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最近更新:快穿:笨蛋美人也要攻略
孤雌(nph)
穿成合欢宗弟子
缚剑(修仙NPH)
【黑篮】我意本非此(高H,NP)
恶龙怎么不能是治愈系了
天生万人迷
总被和谐的美人受[快穿]
未出阁的相府嫡女生娃了
点击排行:皎皎 po全文阅读
(快穿)插足者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成男主白月光(快穿,nph)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状元的小公主 po
爱意收集攻略(H)
清纯女主的被肏日常(纯肉NP)
顾柔回过头对他说:“我没生气啊……”
薛遥声音戛然而止,瞪大了眼睛:“啥?你没生气?”他挠挠头,“你没生气你昨个儿哭成这样?晚上还去宋奶奶那儿睡?你没生气你今天一天都不跟我讲话?”
顾柔不好说她正在苦思冥想该怎么圆谎,根本没空搭理薛遥,只好说:“昨个儿晚上是生气,我也是为了你好,你一个当兵的,知道啥做生意的诀窍呀?所以就想跟你说道说道,没想到你还怀疑上我了。”
薛遥一屁股坐顾柔对面,说道:“我没怀疑你!我也就问问……那啥,我确实也不该问,你们老家被淹了,邻居朋友也被冲走了,本来就是个伤心事儿。那行,这样,以后你说啥就是啥,你老家的事儿我啥都不问,行不?”
顾柔说:“我也没这么说,我老家的事儿,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免得你心里有疙瘩。”
薛遥一听,忙点点头:“行,你说。”
顾柔说:“我在我老家那会儿,天天皮的很,之前一直跟男孩子玩。后来男孩子们都去咱村里的学堂上课去了,我不能一起去,就躲他们学堂后面听课。”
顾柔低着头忙活计,说:“那先生据说是从城里来的,得罪了坏人才躲来乡下。大家都说他很有才学,脑袋晃的也好。他有时候也不讲书上的内容,他就讲城里的见识。他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我们都去外边闯荡闯荡呢。”
顾柔说:“我那时候就躲学堂后面的槐树下,听先生讲课。他有时候还讲故事呢,大家都喜欢他。我跟你说的那些,就是先生说的。”
这样就算说得通了,一个先生对着全是男孩子的学堂,说什么步子太大扯到蛋啥的,虽然出格,也不算太过分。
顾柔语焉不详,薛遥后来又问她啥,她都说年纪太小记不清了。
顾柔想过了,她必须咬死了是老家的人讲的,她还能有啥别的借口?神明托梦?这事儿飘乎乎的没个影儿,薛遥信不信还另说呢。她看书看来的?纸笔都贵,书更是贵的很,她家哪里有钱让她看那么多书?或是有啥奇遇?薛遥去金陵必定去见她爹娘的,到时候万一穿帮了可不行。
只有这个,她当年在学堂后面偷听先生讲课事情大家都知道,好多邻居都夸她呢。
薛遥虽然心里还有疑虑,但放心了不少。他昨个儿晚上也翻来覆去睡不着,还想着阿柔在老家是不是有个相好的呢。
下晌的时候,宋奶奶又提溜着薛遥的耳朵,把他拎到外面去好好教训了一通,让薛遥好生吃醋:“我才是您救命恩人啊奶奶,您咋站她这边了呢。”
宋奶奶往他脑袋上敲了个爆栗:“就是你不对!谁有理我站谁这边儿!你自己想想,大过年的,她又怀着,你惹她生气,该不该打?”
后面几天,薛遥表现特别好,把能做的家务活儿都做了,上赶着讨好顾柔,直把顾柔弄得哭笑不得才作罢。
初五这天是冯绍他们商人最重视的日子,初五那天开市,要早早的请了财神,以示吉利。
他早早的来到宋奶奶家跟薛遥说:“初四晚上子时一到,就得迎财神,放鞭炮。你炮仗买好了吧?你今年要做生意了,也要迎财神。记得啊,赶早不赶晚的,晚了就接不到了。”
冯绍还让薛遥在初五那天和他一起去迎五路财神,还要办酒席,庆祝财神生辰。
冯绍跟薛遥说好了,转头又跟宋奶奶说:“宋奶奶,今年又要麻烦你了,初五那天,我家小寅和往常一样,在你这儿待一天啊。”
宋奶奶乐的冯寅过来,忙答应了:“你放心,尽管让小寅过来。初五那天你也忙,金姝跟着忙,反正迎财神没孩子啥事儿,让他过来跟我们待着吧。”
薛遥对这事儿重视的很,初四晚上,他让顾柔先睡,自己坐着干等着,还没到时辰呢,就早早的备好了鞭炮。第二天早上,他听外边有不少人家又放鞭炮,他也凑热闹又放了一次。最后匆匆忙忙吃的饭,往冯绍那边去了。
金姝早早的就抱着冯寅过来了,把他往炕上一放,就要出去:“今年又麻烦宋奶奶了,这孩子若是调皮,您千万别客气啊。”
又嘱咐冯寅几句,匆匆走了。
顾柔问宋奶奶:“每年初五,小寅都来这儿?”
宋奶奶说:“除了太小的时候来不了,不然他们都把小寅放这儿。初五要给财神爷摆宴席呢,生意人最重视这个,要忙的可不少,伙计们同行们,还有好友啥的,今天都要到的。人来人往不方便,所以就放我这儿。”
顾柔和宋奶奶两个合计着做点元宵汤圆啥的。他们这么早开始做也不为别的,主要是顾柔想吃。她是这样对宋奶奶说的:“这几天可把我给想的,就盼着元宵快点来,那芝麻馅儿的圆子我想想就咽口水。”
宋奶奶说:“这有啥?元宵还真要等到十五才吃?做,咱现在就做!正好小孩子都爱玩这些捏吧捏吧的东西,小寅跟咱一起,也有个事儿做。”
家里有糯米,芝麻是早早就磨好的。宋奶奶在芝麻里拌了猪油,白糖,使劲揉合均匀了,再一个个搓成小球儿。
南方的汤圆在北方叫做元宵,做法也是不同的。宋奶奶把糯米放笸箩里,再放了芝麻馅儿进去,使劲的摇,时不时的还颠两下,芝麻馅儿上就裹上糯米米分了。
顾柔第一次看到,新鲜的很,还要自己试两下,宋奶奶不肯:“这可是要使力气的活儿,你可小心着点儿吧。”
顾柔坐下来,做她的汤圆。拿水和了糯米,把面团切成一个个剂子,搓圆了再按成个饼的形状,往里面放馅儿,在像个包子似的合上,搓圆了,就算完成了。
冯寅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就要自己做。
顾柔塞给他个剂子,让他自己玩。没想到,冯寅还挺认真,先把剂子搓的滚圆儿,认认真真按扁了,自己拿了馅儿放进去,再把面团儿合上。
可这一步不好做,冯寅捣鼓了老半天,那面团儿还像个裂了嘴的石榴似的,露了馅儿在外面。
他也不气馁,歪着头想了半天,突然拿手掐了一点旁边用剩下的糯米面团,往那裂口一糊,嘿,好了。
顾柔看着冯寅邀功似的举起那个汤圆,顿时哭笑不得,她跟冯寅说:“待会儿这个圆子就下给你吃好不好?”
冯寅开开心心点点头,又去做另一个了。
宋奶奶手巧,没几下,就做了个小兔子模样的元宵出来,冯寅喜欢的很,也不搓圆子了,拿着那个兔子元宵爱不释手。
晌午的时候,顾柔把汤圆和元宵都下锅煮了,宋奶奶北方人口味,自然吃元宵,冯寅一定要吃那个自己做的汤圆,最后见自己做的那个破的馅儿都流出来了,沮丧的很。
还好有兔子元宵,冯寅睡午觉的时候都拿着它,被宋奶奶拿了放一边儿了。
☆、第3章 .17
薛遥和冯绍直到大晚上的才到家,小寅已经睡着了,小脸红扑扑的。冯绍跟宋奶奶说了声,把小寅抱回家了。
薛遥累的坐炕上缓了好久,才缓过来,他跟顾柔说:“今个儿可把我给累的,冯掌柜跟我说,今年只是带我看看流程,待到了明年,咱就要自个儿弄了。”
顾柔忙给他端了碗水过来:“真有这么累?比除夕那天还厉害?”
薛遥一口喝了水,说:“累!请五路财神呢,又是磕头又是供奉,复杂的很。”薛遥放下碗,不愿意多说,转而跟顾柔说起别的,“对了,听说整个正月里,天青巷那边都有扭秧歌踩高跷啥的,咱明天去玩不?”
顾柔一听,惊喜的很:“真的?行啊!咱明天就去玩。我跟宋奶奶说一声,她若是知道肯定喜欢。”
顾柔忙跑去跟宋奶奶说,宋奶奶听了可高兴了,她说:“以前一个人的时候也没想着去凑什么热闹,如今有你们一起,正好凑一块儿玩玩去。”
顾柔应了,又说了几句,正要走,宋奶奶又叫住她:“我记得你们来城里之后还没去庙里拜过吧?哦哟这可要抓紧,不然佛祖要怪罪的。”
顾柔说:“啊呀,倒把这事儿给忘了!”以前她和她爹娘过年的时候都要去庙里拜一拜的,祈求下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如今没宋奶奶提醒,倒是忘了个精光。
宋奶奶说:“要不咱明天先去庙里拜佛祖,然后再去天青巷看人踩高跷。城里的慈恩寺离天青巷不远。”
顾柔连连点头,又说:“我去跟阿遥说一声,那啥,去寺里一般要捐多少香油钱?”
宋奶奶说:“不用太多,意思意思就行,最重要的是心意。我跟慈恩寺的方丈认识,到时候我去找他说话,你们自个儿逛去啊。”
顾柔应了,回头又从房间角落里扣出一个小匣子,拿出一百个铜板准备做香油钱,才放心去睡。
第二天,三人早早的就起来了,聚在一块儿吃早饭。宋奶奶喝了几口粥就不准备再吃,她像个小孩子似的朝顾柔眨眼睛:“慈恩寺的素面可好吃了,里头有素鸡,素鸭,素虾,木耳香菇,油面筋。吃的人丢不下碗!我得留着点肚子到寺里吃面。”
三人吃了饭,拿好东西就出门了。节日里头街上人多,他们也索性不用马车,走过去也没几步。顾柔一看宋奶奶拿了好大一包东西,问道:“宋奶奶,这啥呀?咋这么大一包?让阿遥帮你拿着吧。”
宋奶奶也不推辞,把包给了薛遥:“也不是啥贵重东西,就是一些我平日里做的棉鞋,准备给他们小和尚送去。”
街上已有不少商家开始做生意了,也有一些要到过了正月才开门,不过街上也是热闹的很。人们都趁着正月里头出来走亲访友,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人们,拎着大包小包的走街串巷。小孩子们发了疯的玩,招猫逗狗的没个正形儿,正月里不好打骂小孩,最多被爹娘说两句。
薛遥紧紧护着顾柔,防着被路上的孩子们撞到,又要看着宋奶奶,被宋奶奶好一顿说:“我身体硬朗着呢,用不着管我,你看着阿柔,别让人撞着了。”
慈恩寺不大,香火倒是旺的很,进进出出的人不少。
宋奶奶领着人进门,先磕头上香。几人闭着眼睛虔诚的很,五心朝天,心里默默许愿,无非是祈求平安,风调雨顺之类。磕了头,几人站起来,往一边的箱子里添了香火钱,宋奶奶又把鞋子啥的交给小和尚,由小和尚领着去见方丈了。
薛遥和顾柔两个就在庙里逛起来,薛遥给顾柔讲那西天的故事,说的唾沫横飞,堪比那说书的。等薛遥说的差不多了,宋奶奶也就出来了。
她把手里的东西慎重的交给顾柔:“这是平安符,我特意向方丈求来的,开过光呢。你贴身放着啊。”
见顾柔收了,宋奶奶像完成一件大事一样,浑身轻松,雄赳赳气昂昂的在前头领路:“走,咱吃素面去!”
素面果然如宋奶奶讲的一样,慢慢的一碗全是好货色,三人没一个是吃不下的,全吃了个底朝天,薛遥看顾柔爱吃素鸭,还特意打包一份。
吃了面,三人还惦记着要去看秧歌,宋奶奶最爱看这个,她也不要薛遥扶,走在前头领路,一点不像花甲之年的样子。
还跟顾柔他们说:“看人扭秧歌看啥?就看那一份热闹!大家伙儿在一起聚一聚,笑一笑,热闹热闹,这才是过节的样子。”
还没到天青巷,就能隐约看到踩高跷的人的戏服了。唢呐和锣的声音直冲云霄,喜庆的音乐和人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引的人伸长了脖子看。
天青巷那边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不时的喝彩哄笑。薛遥护着宋奶奶和顾柔占据了个好位置,跟着别人一起笑。
艺人们踩着高跷,穿着戏服,头上戴着花儿,有甩着长袖扮公子哥儿的,有涂着胭脂扮媒婆的,有化妆成老头老太逗人笑的,有举着扇子翩翩起舞的。人们看的眼花缭乱,这里一个鹞子翻身,那里一个二人抬轿,喝彩声不绝于耳,看完这个看那个,手都拍红了。
正看着呢,后面扭秧歌的队伍来了。个个穿着桃红色的裙子,手里拿着嫩绿色的大扇子,随着唢呐声慢慢走过来,走三步退两步,扇子都要被他们翻出花儿来了,还时不时的换个队形,一会儿举着扇子围成个圈儿,一会儿排成一排摇扇子,偶尔有那跟不上节奏的,被围观的人们好一顿笑。
正笑着呢,薛遥兴奋的跟顾柔他们说:“快看,耍杂技的来了!”
顾柔他们一看,几十个姑娘打头阵,穿着桃色的衣裳,手里两块大红色的手绢在他们手里飞快的转个不停,引起人们阵阵喝彩,一会儿,把那手绢一抛,又稳稳的接住,继续转。还不等顾柔他们鼓掌,姑娘们手一晃,那手绢绕着她们的脖子转了一个圈儿,又稳稳的回到他们手里。周围的人们大声的叫好,不少人喊再来一个。
远处又传来喝彩声,顾柔他们伸长了脖子一看,哦哟,这个好。只见一个艺人脚上踩着高跷,手里拿着几根竿子,那竿子上各顶一块手绢儿,在上头转呢。这人所到之处,喝彩的声音最响最热闹,鼓掌鼓个不停。
接下来的更厉害,转手绢儿看过了,转碟子看见过不?这不,又来一群,头顶上顶着一叠盘子,个个手里拿好几根竿子,上面顶着碟子转,这手绢儿掉下来不要紧,碟子掉下来可不心疼?人们个个把心提到嗓子眼,边鼓掌边担心呢。
还有小小一个孩子,头顶着一叠碗,单脚站在人家头上,稳稳的过去了。
几人看的眼花缭乱,连天色暗下来了都不知道。直到后面没节目了,还问人家呢:“后面还有不?”
人家说:“没了,没看天色都暗了嘛,要看,明个儿再来吧。”
几人还没看过瘾呢,随着人群慢慢散开去。宋奶奶一脸的兴奋,脸也红扑扑的:“咋样?跟你们南方的比,可好看不?”还一脸的高兴骄傲。
顾柔连连点头:“当然好看,我手都拍疼了呢,看都看不过来。”
薛遥也说:“那些艺人真够本事的,我就想不明白,那碟子是咋转的呢!”
几人兴奋的议论着刚刚看的秧歌,慢慢往家的方向走去了。
时间过的飞快,孩子们还没玩够呢,元宵就快到了。这天,薛遥兴冲冲的往家拿了个兔子灯回来。
顾柔哭笑不得:“这给谁玩去呀?你拉这个上街?”
薛遥说:“这是给你玩的,你看这兔子,可爱不?我想着,明年等咱孩子出生之后,也不能在城里过节,这元宵灯就算提前给他买好的。这个你收好,明年还能拿出来用呢。”
顾柔被他说的直笑,转而问他:“元宵灯会那天,我们去玩不?”
薛遥说:“你若是想去,咱就去玩,去放灯,猜灯谜啥的。到时候你可得多猜几个灯谜,我是不行的。”
可最终他们还是没去,顾柔肚子里的孩子不安分,脚也抽筋的厉害,就在家里和宋奶奶一起吃汤圆。
到了晚上,顾柔听到外面隐隐约约传来的鼎沸人声,颇为遗憾,跟薛遥说:“今后可能一辈子也不能在城里过年了,我还挺想去的呢。”
薛遥正安慰着,就听外面响起急促的敲门声,薛遥去开门,就见冯绍闯进来,一脸的惊慌:“你们看到小寅没有?”
薛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啊,我们一直待家里呢,咋了?冯掌柜你别急,有啥事儿慢慢说。”
冯绍急的声音都变了:“怎么不急呀?小寅,小寅走丢了!”
顾柔和宋奶奶都在屋里,一听,忙赶了出来。宋奶奶棉袄都没穿,就跑院子里来了:“你说啥?你再说一遍?慢慢说。”
冯绍咽了口唾沫,说:“我今个儿,和我家阿姝带着小寅去逛灯会的,人真的特别多,摩肩接踵的。我和阿姝走的好好的,就听前面乱的很,我隐约听到有人惨叫,还有人喊死人了。不少人还往回跑。我们一看情况不对,就和阿姝两个往人少的地方走。”
“可越来越不对,走在后面的人个个往前头挤,前面的人个个都往回挤。我一看,把孩子往脖子上一架,就牵着阿姝跑。”
“好容易人少点,我就把孩子放下来歇会儿,这时候阿姝被人一绊,摔倒了。我急忙去扶,等扶好了一回头,孩子就没了。”
薛遥声音戛然而止,瞪大了眼睛:“啥?你没生气?”他挠挠头,“你没生气你昨个儿哭成这样?晚上还去宋奶奶那儿睡?你没生气你今天一天都不跟我讲话?”
顾柔不好说她正在苦思冥想该怎么圆谎,根本没空搭理薛遥,只好说:“昨个儿晚上是生气,我也是为了你好,你一个当兵的,知道啥做生意的诀窍呀?所以就想跟你说道说道,没想到你还怀疑上我了。”
薛遥一屁股坐顾柔对面,说道:“我没怀疑你!我也就问问……那啥,我确实也不该问,你们老家被淹了,邻居朋友也被冲走了,本来就是个伤心事儿。那行,这样,以后你说啥就是啥,你老家的事儿我啥都不问,行不?”
顾柔说:“我也没这么说,我老家的事儿,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免得你心里有疙瘩。”
薛遥一听,忙点点头:“行,你说。”
顾柔说:“我在我老家那会儿,天天皮的很,之前一直跟男孩子玩。后来男孩子们都去咱村里的学堂上课去了,我不能一起去,就躲他们学堂后面听课。”
顾柔低着头忙活计,说:“那先生据说是从城里来的,得罪了坏人才躲来乡下。大家都说他很有才学,脑袋晃的也好。他有时候也不讲书上的内容,他就讲城里的见识。他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我们都去外边闯荡闯荡呢。”
顾柔说:“我那时候就躲学堂后面的槐树下,听先生讲课。他有时候还讲故事呢,大家都喜欢他。我跟你说的那些,就是先生说的。”
这样就算说得通了,一个先生对着全是男孩子的学堂,说什么步子太大扯到蛋啥的,虽然出格,也不算太过分。
顾柔语焉不详,薛遥后来又问她啥,她都说年纪太小记不清了。
顾柔想过了,她必须咬死了是老家的人讲的,她还能有啥别的借口?神明托梦?这事儿飘乎乎的没个影儿,薛遥信不信还另说呢。她看书看来的?纸笔都贵,书更是贵的很,她家哪里有钱让她看那么多书?或是有啥奇遇?薛遥去金陵必定去见她爹娘的,到时候万一穿帮了可不行。
只有这个,她当年在学堂后面偷听先生讲课事情大家都知道,好多邻居都夸她呢。
薛遥虽然心里还有疑虑,但放心了不少。他昨个儿晚上也翻来覆去睡不着,还想着阿柔在老家是不是有个相好的呢。
下晌的时候,宋奶奶又提溜着薛遥的耳朵,把他拎到外面去好好教训了一通,让薛遥好生吃醋:“我才是您救命恩人啊奶奶,您咋站她这边了呢。”
宋奶奶往他脑袋上敲了个爆栗:“就是你不对!谁有理我站谁这边儿!你自己想想,大过年的,她又怀着,你惹她生气,该不该打?”
后面几天,薛遥表现特别好,把能做的家务活儿都做了,上赶着讨好顾柔,直把顾柔弄得哭笑不得才作罢。
初五这天是冯绍他们商人最重视的日子,初五那天开市,要早早的请了财神,以示吉利。
他早早的来到宋奶奶家跟薛遥说:“初四晚上子时一到,就得迎财神,放鞭炮。你炮仗买好了吧?你今年要做生意了,也要迎财神。记得啊,赶早不赶晚的,晚了就接不到了。”
冯绍还让薛遥在初五那天和他一起去迎五路财神,还要办酒席,庆祝财神生辰。
冯绍跟薛遥说好了,转头又跟宋奶奶说:“宋奶奶,今年又要麻烦你了,初五那天,我家小寅和往常一样,在你这儿待一天啊。”
宋奶奶乐的冯寅过来,忙答应了:“你放心,尽管让小寅过来。初五那天你也忙,金姝跟着忙,反正迎财神没孩子啥事儿,让他过来跟我们待着吧。”
薛遥对这事儿重视的很,初四晚上,他让顾柔先睡,自己坐着干等着,还没到时辰呢,就早早的备好了鞭炮。第二天早上,他听外边有不少人家又放鞭炮,他也凑热闹又放了一次。最后匆匆忙忙吃的饭,往冯绍那边去了。
金姝早早的就抱着冯寅过来了,把他往炕上一放,就要出去:“今年又麻烦宋奶奶了,这孩子若是调皮,您千万别客气啊。”
又嘱咐冯寅几句,匆匆走了。
顾柔问宋奶奶:“每年初五,小寅都来这儿?”
宋奶奶说:“除了太小的时候来不了,不然他们都把小寅放这儿。初五要给财神爷摆宴席呢,生意人最重视这个,要忙的可不少,伙计们同行们,还有好友啥的,今天都要到的。人来人往不方便,所以就放我这儿。”
顾柔和宋奶奶两个合计着做点元宵汤圆啥的。他们这么早开始做也不为别的,主要是顾柔想吃。她是这样对宋奶奶说的:“这几天可把我给想的,就盼着元宵快点来,那芝麻馅儿的圆子我想想就咽口水。”
宋奶奶说:“这有啥?元宵还真要等到十五才吃?做,咱现在就做!正好小孩子都爱玩这些捏吧捏吧的东西,小寅跟咱一起,也有个事儿做。”
家里有糯米,芝麻是早早就磨好的。宋奶奶在芝麻里拌了猪油,白糖,使劲揉合均匀了,再一个个搓成小球儿。
南方的汤圆在北方叫做元宵,做法也是不同的。宋奶奶把糯米放笸箩里,再放了芝麻馅儿进去,使劲的摇,时不时的还颠两下,芝麻馅儿上就裹上糯米米分了。
顾柔第一次看到,新鲜的很,还要自己试两下,宋奶奶不肯:“这可是要使力气的活儿,你可小心着点儿吧。”
顾柔坐下来,做她的汤圆。拿水和了糯米,把面团切成一个个剂子,搓圆了再按成个饼的形状,往里面放馅儿,在像个包子似的合上,搓圆了,就算完成了。
冯寅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就要自己做。
顾柔塞给他个剂子,让他自己玩。没想到,冯寅还挺认真,先把剂子搓的滚圆儿,认认真真按扁了,自己拿了馅儿放进去,再把面团儿合上。
可这一步不好做,冯寅捣鼓了老半天,那面团儿还像个裂了嘴的石榴似的,露了馅儿在外面。
他也不气馁,歪着头想了半天,突然拿手掐了一点旁边用剩下的糯米面团,往那裂口一糊,嘿,好了。
顾柔看着冯寅邀功似的举起那个汤圆,顿时哭笑不得,她跟冯寅说:“待会儿这个圆子就下给你吃好不好?”
冯寅开开心心点点头,又去做另一个了。
宋奶奶手巧,没几下,就做了个小兔子模样的元宵出来,冯寅喜欢的很,也不搓圆子了,拿着那个兔子元宵爱不释手。
晌午的时候,顾柔把汤圆和元宵都下锅煮了,宋奶奶北方人口味,自然吃元宵,冯寅一定要吃那个自己做的汤圆,最后见自己做的那个破的馅儿都流出来了,沮丧的很。
还好有兔子元宵,冯寅睡午觉的时候都拿着它,被宋奶奶拿了放一边儿了。
☆、第3章 .17
薛遥和冯绍直到大晚上的才到家,小寅已经睡着了,小脸红扑扑的。冯绍跟宋奶奶说了声,把小寅抱回家了。
薛遥累的坐炕上缓了好久,才缓过来,他跟顾柔说:“今个儿可把我给累的,冯掌柜跟我说,今年只是带我看看流程,待到了明年,咱就要自个儿弄了。”
顾柔忙给他端了碗水过来:“真有这么累?比除夕那天还厉害?”
薛遥一口喝了水,说:“累!请五路财神呢,又是磕头又是供奉,复杂的很。”薛遥放下碗,不愿意多说,转而跟顾柔说起别的,“对了,听说整个正月里,天青巷那边都有扭秧歌踩高跷啥的,咱明天去玩不?”
顾柔一听,惊喜的很:“真的?行啊!咱明天就去玩。我跟宋奶奶说一声,她若是知道肯定喜欢。”
顾柔忙跑去跟宋奶奶说,宋奶奶听了可高兴了,她说:“以前一个人的时候也没想着去凑什么热闹,如今有你们一起,正好凑一块儿玩玩去。”
顾柔应了,又说了几句,正要走,宋奶奶又叫住她:“我记得你们来城里之后还没去庙里拜过吧?哦哟这可要抓紧,不然佛祖要怪罪的。”
顾柔说:“啊呀,倒把这事儿给忘了!”以前她和她爹娘过年的时候都要去庙里拜一拜的,祈求下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如今没宋奶奶提醒,倒是忘了个精光。
宋奶奶说:“要不咱明天先去庙里拜佛祖,然后再去天青巷看人踩高跷。城里的慈恩寺离天青巷不远。”
顾柔连连点头,又说:“我去跟阿遥说一声,那啥,去寺里一般要捐多少香油钱?”
宋奶奶说:“不用太多,意思意思就行,最重要的是心意。我跟慈恩寺的方丈认识,到时候我去找他说话,你们自个儿逛去啊。”
顾柔应了,回头又从房间角落里扣出一个小匣子,拿出一百个铜板准备做香油钱,才放心去睡。
第二天,三人早早的就起来了,聚在一块儿吃早饭。宋奶奶喝了几口粥就不准备再吃,她像个小孩子似的朝顾柔眨眼睛:“慈恩寺的素面可好吃了,里头有素鸡,素鸭,素虾,木耳香菇,油面筋。吃的人丢不下碗!我得留着点肚子到寺里吃面。”
三人吃了饭,拿好东西就出门了。节日里头街上人多,他们也索性不用马车,走过去也没几步。顾柔一看宋奶奶拿了好大一包东西,问道:“宋奶奶,这啥呀?咋这么大一包?让阿遥帮你拿着吧。”
宋奶奶也不推辞,把包给了薛遥:“也不是啥贵重东西,就是一些我平日里做的棉鞋,准备给他们小和尚送去。”
街上已有不少商家开始做生意了,也有一些要到过了正月才开门,不过街上也是热闹的很。人们都趁着正月里头出来走亲访友,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人们,拎着大包小包的走街串巷。小孩子们发了疯的玩,招猫逗狗的没个正形儿,正月里不好打骂小孩,最多被爹娘说两句。
薛遥紧紧护着顾柔,防着被路上的孩子们撞到,又要看着宋奶奶,被宋奶奶好一顿说:“我身体硬朗着呢,用不着管我,你看着阿柔,别让人撞着了。”
慈恩寺不大,香火倒是旺的很,进进出出的人不少。
宋奶奶领着人进门,先磕头上香。几人闭着眼睛虔诚的很,五心朝天,心里默默许愿,无非是祈求平安,风调雨顺之类。磕了头,几人站起来,往一边的箱子里添了香火钱,宋奶奶又把鞋子啥的交给小和尚,由小和尚领着去见方丈了。
薛遥和顾柔两个就在庙里逛起来,薛遥给顾柔讲那西天的故事,说的唾沫横飞,堪比那说书的。等薛遥说的差不多了,宋奶奶也就出来了。
她把手里的东西慎重的交给顾柔:“这是平安符,我特意向方丈求来的,开过光呢。你贴身放着啊。”
见顾柔收了,宋奶奶像完成一件大事一样,浑身轻松,雄赳赳气昂昂的在前头领路:“走,咱吃素面去!”
素面果然如宋奶奶讲的一样,慢慢的一碗全是好货色,三人没一个是吃不下的,全吃了个底朝天,薛遥看顾柔爱吃素鸭,还特意打包一份。
吃了面,三人还惦记着要去看秧歌,宋奶奶最爱看这个,她也不要薛遥扶,走在前头领路,一点不像花甲之年的样子。
还跟顾柔他们说:“看人扭秧歌看啥?就看那一份热闹!大家伙儿在一起聚一聚,笑一笑,热闹热闹,这才是过节的样子。”
还没到天青巷,就能隐约看到踩高跷的人的戏服了。唢呐和锣的声音直冲云霄,喜庆的音乐和人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引的人伸长了脖子看。
天青巷那边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不时的喝彩哄笑。薛遥护着宋奶奶和顾柔占据了个好位置,跟着别人一起笑。
艺人们踩着高跷,穿着戏服,头上戴着花儿,有甩着长袖扮公子哥儿的,有涂着胭脂扮媒婆的,有化妆成老头老太逗人笑的,有举着扇子翩翩起舞的。人们看的眼花缭乱,这里一个鹞子翻身,那里一个二人抬轿,喝彩声不绝于耳,看完这个看那个,手都拍红了。
正看着呢,后面扭秧歌的队伍来了。个个穿着桃红色的裙子,手里拿着嫩绿色的大扇子,随着唢呐声慢慢走过来,走三步退两步,扇子都要被他们翻出花儿来了,还时不时的换个队形,一会儿举着扇子围成个圈儿,一会儿排成一排摇扇子,偶尔有那跟不上节奏的,被围观的人们好一顿笑。
正笑着呢,薛遥兴奋的跟顾柔他们说:“快看,耍杂技的来了!”
顾柔他们一看,几十个姑娘打头阵,穿着桃色的衣裳,手里两块大红色的手绢在他们手里飞快的转个不停,引起人们阵阵喝彩,一会儿,把那手绢一抛,又稳稳的接住,继续转。还不等顾柔他们鼓掌,姑娘们手一晃,那手绢绕着她们的脖子转了一个圈儿,又稳稳的回到他们手里。周围的人们大声的叫好,不少人喊再来一个。
远处又传来喝彩声,顾柔他们伸长了脖子一看,哦哟,这个好。只见一个艺人脚上踩着高跷,手里拿着几根竿子,那竿子上各顶一块手绢儿,在上头转呢。这人所到之处,喝彩的声音最响最热闹,鼓掌鼓个不停。
接下来的更厉害,转手绢儿看过了,转碟子看见过不?这不,又来一群,头顶上顶着一叠盘子,个个手里拿好几根竿子,上面顶着碟子转,这手绢儿掉下来不要紧,碟子掉下来可不心疼?人们个个把心提到嗓子眼,边鼓掌边担心呢。
还有小小一个孩子,头顶着一叠碗,单脚站在人家头上,稳稳的过去了。
几人看的眼花缭乱,连天色暗下来了都不知道。直到后面没节目了,还问人家呢:“后面还有不?”
人家说:“没了,没看天色都暗了嘛,要看,明个儿再来吧。”
几人还没看过瘾呢,随着人群慢慢散开去。宋奶奶一脸的兴奋,脸也红扑扑的:“咋样?跟你们南方的比,可好看不?”还一脸的高兴骄傲。
顾柔连连点头:“当然好看,我手都拍疼了呢,看都看不过来。”
薛遥也说:“那些艺人真够本事的,我就想不明白,那碟子是咋转的呢!”
几人兴奋的议论着刚刚看的秧歌,慢慢往家的方向走去了。
时间过的飞快,孩子们还没玩够呢,元宵就快到了。这天,薛遥兴冲冲的往家拿了个兔子灯回来。
顾柔哭笑不得:“这给谁玩去呀?你拉这个上街?”
薛遥说:“这是给你玩的,你看这兔子,可爱不?我想着,明年等咱孩子出生之后,也不能在城里过节,这元宵灯就算提前给他买好的。这个你收好,明年还能拿出来用呢。”
顾柔被他说的直笑,转而问他:“元宵灯会那天,我们去玩不?”
薛遥说:“你若是想去,咱就去玩,去放灯,猜灯谜啥的。到时候你可得多猜几个灯谜,我是不行的。”
可最终他们还是没去,顾柔肚子里的孩子不安分,脚也抽筋的厉害,就在家里和宋奶奶一起吃汤圆。
到了晚上,顾柔听到外面隐隐约约传来的鼎沸人声,颇为遗憾,跟薛遥说:“今后可能一辈子也不能在城里过年了,我还挺想去的呢。”
薛遥正安慰着,就听外面响起急促的敲门声,薛遥去开门,就见冯绍闯进来,一脸的惊慌:“你们看到小寅没有?”
薛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啊,我们一直待家里呢,咋了?冯掌柜你别急,有啥事儿慢慢说。”
冯绍急的声音都变了:“怎么不急呀?小寅,小寅走丢了!”
顾柔和宋奶奶都在屋里,一听,忙赶了出来。宋奶奶棉袄都没穿,就跑院子里来了:“你说啥?你再说一遍?慢慢说。”
冯绍咽了口唾沫,说:“我今个儿,和我家阿姝带着小寅去逛灯会的,人真的特别多,摩肩接踵的。我和阿姝走的好好的,就听前面乱的很,我隐约听到有人惨叫,还有人喊死人了。不少人还往回跑。我们一看情况不对,就和阿姝两个往人少的地方走。”
“可越来越不对,走在后面的人个个往前头挤,前面的人个个都往回挤。我一看,把孩子往脖子上一架,就牵着阿姝跑。”
“好容易人少点,我就把孩子放下来歇会儿,这时候阿姝被人一绊,摔倒了。我急忙去扶,等扶好了一回头,孩子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