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民国寻亲9
最近更新:我们真的只是在演戏
分手七年后,隔壁住进了前男友
救命!和顶流死对头网恋后被亲哭
你好,谢教授
主角简安安楚君行
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
我网恋又翻车了(1v1 高h)
动机不纯(骨科 bdsm)
《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
点击排行:归来(NPH)
心肝与她的舔狗(校园H 强取豪夺)
双向暗恋的正确打开姿势【1V1甜H】
借种( 1V1 高H)
纸婚
把哥哥当成男神啪了以后【校园H】
白羊(校园1v1)
应召男菩萨 (1V1) H
色情生存游戏(NPH)
眨眼就是十号, 安西带着两个小孩去周家的时候,路上遇到了一个卖报的孩子。
“有《大公报》吗?给我来一份。”安西问道。
“有有有,《大公报》一份, 三分钱。”报童听到问话, 立刻抽出一份报纸,双手举起递给安西,“先生给您。”
安西接过, 看了一眼报童脚上露出几个脚趾的鞋子, 递了一毛钱过去,没多说什么, 就让生子拉着自己离开。
在黄包车上,安西翻了一下报纸,在第三页左下角的位置,有一个字体稍微偏小, 但内容简洁明了的板块, 那就是寻人启事。
启事的内容按照安西写的来,被寻找人的情况, 已知线索, 寻找人等等。
在这样的小角落里, 很容易被忽视,但也没办法,像寻人启事这种明显看不到收益的情况,报社愿意登, 就已经是人道主义了。
总不能让人家大好的文章不登,一个寻人启事放中间吧?
卷起报纸, 安西在两个小家伙头上敲了敲, “希望你们足够幸运吧。”
等到了周家, 周老看安西拿着一份报纸,问了声,“登了?”
安西点头。
周老安慰道,“你也别太着急,寻人需要时间。”
这个安西当然知道,笑笑不在意,把两个孩子交给韩老夫人,就和周老一起离开了。
到达学校之后,他们梳理了一遍之前几天弄出来的计划,并正式展开工作。
首先要做的是,对于目前周老讲解的课程,做一个教案梳理,这是最急迫的。
周老每天都要上课,原本一学期的课程,在开学之初就已经制定好了,只是现在周老对要讲解的内容有点不满,觉得不够深刻,部分地方还产生了认知偏差。
虽然这是因为之前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做出的不同判断,但当周老认为现在的想法更合理后,之前的理解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因而周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临时变革教学计划,把现在他和安西研究的内容加上去,研究到哪里,就讲解到哪里。
研究需要时间,上课也每天不能断,而教学计划改变,不仅要提前做教案,还要给学生准备新的学习资料,这就非常麻烦了。
周老一个人肯定无法胜任这么多工作的,为此,他邀请安西成为他的助教。
作为北平大学最知名的教授,以及创始人之一,校长和一干教授都相信周老的能力和眼光,他觉得安西有真才实学,那他就一定有。
虽然安西的学历普通,甚至还没有上过大学,但不拘一格降人才嘛,不能说民间的高手就教不出好学生。
没错,他们都认为安西是有老师的,不然凭他年纪轻轻,又没有出过国,哪里会懂多国语言?
就凭着他几国语言自由切换,已经妥妥能成为北平大学的老师了,更何况他还非常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以及经济政治状况。
这是多么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安西想了想,没有拒绝周老和校长的提议。
他现在还没有想好未来要做什么,暂时也只有送两孩子回家一个目标,那不如就先应下这份工作。
虽然在卖掉那些手表香水之后,他短时间内不会缺钱,可他也不能什么都不干。
加入一份工作,也能更有利于他融入这个社会,了解这个时代人的思想。
就这样,安西成为了北平大学一名助教。
名义上是助教,其实他不怎么需要帮周老上课。周老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但凡他身子无碍,都坚持自己上。
所以安西做的最多的还是和周老一起做研究,帮他延写教案,写学生学习资料,以及......写发给报社的文章。
没错,是文章。
周老和《大公报》有协定,每半月在报纸上发布一篇文章,内容都是关于中西方差异的。
报社作为百姓了解时事的窗口,也是许多人探查西方重要消息的一个关键出口。
《大公报》自建立以来,已经有五年,其内容有一半都是关于国外的消息。
两年前,李文谨就职《大公报》主编后,对周老再三劝说,由他撰写关于中西方差异的文章,发布到报纸上,引导百姓正确认识西方,也认识华夏。
周老一开始是不答应的,但耐不住学生的劝说,就尝试着写了一篇。
没想到,文章一发出就大受好评,读者们纷纷写信过来,表示这篇文章让他们受益匪浅,强烈要求报社专门开辟一个版块,就写中西方差异。
周老知道后,认为这也是一个途径,让更多人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在哪,如果能因此启发一些人,也是一件好事,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两年来,周老一个月两篇,可谓是呕心沥血,关于中西方的内容,方方面面都写到了。
正在他纠结思考还要怎么写的时候,安西给了他全新的思路,全新的视角,以及全新的思考方向。
见识过安西的文字功底之后,他就决定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安西。
安西无语,这是又做回老本行了?
只是之前写的一直是小说,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文章,到真是第一次。
在接这个任务之前,他把周老之前的文章都找出来阅读研究过了,发现周老的风格,有着明显这个时代的特色,半文言半白话。
倒不是周老不能用文言写文,只不过涉及到西方的内容,还是白话更助于理解。
再说了,周老原本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理解中西方差异,如果一味的文言文,说实话,估计许多百姓是看不懂的。
“周老,我先试试,如果不行的话,还要麻烦您提前准备好一篇,不能让《大公报》开了天窗。”
安西决定先写一篇看看,如果《大公报》那里通不过再说。
倒不是对自己的文笔没信心,只是他决定用全白话文的形式,如果对方不接受,那也没办法,因而还要周老先准备一篇,不能都托给自己。
周老没有异议,让安西尽管写。
这个其实很简单,安西一下午就能搞定好几篇,因为他去过那些国家,也确实学过他们的文化历史。
做语言研究的,不仅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政治氛围等方方面面。
因而在他眼里,中西方哪哪都是差异,就连一个简单的语气助词,都能显示出中西方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的思维差异。
所以写这样的文章,对安西来说,简直轻而易举。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是写小说出身的,不知觉就想代入趣味性,这和周老那种风格严谨,报告性的文章差别很大。
可能《大公报》为了保证报纸的严肃性,不会收容这类的文章。
当然,安西也不觉得读者接受不了,只是报纸风格不同而已。
李文谨是周老的学生,自从劝动周老写文之后,就一直亲自过来拿文,两年来风雨无阻。
这次也一样,只不过这次他不仅拿到了周老的文章,顺便还有安西写的几篇。
李文谨当然明白周老的意思,也不含糊,当下就坐下来仔细阅读。
发到报纸上的文章,一般都不长,因为版面的限制,差不多限定在1000到3000字。
因而几篇文章看下来,半个小时都不到,这还是李文谨翻来覆去看了好几篇的结果。
看完之后,他心里忍不住啧啧称奇,怪不得老师这么看重这位安先生。
绝对是才华横溢,这文章写的,让他一个十几年老编辑,都忍不住一品再品。
好文,文好,字也好。
只是,他的风格和老师相比,也差别太大了。
思考了好一会儿,李文谨才小心翼翼的开口,“老师,安先生的文章写的极好,如果能上《大公报》,是我们的荣幸。只是他和您的风格差别极大,如果同时登上去,会影响这个版面的统一性。”
虽然他的话语说的极为隐晦,但周老一听就明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你也觉得安西写的好吧?这是看到了更好的,就不想要我的了?”
李文谨心里一松,忍不住赔笑道,“哪能啊,安先生是您推荐的,文章又写的这么好,单独为他开辟一个版面都使得,只是您们的题材相撞,需要调整下时间,错开登报而已。”
周老摇摇头,“我之所以把安西推荐给你,就是不打算写了。这个版块是时候开辟新的内容了。安西的文章就很好,题材不变,但内容风格都有很大的改变。我帮你小子找了这么个有才华的作者,你小子要怎么感谢我啊。”
李文谨听完,知道老师做了决定就不会再改变,因此也不劝,而是顺着老师的话,“看老师您说的,您可是我老师,找老师帮忙哪里还需要感谢。”
周老笑呵呵,“厚脸皮的小子,我就算了,你可不能亏待了安西。”
“您放心,安先生的稿费按您的标准来,一千字五块大洋。”说着,他转向安西,“这里有四篇文章,总字数差不多9800,按一万字算,给您五十块。您看?”
安西没有异议,没想到在民国写文这么赚钱?不过这可能是周老的原因,像周老这样顶尖的学者,拿的应该是最高的稿费。
而李文谨因为老师的介绍,给了他相同的标准。当然,也是因为他文章值得。
怪不得说民国的文人值钱,有名气的作家,几个月的稿费就能买下一座四合院。
想他这一下午就挣了五十,那每个月得多挣多少啊?
还是算了,做周老的助教才是本职,虽然那一个月的工资,还抵不上他这一下午的收入!
“有《大公报》吗?给我来一份。”安西问道。
“有有有,《大公报》一份, 三分钱。”报童听到问话, 立刻抽出一份报纸,双手举起递给安西,“先生给您。”
安西接过, 看了一眼报童脚上露出几个脚趾的鞋子, 递了一毛钱过去,没多说什么, 就让生子拉着自己离开。
在黄包车上,安西翻了一下报纸,在第三页左下角的位置,有一个字体稍微偏小, 但内容简洁明了的板块, 那就是寻人启事。
启事的内容按照安西写的来,被寻找人的情况, 已知线索, 寻找人等等。
在这样的小角落里, 很容易被忽视,但也没办法,像寻人启事这种明显看不到收益的情况,报社愿意登, 就已经是人道主义了。
总不能让人家大好的文章不登,一个寻人启事放中间吧?
卷起报纸, 安西在两个小家伙头上敲了敲, “希望你们足够幸运吧。”
等到了周家, 周老看安西拿着一份报纸,问了声,“登了?”
安西点头。
周老安慰道,“你也别太着急,寻人需要时间。”
这个安西当然知道,笑笑不在意,把两个孩子交给韩老夫人,就和周老一起离开了。
到达学校之后,他们梳理了一遍之前几天弄出来的计划,并正式展开工作。
首先要做的是,对于目前周老讲解的课程,做一个教案梳理,这是最急迫的。
周老每天都要上课,原本一学期的课程,在开学之初就已经制定好了,只是现在周老对要讲解的内容有点不满,觉得不够深刻,部分地方还产生了认知偏差。
虽然这是因为之前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做出的不同判断,但当周老认为现在的想法更合理后,之前的理解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因而周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临时变革教学计划,把现在他和安西研究的内容加上去,研究到哪里,就讲解到哪里。
研究需要时间,上课也每天不能断,而教学计划改变,不仅要提前做教案,还要给学生准备新的学习资料,这就非常麻烦了。
周老一个人肯定无法胜任这么多工作的,为此,他邀请安西成为他的助教。
作为北平大学最知名的教授,以及创始人之一,校长和一干教授都相信周老的能力和眼光,他觉得安西有真才实学,那他就一定有。
虽然安西的学历普通,甚至还没有上过大学,但不拘一格降人才嘛,不能说民间的高手就教不出好学生。
没错,他们都认为安西是有老师的,不然凭他年纪轻轻,又没有出过国,哪里会懂多国语言?
就凭着他几国语言自由切换,已经妥妥能成为北平大学的老师了,更何况他还非常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以及经济政治状况。
这是多么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安西想了想,没有拒绝周老和校长的提议。
他现在还没有想好未来要做什么,暂时也只有送两孩子回家一个目标,那不如就先应下这份工作。
虽然在卖掉那些手表香水之后,他短时间内不会缺钱,可他也不能什么都不干。
加入一份工作,也能更有利于他融入这个社会,了解这个时代人的思想。
就这样,安西成为了北平大学一名助教。
名义上是助教,其实他不怎么需要帮周老上课。周老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但凡他身子无碍,都坚持自己上。
所以安西做的最多的还是和周老一起做研究,帮他延写教案,写学生学习资料,以及......写发给报社的文章。
没错,是文章。
周老和《大公报》有协定,每半月在报纸上发布一篇文章,内容都是关于中西方差异的。
报社作为百姓了解时事的窗口,也是许多人探查西方重要消息的一个关键出口。
《大公报》自建立以来,已经有五年,其内容有一半都是关于国外的消息。
两年前,李文谨就职《大公报》主编后,对周老再三劝说,由他撰写关于中西方差异的文章,发布到报纸上,引导百姓正确认识西方,也认识华夏。
周老一开始是不答应的,但耐不住学生的劝说,就尝试着写了一篇。
没想到,文章一发出就大受好评,读者们纷纷写信过来,表示这篇文章让他们受益匪浅,强烈要求报社专门开辟一个版块,就写中西方差异。
周老知道后,认为这也是一个途径,让更多人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在哪,如果能因此启发一些人,也是一件好事,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两年来,周老一个月两篇,可谓是呕心沥血,关于中西方的内容,方方面面都写到了。
正在他纠结思考还要怎么写的时候,安西给了他全新的思路,全新的视角,以及全新的思考方向。
见识过安西的文字功底之后,他就决定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安西。
安西无语,这是又做回老本行了?
只是之前写的一直是小说,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文章,到真是第一次。
在接这个任务之前,他把周老之前的文章都找出来阅读研究过了,发现周老的风格,有着明显这个时代的特色,半文言半白话。
倒不是周老不能用文言写文,只不过涉及到西方的内容,还是白话更助于理解。
再说了,周老原本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理解中西方差异,如果一味的文言文,说实话,估计许多百姓是看不懂的。
“周老,我先试试,如果不行的话,还要麻烦您提前准备好一篇,不能让《大公报》开了天窗。”
安西决定先写一篇看看,如果《大公报》那里通不过再说。
倒不是对自己的文笔没信心,只是他决定用全白话文的形式,如果对方不接受,那也没办法,因而还要周老先准备一篇,不能都托给自己。
周老没有异议,让安西尽管写。
这个其实很简单,安西一下午就能搞定好几篇,因为他去过那些国家,也确实学过他们的文化历史。
做语言研究的,不仅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政治氛围等方方面面。
因而在他眼里,中西方哪哪都是差异,就连一个简单的语气助词,都能显示出中西方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的思维差异。
所以写这样的文章,对安西来说,简直轻而易举。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是写小说出身的,不知觉就想代入趣味性,这和周老那种风格严谨,报告性的文章差别很大。
可能《大公报》为了保证报纸的严肃性,不会收容这类的文章。
当然,安西也不觉得读者接受不了,只是报纸风格不同而已。
李文谨是周老的学生,自从劝动周老写文之后,就一直亲自过来拿文,两年来风雨无阻。
这次也一样,只不过这次他不仅拿到了周老的文章,顺便还有安西写的几篇。
李文谨当然明白周老的意思,也不含糊,当下就坐下来仔细阅读。
发到报纸上的文章,一般都不长,因为版面的限制,差不多限定在1000到3000字。
因而几篇文章看下来,半个小时都不到,这还是李文谨翻来覆去看了好几篇的结果。
看完之后,他心里忍不住啧啧称奇,怪不得老师这么看重这位安先生。
绝对是才华横溢,这文章写的,让他一个十几年老编辑,都忍不住一品再品。
好文,文好,字也好。
只是,他的风格和老师相比,也差别太大了。
思考了好一会儿,李文谨才小心翼翼的开口,“老师,安先生的文章写的极好,如果能上《大公报》,是我们的荣幸。只是他和您的风格差别极大,如果同时登上去,会影响这个版面的统一性。”
虽然他的话语说的极为隐晦,但周老一听就明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你也觉得安西写的好吧?这是看到了更好的,就不想要我的了?”
李文谨心里一松,忍不住赔笑道,“哪能啊,安先生是您推荐的,文章又写的这么好,单独为他开辟一个版面都使得,只是您们的题材相撞,需要调整下时间,错开登报而已。”
周老摇摇头,“我之所以把安西推荐给你,就是不打算写了。这个版块是时候开辟新的内容了。安西的文章就很好,题材不变,但内容风格都有很大的改变。我帮你小子找了这么个有才华的作者,你小子要怎么感谢我啊。”
李文谨听完,知道老师做了决定就不会再改变,因此也不劝,而是顺着老师的话,“看老师您说的,您可是我老师,找老师帮忙哪里还需要感谢。”
周老笑呵呵,“厚脸皮的小子,我就算了,你可不能亏待了安西。”
“您放心,安先生的稿费按您的标准来,一千字五块大洋。”说着,他转向安西,“这里有四篇文章,总字数差不多9800,按一万字算,给您五十块。您看?”
安西没有异议,没想到在民国写文这么赚钱?不过这可能是周老的原因,像周老这样顶尖的学者,拿的应该是最高的稿费。
而李文谨因为老师的介绍,给了他相同的标准。当然,也是因为他文章值得。
怪不得说民国的文人值钱,有名气的作家,几个月的稿费就能买下一座四合院。
想他这一下午就挣了五十,那每个月得多挣多少啊?
还是算了,做周老的助教才是本职,虽然那一个月的工资,还抵不上他这一下午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