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最近更新:[综武侠] 我靠马甲建立天下第一大派
逃荒种田,农门长姐养家忙
懒懒小萌妃:误惹妖孽坏王爷
宗门白月光她不干了
重生90:我把姐妹卷成学霸
谁家正经宿主日常被攻略?(快穿)
缚剑(修仙NPH)
我,恶女,只训狗不救赎(快穿 1VN)
人在八零吃瓜,被糙汉掐腰疯宠
点击排行:皎皎 po全文阅读
(快穿)插足者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成男主白月光(快穿,nph)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状元的小公主 po
爱意收集攻略(H)
清纯女主的被肏日常(纯肉NP)
在出身问题上,他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时人对他的评价,有“乱世奸雄”和“乱世英雄”两种版本,究竟哪一种最可信?曹操与吕布,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官渡之战是如何发生的,具体战况有何看点?
一 乱世英雄
三国多名将,正说也精彩。
本节讲的这位,是曹魏身份最为特殊的名将,既是东汉朝廷的大臣,也是曹魏王朝的奠基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操,曹魏主帅型名将的第一名。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今天把他作为名将来讲,所以只说他军事上的战功。在讲战功之前,先得弄清楚最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体来说是四个问题:在出身问题上,他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为了消除阴影,他采取了哪些个性化的办法?当时人对他的评价,有“乱世奸雄”和“乱世英雄”两种版本,究竟哪一种最可信?他又为何要改弦更张,使用武力来开创自己的成功创业之路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在出身问题上,曹操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曹操字孟德,东汉豫州沛国谯县人氏。前面说过,当时如果某郡成为皇室亲王的封地,则改成某国,此处的沛国,就是由沛郡改名而来。谯县,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也是神医华佗的故乡。现今这里还有多处有关三国的名胜古迹,包括考古发现的曹操家族墓地。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桓帝时的宦官,官当到“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中常侍,是皇宫中侍奉皇帝的随身宦官,实权很大。东汉专权最厉害的宦官,有“十常侍”之称,好比是“十魔头”一般。至于大长秋是什么官职,以往讲三国的学者,大多没有讲到位。当时的制度,皇后、皇太后都有专门的代称。皇后的专门代称是长秋宫,所以这大长秋,就是皇后宫中的大总管。曹腾虽然不在“十常侍”的名单当中,但是他既侍奉皇帝,又总管皇后宫中事务,两边都操控大权,堪称宦官中的大佬。只可惜被切除了生殖器官,没有亲生后代。但是,又当官又封侯,总不能断了香火,于是曹腾抱养了一个儿子,取名曹嵩,就是曹操的亲生父亲。抱养了儿子,还得配上一个妈,所以曹大宦官又娶了姓吴的女子为妻,成为有名无实的夫妻。
曹嵩是从哪家抱来的呢?从多种证据来看,应当是从夏侯惇、夏侯渊的夏侯家抱来,这个问题今天不讨论。且说曹嵩当官之后,弄出了一个轰动京城的大手笔。什么大手笔呢?原来,昏庸腐败的东汉灵帝,竟然在朝廷公开张榜卖官,明码实价,一手交钱,一手交官。还可以赊账,即到任之后官员把老百姓搜刮够了,再来付款,但是清账时要多交一倍的钱,相当于滞纳金。顶尖的官职,朝廷三公之首的太尉,价格也最高,整整一个亿。曹嵩出手阔绰,眼睛也不眨,拿出一个亿现金,把太尉买来当了。要问他哪来这么多钱,只消看他在这之前当过什么官。什么官呢?大司农。这大司农可了不得,是九卿当中最肥的缺,一手掌管全国的黄金、货币、粮食、布匹的收支调度,相当于后世中央银行、中央粮食储运仓库、中央物资储运仓库这三个部门的大总管。所以一个亿对他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可是这样的大手笔,社会反响好不好呢?在这之前,还有一个崔烈,花了五百万,买下三公之一的司徒,他的儿子崔钧就讽刺老爸,说你这顶官帽好倒是好,就是铜钱的味道太大,这就是后世“铜臭”一词的由来。崔烈花的钱,只有曹嵩二十分之一,已经遭到亲生儿子的讽刺。曹嵩花天价来买顶尖的高官,其社会影响之恶劣,可想而知。
曹操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二十岁出头进入社会和官场时,就免不了带上巨大的心理阴影。你会问了,他家有钱又有势,日子过得很滋润嘛,为什么还有心理阴影呢?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在东汉一朝,控制国家权力的,除了皇帝以外,还有三支力量。一是外戚,也就是皇后和皇太后的娘家人。二是宦官,即皇帝、皇后身边的使唤人。三是以官僚家族为骨干的士大夫群体,属于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管理人。士大夫这个群体,不仅人数多,分布广,而且文化教育上有突出优势,所以在国家体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于他们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精神标榜,加之又有权力争夺的现实矛盾,所以对于操控皇权的宦官,有特别的憎恶和鄙视,曾经与宦官势力发生激烈的流血冲突。《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说是“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所谓阉寺,就是宦官,士大夫与他们为伍会深感羞耻。
还有很特别的一点文化因素,就是两汉时期,对于男性,特别是士大夫群体的男性而言,切除外阴生殖器官,是一种无比巨大的痛苦和耻辱。写出千古不朽作品《史记》的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无辜受到汉武帝的严厉惩罚,被施以宫刑。所谓宫刑,又称腐刑,是对男性“去势”。司马迁受刑之后,痛苦万分,他在写给友人任安的书信《报任安书》里面说:“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腐刑。”最丑恶的行为,莫过于辱没祖先;最巨大的耻辱,莫过于遭受腐刑。为什么遭受腐刑是最巨大的耻辱,那是因为受刑者从此变成不男不女的状态,要被他人视为丑恶的异类,还会造成家族支系繁衍传承的突然中断。而宦官之所以受到士大夫群体特别的憎恶和鄙视,生理上的缺失,这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曹操巨大的心理阴影,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他祖父曹腾,在政治身份和生理残缺两方面,都是士大夫群体极为憎恶鄙视的宦官。二是他生父曹嵩的来历,又不明不白。三是他生父曹嵩,还花天价买官,行为很丑恶,为人臭显摆。总之,曹操要是只想吃喝玩乐,混一辈子算了,那就什么心理阴影都没有;要是他还想进入政坛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获得士大夫群体的认同,那就不仅有阴影,而且阴影还很大。
不幸的是,曹操有心走的,正是后面那一条开创自己事业的路。但是,家庭出身自己无法选择,已经打上这样的耻辱烙印了,还有什么办法呢?
曹操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决定采取两种办法,来洗刷家庭出身的阴影,为自我创业扫除障碍。哪两种办法呢?
第一种办法,是要采用特别吸引人们眼球的行动,向士大夫群体公开表态,表示自己向对方靠拢的坚定立场。出身我自己没法掌控,道路却可以自主选择,我要坚决和你们站在一起,从而得到你们的认同。具体而言,是从士大夫群体当中,物色一位名声最大,话语权也最大的领军人物,去向他靠拢,零距离接触,请他对自己做出评价。他选中的领军人物是谁呢?就是许劭。
许劭,字子将,东汉豫州汝南郡平舆县人氏,平舆在今河南省平舆县。许劭特别善于评价赏鉴当时的人物,在士大夫群体中有很高的声望,《后汉书》卷八十六《许劭传》说当时“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天下的人说到通过评论人物来提拔后进之士,都把许劭、郭泰公认为权威。其实从政治上看,品评人物,乃是士大夫群体发展同类、排斥异己的一种特殊手段。现今曹操就是要利用这种特殊手段,反过来为自己服务。郭泰死的时候,曹操才十五岁,没机会去靠拢。许劭只比曹操大五岁,运气不好,就被二十多岁的曹操盯上了。
曹操靠拢许劭的情景,上面的《许劭传》也有生动描绘:曹操说好话,献厚礼,亲近许劭,请他评价自己。许劭鄙视他,不肯做。曹操找了一个机会,强行进行胁迫,许劭只好给他一个“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语,曹操听了“大悦而去”。在这里,曹操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首先,他是一旦打定主意,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人;其次,他又是很会用手段的人,先软后硬,软磨加硬泡,有不同的手段等着你。最后,他又是很会通过制造新闻效应,来显示某种意图的人。
大名士许劭给了评价,曹操的公开表态,就算基本成功了。不过,许劭的评语,后世记载有两种版本。上面说的《后汉书》卷六十八《许劭传》是第一种版本,另一种版本见于《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的孙盛《异同杂语》,文字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哪一种版本更接近原貌,因而更为可信呢?后世不断有争论。争论焦点,集中在究竟是“英雄”,还是“奸雄”上?讲曹操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所以今天必须说一说。
著名学者汤用彤、余嘉锡先生,都认同“英雄”的版本,理由主要有两条:一,英雄是当时评论人物的常用术语。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拨乱反正,只有英雄才能做到;而曹操崛起于乱世,以英雄自命,所以听了“英雄”评语,才会大喜而去。
两位大学者的意见,当然很有见地和道理。笔者本人,也认同“英雄”的版本,但是还要补充三条具体理由。
第一条,从历史的确凿证据来看,曹操本人后来对自己最为得意的评价,就是英雄,而非奸雄。他对刘备怎么说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明明白白记载在《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当中。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他亲口所说,我俩是天下的英雄,并没有说我俩是天下的奸雄,这当然就是确凿的证据,对不对?
第二条,“英雄”的版本,出自范晔的《后汉书》,性质属于正史,即正规的史书。而“奸雄”的版本,出自孙盛的《异同杂语》。《异同杂语》,也简称《杂语》。《隋书》中的《经籍志》,记载有《杂语》五卷,应当就是孙盛的作品。但是请注意,《隋书》并没有把它分类在史书当中,而是划归在“小说”一类。而当时的小说,在班固的《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被定性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比较起来,可信度就比正史要差了。
第三条,最为关键,要多说两句。“奸雄”一词,后世一般的理解,都是奸诈的英雄,含义有褒有贬:虽然性格上极其奸诈,但是才能上却真是了不起,终归还是英雄一个。用这样的理解去考察许劭评语,就会高度认同“奸雄”的版本。但是很遗憾,这种习惯性的理解,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这种理解,与“奸雄”这个词汇在当时的准确含义,并不能完全吻合。
研究历史必须读古书,而古书中有的词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含义会出现变化。语言学界的泰斗王力先生,在他的名著《古代汉语》中,专门讲了这个问题,题目叫《古今词义的异同》。他特别提醒说:“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能不加考察地以今义去理解古书中的词汇。”王力先生的提醒,是我们考察许劭评语版本的指南针。举例来说,比如“小品”,魏晋时期是指佛教经典的简略本,如果说成春节晚会的语言类节目,佛家师父就要笑了。又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中的“卑鄙”,是指自己社会地位的卑下鄙贱,如果说成品德的恶劣,孔明先生就要生气了。孙吴名将朱然的外貌,史书说是“气候分明”,这里的“气候”是指一个人流露出来的精气神,如果说成天气气象,朱然就要反对了。由此可见,我们理解古书中的词汇,只能按照当时的原意去理解,而不能用后世已经发生变化的意思去理解;用流行语言来说,就是不能搞词汇意义上的穿越。
同样,“奸雄”一词,当时准确的含义,与现今的理解完全不一样。这个词汇,是从《荀子·非相篇》的“奸人之雄”四个字浓缩而来。奸人的含义很明确,就是坏人、恶人,完全是负面的贬义,所以才有汉奸、内奸的称呼。而“奸人之雄”,则是坏人当中的称雄者,用大白话来说,这不是一般的坏蛋,而是坏蛋当中最厉害的大坏蛋。荀子认为,这种“奸人之雄”,最能蛊惑人心,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圣明的君主要想治理好天下,首先就要把这种“奸人之雄”全部诛杀了,然后再来铲除一般的盗贼;因为盗贼还能通过正面的教育来使之改过自新,而这种“奸人之雄”完全坏透了,任何办法都改变不了他,只有让他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
到了汉代,“奸人之雄”,以及由此浓缩而来的“奸雄”,常常出现在史书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在《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卷八十三《朱博传》中。说是西汉成帝时的丞相翟方进,上奏章弹劾朝臣朱博、孙闳,严厉斥责他两人是“奸雄之党”,结果朱博受到撤职处分。稍后到汉哀帝,朱博起死回生,又当上了丞相,却依然不思悔改大干坏事,遭到左将军彭宣的猛烈弹劾,说他“倾乱政治,奸人之雄”。于是朱博被抓到监狱中,赐饮毒酒而死。同一个朱博,身上得到两个定语,一个是“奸雄”,另一个是“奸人之雄”;招来的下场,不是丢官,就是丢命。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奸雄”,与“奸人之雄”完全是一回事,都是指罪大恶极的头等坏蛋,完全是负面的含义,没有一点点褒扬的意思在内。
总之,当时的“奸雄”,其实就是“清平之奸贼”一句中所说的“奸贼”,而且还是比一般奸贼更恶劣的大奸贼。把当时这个词汇的含义弄清楚,弄准确之后,再来做判断就容易了。两种版本中,应当是完全具有正面褒奖含义的“英雄”,才是可信的原版;而完全具有负面贬损含义,一点都没有正面褒奖含义的“奸雄”,则属于好事者道听途说的误传。道理很简单,如果曹操被人评价为罪大恶极的头等坏蛋,无可救药的大奸贼,他听了之后还会兴奋得大喜而去,那脑袋恐怕就有问题了。因为他千方百计找许劭为自己作评价,原本是想洗刷掉家庭出身上的耻辱,现今家庭出身的耻辱还没有得到洗刷,却又招来彻底否定自己的大嘴巴子,更添加了新的奇耻大辱,家庭和本人都成为士大夫群体的笑柄,他怎么会高兴得起来呢?对不对?因此,最接近原貌的版本,应当是“英雄”,而非“奸雄”。
曹操向士大夫群体表示靠拢之后,接下来又采取第二种办法,去洗刷家庭出身上的阴影,为自我创业扫除障碍。这又是什么样的办法呢?
公开向士大夫群体表示靠拢,并且得到许劭的正面评价之后,曹操不久就被推荐为洛阳县北部地区的县尉,简称洛阳北部尉。东汉设有县尉,主管一县的治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京城洛阳是大县,不止一人,所以洛阳北部尉,就是洛阳北区的公安局长。这是曹操进入东汉官僚体制之后,第一个正式的行政职务,对他意义非凡。但是,推荐他担当这一职务的是谁呢?说出来可能出人意料,就是司马懿的老爸司马防。司马防,字建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氏。温县的司马氏家族,世代为官,是典型的士大夫群体成员。曹操与司马家族的恩怨情仇,笔者的《司马懿新传》有详细描述,今天不讨论。但是,曹操既然很快就得到司马防的大力举荐,这就证明他的靠拢,已经开始收到士大夫群体认同的效果,同时也证明,许劭对他的评语,应当是正面赞美的“英雄”。
受到鼓舞的曹操,二十来岁冲劲正大,立即实施第二种办法。
如果说,第一种办法,是坚决表示向士大夫群体靠拢,那么第二种办法,就是坚决表示与宦官势力脱离。一个靠拢,一个脱离,一个是合,一个是分,相辅相成,堪称完美。当然,真正与自己的宦官家庭彻底断绝和脱离关系,他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找替身来表明决心和立场呀!找谁做替身呢?眼下的宦官当中,谁名声最臭,谁就是最好的替身。这个替身,他已经找好了,就是蹇硕。
蹇硕,是当时新生代宦官中最受宠信的家伙,后来甚至被东汉灵帝安排为京城禁卫军的总指挥官。但是在眼下,他刚刚受宠不久,权力还没有这么大,但是已经很吸引人们的注意了。由于蹇硕受宠,他的叔父也到处显摆,晚上京城实施宵禁之后,他不顾禁令,出门游荡,招摇过市。而这一游荡,正好就撞在曹操的枪口上。不对,准确地说,是撞在曹操的棒头上。
原来,曹操一到县尉的衙门上任,就做了几十根结结实实的棍棒,大门两边,一边挂十多根,这就是他的执法装备。还特别把棍棒涂上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煞是耀眼。为什么涂成五色?这里边大有讲究。以往讲三国者,大多未能注意。因为五色,对应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又代表天下。我们北京天安门西边的中山公园内,就有象征天下的社稷坛五色土。咱曹操是京城洛阳的县尉,洛阳是天下的中心所在,所以这五色棒,既是京城的文化象征,logo,又表示普天下的人在这里犯了法,都归这五色棍棒侍候,打遍天下违法人。
话说县尉府的夜间巡逻队,把那蹇硕的叔父押回县尉府,曹操升堂之后,问清身份和情况,违法事实确切无误,立即吩咐手下,按照规定,五色棒好好款待。一阵棍棒之后,蹇硕的叔父当场被打死。一时间,老宦官的孙儿曹操,打死当今宦官蹇硕叔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京城内外。
曹操心中很得意,因为他要的就是这轰动性效果。但是他没有料到,仇家的报复也很快接踵而来。先是把他排斥到外地当县官,接下来又受远房亲戚的无端连累,冤枉下了岗。后来虽然又上了岗,官却当得没什么味道。更搞笑的是,后来蹇硕竟然当上了京城禁卫军的总指挥官,而曹操则被安排在蹇硕手下当一个分队长,也就是典军校尉。奋斗来奋斗去,最后还是没有能够脱离宦官势力这一滩污泥浊水。眼看朝廷政治已经衰败不堪,再继续留在体制之内,走那条奋斗发展的常规性道路,已经没有希望和前途。于是,年轻的曹操,决心改弦更张,认认真真以许劭的评语“乱世之英雄”为指引,在即将到来的乱世当中,运用武力来开创一番英雄事业。无论曹操其人,在品性和人格上有多大的问题,他敢于断然抛开已经非常熟悉的体制,凭借自身的力量去闯全新的天下,其勇气和魄力,依然值得现今在社会上的打拼者咀嚼品味一番。这正是:
回想当年曹孟德,抛开体制是英雄。
要想知道曹操如何在下邳之战中,擒杀骁勇无敌的吕布,请看下节。
二 擒杀吕布
曹操三十年的武力创业史,从军事战略上来看有三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下邳之战,擒杀强劲对手吕布,占领黄河中下游南岸的兖州、豫州和徐州,跻身军事强人行列;第二个里程碑是官渡之战,打败群雄盟主袁绍,再把黄河中下游北岸的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纳入囊中,进而称雄北方;第三个里程碑是潼关之战,击败马超等关中将领,把关陇地区的司隶校尉部和凉州抓在手里,最后称雄天下,奠定曹魏王朝的版图。今天讲第一个里程碑下邳之战。那么曹操与吕布,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下邳之战是如何发生的,具体战况有何看点?最后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结局一幕,又有哪些重量级角色做出了动人心弦的表演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曹操与吕布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要知道下邳之战的来龙去脉,必须先从两人的恩怨情仇说起。
话说曹操在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加入以袁绍为首声讨董卓的联军,开始他武力创业的第一步。这时候,别人手下,动辄就是好几万人马。而他只有区区几千人,而且很不经打,一上阵就被董卓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他自己还差一点被流矢收取了性命。在那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宦官的孙子,此后竟然成了气候。就在曹操艰难起步的同时,吕布正在给董卓当干儿子,风风光光当得很起劲,不久,就跟着干爸爸,强行把十岁的小皇帝和朝廷大臣,一起从洛阳迁往长安。
两年之后的初平三年(192),对两个人而言都是命运的大转折年,一个面临大起,一个面临大落。大起的是曹操,天上掉馅饼,被人拥护推举,在东面的兖州当起了军政长官兖州牧,不仅官位高升,而且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州的地盘。大落的是吕布,与司徒王允合谋杀了董卓,当起朝廷的执政官。不料才当了一个月出头,就被董卓的部下赶出长安,只好跑到东面来找出路。两个人都在东面活动,这原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就有碰头的机会了。
老天爷安排的碰头时间,是在两年之后的兴平元年(194)。这年四月,曹操亲自率领主力军团,前去进攻东边徐州的死对头陶谦。曹操离开后,兖州空虚,敌对力量就动了手。原来,曹操来到兖州,引起当地名流的不满,认为一个宦官的孙子在此发号施令,是兖州的奇耻大辱,于是发出嘲讽曹操的声音。此时的曹操,三十多岁火气正旺,立即挥舞屠刀,把其中名气最大的领头人物边让,连同他的妻室儿女,一并杀了,还把边让的脑袋高高挂起来示众。这种高压手段,不仅没有吓倒对方,反而引起更激烈的反抗。当地一位非同凡响的人物,叫做陈宫,字公台,兖州东郡东武阳县(今山东省莘县南)人氏。这陈宫原本在曹操手下当将领,曹操出兵之后,留在后方镇守。陈宫对曹操残害边让一家老小,非常之厌恶;又担心今后自己也有可能死在曹操屠刀之下,就联络一批实力人物,把正在寻找出路的吕布,请到兖州来当家。吕布一到兖州,郡县纷纷响应,宣布反对曹操。兖州八个郡下面总共八十个县中,就有七十多个县宣布反水;而继续支持曹操的,只有数目少得可怜的三个县,即曹操大本营所在的鄄城县(今山东省鄄城县),以及鄄城县附近的范县和东阿县(今山东省梁山县、东阿县)了。
老天爷安排的这场碰头,很有戏剧性,一碰头就把两个人的命运都翻转过来:曹操倒了大霉,几乎把根据地全部丢了;吕布碰上大喜,凭空得到一大块地盘。从此,曹操就同吕布结下深仇大恨。在这之后,双方一再出兵交锋,先是吕布占据上风,差一点在濮阳城中(今河南省濮阳县),生擒活捉曹操;接下来是曹操一再得手,打得吕布狼狈逃出兖州。老天爷似乎有心要作弄和戏耍这两位,又把他们俩的风头,都彻底给翻转过来。
曹操重新占据兖州,恢复元气,就开始筹划收拾吕布的下邳之战,并且把筹划的戏码演得跌宕多姿。他的演出情况究竟怎么样呢?
吕布逃出兖州,向东跑到徐州去找出路。徐州的首府下邳县,即今江苏省邳州市,过去的当家人陶谦已经死去,现时是陶谦推荐的刘备在此当家。吕布去了没多久,就反客为主,把刘备的位置占了,自己当起徐州的军政长官来。
徐州的政局变得快,与此同时东汉朝廷的政局也变得快。就在这一年,曹操眼明手快,把到处流浪的汉献帝,迎接到了临时首都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控制在自己手中,还把年号改为建安元年(196)。建安者,从此建立平安社会之意也。汉献帝虽然只是十六岁的少年,却是汉朝正统的政治象征,“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开始拥有政治上的独特优势。
但是天下之事,有利必有害。曹操在政治上独占红利,却树立起眼红不已的敌人。这些新敌人,再加上老仇人,使得曹操陷入四面受敌的危险境地。东边的徐州,是羽翼重新丰满的老仇人吕布;南边偏东的淮南,是割据者袁术,他干脆要自称皇帝,与曹操控制的东汉朝廷分庭抗礼。西边的南阳郡,是骁悍的张绣在虎视眈眈,这是董卓部下的残余武装,而且与荆州的刘表有勾结。北边的黄河对岸,是势力最大的河北王袁绍,他雄踞冀、青、并、幽四州之地,公然拒绝接受东汉朝廷封给他的太尉官职,向曹操传达出强烈的敌意。四面是仇敌,情况很严重。这时的曹操,就显出他人性中“乱世英雄”的一面来。他一不骨头发软,坦然面对现实;二不脑袋发蒙,清醒考虑对策。当今在社会拼搏者,往往也会碰到诸多麻烦同时缠身的困境,看看曹操处置麻烦的办法,会对我们有不小的启示。
曹操的办法,概括起来是八个字——区分缓急,各个击破。
首先必须要消灭的,是西边的新仇人张绣,因为张绣距离临时首都许县的距离最近,堪称肘腋之患;而且实力较弱,容易对付。第二个必须消灭的,便是东边徐州的老仇人吕布。但是,动手收拾吕布之前,先必须给他一点甜头,稳住他:一来防止我出兵进攻西边的张绣时,他在东边偷袭我的后背;二来防止他与南边的袁术结成同盟,以后收拾他时增加难度。消灭了张绣和吕布,迅速壮大了实力,再来与北边最强大的袁绍一决雌雄,才有取胜的把握。为了稳住袁绍,使他眼下不来干扰我收拾张绣和吕布,也要给他甜头,而且是大甜头,才能稳住他。至于袁术,此人野心不小却能耐不大,暂时可以不去管他。
主意打定,曹操便以东汉朝廷的名义,给吕布封了一个左将军的高级军职,还写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函。大喜过望的吕布,立马派一名当地名流陈登,前往朝廷谢恩。曹操趁机就把忠于朝廷的陈登,收作自己的内应,派回去潜伏在吕布身边。同时,又把自己担任的最高军职大将军,转让给袁绍,自己只担任三公当中地位最低的司空。把吕布连同袁绍,用迷魂汤迷住之后,曹操就向张绣动了手。经过两年激战,终于在建安三年(198)的五月,打得张绣大伤元气,暂时没有了还手之力。
西边的问题暂时缓解,东边的吕布就危险了。五个月之后的九月间,秋高气爽,正是沙场鏖兵的大好季节。曹操亲自统领大军,东征吕布,著名的下邳之战,就此开场上演了。
下邳之战的持续时间,是从当年的十月持续到十二月。在这三个月间,双方进行了怎样的交锋,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看点呢?
话说当年九月,曹操从临时首都许县,浩浩荡荡出兵启程,一路向东,直奔徐州。早在出兵之前,就有将领来劝阻曹操,说是远道去进攻吕布,万一张绣和刘表在后方偷袭我们,不是很危险吗?但是曹操得力的谋臣荀攸却认为:“张绣和刘表刚刚遭受巨大打击,还不敢乱动。乘此难得时机,突然进攻吕布,必定可以成功!”曹操这个人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能够从多种不同的计谋当中,选择他认定最为正确的一种,并且及时加以采用。既不会因为选择多了,就无所适从;也不会因为别人出的主意比自己高明,就对出主意的人排斥打击。在这方面,他的性格与强敌袁绍截然不同,所以最终能够消灭袁绍。眼下,他认定荀攸出的是好主意,于是吕布就该倒霉了。
当时吕布盘踞的下邳城池,在许县正东方,直线距离大约七百里。十月间,曹军进入徐州地界,前面是下邳西面的军事要塞彭城县(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曹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彭城,在此屠杀一番之后,很快推进到下邳城的附近。此前曹军还在围攻彭城的时候,当初拥护吕布来徐州当家的陈宫,就向吕布献计说:“应当赶快出兵迎头夹击对方,我们是以逸待劳,肯定能够取胜!”这吕布的智商不高,还要自以为是,亲自拿主意,与曹操简直有天渊之别。他说:“还不如等他们来进攻下邳城池,到时候把他们挤压到泗水河中去喂鱼,岂不更痛快啊!”
原来,这下邳县的城池,位于两条河的交汇处:主流泗水从西向东,流过城池的南边;支流沂水从北向南,在城池西边汇入泗水。等到曹军兵临城下,吕布这才率领骑兵杀出城去迎战。哪知道对方士气正旺,交手的结果,是吕布不但没能把对方挤压到泗水河中去喂鱼,反倒被杀得大败,连骁勇的骑兵将领成廉,也当了曹军的俘虏。吕布这才知道对方的厉害,赶紧退回城中当乌龟,固守不出了。
这时的曹操,又施展软的一手,开始政策攻心。他给吕布送去一封信,指出是福是祸两条路,由吕将军你自己挑选:一条是举手投降,结果是安然享福:另一条是顽抗到底,结果是杀身大祸。关键时刻,以作战骁勇而闻名天下的吕布,也露出他人性中软弱怕死的一面,他准备出城去投降自首。陈宫等人心想,当初欢迎你到兖州来当家,夺占曹操的地盘,都是我们出的主意。如今你想去投降自首,倒是把你和你家人的小命,统统保住了;可是我们的性命,我们家属的性命,却可能统统都要丢掉了。不行,不能让你去投降自首。于是,陈宫等人围上来吓唬他,说是狡诈的曹操完全是在欺骗你,忽悠你;你去举手投降,就好比以卵击石,自投罗网:这是他一贯的奸诈手段呀!吕布到这时,又变成了没主意的人,心乱如麻犹豫不决。
城外的曹操,在开展政策攻心的同时,又抓紧时间修筑围攻城池的工事。到了十一月,天气渐渐寒冷,手下的将士在外风餐露宿两个月,个个极度疲乏,曹操本人也生出撤军的念头。就在这时,得力谋臣荀攸和郭嘉,一致给曹操打气,他们说:“吕布有勇无谋,如今连战连败,锐气已经没有了。三军作战,以统兵将领为主心骨,主将的锐气没有了,全军的斗志也就没有了。至于陈宫,有些智谋但是反应迟缓。现今趁吕布的锐气还没有恢复,陈宫的新谋略也还没有确定,急速发起猛攻,定然可以消灭吕布!”曹操又一次从善如流,采纳两人的计谋,命令军队挖开泗水、沂水两条河的堤岸,并且利用绕城挖掘的堑壕,引水灌城。一时间,滔滔河水把下邳城外,变成了一片泽国。在河水长时间的浸泡之下,当时用夯土法筑成的城墙,不断发生坍塌,汹涌的河水顺着缺口又涌入城中,灌进大街小巷,下邳城中也变成汪洋一片。
到了十二月下旬,城中又发生内讧。吕布手下的将领侯成、宋宪、魏续,把坚持抵抗的智囊陈宫、勇将高顺,一并捆起来送到城外,向曹操投降。吕布与身边卫队登上城楼,望着城池内外的滔滔河水,心中的恐惧情绪不断上升。继续抵抗无法坚持,自行了断又怕痛苦,下不了手,贪生怕死的本性,促使他下楼举手投降了。
吕布宣布投降,下邳之战的最后一幕——曹刘会审,就在当地上演了。那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又有哪些重量级角色做了精彩的表演呢?
《三国志》卷七《吕布传》中记载的曹刘会审,是三国时期难得一见的精彩图景。主审官不一般,是曹魏政权的开创者曹操;陪审官不一般,是蜀汉政权的开创者刘备。两名受审者也不一般,吕布当过诛杀董卓的刺客,也当过东汉朝廷的执政官,还是以骁勇闻名天下的“飞将”;另一名受审者陈宫,则是当时的社会名流。四位风云人物,在审判大堂之上,同时都面临人性的拷问,此情此景,实在是好看极了!
被捆绑的吕布,抢先故作惊人之语,对曹操说道:“从今以后,天下就平定了!”
曹操问道:“此话怎讲?”
吕布这才回答说:“明公您最为担忧的,不是我吕布么?我今天已经归顺服从您了。从今以后,由我替您统领骑兵冲锋陷阵,平定天下还会有什么困难呢 !”吕布虽然骁勇无敌,却很怕死,他这是在为自己乞求一条生路。
吕布又对刘备说:“玄德,你为座上客,我为阶下囚。这绳索把我捆得太紧了,你就不能为我说句好话么?”这同样是在寻求生路。
曹操哈哈一笑说:“捆绑猛虎,不能不紧啊!”说完传令左右侍卫,给吕布松绑。
刘备见曹操有可能宽容吕布,过去的仇恨立刻涌上心头。原来,此前的吕布,先后夺占了刘备的徐州、沛县,弄得刘备只好跑到曹操手下暂时安身。于是,他马上劝阻曹操:“明公您难道忘记了,当初此人是如何对待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刘备存心报复,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人性弱点,点了吕布的死穴。
曹操心想:是呀,从前丁原和董卓,与吕布情同父子,吕布依然亲手杀了他们;我今天收容他,最多也只能让他当我的干儿子嘛。万一他明天来暗算我,岂非引狼入室吗?于是立即下令:将吕布拉出去,用丝绳勒死!吕布离开大堂时,面对刘备说了最后一句话:“这个大耳朵的小子,是最不可信任的!”他在泄愤,却也无可奈何。
处置了吕布,曹操开始审问陈宫:“今天成了这样,你的老母亲怎么办?”
陈宫心想我倒不怕死,但是老母得保住;保住老母的法子,只能是给曹操戴高帽子。于是高声回答说:“我听说以孝道治理天下者,绝不会乱杀别人的父母。我老母的生与死,取决于明公您,而不取决于我陈宫。”
曹操心中很是受用,又问:“那你的妻室儿女怎么办?”
陈宫继续戴高帽子,又说:“我听说在天下推行仁政者,绝不会灭绝别人的后代。我妻室儿女的生与死,也取决于明公您,而不取决于我陈宫。”
陈宫说完,生怕曹操心中又改了主意,立刻主动走出大堂接受死刑。很乐意被人吹捧的曹操,当下传令:陈宫的老母,由官府供养终身;妻室儿女,都给予厚待,等于是全家都享受社保了。
这场会审,就以四位风云人物的生动表演而结束。吕布的贪生怕死,刘备的借机报复,曹操的爱才但又多疑,陈宫的临死镇定,都表演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
擒杀吕布,占领徐州,是曹操使用武力开创基业八年以来,第一次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辉煌战功。他在下邳之战中显示出来的用兵才能,主要有两点:首先在人的因素上,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善于听取谋臣的合理化建议;其次在地的因素上,能够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借助滔滔河水进攻城池。而下邳之战的重大意义,主要也在两点:一是曹操把地盘扩大到黄河中下游南岸的兖州、豫州和徐州,从此开始跻身军事强人的行列;二是他在强敌袁绍还没有来得及向自己发动总攻之前,抢先在黄河南岸站稳了脚跟,从而有了与袁绍进行生死对决的资本。他也幸好及时消灭了吕布,因为冀州袁绍对他的大规模进攻,马上就要开始了。由此可见,人生中有的事,特别是关乎前途的大事,处理的原则那是赶早不赶晚。《周易》中说的“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也是此意。拖拖拉拉,慢慢吞吞,往往就把大好机会错过了。这正是:
擒杀吕布时机好,稳定脚跟战暴风。
要想知道曹操又如何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袁绍,请看下节。
三 官渡鏖兵
上一节讲了曹操以武力开创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即擒杀吕布的下邳之战。本节讲第二个里程碑,大破袁绍的官渡之战。那么曹操与袁绍,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官渡之战是如何发生,具体战况有何看点?最后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又有哪些值得后世深思的启示呢?
要知道官渡之战的来龙去脉,先要从曹操和袁绍的恩怨情仇说起。
说起恩怨情仇,曹操与袁绍的情况,就和曹操与吕布的情况大不相同了。曹操与吕布,好比一场拳王争霸赛,两人一上场就开打,你把我打得鼻青脸肿,我又把你打得皮开肉绽,直到吕布一方被消灭为止;斗争始终激烈,持续时间只有四年。而曹操与袁绍,则好比一场情侣谈恋爱,前面大约有十年之久的温柔亲密,到头来反目成仇大打出手,最后以袁绍一方迅速垮台而告终。
曹操比袁绍小一岁左右,大体是同龄人。两人的关系,至少在二十六七岁时就已经开始。那是东汉灵帝光和年间,曹操在京城洛阳再度上岗,当上议郎。这议郎的职责很轻松,是对朝廷政务发表一下议论,所以他有充裕的时间去交朋结友,努力培养人际关系。而这时的袁绍,也正在京城中为自己的政治发展打基础,努力培养人际关系。两人的好友中,都有京城的社会名流何颙、张邈等,因此,两人在这时应该已经建立起了友谊。
中平五年(188),东汉灵帝对京城禁卫军进行大改组,设置西园八校尉,统领至关重要的禁卫军。所谓西园,是洛阳西郊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别称。禁卫军总指挥官是上军校尉,由最受宠的青年宦官蹇硕担任。下面的七名校尉,也就是分队指挥官之中,曹操出任典军校尉,袁绍出任中军校尉。这样一来,三十四五岁的曹操与袁绍,就从朋友进而一步升温,变成了同僚。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地方群雄起兵声讨董卓,推举袁绍为联军盟主。而曹操也是联军的成员,名义上要服从袁绍的指挥。于是,两人的关系,又再次升温,变成了同盟的上下级关系。
自从变成同盟的上下级起,整整六年间,双方的关系就进入火热阶段,至少外表看来是如此,难怪《三国志》卷七《臧洪传》中有四个字的形容,叫做“袁曹方睦”。在这种一团火热当中,又以曹操从袁绍身上得到的恩惠为最多。恩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数得出来的、端得上台面的恩惠,至少有四大桩:
第一桩,初平元年(190),曹操跟随联军讨伐董卓。众人都观望不前,实力最弱的曹操,带领手下五千人马孤军冒进,结果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一战大败,被董卓军队打成了光杆司令。曹操跑到南面的扬州招兵买马,招到一批但又跑掉不少,最后只剩下千把人,势单力薄站不住脚,只好去投靠袁绍。袁绍以盟主身份热情接待,赠送他一部分人马,曹操这才勉强恢复了元气。命运绝处逢生,当然要算大恩惠一桩。
第二桩,初平二年(191),曹操在东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一带,打败了农民武装黑山军。袁绍立即以盟主身份,自行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从此有了一个郡的根据地。地盘从无到有,更要算大恩惠一桩。
第三桩,初平三年(192),兖州刺史刘岱阵亡,兖州的官员恭请曹操去做当家人。但是,在长安的东汉朝廷,认为曹操接管兖州,未经朝廷批准,纯属非法行为,于是另行派遣新的州刺史金尚,前去接任。这时的袁绍,又以联军盟主的身份,自行任命曹操为兖州刺史。曹操的地盘,首次从一个郡扩大到一个州。地盘大大扩张,也要算大恩惠一桩。
第四桩,兴平元年(194),曹操指挥主力军团,进攻东边徐州的军政长官陶谦。吕布趁虚占领了曹操的根据地兖州。曹操回头击溃吕布后,袁绍又向东汉朝廷上奏,请求依然让曹操担任兖州的军政长官,使曹操重新在兖州站稳脚跟。雪中送炭,这就更要算大恩惠一桩了。
总而言之,这六年之中有四年,年年袁绍都给曹操帮了大忙。曹操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做大,从弱做强,全靠袁绍的鼎力支持;可以说,没有此前的袁绍,也就没有后来的曹操。难怪后来袁绍在与曹操翻脸算总账的时候,能够在讨伐曹操的檄文当中,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有大造于操也”。大造者,大恩大德也。这明明白白记载于《三国志》卷七《袁绍传》中。
人世间的事,真是复杂多变。这一对温柔亲密的同行伴侣,最后还是反目成仇了。造成感情破裂的原因,说起来也很有点俗套,那就是出现了第三者。
这个第三者,就是年轻的东汉献帝刘协。
刘协说起来是皇帝,其实身世相当可怜。纵欲无度的汉灵帝刘宏,后宫佳丽不计其数,却只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辩,是何皇后所生;次子刘协,系王美人所生。何皇后生性嫉妒,在王美人生下儿子之后将其毒死,从此刘协便成为没有母亲爱护的孤儿。汉灵帝因为刘协的面貌很像自己,所以给他取名为“协”。协字的含义是符合,指他的面貌与父亲很相似也。
董卓进京,废黜了刘协的皇帝大哥,改立九岁的刘协为皇帝,就是汉献帝。翻过年的初平元年(190),地方群雄起兵声讨董卓,董卓带上十岁的小皇帝,从洛阳迁都到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两年后,董卓被刺杀,长安城中陷入大乱。小皇帝在担惊受怕中,苦苦熬了三年。兴平二年(195)七月,十五岁的刘协,实在不想在长安待呆了,就启程回转朝思暮想的故都洛阳。谁知道经过千辛万苦,在第二年七月间回到洛阳的时候,过去花团锦簇的繁华首都,早已变成一片废墟。皇宫烧光了,百姓跑光了,粮食吃光了,名副其实属于“三光”。朝廷官员,饿得倒在残垣断壁之间,活活等死。这般情景下的小皇帝和朝廷官员,简直连乞丐叫花子也不如。乞丐叫花子还能要得到一口残汤剩饭,这群人却什么都要不到,因为京城地界之内哪里还见得到人烟啊!
但是,就在此时此刻,一个眼光犀利眼睛有毒的家伙,却看到了这群人的巨大潜在价值。这家伙是谁?就是我们的主人公曹操。
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曹操虽然受到了袁绍的极大恩惠,内心深处却并不感恩戴德。说得好听一点,是他怀抱英雄大志,并不甘心永远当袁绍的小伙计;说得难听一点,是他欠缺感恩的情商,一旦他羽翼丰满,就会与你分庭抗礼。他还有一个突出优点,就是最会见机而作。《周易》中说:“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君子看到机会就能立即行动,绝不会拖到明天。这一优点,在他迎接汉献帝的事情上,就有充分的展现。
《三国志》卷十二《毛玠传》记载,早在四年前的初平三年(192),曹操刚刚把地盘扩展到兖州的时候,他的谋士毛玠就献计说:“将军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如此则霸业可成也。”曹操非常赞同毛玠的战略设计,但是因为当时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皇帝又远在长安,所以没有付诸行动。现今虽然自己的力量依旧不够强大,地盘也只有一个兖州,再加上豫州的西部;但是,皇帝却来到洛阳,距离自己不过六七百里,绝佳机会千载难逢,岂能错过?
于是曹操快速出手,亲自统率精兵,奔赴西面的洛阳。要问他的行动有多快,请看《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提供的日程表:
一 乱世英雄
三国多名将,正说也精彩。
本节讲的这位,是曹魏身份最为特殊的名将,既是东汉朝廷的大臣,也是曹魏王朝的奠基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操,曹魏主帅型名将的第一名。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今天把他作为名将来讲,所以只说他军事上的战功。在讲战功之前,先得弄清楚最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体来说是四个问题:在出身问题上,他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为了消除阴影,他采取了哪些个性化的办法?当时人对他的评价,有“乱世奸雄”和“乱世英雄”两种版本,究竟哪一种最可信?他又为何要改弦更张,使用武力来开创自己的成功创业之路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在出身问题上,曹操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曹操字孟德,东汉豫州沛国谯县人氏。前面说过,当时如果某郡成为皇室亲王的封地,则改成某国,此处的沛国,就是由沛郡改名而来。谯县,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也是神医华佗的故乡。现今这里还有多处有关三国的名胜古迹,包括考古发现的曹操家族墓地。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桓帝时的宦官,官当到“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中常侍,是皇宫中侍奉皇帝的随身宦官,实权很大。东汉专权最厉害的宦官,有“十常侍”之称,好比是“十魔头”一般。至于大长秋是什么官职,以往讲三国的学者,大多没有讲到位。当时的制度,皇后、皇太后都有专门的代称。皇后的专门代称是长秋宫,所以这大长秋,就是皇后宫中的大总管。曹腾虽然不在“十常侍”的名单当中,但是他既侍奉皇帝,又总管皇后宫中事务,两边都操控大权,堪称宦官中的大佬。只可惜被切除了生殖器官,没有亲生后代。但是,又当官又封侯,总不能断了香火,于是曹腾抱养了一个儿子,取名曹嵩,就是曹操的亲生父亲。抱养了儿子,还得配上一个妈,所以曹大宦官又娶了姓吴的女子为妻,成为有名无实的夫妻。
曹嵩是从哪家抱来的呢?从多种证据来看,应当是从夏侯惇、夏侯渊的夏侯家抱来,这个问题今天不讨论。且说曹嵩当官之后,弄出了一个轰动京城的大手笔。什么大手笔呢?原来,昏庸腐败的东汉灵帝,竟然在朝廷公开张榜卖官,明码实价,一手交钱,一手交官。还可以赊账,即到任之后官员把老百姓搜刮够了,再来付款,但是清账时要多交一倍的钱,相当于滞纳金。顶尖的官职,朝廷三公之首的太尉,价格也最高,整整一个亿。曹嵩出手阔绰,眼睛也不眨,拿出一个亿现金,把太尉买来当了。要问他哪来这么多钱,只消看他在这之前当过什么官。什么官呢?大司农。这大司农可了不得,是九卿当中最肥的缺,一手掌管全国的黄金、货币、粮食、布匹的收支调度,相当于后世中央银行、中央粮食储运仓库、中央物资储运仓库这三个部门的大总管。所以一个亿对他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可是这样的大手笔,社会反响好不好呢?在这之前,还有一个崔烈,花了五百万,买下三公之一的司徒,他的儿子崔钧就讽刺老爸,说你这顶官帽好倒是好,就是铜钱的味道太大,这就是后世“铜臭”一词的由来。崔烈花的钱,只有曹嵩二十分之一,已经遭到亲生儿子的讽刺。曹嵩花天价来买顶尖的高官,其社会影响之恶劣,可想而知。
曹操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二十岁出头进入社会和官场时,就免不了带上巨大的心理阴影。你会问了,他家有钱又有势,日子过得很滋润嘛,为什么还有心理阴影呢?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在东汉一朝,控制国家权力的,除了皇帝以外,还有三支力量。一是外戚,也就是皇后和皇太后的娘家人。二是宦官,即皇帝、皇后身边的使唤人。三是以官僚家族为骨干的士大夫群体,属于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管理人。士大夫这个群体,不仅人数多,分布广,而且文化教育上有突出优势,所以在国家体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于他们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精神标榜,加之又有权力争夺的现实矛盾,所以对于操控皇权的宦官,有特别的憎恶和鄙视,曾经与宦官势力发生激烈的流血冲突。《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说是“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所谓阉寺,就是宦官,士大夫与他们为伍会深感羞耻。
还有很特别的一点文化因素,就是两汉时期,对于男性,特别是士大夫群体的男性而言,切除外阴生殖器官,是一种无比巨大的痛苦和耻辱。写出千古不朽作品《史记》的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无辜受到汉武帝的严厉惩罚,被施以宫刑。所谓宫刑,又称腐刑,是对男性“去势”。司马迁受刑之后,痛苦万分,他在写给友人任安的书信《报任安书》里面说:“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腐刑。”最丑恶的行为,莫过于辱没祖先;最巨大的耻辱,莫过于遭受腐刑。为什么遭受腐刑是最巨大的耻辱,那是因为受刑者从此变成不男不女的状态,要被他人视为丑恶的异类,还会造成家族支系繁衍传承的突然中断。而宦官之所以受到士大夫群体特别的憎恶和鄙视,生理上的缺失,这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曹操巨大的心理阴影,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他祖父曹腾,在政治身份和生理残缺两方面,都是士大夫群体极为憎恶鄙视的宦官。二是他生父曹嵩的来历,又不明不白。三是他生父曹嵩,还花天价买官,行为很丑恶,为人臭显摆。总之,曹操要是只想吃喝玩乐,混一辈子算了,那就什么心理阴影都没有;要是他还想进入政坛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获得士大夫群体的认同,那就不仅有阴影,而且阴影还很大。
不幸的是,曹操有心走的,正是后面那一条开创自己事业的路。但是,家庭出身自己无法选择,已经打上这样的耻辱烙印了,还有什么办法呢?
曹操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决定采取两种办法,来洗刷家庭出身的阴影,为自我创业扫除障碍。哪两种办法呢?
第一种办法,是要采用特别吸引人们眼球的行动,向士大夫群体公开表态,表示自己向对方靠拢的坚定立场。出身我自己没法掌控,道路却可以自主选择,我要坚决和你们站在一起,从而得到你们的认同。具体而言,是从士大夫群体当中,物色一位名声最大,话语权也最大的领军人物,去向他靠拢,零距离接触,请他对自己做出评价。他选中的领军人物是谁呢?就是许劭。
许劭,字子将,东汉豫州汝南郡平舆县人氏,平舆在今河南省平舆县。许劭特别善于评价赏鉴当时的人物,在士大夫群体中有很高的声望,《后汉书》卷八十六《许劭传》说当时“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天下的人说到通过评论人物来提拔后进之士,都把许劭、郭泰公认为权威。其实从政治上看,品评人物,乃是士大夫群体发展同类、排斥异己的一种特殊手段。现今曹操就是要利用这种特殊手段,反过来为自己服务。郭泰死的时候,曹操才十五岁,没机会去靠拢。许劭只比曹操大五岁,运气不好,就被二十多岁的曹操盯上了。
曹操靠拢许劭的情景,上面的《许劭传》也有生动描绘:曹操说好话,献厚礼,亲近许劭,请他评价自己。许劭鄙视他,不肯做。曹操找了一个机会,强行进行胁迫,许劭只好给他一个“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语,曹操听了“大悦而去”。在这里,曹操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首先,他是一旦打定主意,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人;其次,他又是很会用手段的人,先软后硬,软磨加硬泡,有不同的手段等着你。最后,他又是很会通过制造新闻效应,来显示某种意图的人。
大名士许劭给了评价,曹操的公开表态,就算基本成功了。不过,许劭的评语,后世记载有两种版本。上面说的《后汉书》卷六十八《许劭传》是第一种版本,另一种版本见于《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的孙盛《异同杂语》,文字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哪一种版本更接近原貌,因而更为可信呢?后世不断有争论。争论焦点,集中在究竟是“英雄”,还是“奸雄”上?讲曹操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所以今天必须说一说。
著名学者汤用彤、余嘉锡先生,都认同“英雄”的版本,理由主要有两条:一,英雄是当时评论人物的常用术语。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拨乱反正,只有英雄才能做到;而曹操崛起于乱世,以英雄自命,所以听了“英雄”评语,才会大喜而去。
两位大学者的意见,当然很有见地和道理。笔者本人,也认同“英雄”的版本,但是还要补充三条具体理由。
第一条,从历史的确凿证据来看,曹操本人后来对自己最为得意的评价,就是英雄,而非奸雄。他对刘备怎么说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明明白白记载在《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当中。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他亲口所说,我俩是天下的英雄,并没有说我俩是天下的奸雄,这当然就是确凿的证据,对不对?
第二条,“英雄”的版本,出自范晔的《后汉书》,性质属于正史,即正规的史书。而“奸雄”的版本,出自孙盛的《异同杂语》。《异同杂语》,也简称《杂语》。《隋书》中的《经籍志》,记载有《杂语》五卷,应当就是孙盛的作品。但是请注意,《隋书》并没有把它分类在史书当中,而是划归在“小说”一类。而当时的小说,在班固的《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被定性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比较起来,可信度就比正史要差了。
第三条,最为关键,要多说两句。“奸雄”一词,后世一般的理解,都是奸诈的英雄,含义有褒有贬:虽然性格上极其奸诈,但是才能上却真是了不起,终归还是英雄一个。用这样的理解去考察许劭评语,就会高度认同“奸雄”的版本。但是很遗憾,这种习惯性的理解,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这种理解,与“奸雄”这个词汇在当时的准确含义,并不能完全吻合。
研究历史必须读古书,而古书中有的词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含义会出现变化。语言学界的泰斗王力先生,在他的名著《古代汉语》中,专门讲了这个问题,题目叫《古今词义的异同》。他特别提醒说:“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能不加考察地以今义去理解古书中的词汇。”王力先生的提醒,是我们考察许劭评语版本的指南针。举例来说,比如“小品”,魏晋时期是指佛教经典的简略本,如果说成春节晚会的语言类节目,佛家师父就要笑了。又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中的“卑鄙”,是指自己社会地位的卑下鄙贱,如果说成品德的恶劣,孔明先生就要生气了。孙吴名将朱然的外貌,史书说是“气候分明”,这里的“气候”是指一个人流露出来的精气神,如果说成天气气象,朱然就要反对了。由此可见,我们理解古书中的词汇,只能按照当时的原意去理解,而不能用后世已经发生变化的意思去理解;用流行语言来说,就是不能搞词汇意义上的穿越。
同样,“奸雄”一词,当时准确的含义,与现今的理解完全不一样。这个词汇,是从《荀子·非相篇》的“奸人之雄”四个字浓缩而来。奸人的含义很明确,就是坏人、恶人,完全是负面的贬义,所以才有汉奸、内奸的称呼。而“奸人之雄”,则是坏人当中的称雄者,用大白话来说,这不是一般的坏蛋,而是坏蛋当中最厉害的大坏蛋。荀子认为,这种“奸人之雄”,最能蛊惑人心,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圣明的君主要想治理好天下,首先就要把这种“奸人之雄”全部诛杀了,然后再来铲除一般的盗贼;因为盗贼还能通过正面的教育来使之改过自新,而这种“奸人之雄”完全坏透了,任何办法都改变不了他,只有让他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
到了汉代,“奸人之雄”,以及由此浓缩而来的“奸雄”,常常出现在史书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在《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卷八十三《朱博传》中。说是西汉成帝时的丞相翟方进,上奏章弹劾朝臣朱博、孙闳,严厉斥责他两人是“奸雄之党”,结果朱博受到撤职处分。稍后到汉哀帝,朱博起死回生,又当上了丞相,却依然不思悔改大干坏事,遭到左将军彭宣的猛烈弹劾,说他“倾乱政治,奸人之雄”。于是朱博被抓到监狱中,赐饮毒酒而死。同一个朱博,身上得到两个定语,一个是“奸雄”,另一个是“奸人之雄”;招来的下场,不是丢官,就是丢命。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奸雄”,与“奸人之雄”完全是一回事,都是指罪大恶极的头等坏蛋,完全是负面的含义,没有一点点褒扬的意思在内。
总之,当时的“奸雄”,其实就是“清平之奸贼”一句中所说的“奸贼”,而且还是比一般奸贼更恶劣的大奸贼。把当时这个词汇的含义弄清楚,弄准确之后,再来做判断就容易了。两种版本中,应当是完全具有正面褒奖含义的“英雄”,才是可信的原版;而完全具有负面贬损含义,一点都没有正面褒奖含义的“奸雄”,则属于好事者道听途说的误传。道理很简单,如果曹操被人评价为罪大恶极的头等坏蛋,无可救药的大奸贼,他听了之后还会兴奋得大喜而去,那脑袋恐怕就有问题了。因为他千方百计找许劭为自己作评价,原本是想洗刷掉家庭出身上的耻辱,现今家庭出身的耻辱还没有得到洗刷,却又招来彻底否定自己的大嘴巴子,更添加了新的奇耻大辱,家庭和本人都成为士大夫群体的笑柄,他怎么会高兴得起来呢?对不对?因此,最接近原貌的版本,应当是“英雄”,而非“奸雄”。
曹操向士大夫群体表示靠拢之后,接下来又采取第二种办法,去洗刷家庭出身上的阴影,为自我创业扫除障碍。这又是什么样的办法呢?
公开向士大夫群体表示靠拢,并且得到许劭的正面评价之后,曹操不久就被推荐为洛阳县北部地区的县尉,简称洛阳北部尉。东汉设有县尉,主管一县的治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京城洛阳是大县,不止一人,所以洛阳北部尉,就是洛阳北区的公安局长。这是曹操进入东汉官僚体制之后,第一个正式的行政职务,对他意义非凡。但是,推荐他担当这一职务的是谁呢?说出来可能出人意料,就是司马懿的老爸司马防。司马防,字建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氏。温县的司马氏家族,世代为官,是典型的士大夫群体成员。曹操与司马家族的恩怨情仇,笔者的《司马懿新传》有详细描述,今天不讨论。但是,曹操既然很快就得到司马防的大力举荐,这就证明他的靠拢,已经开始收到士大夫群体认同的效果,同时也证明,许劭对他的评语,应当是正面赞美的“英雄”。
受到鼓舞的曹操,二十来岁冲劲正大,立即实施第二种办法。
如果说,第一种办法,是坚决表示向士大夫群体靠拢,那么第二种办法,就是坚决表示与宦官势力脱离。一个靠拢,一个脱离,一个是合,一个是分,相辅相成,堪称完美。当然,真正与自己的宦官家庭彻底断绝和脱离关系,他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找替身来表明决心和立场呀!找谁做替身呢?眼下的宦官当中,谁名声最臭,谁就是最好的替身。这个替身,他已经找好了,就是蹇硕。
蹇硕,是当时新生代宦官中最受宠信的家伙,后来甚至被东汉灵帝安排为京城禁卫军的总指挥官。但是在眼下,他刚刚受宠不久,权力还没有这么大,但是已经很吸引人们的注意了。由于蹇硕受宠,他的叔父也到处显摆,晚上京城实施宵禁之后,他不顾禁令,出门游荡,招摇过市。而这一游荡,正好就撞在曹操的枪口上。不对,准确地说,是撞在曹操的棒头上。
原来,曹操一到县尉的衙门上任,就做了几十根结结实实的棍棒,大门两边,一边挂十多根,这就是他的执法装备。还特别把棍棒涂上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煞是耀眼。为什么涂成五色?这里边大有讲究。以往讲三国者,大多未能注意。因为五色,对应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又代表天下。我们北京天安门西边的中山公园内,就有象征天下的社稷坛五色土。咱曹操是京城洛阳的县尉,洛阳是天下的中心所在,所以这五色棒,既是京城的文化象征,logo,又表示普天下的人在这里犯了法,都归这五色棍棒侍候,打遍天下违法人。
话说县尉府的夜间巡逻队,把那蹇硕的叔父押回县尉府,曹操升堂之后,问清身份和情况,违法事实确切无误,立即吩咐手下,按照规定,五色棒好好款待。一阵棍棒之后,蹇硕的叔父当场被打死。一时间,老宦官的孙儿曹操,打死当今宦官蹇硕叔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京城内外。
曹操心中很得意,因为他要的就是这轰动性效果。但是他没有料到,仇家的报复也很快接踵而来。先是把他排斥到外地当县官,接下来又受远房亲戚的无端连累,冤枉下了岗。后来虽然又上了岗,官却当得没什么味道。更搞笑的是,后来蹇硕竟然当上了京城禁卫军的总指挥官,而曹操则被安排在蹇硕手下当一个分队长,也就是典军校尉。奋斗来奋斗去,最后还是没有能够脱离宦官势力这一滩污泥浊水。眼看朝廷政治已经衰败不堪,再继续留在体制之内,走那条奋斗发展的常规性道路,已经没有希望和前途。于是,年轻的曹操,决心改弦更张,认认真真以许劭的评语“乱世之英雄”为指引,在即将到来的乱世当中,运用武力来开创一番英雄事业。无论曹操其人,在品性和人格上有多大的问题,他敢于断然抛开已经非常熟悉的体制,凭借自身的力量去闯全新的天下,其勇气和魄力,依然值得现今在社会上的打拼者咀嚼品味一番。这正是:
回想当年曹孟德,抛开体制是英雄。
要想知道曹操如何在下邳之战中,擒杀骁勇无敌的吕布,请看下节。
二 擒杀吕布
曹操三十年的武力创业史,从军事战略上来看有三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下邳之战,擒杀强劲对手吕布,占领黄河中下游南岸的兖州、豫州和徐州,跻身军事强人行列;第二个里程碑是官渡之战,打败群雄盟主袁绍,再把黄河中下游北岸的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纳入囊中,进而称雄北方;第三个里程碑是潼关之战,击败马超等关中将领,把关陇地区的司隶校尉部和凉州抓在手里,最后称雄天下,奠定曹魏王朝的版图。今天讲第一个里程碑下邳之战。那么曹操与吕布,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下邳之战是如何发生的,具体战况有何看点?最后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结局一幕,又有哪些重量级角色做出了动人心弦的表演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曹操与吕布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要知道下邳之战的来龙去脉,必须先从两人的恩怨情仇说起。
话说曹操在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加入以袁绍为首声讨董卓的联军,开始他武力创业的第一步。这时候,别人手下,动辄就是好几万人马。而他只有区区几千人,而且很不经打,一上阵就被董卓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他自己还差一点被流矢收取了性命。在那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宦官的孙子,此后竟然成了气候。就在曹操艰难起步的同时,吕布正在给董卓当干儿子,风风光光当得很起劲,不久,就跟着干爸爸,强行把十岁的小皇帝和朝廷大臣,一起从洛阳迁往长安。
两年之后的初平三年(192),对两个人而言都是命运的大转折年,一个面临大起,一个面临大落。大起的是曹操,天上掉馅饼,被人拥护推举,在东面的兖州当起了军政长官兖州牧,不仅官位高升,而且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州的地盘。大落的是吕布,与司徒王允合谋杀了董卓,当起朝廷的执政官。不料才当了一个月出头,就被董卓的部下赶出长安,只好跑到东面来找出路。两个人都在东面活动,这原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就有碰头的机会了。
老天爷安排的碰头时间,是在两年之后的兴平元年(194)。这年四月,曹操亲自率领主力军团,前去进攻东边徐州的死对头陶谦。曹操离开后,兖州空虚,敌对力量就动了手。原来,曹操来到兖州,引起当地名流的不满,认为一个宦官的孙子在此发号施令,是兖州的奇耻大辱,于是发出嘲讽曹操的声音。此时的曹操,三十多岁火气正旺,立即挥舞屠刀,把其中名气最大的领头人物边让,连同他的妻室儿女,一并杀了,还把边让的脑袋高高挂起来示众。这种高压手段,不仅没有吓倒对方,反而引起更激烈的反抗。当地一位非同凡响的人物,叫做陈宫,字公台,兖州东郡东武阳县(今山东省莘县南)人氏。这陈宫原本在曹操手下当将领,曹操出兵之后,留在后方镇守。陈宫对曹操残害边让一家老小,非常之厌恶;又担心今后自己也有可能死在曹操屠刀之下,就联络一批实力人物,把正在寻找出路的吕布,请到兖州来当家。吕布一到兖州,郡县纷纷响应,宣布反对曹操。兖州八个郡下面总共八十个县中,就有七十多个县宣布反水;而继续支持曹操的,只有数目少得可怜的三个县,即曹操大本营所在的鄄城县(今山东省鄄城县),以及鄄城县附近的范县和东阿县(今山东省梁山县、东阿县)了。
老天爷安排的这场碰头,很有戏剧性,一碰头就把两个人的命运都翻转过来:曹操倒了大霉,几乎把根据地全部丢了;吕布碰上大喜,凭空得到一大块地盘。从此,曹操就同吕布结下深仇大恨。在这之后,双方一再出兵交锋,先是吕布占据上风,差一点在濮阳城中(今河南省濮阳县),生擒活捉曹操;接下来是曹操一再得手,打得吕布狼狈逃出兖州。老天爷似乎有心要作弄和戏耍这两位,又把他们俩的风头,都彻底给翻转过来。
曹操重新占据兖州,恢复元气,就开始筹划收拾吕布的下邳之战,并且把筹划的戏码演得跌宕多姿。他的演出情况究竟怎么样呢?
吕布逃出兖州,向东跑到徐州去找出路。徐州的首府下邳县,即今江苏省邳州市,过去的当家人陶谦已经死去,现时是陶谦推荐的刘备在此当家。吕布去了没多久,就反客为主,把刘备的位置占了,自己当起徐州的军政长官来。
徐州的政局变得快,与此同时东汉朝廷的政局也变得快。就在这一年,曹操眼明手快,把到处流浪的汉献帝,迎接到了临时首都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控制在自己手中,还把年号改为建安元年(196)。建安者,从此建立平安社会之意也。汉献帝虽然只是十六岁的少年,却是汉朝正统的政治象征,“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开始拥有政治上的独特优势。
但是天下之事,有利必有害。曹操在政治上独占红利,却树立起眼红不已的敌人。这些新敌人,再加上老仇人,使得曹操陷入四面受敌的危险境地。东边的徐州,是羽翼重新丰满的老仇人吕布;南边偏东的淮南,是割据者袁术,他干脆要自称皇帝,与曹操控制的东汉朝廷分庭抗礼。西边的南阳郡,是骁悍的张绣在虎视眈眈,这是董卓部下的残余武装,而且与荆州的刘表有勾结。北边的黄河对岸,是势力最大的河北王袁绍,他雄踞冀、青、并、幽四州之地,公然拒绝接受东汉朝廷封给他的太尉官职,向曹操传达出强烈的敌意。四面是仇敌,情况很严重。这时的曹操,就显出他人性中“乱世英雄”的一面来。他一不骨头发软,坦然面对现实;二不脑袋发蒙,清醒考虑对策。当今在社会拼搏者,往往也会碰到诸多麻烦同时缠身的困境,看看曹操处置麻烦的办法,会对我们有不小的启示。
曹操的办法,概括起来是八个字——区分缓急,各个击破。
首先必须要消灭的,是西边的新仇人张绣,因为张绣距离临时首都许县的距离最近,堪称肘腋之患;而且实力较弱,容易对付。第二个必须消灭的,便是东边徐州的老仇人吕布。但是,动手收拾吕布之前,先必须给他一点甜头,稳住他:一来防止我出兵进攻西边的张绣时,他在东边偷袭我的后背;二来防止他与南边的袁术结成同盟,以后收拾他时增加难度。消灭了张绣和吕布,迅速壮大了实力,再来与北边最强大的袁绍一决雌雄,才有取胜的把握。为了稳住袁绍,使他眼下不来干扰我收拾张绣和吕布,也要给他甜头,而且是大甜头,才能稳住他。至于袁术,此人野心不小却能耐不大,暂时可以不去管他。
主意打定,曹操便以东汉朝廷的名义,给吕布封了一个左将军的高级军职,还写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函。大喜过望的吕布,立马派一名当地名流陈登,前往朝廷谢恩。曹操趁机就把忠于朝廷的陈登,收作自己的内应,派回去潜伏在吕布身边。同时,又把自己担任的最高军职大将军,转让给袁绍,自己只担任三公当中地位最低的司空。把吕布连同袁绍,用迷魂汤迷住之后,曹操就向张绣动了手。经过两年激战,终于在建安三年(198)的五月,打得张绣大伤元气,暂时没有了还手之力。
西边的问题暂时缓解,东边的吕布就危险了。五个月之后的九月间,秋高气爽,正是沙场鏖兵的大好季节。曹操亲自统领大军,东征吕布,著名的下邳之战,就此开场上演了。
下邳之战的持续时间,是从当年的十月持续到十二月。在这三个月间,双方进行了怎样的交锋,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看点呢?
话说当年九月,曹操从临时首都许县,浩浩荡荡出兵启程,一路向东,直奔徐州。早在出兵之前,就有将领来劝阻曹操,说是远道去进攻吕布,万一张绣和刘表在后方偷袭我们,不是很危险吗?但是曹操得力的谋臣荀攸却认为:“张绣和刘表刚刚遭受巨大打击,还不敢乱动。乘此难得时机,突然进攻吕布,必定可以成功!”曹操这个人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能够从多种不同的计谋当中,选择他认定最为正确的一种,并且及时加以采用。既不会因为选择多了,就无所适从;也不会因为别人出的主意比自己高明,就对出主意的人排斥打击。在这方面,他的性格与强敌袁绍截然不同,所以最终能够消灭袁绍。眼下,他认定荀攸出的是好主意,于是吕布就该倒霉了。
当时吕布盘踞的下邳城池,在许县正东方,直线距离大约七百里。十月间,曹军进入徐州地界,前面是下邳西面的军事要塞彭城县(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曹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彭城,在此屠杀一番之后,很快推进到下邳城的附近。此前曹军还在围攻彭城的时候,当初拥护吕布来徐州当家的陈宫,就向吕布献计说:“应当赶快出兵迎头夹击对方,我们是以逸待劳,肯定能够取胜!”这吕布的智商不高,还要自以为是,亲自拿主意,与曹操简直有天渊之别。他说:“还不如等他们来进攻下邳城池,到时候把他们挤压到泗水河中去喂鱼,岂不更痛快啊!”
原来,这下邳县的城池,位于两条河的交汇处:主流泗水从西向东,流过城池的南边;支流沂水从北向南,在城池西边汇入泗水。等到曹军兵临城下,吕布这才率领骑兵杀出城去迎战。哪知道对方士气正旺,交手的结果,是吕布不但没能把对方挤压到泗水河中去喂鱼,反倒被杀得大败,连骁勇的骑兵将领成廉,也当了曹军的俘虏。吕布这才知道对方的厉害,赶紧退回城中当乌龟,固守不出了。
这时的曹操,又施展软的一手,开始政策攻心。他给吕布送去一封信,指出是福是祸两条路,由吕将军你自己挑选:一条是举手投降,结果是安然享福:另一条是顽抗到底,结果是杀身大祸。关键时刻,以作战骁勇而闻名天下的吕布,也露出他人性中软弱怕死的一面,他准备出城去投降自首。陈宫等人心想,当初欢迎你到兖州来当家,夺占曹操的地盘,都是我们出的主意。如今你想去投降自首,倒是把你和你家人的小命,统统保住了;可是我们的性命,我们家属的性命,却可能统统都要丢掉了。不行,不能让你去投降自首。于是,陈宫等人围上来吓唬他,说是狡诈的曹操完全是在欺骗你,忽悠你;你去举手投降,就好比以卵击石,自投罗网:这是他一贯的奸诈手段呀!吕布到这时,又变成了没主意的人,心乱如麻犹豫不决。
城外的曹操,在开展政策攻心的同时,又抓紧时间修筑围攻城池的工事。到了十一月,天气渐渐寒冷,手下的将士在外风餐露宿两个月,个个极度疲乏,曹操本人也生出撤军的念头。就在这时,得力谋臣荀攸和郭嘉,一致给曹操打气,他们说:“吕布有勇无谋,如今连战连败,锐气已经没有了。三军作战,以统兵将领为主心骨,主将的锐气没有了,全军的斗志也就没有了。至于陈宫,有些智谋但是反应迟缓。现今趁吕布的锐气还没有恢复,陈宫的新谋略也还没有确定,急速发起猛攻,定然可以消灭吕布!”曹操又一次从善如流,采纳两人的计谋,命令军队挖开泗水、沂水两条河的堤岸,并且利用绕城挖掘的堑壕,引水灌城。一时间,滔滔河水把下邳城外,变成了一片泽国。在河水长时间的浸泡之下,当时用夯土法筑成的城墙,不断发生坍塌,汹涌的河水顺着缺口又涌入城中,灌进大街小巷,下邳城中也变成汪洋一片。
到了十二月下旬,城中又发生内讧。吕布手下的将领侯成、宋宪、魏续,把坚持抵抗的智囊陈宫、勇将高顺,一并捆起来送到城外,向曹操投降。吕布与身边卫队登上城楼,望着城池内外的滔滔河水,心中的恐惧情绪不断上升。继续抵抗无法坚持,自行了断又怕痛苦,下不了手,贪生怕死的本性,促使他下楼举手投降了。
吕布宣布投降,下邳之战的最后一幕——曹刘会审,就在当地上演了。那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又有哪些重量级角色做了精彩的表演呢?
《三国志》卷七《吕布传》中记载的曹刘会审,是三国时期难得一见的精彩图景。主审官不一般,是曹魏政权的开创者曹操;陪审官不一般,是蜀汉政权的开创者刘备。两名受审者也不一般,吕布当过诛杀董卓的刺客,也当过东汉朝廷的执政官,还是以骁勇闻名天下的“飞将”;另一名受审者陈宫,则是当时的社会名流。四位风云人物,在审判大堂之上,同时都面临人性的拷问,此情此景,实在是好看极了!
被捆绑的吕布,抢先故作惊人之语,对曹操说道:“从今以后,天下就平定了!”
曹操问道:“此话怎讲?”
吕布这才回答说:“明公您最为担忧的,不是我吕布么?我今天已经归顺服从您了。从今以后,由我替您统领骑兵冲锋陷阵,平定天下还会有什么困难呢 !”吕布虽然骁勇无敌,却很怕死,他这是在为自己乞求一条生路。
吕布又对刘备说:“玄德,你为座上客,我为阶下囚。这绳索把我捆得太紧了,你就不能为我说句好话么?”这同样是在寻求生路。
曹操哈哈一笑说:“捆绑猛虎,不能不紧啊!”说完传令左右侍卫,给吕布松绑。
刘备见曹操有可能宽容吕布,过去的仇恨立刻涌上心头。原来,此前的吕布,先后夺占了刘备的徐州、沛县,弄得刘备只好跑到曹操手下暂时安身。于是,他马上劝阻曹操:“明公您难道忘记了,当初此人是如何对待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刘备存心报复,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人性弱点,点了吕布的死穴。
曹操心想:是呀,从前丁原和董卓,与吕布情同父子,吕布依然亲手杀了他们;我今天收容他,最多也只能让他当我的干儿子嘛。万一他明天来暗算我,岂非引狼入室吗?于是立即下令:将吕布拉出去,用丝绳勒死!吕布离开大堂时,面对刘备说了最后一句话:“这个大耳朵的小子,是最不可信任的!”他在泄愤,却也无可奈何。
处置了吕布,曹操开始审问陈宫:“今天成了这样,你的老母亲怎么办?”
陈宫心想我倒不怕死,但是老母得保住;保住老母的法子,只能是给曹操戴高帽子。于是高声回答说:“我听说以孝道治理天下者,绝不会乱杀别人的父母。我老母的生与死,取决于明公您,而不取决于我陈宫。”
曹操心中很是受用,又问:“那你的妻室儿女怎么办?”
陈宫继续戴高帽子,又说:“我听说在天下推行仁政者,绝不会灭绝别人的后代。我妻室儿女的生与死,也取决于明公您,而不取决于我陈宫。”
陈宫说完,生怕曹操心中又改了主意,立刻主动走出大堂接受死刑。很乐意被人吹捧的曹操,当下传令:陈宫的老母,由官府供养终身;妻室儿女,都给予厚待,等于是全家都享受社保了。
这场会审,就以四位风云人物的生动表演而结束。吕布的贪生怕死,刘备的借机报复,曹操的爱才但又多疑,陈宫的临死镇定,都表演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
擒杀吕布,占领徐州,是曹操使用武力开创基业八年以来,第一次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辉煌战功。他在下邳之战中显示出来的用兵才能,主要有两点:首先在人的因素上,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善于听取谋臣的合理化建议;其次在地的因素上,能够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借助滔滔河水进攻城池。而下邳之战的重大意义,主要也在两点:一是曹操把地盘扩大到黄河中下游南岸的兖州、豫州和徐州,从此开始跻身军事强人的行列;二是他在强敌袁绍还没有来得及向自己发动总攻之前,抢先在黄河南岸站稳了脚跟,从而有了与袁绍进行生死对决的资本。他也幸好及时消灭了吕布,因为冀州袁绍对他的大规模进攻,马上就要开始了。由此可见,人生中有的事,特别是关乎前途的大事,处理的原则那是赶早不赶晚。《周易》中说的“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也是此意。拖拖拉拉,慢慢吞吞,往往就把大好机会错过了。这正是:
擒杀吕布时机好,稳定脚跟战暴风。
要想知道曹操又如何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袁绍,请看下节。
三 官渡鏖兵
上一节讲了曹操以武力开创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即擒杀吕布的下邳之战。本节讲第二个里程碑,大破袁绍的官渡之战。那么曹操与袁绍,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官渡之战是如何发生,具体战况有何看点?最后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又有哪些值得后世深思的启示呢?
要知道官渡之战的来龙去脉,先要从曹操和袁绍的恩怨情仇说起。
说起恩怨情仇,曹操与袁绍的情况,就和曹操与吕布的情况大不相同了。曹操与吕布,好比一场拳王争霸赛,两人一上场就开打,你把我打得鼻青脸肿,我又把你打得皮开肉绽,直到吕布一方被消灭为止;斗争始终激烈,持续时间只有四年。而曹操与袁绍,则好比一场情侣谈恋爱,前面大约有十年之久的温柔亲密,到头来反目成仇大打出手,最后以袁绍一方迅速垮台而告终。
曹操比袁绍小一岁左右,大体是同龄人。两人的关系,至少在二十六七岁时就已经开始。那是东汉灵帝光和年间,曹操在京城洛阳再度上岗,当上议郎。这议郎的职责很轻松,是对朝廷政务发表一下议论,所以他有充裕的时间去交朋结友,努力培养人际关系。而这时的袁绍,也正在京城中为自己的政治发展打基础,努力培养人际关系。两人的好友中,都有京城的社会名流何颙、张邈等,因此,两人在这时应该已经建立起了友谊。
中平五年(188),东汉灵帝对京城禁卫军进行大改组,设置西园八校尉,统领至关重要的禁卫军。所谓西园,是洛阳西郊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别称。禁卫军总指挥官是上军校尉,由最受宠的青年宦官蹇硕担任。下面的七名校尉,也就是分队指挥官之中,曹操出任典军校尉,袁绍出任中军校尉。这样一来,三十四五岁的曹操与袁绍,就从朋友进而一步升温,变成了同僚。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地方群雄起兵声讨董卓,推举袁绍为联军盟主。而曹操也是联军的成员,名义上要服从袁绍的指挥。于是,两人的关系,又再次升温,变成了同盟的上下级关系。
自从变成同盟的上下级起,整整六年间,双方的关系就进入火热阶段,至少外表看来是如此,难怪《三国志》卷七《臧洪传》中有四个字的形容,叫做“袁曹方睦”。在这种一团火热当中,又以曹操从袁绍身上得到的恩惠为最多。恩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数得出来的、端得上台面的恩惠,至少有四大桩:
第一桩,初平元年(190),曹操跟随联军讨伐董卓。众人都观望不前,实力最弱的曹操,带领手下五千人马孤军冒进,结果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一战大败,被董卓军队打成了光杆司令。曹操跑到南面的扬州招兵买马,招到一批但又跑掉不少,最后只剩下千把人,势单力薄站不住脚,只好去投靠袁绍。袁绍以盟主身份热情接待,赠送他一部分人马,曹操这才勉强恢复了元气。命运绝处逢生,当然要算大恩惠一桩。
第二桩,初平二年(191),曹操在东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一带,打败了农民武装黑山军。袁绍立即以盟主身份,自行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从此有了一个郡的根据地。地盘从无到有,更要算大恩惠一桩。
第三桩,初平三年(192),兖州刺史刘岱阵亡,兖州的官员恭请曹操去做当家人。但是,在长安的东汉朝廷,认为曹操接管兖州,未经朝廷批准,纯属非法行为,于是另行派遣新的州刺史金尚,前去接任。这时的袁绍,又以联军盟主的身份,自行任命曹操为兖州刺史。曹操的地盘,首次从一个郡扩大到一个州。地盘大大扩张,也要算大恩惠一桩。
第四桩,兴平元年(194),曹操指挥主力军团,进攻东边徐州的军政长官陶谦。吕布趁虚占领了曹操的根据地兖州。曹操回头击溃吕布后,袁绍又向东汉朝廷上奏,请求依然让曹操担任兖州的军政长官,使曹操重新在兖州站稳脚跟。雪中送炭,这就更要算大恩惠一桩了。
总而言之,这六年之中有四年,年年袁绍都给曹操帮了大忙。曹操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做大,从弱做强,全靠袁绍的鼎力支持;可以说,没有此前的袁绍,也就没有后来的曹操。难怪后来袁绍在与曹操翻脸算总账的时候,能够在讨伐曹操的檄文当中,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有大造于操也”。大造者,大恩大德也。这明明白白记载于《三国志》卷七《袁绍传》中。
人世间的事,真是复杂多变。这一对温柔亲密的同行伴侣,最后还是反目成仇了。造成感情破裂的原因,说起来也很有点俗套,那就是出现了第三者。
这个第三者,就是年轻的东汉献帝刘协。
刘协说起来是皇帝,其实身世相当可怜。纵欲无度的汉灵帝刘宏,后宫佳丽不计其数,却只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辩,是何皇后所生;次子刘协,系王美人所生。何皇后生性嫉妒,在王美人生下儿子之后将其毒死,从此刘协便成为没有母亲爱护的孤儿。汉灵帝因为刘协的面貌很像自己,所以给他取名为“协”。协字的含义是符合,指他的面貌与父亲很相似也。
董卓进京,废黜了刘协的皇帝大哥,改立九岁的刘协为皇帝,就是汉献帝。翻过年的初平元年(190),地方群雄起兵声讨董卓,董卓带上十岁的小皇帝,从洛阳迁都到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两年后,董卓被刺杀,长安城中陷入大乱。小皇帝在担惊受怕中,苦苦熬了三年。兴平二年(195)七月,十五岁的刘协,实在不想在长安待呆了,就启程回转朝思暮想的故都洛阳。谁知道经过千辛万苦,在第二年七月间回到洛阳的时候,过去花团锦簇的繁华首都,早已变成一片废墟。皇宫烧光了,百姓跑光了,粮食吃光了,名副其实属于“三光”。朝廷官员,饿得倒在残垣断壁之间,活活等死。这般情景下的小皇帝和朝廷官员,简直连乞丐叫花子也不如。乞丐叫花子还能要得到一口残汤剩饭,这群人却什么都要不到,因为京城地界之内哪里还见得到人烟啊!
但是,就在此时此刻,一个眼光犀利眼睛有毒的家伙,却看到了这群人的巨大潜在价值。这家伙是谁?就是我们的主人公曹操。
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曹操虽然受到了袁绍的极大恩惠,内心深处却并不感恩戴德。说得好听一点,是他怀抱英雄大志,并不甘心永远当袁绍的小伙计;说得难听一点,是他欠缺感恩的情商,一旦他羽翼丰满,就会与你分庭抗礼。他还有一个突出优点,就是最会见机而作。《周易》中说:“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君子看到机会就能立即行动,绝不会拖到明天。这一优点,在他迎接汉献帝的事情上,就有充分的展现。
《三国志》卷十二《毛玠传》记载,早在四年前的初平三年(192),曹操刚刚把地盘扩展到兖州的时候,他的谋士毛玠就献计说:“将军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如此则霸业可成也。”曹操非常赞同毛玠的战略设计,但是因为当时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皇帝又远在长安,所以没有付诸行动。现今虽然自己的力量依旧不够强大,地盘也只有一个兖州,再加上豫州的西部;但是,皇帝却来到洛阳,距离自己不过六七百里,绝佳机会千载难逢,岂能错过?
于是曹操快速出手,亲自统率精兵,奔赴西面的洛阳。要问他的行动有多快,请看《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提供的日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