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千里寻夫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对于刚刚结婚没几年的张幼仪来说,夫妻二人远隔天涯的日子,其实是很难过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煎熬,这种煎熬就像一只猫,时时刻刻用它锋利的爪子挠着张幼仪的心,每挠一次,张幼仪的心就滴一次血,蜀地自古就有传说,有一位名为杜宇的皇帝,死后其魂魄化作一只鸟,这只鸟日日夜夜哀鸣,即便嘴角已经渗出了血也在所不惜,这只鸟无疑是让人怜惜的,只不过,鸟儿只是嘴巴流血,张幼仪心底的血,只有她自己能看得见。
妹妹的孤独,作为哥哥的张君劢自然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妹妹的将来会是怎么样,张君劢不敢想象,仔细思索之下,张君劢给远隔重洋的徐志摩发去了信件。在信中,张君劢将妹妹的艰难处境详细地告诉了徐志摩,希望他能好好地关心一下妹妹。
接到来信的徐志摩,从始至终没有感到一丝愧疚,留学这么多年,西方浪漫、绅士的文化早已渗入了他的骨髓,而自己家乡——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仍然残留着的包办婚姻的影子,让他极度厌恶。偏偏张幼仪跟他的结合,就是这种旧式婚姻的产物,哪怕张幼仪长相再漂亮,身姿再婀娜,文才再出色,只要不是跟自己自由恋爱,水到渠成地进入婚姻,那这种婚姻不要也罢!
不过,就算对这桩婚姻再不满意,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这一点,徐志摩得承认,而张君劢的来信,让徐志摩多少也得顾及一些张家的面子,因此,强忍着心中无限的愤慨,徐志摩回了信,信中,他假装热切地期盼着张幼仪的到来。
当然了,徐志摩做出这种选择,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权力下的无奈。
徐志摩出身富商之家,与平头百姓相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这也是徐志摩能够顺利留洋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人纵使再有钱,论身份,也是处于整个社会的最底层,那些文人可能很穷,但是架不住他们手里有权啊,有了权,自然就有了钱,因此,尽管商人负责整个社会的货物流通,而这又与天下苍生的生存紧密联系着,但是,在统治者面前,他们就像嵇喜,实在是庸俗得很,庸俗得很哪!
徐家也是如此。
当知道张幼仪家里非常看重徐志摩,希望两家联姻的时候,徐申如高兴坏了。
因为张幼仪家在政治上颇有作为,不仅如此,在商业领域,张家也很有一套,张家12个孩子,几乎个个自强上进,比如,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在政坛上很是活跃,著名党派中国民主社会党就是他一手创办的;再如,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在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他也曾出任民国政府的铁道部部长,能力出众;又如,张幼仪的妹妹张嘉蕊,是著名的服装设计师……
看到了吧,个顶个的出色,这样的家境,想不让人羡慕都难啊!
无话可说的徐申如当机立断,将这门亲事定了下来。
也许徐申如忘记了,民国可不比大清朝,在上头的大力提倡之下,社会风气开放的速度快到令人目不暇接,封建时代那些规矩早就被很多人当废纸一样丢掉了,大街上满是摇摇摆摆的身样儿,通身上下花花绿绿的旗袍,让那些整日被束缚在朱红大门里的女子,终于有机会透透气了;过去但凡是身材稍有些丰满的女子,面对外人质疑的眼光,只能是羞得满脸通红,恨不能化作一只蚂蚁,钻到地缝里去,永世躲在黑暗之中,现在呢,拥有一双傲人胸部的女子,反倒觉得这是向人夸耀的资本,这不,用来遮挡那一线春光的抹胸,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自小便在商人家庭中长大的徐志摩,对于大宅门中那些千奇百怪的规矩,远远没有那许多敬畏之心,再加上时代的熏陶,使得徐志摩对于“自由”这样的字眼感到分外亲切。
彼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接触到了诸多西方礼仪,相比较之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礼仪略显保守,而西方的礼节反倒显得落落大方,究竟何去何从,不言而喻。
收拾好行囊之后,张幼仪踏上了去英国的旅程。
这是一个陌生的国度,那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会让她感到拘谨,唯一熟悉的,便是那日夜思念而不得相见的丈夫。
我们粗粗地翻一翻民国时期的婚姻史,便会发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文化名人都会紧跟时代潮流,选择停妻再娶,比如,鲁迅抛弃原配朱安,选择与学生许广平共度美好时光;比如,孙中山与原配卢慕贞离婚,后来与宋庆龄结合……
这种事情,我们是不愿意看到它们活生生、血淋淋地发生在自己敬佩的人身上的,毕竟,这样的事儿,对于那些原配来说,不公平,结婚并不是她们的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亘古未变的规矩,即使不跟这些名士结婚,她们也一样会找别人,安安分分地度过一生,但是,谁让她们赶上了那个年代呢?
我们在抚摸着那些泛黄、扎心的历史的时候,也会惊讶地发现,在这些女子当中,张幼仪的勇气是可贵的,在新的思想浪潮前仆后继地侵袭而过的时候,许多女子承受不了家庭的剧变,时常以痛哭、哀怨来表示自己的无助,但是,张幼仪没有,在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自己的丈夫,一定要把他找回来,千山万水又算得了什么!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那片充满着渴望的热土,逐渐地向张幼仪展开了怀抱。
不过,张幼仪并不清楚,这次出行,收获的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管他呢,既然已经踏上了征途,便没有再回头的权利,亲爱的丈夫,我来了!
妹妹的孤独,作为哥哥的张君劢自然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妹妹的将来会是怎么样,张君劢不敢想象,仔细思索之下,张君劢给远隔重洋的徐志摩发去了信件。在信中,张君劢将妹妹的艰难处境详细地告诉了徐志摩,希望他能好好地关心一下妹妹。
接到来信的徐志摩,从始至终没有感到一丝愧疚,留学这么多年,西方浪漫、绅士的文化早已渗入了他的骨髓,而自己家乡——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仍然残留着的包办婚姻的影子,让他极度厌恶。偏偏张幼仪跟他的结合,就是这种旧式婚姻的产物,哪怕张幼仪长相再漂亮,身姿再婀娜,文才再出色,只要不是跟自己自由恋爱,水到渠成地进入婚姻,那这种婚姻不要也罢!
不过,就算对这桩婚姻再不满意,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这一点,徐志摩得承认,而张君劢的来信,让徐志摩多少也得顾及一些张家的面子,因此,强忍着心中无限的愤慨,徐志摩回了信,信中,他假装热切地期盼着张幼仪的到来。
当然了,徐志摩做出这种选择,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权力下的无奈。
徐志摩出身富商之家,与平头百姓相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这也是徐志摩能够顺利留洋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人纵使再有钱,论身份,也是处于整个社会的最底层,那些文人可能很穷,但是架不住他们手里有权啊,有了权,自然就有了钱,因此,尽管商人负责整个社会的货物流通,而这又与天下苍生的生存紧密联系着,但是,在统治者面前,他们就像嵇喜,实在是庸俗得很,庸俗得很哪!
徐家也是如此。
当知道张幼仪家里非常看重徐志摩,希望两家联姻的时候,徐申如高兴坏了。
因为张幼仪家在政治上颇有作为,不仅如此,在商业领域,张家也很有一套,张家12个孩子,几乎个个自强上进,比如,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在政坛上很是活跃,著名党派中国民主社会党就是他一手创办的;再如,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在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他也曾出任民国政府的铁道部部长,能力出众;又如,张幼仪的妹妹张嘉蕊,是著名的服装设计师……
看到了吧,个顶个的出色,这样的家境,想不让人羡慕都难啊!
无话可说的徐申如当机立断,将这门亲事定了下来。
也许徐申如忘记了,民国可不比大清朝,在上头的大力提倡之下,社会风气开放的速度快到令人目不暇接,封建时代那些规矩早就被很多人当废纸一样丢掉了,大街上满是摇摇摆摆的身样儿,通身上下花花绿绿的旗袍,让那些整日被束缚在朱红大门里的女子,终于有机会透透气了;过去但凡是身材稍有些丰满的女子,面对外人质疑的眼光,只能是羞得满脸通红,恨不能化作一只蚂蚁,钻到地缝里去,永世躲在黑暗之中,现在呢,拥有一双傲人胸部的女子,反倒觉得这是向人夸耀的资本,这不,用来遮挡那一线春光的抹胸,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自小便在商人家庭中长大的徐志摩,对于大宅门中那些千奇百怪的规矩,远远没有那许多敬畏之心,再加上时代的熏陶,使得徐志摩对于“自由”这样的字眼感到分外亲切。
彼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接触到了诸多西方礼仪,相比较之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礼仪略显保守,而西方的礼节反倒显得落落大方,究竟何去何从,不言而喻。
收拾好行囊之后,张幼仪踏上了去英国的旅程。
这是一个陌生的国度,那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会让她感到拘谨,唯一熟悉的,便是那日夜思念而不得相见的丈夫。
我们粗粗地翻一翻民国时期的婚姻史,便会发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文化名人都会紧跟时代潮流,选择停妻再娶,比如,鲁迅抛弃原配朱安,选择与学生许广平共度美好时光;比如,孙中山与原配卢慕贞离婚,后来与宋庆龄结合……
这种事情,我们是不愿意看到它们活生生、血淋淋地发生在自己敬佩的人身上的,毕竟,这样的事儿,对于那些原配来说,不公平,结婚并不是她们的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亘古未变的规矩,即使不跟这些名士结婚,她们也一样会找别人,安安分分地度过一生,但是,谁让她们赶上了那个年代呢?
我们在抚摸着那些泛黄、扎心的历史的时候,也会惊讶地发现,在这些女子当中,张幼仪的勇气是可贵的,在新的思想浪潮前仆后继地侵袭而过的时候,许多女子承受不了家庭的剧变,时常以痛哭、哀怨来表示自己的无助,但是,张幼仪没有,在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自己的丈夫,一定要把他找回来,千山万水又算得了什么!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那片充满着渴望的热土,逐渐地向张幼仪展开了怀抱。
不过,张幼仪并不清楚,这次出行,收获的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管他呢,既然已经踏上了征途,便没有再回头的权利,亲爱的丈夫,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