袁贵妃道:“母亲放心。我这宫中的人,都是向着我的。再加上又皇帝庇护——我所能仰仗的,全都是皇帝。肚子里这个,先不提是男是女,若是女孩儿,其实也不是坏事。”
方老太太喃喃道:“是男孩,一定是男孩。”
袁贵妃但笑不语。
方老太太最关心的还是皇帝对袁贵妃的宠爱。她小心问道:“皇帝对你……还和之前一样么?如今你有孕在身,不方便伺候,可得小心些,别人趁虚而入了……”
袁莲华笑着叹道:“母亲以为这宫中和普通人家一样,只有几个陪房丫鬟,几个小妾么?这后宫三千,哪个不是皇帝的女人。我一开始,不也就是个小宫女。皇帝瞧中了谁就是谁了。”
方老太太一听她这话就急了:“怎么,难道只能这样听天由命么?万一哪个小……”
她本想说小浪/货,突然觉得不妥才住嘴。
袁莲华道:“母亲这话,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在这宫中,若是只凭姿色,没有其他些不同于别人的东西,皇帝又怎会一直宠爱我?其实这次,我要母亲进宫来陪伴,除了是为了照顾我,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方老太太不解,她不明白自己能怎么帮女儿固宠。
袁莲华娓娓道来:“母亲可知道皇帝一开始注意我,就是因为我这名字与生辰?生在佛诞日,又名莲华,正合了皇帝的心意。”
方老太太啧啧称奇,道:“你这小名,是你爷爷给取的,也没说为什么。如今一看,真是巧了。”
袁莲华就在方老太太耳边耳语几句。
她说:“既然皇帝看中的是我这一点,我又怎能让皇帝失望?”
袁莲华还记得她第一次承宠的早晨。皇帝搂着她,称赞她的容貌,又说她像观音座下玉女,又问:“你平日,都喜欢做些什么?”
她其实平日除了做上头分下来的事情,休息时间就是做做女红,与人闲聊,偶尔凑钱喝点酒。她不爱看书,勉强认得字,诗也没背过,与皇帝谈琴棋书画是谈不了的。
她又直觉这时候若是说了实话,那实在是太无聊。她当时真是灵光一闪,也许是受了皇帝夸她的那句话的启发,她说:“妾平日里,若有闲暇,就抄经诵经。”
这话不是真的,只不过她有个相熟的老嬷嬷平日喜欢诵经,还说她与佛有缘,给她讲些佛经里的故事,也教过她诵经。但她不耐心学,只是敷衍一番。
没想到这时候竟派上了用场,她一边绞尽脑汁回忆以前学过的几句佛经,一边将话编圆了。幸好皇帝当时没有太过追究,只是一听到她的回答就十分高兴,连声道:“是么?你果然是笃信佛法么?”
见皇帝高兴得满面泛红的样子,袁莲华就知道自己赌对了,她心中虽然忐忑,生怕皇帝看穿她其实对佛经并不通,但她还是没有改口。
袁莲华在心中暗暗向上天祈祷,我佛慈悲,她从今往后,都会虔诚礼佛,只要得了皇帝宠幸,不管让她花多少香油钱都行。
之后她跟随皇帝回到京中,封为昭仪,在玉澹宫住下。她指明了带走行宫中那位老嬷嬷,说是陪她诵经礼佛。可惜这位老嬷嬷年事已高,从京郊来到宫中住得不惯,没来多久就病亡了。
袁莲华心中很是烦恼,只好问身边人,要她们推荐个人,好陪伴她诵经的。来玉澹宫伺候的嬷嬷,可与行宫那些老嬷嬷不同,一个个都是人精。她们比皇帝对着袁莲华的时间还长,一开始也许瞧不出,但过了段时候就看出来了,袁昭仪就是在投皇帝所好,并不精通佛经,甚至连一般人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