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最近更新:叛逃之后(西幻nph)
快穿:笨蛋美人也要攻略
伤寒
谁家正经宿主日常被攻略?(快穿)
穿越废土世界却觉醒了18禁系统(npH)
缚剑(修仙NPH)
快穿之天师逆袭
在狗血文里做返聘老师[快穿]
漂亮npc是小可怜[快穿]
点击排行:皎皎 po全文阅读
(快穿)插足者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成男主白月光(快穿,nph)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状元的小公主 po
爱意收集攻略(H)
清纯女主的被肏日常(纯肉NP)
本书由 紫木水 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中国古代都城》
作者:吴松弟
================
概述
都城,现代称首都,古代称都城、国都、京、京城、京师、京都等,是一个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如果将国家比作人的话,都城便是他的头脑。因此,都城在国家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北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但你可曾知道,北京在元、明、清时代就已经是中国的都城了。北京作为古都的历史,甚至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燕〔yan烟〕国。当你在西安参观号称世界奇迹的秦陵兵马俑展览馆,在洛阳观赏王城公园盛开的牡丹,在开封攀登巍然屹立的铁塔,在南京环游长度为世界第一的明代城墙,在杭州为西湖的胜景而流连忘返,在安阳的殷墟发思古之幽情时,你可曾知道这些城市都是我国的著名古都,你可曾知道它们作为古都的来历?
除了这些著名古都,我国还有许多城市,历史上也曾做过某一个或几个王朝或某一地区政权的都城。此外,也还有许多昔日繁华一时、声名赫赫的都城,早已沦为废墟,或化为农田,或湮没在荒草荆棘丛中。尽管如此,每个古都,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在中国历史上都曾发挥过自己的作用。它们是古代某一时期我国或特定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又都是巨大的政治舞台,曾经进行过既威武雄壮、又慷慨悲凉的历史活动。
当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黄河流域建立时,我国最早的都城就随之诞生。传说夏王朝始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后通过多次迁移,又在黄河中下游相继建立了几个都城。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迄今所发现最早的宫室遗址,一般认为属于夏文化或部分属于夏文化,证明在夏代确实建过城郭和宫殿。同年,在偃师县尸乡沟发现商代早期城市遗址,很可能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都城“西亳[bo博]”,距今已有3500多年。这些都表明,我国古都历史极为悠久。
夏商以后,我国经历许多次统一时期和分裂时期。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都发生过频繁的王朝更替。自秦朝以后,仅统一王朝便达10多个,王朝的更替常导致都城的变迁。分裂时期大小国家林立,国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都城。我国疆域广大,在清统一以前,边疆地区的民族有时候还会建立区域性政权,这些区域性政权(除了某些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一般也都有自己的都城。古代都城包括首都和陪都两种,首都为中央政府所在地,陪都则是在首都之外另立的都城1。如果将统一王朝的都城、分裂时期的都城、边疆民族政权的都城都计算在内,我国古都的数目是十分可观的。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自上古到北魏时期的都城,大约有180处。此后直至清朝,王朝兴替,列国消长,又增加了几多古都。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从最西的新疆到东端的黑龙江,从北方的内蒙古到南部的广东,都有古都分布。如果将所有古代的都城都标注在同一幅地图上,这幅地图一定会像夏夜的星空,令人目不暇接。
在所有的古都中,最著名的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被称为我国的五大古都,加上杭州和安阳,被称为我国的七大古都。从历史上看,都城建立在此七大古都上的历代王朝,所统治的地域最为广大、经历的年代最为悠久、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安阳的古都遗址,包括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的殷墟和河北临漳县界的邺都遗址,它们早已被战火摧毁。其余六大古都仍屹立在华夏大地,经过多次重建,以新的面貌,迎接千千万万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让我们翻开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看看古代都城变迁的岁月沧桑吧!
中国主要古都分布图
注释:
1本书所提到的都城,如不是明确说明是陪都,都是指首都。
第一章 文明之光——早期的都城
中国的都城,是随着早期国家的建立而诞生的。但是它的出现,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表明,在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村落已有了合理的布局,以适应集体生活的需要。为了防备猛兽的突然袭击,开始挖环绕村落的壕沟,作为防御设施。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由于部落之间已发生彼此间的掠夺战争,为了防备其他部落的突然进攻,各部落开始用城墙作为防御工程,产生了最原始的城堡。这既是城市的萌芽,也是早期都城的起源。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在《礼记·礼运篇》用“大同”和“小康”指称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和在这以后的阶级社会,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在他看来,“大同”之世“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社会福利制度健全,物质分配比较合理,没有盗贼,夜不闭户。但“小康”之世便绝然不同,“天下为家”,人人为自己,统治者代代相传,各国之间发生战争,不得不修建“城郭沟池以为固”,制定礼义制度以规范人心。显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国家的诞生和城市的形成,作为国家统治中心的都城也随之产生。
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据古书《世本·居篇》记载,夏朝的第一个统治者禹在阳城建都。在都城建起了城郭沟池、宫室台榭和监狱,还驻扎着军队。传说大禹以后,夏的都城曾经多次迁徙,前后有10次之多,先后在今天的山西夏县与河南登封、偃师、禹州、济源、濮阳、巩县、陈留等地建立好几处都城。由于史书缺乏记载,有关夏都的建置和布局情况今天仍不清楚,只能从一些夏文化遗址中知其大概。根据河南省登封县王城岗和偃师县二里头两处有可能是夏代都城分析,当时的城垣可能多数为正方形,已有宫殿出现,还有祭祀祖先的祖庙。
根据远古的传说,在夏禹之前还曾经有过三皇五帝,古人的不少著作记载了三皇五帝所在都城的名称。但现代史学界一般认为,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这时候国家还没有产生,更不可能有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都城。因此,这些所谓的都城,即使确实存在,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些部落领袖的驻地罢了。
商朝是我国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都城一直迁移不定,约在公元前16世纪灭夏以前,从祖先契到汤迁徙八次;灭夏以后,迁徙五次。关于各次迁都的年代和地点,在古书中有很多说法,并不一致。《竹书纪年》记载的商朝灭夏以后五次迁都的年代和地点是:仲丁迁于隞[ao熬](今河南荥阳市北),河亶[tan谈]甲迁于相(今河南内黄县东南),祖乙迁于庇(约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市),盘庚自奄迁于北蒙,称之为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自公元前14世纪迁殷以后直到商朝灭亡,273年间不曾迁过都城。
目前比较典型的商代都城遗址有4处,即河南郑州商城、偃师尸乡沟商城、安阳殷墟和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某方国都城)。从这些遗址来看,当时都城的范围都不大,盘龙城仅1平方公里。有的城有城墙;有的城可能没有城墙,但有壕沟作为防御工事;有的既有城墙,又有壕沟。都城内有一定的布局,供国王及其统治集团成员居住的宫殿建筑布局已呈现出一定规则,并都分布在都城的东北部,这说明建造者事先是经过规划的。宫殿区的周围有一些居民点、手工业作坊和墓葬。城内的居民有奴隶主、自由民和奴隶。居住区内,建筑物与坟墓杂处。此外,还有作为都城外围区域的王畿〔ji基〕地区。殷墟的王畿称作“大邑商”,西面的太行山、东面的漳水和滏水都在王畿的范围之内。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为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周人兴起于渭河中游,古公亶父时迁居岐山下的周原(在今陕西岐山下)。古公亶父在这里使用司空、司徒等官吏大规模征发人民修筑城郭宫室,设立宗庙和神社,建立国家机器。我国古代最早的诗集《诗经》的《大雅·绵》篇,对此有生动的描写。当时,不仅筑土墙前先拉上一根绳子作为直线的标准,而且宫殿的正门(应门)和外门(皋门)都造得高大堂皇。
至文王时,周灭崇国,将都城迁到丰(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武王即位后,又定都于镐〔hao号〕(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但在西周一代,丰与镐同为周朝都城,二城相距仅25里。丰是宗庙所在,是周王祭祖之地,国家每有大事,周王都要从镐来到这里,祭祀祖先以示崇敬。镐是周王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是政治、军事的中心。《礼记》说:国家的大事,在于“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军队作战,所以说丰和镐在共同起着首都的作用。周成王时,西周还在东方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北岸)营建了东都成周,以加强对东方殷故土的统治,从此中国开始了在国都之外又设陪都的历史。
考古勘探和发掘目前还未找到周都丰、镐的确切位置,不过,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考工记》对周人的都城宫室作过粗线条的描绘:“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大意是说,工匠建造都城,作正方型,每边长九里,各有三门。城中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道各九条,在城内的左边(东部)建造祭祀祖先的太庙,右边(西部)设置祭祀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前面(南部)是宫廷,后面(北部)是商业区“市”。《三礼图》一书还根据文献想象,画出了周王城图。现存春秋战国一些都城的遗址表明,《周礼·考工记》所载至少有若干事实作为依据,并非完全出于臆造。周王城对后代的都城有一定的影响,周以后的都城在设计时或多或少都附会《周礼·考工记》的原则。西周同时设两个都城以加强中央统治的作法,在当时是一个创举。成周分“城”和“郭”两部分。城又称王城,是西周统治集团的驻地,面积较小。“郭”在王城以东,面积较大,主要用来安置商朝贵族和驻屯镇守东方的西周军队。这种都城设置“城”和“郭”的制度,以后也为各国所继承。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据刘敦祯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洛邑,开始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力不断提高,各地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人口也相应地不断增加。政治上,诸侯国林立,各国之间争战频繁。这些因素,一方面促使都城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都城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平王东迁时尚有1200余国,见于记载的也有140多个。每一个诸侯国都有一个都城,一些诸侯国的都城还经常迁移,如晋国先后就曾六次迁移。史书上关于那个时候“城某地”、“筑某都”的记载,不胜枚举。当然,有些都城实际只是一个小城,无论人口数量和城区面积都很小,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影响。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不重要的都城现在都湮灭了。那时比较著名的大国,在比较稳定或强盛时期的都城,分列如下:齐国 临淄[zi资] 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晋国 绛[jiang匠] 今山西翼城县东南
楚国 郢[ying影] 今湖北江陵县西北
鲁国 曲阜 今山东曲阜市
郑国 新郑 今河南新郑市
吴国 吴 今江苏苏州市
越国 会〔gui贵〕稽 今浙江绍兴市
秦国 雍 今陕西凤翔县东南
宋国 商丘 今河南商丘市南
战国时,虽然经过长期的争战,小国家被大国家吞并,诸侯国数量大为减少,但由于许多国家经常迁徙,这一时期做过都城的城邑仍然很多。战国七雄的都城迁徙情况如下:秦国:雍→泾〔jing京〕阳(今陕西泾阳县境)→栋〔yue月〕阳(今陕西临潼县北)→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楚国:郢→陈(今河南淮阳县)→巨阳(今安徽太和县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
齐国:临淄
燕国:蓟(今北京城西南)。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为陪都,称下都。
韩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阳翟〔zhai宅〕(今河南禹州市)→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
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的建筑布局有了进步,城垣建筑越来越成熟,城墙越来越高,越来越厚。春秋时不过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战国时已经出现周长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城了。城垣的设备日趋完善,隍池、雉堞[die迭]、城阙、城楼、闸门和吊桥等都已出现。孟子所说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正是这种城坚池固的写照。在布局上,这时的都城大多是正方形。西周时成周城分城和郭,城在西面,郭在东面,城面积较小,郭面积较大,城和郭相互依托的作法,也被许多国家先后采用。因此,郭又称为“大城”。小城一般是国君和大臣集中办公的区域,也是国君和贵族的宫殿住宅区。大城是一般的居民区,还有手工业区、商业区、墓葬区。城内一般都有一些农田,居住着数量不等的农业人口。东周王城大部分还是空地或农田,居民中农业人口也不少,这是早期都城的一大特点。直到唐代,长安城内仍有农田存在。
这时期城市的功能也有了增加。西周以前的都城只是政治、军事中心,而这时的一些大都城,除了是政治、军事中心外,还是经济、文化的中心。
都城普遍都有手工业作坊区和商业区,有的往往占有相当大的面积。如位于今河南新郑的郑、韩二国都城,外郭城内便有规模很大的手工业作坊遗址。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市”普遍出现,市区筑有围墙,设有市门,并设市官管理。市门每天按时开关,市内商店较多,商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事实上,当时有些诸侯国的都城,一方面保持国都的性质,一方面已具有都市的性质,成为区域手工业、商业集中的地方。大国的都城也是当时的文化阶层——士的聚集地,有些都城并有特设的文化区。例如,齐国都城临淄西城的稷门外就设有学宫,招集天下贤士百千人,给以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自由讲学议论。一些住在都城的大贵族也与住在外地的大贵族一样,大兴养士之风。城市日趋繁荣,规模日益扩大。战国七雄的国都以及东周的成周,都是当时人口众多、工商麋集的大城市。有的都城人口已达几十万。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都城发展的重要阶段,后世城市的一般功能和规划布局在这时都显露了雏形。这些都城,尤其是东周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都城,不仅在当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里选择几个主要的都城作一介绍,以便于我们对当时都城盛况的了解。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中国古代都城》
作者:吴松弟
================
概述
都城,现代称首都,古代称都城、国都、京、京城、京师、京都等,是一个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如果将国家比作人的话,都城便是他的头脑。因此,都城在国家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北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但你可曾知道,北京在元、明、清时代就已经是中国的都城了。北京作为古都的历史,甚至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燕〔yan烟〕国。当你在西安参观号称世界奇迹的秦陵兵马俑展览馆,在洛阳观赏王城公园盛开的牡丹,在开封攀登巍然屹立的铁塔,在南京环游长度为世界第一的明代城墙,在杭州为西湖的胜景而流连忘返,在安阳的殷墟发思古之幽情时,你可曾知道这些城市都是我国的著名古都,你可曾知道它们作为古都的来历?
除了这些著名古都,我国还有许多城市,历史上也曾做过某一个或几个王朝或某一地区政权的都城。此外,也还有许多昔日繁华一时、声名赫赫的都城,早已沦为废墟,或化为农田,或湮没在荒草荆棘丛中。尽管如此,每个古都,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在中国历史上都曾发挥过自己的作用。它们是古代某一时期我国或特定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又都是巨大的政治舞台,曾经进行过既威武雄壮、又慷慨悲凉的历史活动。
当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黄河流域建立时,我国最早的都城就随之诞生。传说夏王朝始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后通过多次迁移,又在黄河中下游相继建立了几个都城。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迄今所发现最早的宫室遗址,一般认为属于夏文化或部分属于夏文化,证明在夏代确实建过城郭和宫殿。同年,在偃师县尸乡沟发现商代早期城市遗址,很可能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都城“西亳[bo博]”,距今已有3500多年。这些都表明,我国古都历史极为悠久。
夏商以后,我国经历许多次统一时期和分裂时期。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都发生过频繁的王朝更替。自秦朝以后,仅统一王朝便达10多个,王朝的更替常导致都城的变迁。分裂时期大小国家林立,国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都城。我国疆域广大,在清统一以前,边疆地区的民族有时候还会建立区域性政权,这些区域性政权(除了某些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一般也都有自己的都城。古代都城包括首都和陪都两种,首都为中央政府所在地,陪都则是在首都之外另立的都城1。如果将统一王朝的都城、分裂时期的都城、边疆民族政权的都城都计算在内,我国古都的数目是十分可观的。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自上古到北魏时期的都城,大约有180处。此后直至清朝,王朝兴替,列国消长,又增加了几多古都。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从最西的新疆到东端的黑龙江,从北方的内蒙古到南部的广东,都有古都分布。如果将所有古代的都城都标注在同一幅地图上,这幅地图一定会像夏夜的星空,令人目不暇接。
在所有的古都中,最著名的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被称为我国的五大古都,加上杭州和安阳,被称为我国的七大古都。从历史上看,都城建立在此七大古都上的历代王朝,所统治的地域最为广大、经历的年代最为悠久、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安阳的古都遗址,包括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的殷墟和河北临漳县界的邺都遗址,它们早已被战火摧毁。其余六大古都仍屹立在华夏大地,经过多次重建,以新的面貌,迎接千千万万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让我们翻开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看看古代都城变迁的岁月沧桑吧!
中国主要古都分布图
注释:
1本书所提到的都城,如不是明确说明是陪都,都是指首都。
第一章 文明之光——早期的都城
中国的都城,是随着早期国家的建立而诞生的。但是它的出现,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表明,在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村落已有了合理的布局,以适应集体生活的需要。为了防备猛兽的突然袭击,开始挖环绕村落的壕沟,作为防御设施。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由于部落之间已发生彼此间的掠夺战争,为了防备其他部落的突然进攻,各部落开始用城墙作为防御工程,产生了最原始的城堡。这既是城市的萌芽,也是早期都城的起源。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在《礼记·礼运篇》用“大同”和“小康”指称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和在这以后的阶级社会,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在他看来,“大同”之世“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社会福利制度健全,物质分配比较合理,没有盗贼,夜不闭户。但“小康”之世便绝然不同,“天下为家”,人人为自己,统治者代代相传,各国之间发生战争,不得不修建“城郭沟池以为固”,制定礼义制度以规范人心。显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国家的诞生和城市的形成,作为国家统治中心的都城也随之产生。
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据古书《世本·居篇》记载,夏朝的第一个统治者禹在阳城建都。在都城建起了城郭沟池、宫室台榭和监狱,还驻扎着军队。传说大禹以后,夏的都城曾经多次迁徙,前后有10次之多,先后在今天的山西夏县与河南登封、偃师、禹州、济源、濮阳、巩县、陈留等地建立好几处都城。由于史书缺乏记载,有关夏都的建置和布局情况今天仍不清楚,只能从一些夏文化遗址中知其大概。根据河南省登封县王城岗和偃师县二里头两处有可能是夏代都城分析,当时的城垣可能多数为正方形,已有宫殿出现,还有祭祀祖先的祖庙。
根据远古的传说,在夏禹之前还曾经有过三皇五帝,古人的不少著作记载了三皇五帝所在都城的名称。但现代史学界一般认为,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这时候国家还没有产生,更不可能有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都城。因此,这些所谓的都城,即使确实存在,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些部落领袖的驻地罢了。
商朝是我国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都城一直迁移不定,约在公元前16世纪灭夏以前,从祖先契到汤迁徙八次;灭夏以后,迁徙五次。关于各次迁都的年代和地点,在古书中有很多说法,并不一致。《竹书纪年》记载的商朝灭夏以后五次迁都的年代和地点是:仲丁迁于隞[ao熬](今河南荥阳市北),河亶[tan谈]甲迁于相(今河南内黄县东南),祖乙迁于庇(约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市),盘庚自奄迁于北蒙,称之为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自公元前14世纪迁殷以后直到商朝灭亡,273年间不曾迁过都城。
目前比较典型的商代都城遗址有4处,即河南郑州商城、偃师尸乡沟商城、安阳殷墟和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某方国都城)。从这些遗址来看,当时都城的范围都不大,盘龙城仅1平方公里。有的城有城墙;有的城可能没有城墙,但有壕沟作为防御工事;有的既有城墙,又有壕沟。都城内有一定的布局,供国王及其统治集团成员居住的宫殿建筑布局已呈现出一定规则,并都分布在都城的东北部,这说明建造者事先是经过规划的。宫殿区的周围有一些居民点、手工业作坊和墓葬。城内的居民有奴隶主、自由民和奴隶。居住区内,建筑物与坟墓杂处。此外,还有作为都城外围区域的王畿〔ji基〕地区。殷墟的王畿称作“大邑商”,西面的太行山、东面的漳水和滏水都在王畿的范围之内。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为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周人兴起于渭河中游,古公亶父时迁居岐山下的周原(在今陕西岐山下)。古公亶父在这里使用司空、司徒等官吏大规模征发人民修筑城郭宫室,设立宗庙和神社,建立国家机器。我国古代最早的诗集《诗经》的《大雅·绵》篇,对此有生动的描写。当时,不仅筑土墙前先拉上一根绳子作为直线的标准,而且宫殿的正门(应门)和外门(皋门)都造得高大堂皇。
至文王时,周灭崇国,将都城迁到丰(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武王即位后,又定都于镐〔hao号〕(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但在西周一代,丰与镐同为周朝都城,二城相距仅25里。丰是宗庙所在,是周王祭祖之地,国家每有大事,周王都要从镐来到这里,祭祀祖先以示崇敬。镐是周王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是政治、军事的中心。《礼记》说:国家的大事,在于“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军队作战,所以说丰和镐在共同起着首都的作用。周成王时,西周还在东方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北岸)营建了东都成周,以加强对东方殷故土的统治,从此中国开始了在国都之外又设陪都的历史。
考古勘探和发掘目前还未找到周都丰、镐的确切位置,不过,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考工记》对周人的都城宫室作过粗线条的描绘:“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大意是说,工匠建造都城,作正方型,每边长九里,各有三门。城中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道各九条,在城内的左边(东部)建造祭祀祖先的太庙,右边(西部)设置祭祀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前面(南部)是宫廷,后面(北部)是商业区“市”。《三礼图》一书还根据文献想象,画出了周王城图。现存春秋战国一些都城的遗址表明,《周礼·考工记》所载至少有若干事实作为依据,并非完全出于臆造。周王城对后代的都城有一定的影响,周以后的都城在设计时或多或少都附会《周礼·考工记》的原则。西周同时设两个都城以加强中央统治的作法,在当时是一个创举。成周分“城”和“郭”两部分。城又称王城,是西周统治集团的驻地,面积较小。“郭”在王城以东,面积较大,主要用来安置商朝贵族和驻屯镇守东方的西周军队。这种都城设置“城”和“郭”的制度,以后也为各国所继承。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据刘敦祯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洛邑,开始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力不断提高,各地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人口也相应地不断增加。政治上,诸侯国林立,各国之间争战频繁。这些因素,一方面促使都城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都城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平王东迁时尚有1200余国,见于记载的也有140多个。每一个诸侯国都有一个都城,一些诸侯国的都城还经常迁移,如晋国先后就曾六次迁移。史书上关于那个时候“城某地”、“筑某都”的记载,不胜枚举。当然,有些都城实际只是一个小城,无论人口数量和城区面积都很小,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影响。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不重要的都城现在都湮灭了。那时比较著名的大国,在比较稳定或强盛时期的都城,分列如下:齐国 临淄[zi资] 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晋国 绛[jiang匠] 今山西翼城县东南
楚国 郢[ying影] 今湖北江陵县西北
鲁国 曲阜 今山东曲阜市
郑国 新郑 今河南新郑市
吴国 吴 今江苏苏州市
越国 会〔gui贵〕稽 今浙江绍兴市
秦国 雍 今陕西凤翔县东南
宋国 商丘 今河南商丘市南
战国时,虽然经过长期的争战,小国家被大国家吞并,诸侯国数量大为减少,但由于许多国家经常迁徙,这一时期做过都城的城邑仍然很多。战国七雄的都城迁徙情况如下:秦国:雍→泾〔jing京〕阳(今陕西泾阳县境)→栋〔yue月〕阳(今陕西临潼县北)→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楚国:郢→陈(今河南淮阳县)→巨阳(今安徽太和县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
齐国:临淄
燕国:蓟(今北京城西南)。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为陪都,称下都。
韩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阳翟〔zhai宅〕(今河南禹州市)→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
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的建筑布局有了进步,城垣建筑越来越成熟,城墙越来越高,越来越厚。春秋时不过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战国时已经出现周长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城了。城垣的设备日趋完善,隍池、雉堞[die迭]、城阙、城楼、闸门和吊桥等都已出现。孟子所说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正是这种城坚池固的写照。在布局上,这时的都城大多是正方形。西周时成周城分城和郭,城在西面,郭在东面,城面积较小,郭面积较大,城和郭相互依托的作法,也被许多国家先后采用。因此,郭又称为“大城”。小城一般是国君和大臣集中办公的区域,也是国君和贵族的宫殿住宅区。大城是一般的居民区,还有手工业区、商业区、墓葬区。城内一般都有一些农田,居住着数量不等的农业人口。东周王城大部分还是空地或农田,居民中农业人口也不少,这是早期都城的一大特点。直到唐代,长安城内仍有农田存在。
这时期城市的功能也有了增加。西周以前的都城只是政治、军事中心,而这时的一些大都城,除了是政治、军事中心外,还是经济、文化的中心。
都城普遍都有手工业作坊区和商业区,有的往往占有相当大的面积。如位于今河南新郑的郑、韩二国都城,外郭城内便有规模很大的手工业作坊遗址。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市”普遍出现,市区筑有围墙,设有市门,并设市官管理。市门每天按时开关,市内商店较多,商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事实上,当时有些诸侯国的都城,一方面保持国都的性质,一方面已具有都市的性质,成为区域手工业、商业集中的地方。大国的都城也是当时的文化阶层——士的聚集地,有些都城并有特设的文化区。例如,齐国都城临淄西城的稷门外就设有学宫,招集天下贤士百千人,给以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自由讲学议论。一些住在都城的大贵族也与住在外地的大贵族一样,大兴养士之风。城市日趋繁荣,规模日益扩大。战国七雄的国都以及东周的成周,都是当时人口众多、工商麋集的大城市。有的都城人口已达几十万。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都城发展的重要阶段,后世城市的一般功能和规划布局在这时都显露了雏形。这些都城,尤其是东周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都城,不仅在当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里选择几个主要的都城作一介绍,以便于我们对当时都城盛况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