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只能选你们了
最近更新:[快穿]每个世界遇到的都是变态
醉仙骨【仙侠nph】(原名:合欢宗双修日常)
叛逃之后(西幻nph)
快穿:笨蛋美人也要攻略
缚剑(修仙NPH)
重生后魔王成了勇者队友
重生后师尊成了修真界白月光
公府小少爷找回来了
孤雌(nph)
点击排行:皎皎 po全文阅读
(快穿)插足者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成男主白月光(快穿,nph)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状元的小公主 po
爱意收集攻略(H)
清纯女主的被肏日常(纯肉NP)
开宝九年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夜晚,赵匡胤走到殿外,仰望夜空。
十七年来,在他的主导下,这片原本残破不堪的天下正在逐渐恢复元气,这个欣欣向荣的帝国甚至让无数百姓觉得,那乱世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他是有资格骄傲的,对比历朝历代的皇帝,他相信并肯定着自己的成就。
从黄袍加身到征服南唐,他里里外外忙活了十七年,终于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
但,这并不是他这十七年来唯一做的事。
用武力统一天下是件辛苦的事,但无论如何,不管是叛将还是军阀,他们总归都是看得见的敌人。
真正麻烦的,是在他们背后的,那个看不见的敌人,这十七年来,赵匡胤从未松懈过对这个敌人的应付。
自从赵普和江晓劝谏他扼制禁军势力开始,赵匡胤便不动声色地展开了他的“改革大业”。
在“武”上,先是将自己的老兄弟们全部丢到地方当富家翁,又是设立枢密院分割禁军权力,再是废除禁军高级将领职位,“两司”变“三衙”。
在“文”上,就算是宰相也跑不了,除了用枢密院分走了宰相的军事决策权,赵匡胤还另外加了一个“三司”机构,把宰相的财政权也跟着一起顺走了。
虽然在地位上宰相依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它的权力实际已经大幅缩水,不再是行政、军事、财政一把抓。
形成了由宰相为首的“中书门下”,枢密使为首的“枢密院”,三司使为首的“三司”所构成的“三足鼎立”形势。
同时对地方上,赵匡胤也严格按照赵普所提议的“抢他们的权,抢他们的钱,抢他们的兵”的三大纲领来进行,每年都会发布一两条专门针对地方节度使的政令,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剥夺。
经过这十几年的修理,想当年那些牛气冲天的节度使们差不多都被他打成了残废:
以前在自己的地盘上说啥是啥,现在说不好连个县长都不把你放在眼里,搞不好还会在朝廷那边参你一本。
以前从来不差钱用,各种奢华浪漫享受不断,现在要是多养几个兵,说不定连军饷都发不下去。
以前拥兵自重,连朝廷都得给几分面子,现在就剩下了几个老弱病残,也就只剩拿来站哨,充充门面的作用了。
好日子到此为止,在这种情势下,很多节度使与其赖在地方整天和县令为了一个铜板扯皮,还不如干脆主动申请到朝廷里挂个虚职,安心养老。
在赵匡胤的不懈努力下,这个从唐中期开始折腾了两百多年的利益集团终于成为了历史。
当然,这些都是抑制的,权力的规则就是,有抑制就必须要有提拔。
无论是再英明的皇帝,都需要有帮手来帮帮忙,而所谓帮手,数去数来其实也就是那几个。
第一类是宗室,和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们,历朝历代中在这方面比较著名的朝代是魏朝,以宗室力量为骨干,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第二类是宦官,俗称“太监”,虽然这个群体的名声一直都不太好,但他们的力量绝对不容忽视,毕竟人家可是挨了致命的那一刀才拿到这个饭碗的,因为整天陪着皇帝吃喝玩乐,所以极易得到皇帝的信任,进而影响朝廷,代表朝代为唐朝、东汉。
第三类是外戚,也就是皇帝的妻子或者母亲的亲戚,靠着这层关系在朝廷上呼风唤雨,代表朝代为西汉、东汉。
第四类是武人,这些擅长打仗的猛人靠军功获取官职,进而掌握权力,代表的朝代……就是他之前那五个短命王朝……
最后一类就是文人,依靠科举步入政坛,代表朝……暂时还没有很明显的朝代可以代表。
这五类中,武人是赵匡胤第一个排除的,原因不用多说,他前面五个短命的就是教训。
第二个被他排除的是宦官,唐朝就是宦官闹得异常厉害的朝代,等到唐末的时候,甚至连谁当皇帝都得由宦官说的算,对赵匡胤来说这就是“近代史”,不能不吸取教训。
第三个就是宗室,虽说是兄弟,但兄弟也不是全都能靠得住的,刚开始可能还凑合,等隔了几代后,关系就疏远了。
“手足情深”瞬间就会变成“手足相残”,就像魏朝,虽然在这方面极力防范,但最终也无法避免同室相戈的命运。
至于外戚,他们当权的前提是皇帝的老妈或者老婆在政坛上很有话语权,然而从历史中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比如汉初的吕后和唐朝的武曌就是两个很好的负面教材,一个差点乱了天下,一个直接颠覆了天下。
唯一算是比较好的,也就是魏朝的柏太后,当然这也是因为柏太后已经掌握了宗室力量,以及她没有亲戚可以充当外戚势力的原因,但即使是柏太后,也曾做过杀子夺权的事……
这么一轮淘汰下来,赵匡胤再后头一看,发现在他的身后,就剩下了那些呆头呆脑,弱不禁风的书呆子。
难不成他只能选这些穷书生、酸秀才来帮忙了?
这群人饱读诗书,有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先不说,至少对历史是比较了解的,以史为鉴的本领应该还是有一些的。
而且他们大多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行为规则,基本的伦理道德是懂的,不会动不动就想和皇帝比刀子,况且他们是靠科举进入官场,也算是能给帝国持续补充新鲜血液。
当然他们的缺点也很多,比如大多都有着很强的廉价自尊,动不动就觉得你侮辱了他们,比如总喜欢认死理、钻牛角尖,比如喜欢拉帮结派、互相扯皮、我酸你一下、你酸我一下……
但总体而言,他们要比打打杀杀的武人好一些,而且也比较好驾驭,使用成本低下,风险较小。
就是这样,赵匡胤最终确定了以文管集团为主的统治模式。
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个选择会在百十年后产生什么影响,但他清楚的是,至少在他现在的这个时代,这确实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就够了。
法,随时而变,判断一个制度合适与否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益于它所处的时代。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百十年后,自然会有人去改变它。
“官家,在想什么?”忽然,一个有些懒散的声音打断了赵匡胤的思考。
他回头一看,不知何时,一个邋遢老道出现在了他身后。
“道长,原来是你来了……”
……
十七年来,在他的主导下,这片原本残破不堪的天下正在逐渐恢复元气,这个欣欣向荣的帝国甚至让无数百姓觉得,那乱世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他是有资格骄傲的,对比历朝历代的皇帝,他相信并肯定着自己的成就。
从黄袍加身到征服南唐,他里里外外忙活了十七年,终于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
但,这并不是他这十七年来唯一做的事。
用武力统一天下是件辛苦的事,但无论如何,不管是叛将还是军阀,他们总归都是看得见的敌人。
真正麻烦的,是在他们背后的,那个看不见的敌人,这十七年来,赵匡胤从未松懈过对这个敌人的应付。
自从赵普和江晓劝谏他扼制禁军势力开始,赵匡胤便不动声色地展开了他的“改革大业”。
在“武”上,先是将自己的老兄弟们全部丢到地方当富家翁,又是设立枢密院分割禁军权力,再是废除禁军高级将领职位,“两司”变“三衙”。
在“文”上,就算是宰相也跑不了,除了用枢密院分走了宰相的军事决策权,赵匡胤还另外加了一个“三司”机构,把宰相的财政权也跟着一起顺走了。
虽然在地位上宰相依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它的权力实际已经大幅缩水,不再是行政、军事、财政一把抓。
形成了由宰相为首的“中书门下”,枢密使为首的“枢密院”,三司使为首的“三司”所构成的“三足鼎立”形势。
同时对地方上,赵匡胤也严格按照赵普所提议的“抢他们的权,抢他们的钱,抢他们的兵”的三大纲领来进行,每年都会发布一两条专门针对地方节度使的政令,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剥夺。
经过这十几年的修理,想当年那些牛气冲天的节度使们差不多都被他打成了残废:
以前在自己的地盘上说啥是啥,现在说不好连个县长都不把你放在眼里,搞不好还会在朝廷那边参你一本。
以前从来不差钱用,各种奢华浪漫享受不断,现在要是多养几个兵,说不定连军饷都发不下去。
以前拥兵自重,连朝廷都得给几分面子,现在就剩下了几个老弱病残,也就只剩拿来站哨,充充门面的作用了。
好日子到此为止,在这种情势下,很多节度使与其赖在地方整天和县令为了一个铜板扯皮,还不如干脆主动申请到朝廷里挂个虚职,安心养老。
在赵匡胤的不懈努力下,这个从唐中期开始折腾了两百多年的利益集团终于成为了历史。
当然,这些都是抑制的,权力的规则就是,有抑制就必须要有提拔。
无论是再英明的皇帝,都需要有帮手来帮帮忙,而所谓帮手,数去数来其实也就是那几个。
第一类是宗室,和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们,历朝历代中在这方面比较著名的朝代是魏朝,以宗室力量为骨干,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第二类是宦官,俗称“太监”,虽然这个群体的名声一直都不太好,但他们的力量绝对不容忽视,毕竟人家可是挨了致命的那一刀才拿到这个饭碗的,因为整天陪着皇帝吃喝玩乐,所以极易得到皇帝的信任,进而影响朝廷,代表朝代为唐朝、东汉。
第三类是外戚,也就是皇帝的妻子或者母亲的亲戚,靠着这层关系在朝廷上呼风唤雨,代表朝代为西汉、东汉。
第四类是武人,这些擅长打仗的猛人靠军功获取官职,进而掌握权力,代表的朝代……就是他之前那五个短命王朝……
最后一类就是文人,依靠科举步入政坛,代表朝……暂时还没有很明显的朝代可以代表。
这五类中,武人是赵匡胤第一个排除的,原因不用多说,他前面五个短命的就是教训。
第二个被他排除的是宦官,唐朝就是宦官闹得异常厉害的朝代,等到唐末的时候,甚至连谁当皇帝都得由宦官说的算,对赵匡胤来说这就是“近代史”,不能不吸取教训。
第三个就是宗室,虽说是兄弟,但兄弟也不是全都能靠得住的,刚开始可能还凑合,等隔了几代后,关系就疏远了。
“手足情深”瞬间就会变成“手足相残”,就像魏朝,虽然在这方面极力防范,但最终也无法避免同室相戈的命运。
至于外戚,他们当权的前提是皇帝的老妈或者老婆在政坛上很有话语权,然而从历史中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比如汉初的吕后和唐朝的武曌就是两个很好的负面教材,一个差点乱了天下,一个直接颠覆了天下。
唯一算是比较好的,也就是魏朝的柏太后,当然这也是因为柏太后已经掌握了宗室力量,以及她没有亲戚可以充当外戚势力的原因,但即使是柏太后,也曾做过杀子夺权的事……
这么一轮淘汰下来,赵匡胤再后头一看,发现在他的身后,就剩下了那些呆头呆脑,弱不禁风的书呆子。
难不成他只能选这些穷书生、酸秀才来帮忙了?
这群人饱读诗书,有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先不说,至少对历史是比较了解的,以史为鉴的本领应该还是有一些的。
而且他们大多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行为规则,基本的伦理道德是懂的,不会动不动就想和皇帝比刀子,况且他们是靠科举进入官场,也算是能给帝国持续补充新鲜血液。
当然他们的缺点也很多,比如大多都有着很强的廉价自尊,动不动就觉得你侮辱了他们,比如总喜欢认死理、钻牛角尖,比如喜欢拉帮结派、互相扯皮、我酸你一下、你酸我一下……
但总体而言,他们要比打打杀杀的武人好一些,而且也比较好驾驭,使用成本低下,风险较小。
就是这样,赵匡胤最终确定了以文管集团为主的统治模式。
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个选择会在百十年后产生什么影响,但他清楚的是,至少在他现在的这个时代,这确实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就够了。
法,随时而变,判断一个制度合适与否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益于它所处的时代。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百十年后,自然会有人去改变它。
“官家,在想什么?”忽然,一个有些懒散的声音打断了赵匡胤的思考。
他回头一看,不知何时,一个邋遢老道出现在了他身后。
“道长,原来是你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