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因乡情招致功臣怨 借良机驸马谋起兵
最近更新:农门长嫂富甲天下
农家凶悍后娘,带着崽崽狂致富
农家小福女:带着空间去逃荒
娘娘她真的不想宫斗
巨星从综艺主持人开始
快穿:笨蛋美人也要攻略
谁家正经宿主日常被攻略?(快穿)
叛逃之后(西幻nph)
我,恶女,只训狗不救赎(快穿 1VN)
点击排行:皎皎 po全文阅读
(快穿)插足者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成男主白月光(快穿,nph)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状元的小公主 po
爱意收集攻略(H)
清纯女主的被肏日常(纯肉NP)
得道登基莫眩然,须防鸡犬亦升天。
山神托梦封光禄,怎保江山断祸源。
李从珂入主皇宫已经一年有余,除了在与契丹和亲政策上未曾处理好外,其他政务还没有多大破绽。南方的几个诸侯国,尤其与中原接壤的后蜀、南平、南唐等,得知李嗣源的义子、那个不怕死的阿三继承了皇位,不免有些紧张,怕他派兵来犯。他们一面加强戒备,一面忙派出庞大的使团前来中原朝贺,都带来丰厚的贺礼。对此李从珂不为所动,他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想早些实现九州统一,完成先皇的遗愿。登基不久,他就提出要出兵江南的想法,却遭到朝中大臣及一些节度使的反对,他们一致认为:皇上登基伊始,国体不稳,应首先励精图治,稳定军心、民心,以暂不用兵为好。李从珂得不到大臣及各藩镇的支持,很是生气,几次欲采取强硬手段,裁撤那些不尊皇命的节度使。消息传出,一时人心惶惶。幸亏那些老臣们申时度势,群起力谏,李从珂迫于朝中压力,才暂时取消了一举统一九州的想法。
李从珂与平娃商量过多次,想回平山老家去看看,但此事又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尤其是范延光与韩昭胤,坚决反对皇上此时离开皇宫省亲,说是皇上乃朝廷之主,百官所依,万民所向,除非有战事,需要皇上御驾亲征外,不能轻易离开皇宫。”李从珂无奈,只得把对家乡的思念压在心底。
李从珂不喜女色,只有善饮一个嗜好,这是他在多年军旅生涯中逐渐养成的习惯。常言道积习难改,此话不假。特别是出兵江南的雄心受阻,心里郁郁不快,因而只要一有空闲,就拉上身边的人狂饮一番,借酒浇愁,排解一下心中的怨忿。
范延光等心腹大臣看到皇上不分昼夜地与那些有功将领们泡在酒里,很是着急,怕长此以往荒废了朝政。在范延光三番五次地苦苦劝说下,李从珂才稍微收敛,但时有夜晚饮酒过量影响第二天早朝的事情发生。李从珂几次说要把酒戒掉,但均告无果而终。只要一闻到酒香,就忍不住倾觞空盏一气。每次醉酒后,就要御林军护驾还乡,弄得那些侍卫们无所适从。
李从珂老家的直系亲属中已没什么人了。大叔王子善早已经作古,身后只有一个女儿。二叔与三叔死于战乱,其子息也不知了去向。李从珂曾经派人寻找了半年多,却没有一点消息,只得作罢,只派人把自己的堂姐及其家人接到了洛阳。
平山的乡亲们得知昔日的阿三如今登了龙位,一时间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尤其是李从珂出生的小山庄,一下子成了“龙兴之地”,引得三里五乡的人们常来顶礼膜拜。如今这个王家庄已经更名为王子村,这还是李从珂被封为潞王后,镇州太守吴大人为了巴结李从珂,特地亲自命名的,于是乎村民们一夜之间成为平山的“高等公民”。当年的王子又成为当今皇上,谁不想沾点光,于是三五成群,甚至拉家带口,千里迢迢赶到京城洛阳,拜见皇上讨封。李从珂见来了这么多乡亲,都操着一口地道的家乡方言,很是高兴,都一一给了封赏。对那些年轻体壮、愿意出来做事的都安排个一官半职,年老的则赏些银两打发回去。一时间,京城的大小衙门,若没有几个操平山口音的官员倒成了怪事。由于三天两头如此,京城安排不下去了,又开始往各州、县安插。刚一开始,李从珂还能出来面见这些乡亲,后来随着来人越来越多,无暇顾及,便让平娃出来专门料理老乡的事务。
大臣们都知道皇上重情念旧,初始谁也不曾说过什么。但后来无功受赏的乡亲日益增多,便引起了一些大臣和有功将士的不满。李从珂治军非常严厉,而对这些平山乡亲却宽怀无度。一些将士觉得自己跟随潞王出生入死地拼打多年,最后还不如一个操平山口音的无功百姓,久而久之,渐渐对皇上起了二心,后悔当初归顺潞王起兵。军营中一时流传起“搬倒菩萨(李从厚小名为菩萨奴),扶起生铁”的不轨谣谚。在范延光、韩昭胤的极力阻止下,才刹住了这不妙的风头。
虽然李从珂已经下旨,从此不再封赏家乡来人,但仍然不断有平山人前来京城碰碰运气。
这天,李从珂刚下朝回来,就见平娃急匆匆地来见,看看没有外人在场,平娃打个揖道:“三哥,今天老家又来人了,是咱们庄的王老西。三哥还记得他吗?”
“他老人家还健在?该有八十多了吧。”李从珂陷入往事的回忆中,“怎能忘了呢?小时常去人家去偷枣子。有一次被他发现,他用那么长棍子捅我的屁股,吓得我不敢下来。还是你母亲来了才把我救下来,若不是你母亲,那次非被他打坏不可……,这么远的路,他是如何来的?”
“是他两个儿子赶车把他送来的,走了一个多月。”
“是不是来要官的?那可不行了。三哥已经答应过范先生,再不能封赏乡亲们了。”
平娃笑笑说:“平娃知道,若是那样我就把他们打发走了。可他们一不要官,二不要赏,只让我给三哥说一件奇事。”
“哦,什么奇事?值得大老远巴巴地跑到京城来说?”
平娃不紧不慢地道:“平娃也纳闷儿,可听后觉得却是蹊跷。”
“说说吧,到底何事?”
“三哥还记得我们放羊时躲风避雨的山神庙吗?”
李从珂点点头道:“当然记得,不就是咱们村南半山坡上的那间破庙吗?”
“对,就是那破庙,如今可不得了了。王老爷子说,那个庙曾三次夜晚发光,第一次发的是蓝光,第二次是红光,第三次是紫光。据他们所说的发光日子,正好暗合了三哥所做的三件大事。”
李从珂听罢,立刻来了兴趣,笑着问道:“哦,暗合了什么事呀?”
“第一次蓝光,是去年的三月十五,正是我们在凤翔起兵那天。第二次是四月初五,正是我们打到洛阳那天。第三次是四月二十五,正是三哥登基大典那一天。这些怪异的事情莫非都是巧合?平娃吃不准,所以给三哥说说。”
李从珂听完他的话,哈哈笑起来,说道:“再不要轻信了那些事。记得那算命瞎子的话吗?若当初相信了他的话,早就给三哥安上谋反的罪名了。此话不要再当真了。”
“三哥教训的是。平娃原也不相信他的话,可仔细一想,王老西是个足不出户的乡下老头儿,如何对咱起事的日子弄得那么清楚?再说这件事不只是他一人说过,前些天来的老乡也曾提起过,只是不曾记得日子,我当时听了也没有在意……”
“哦,是这样。”李从珂沉思起来,突然想起这几天他曾做过的梦,若有所思地道:“你不提起我反倒忘记了,前几天一连做了好几一模一样的梦,都是那座庙里的山神爷前来皇宫参拜我,说我现在吃得好,住得好,把他忘了,要我给他封赏呢。还说这些年一直是他在暗中保着朕,才使朕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如此说来,这些事情兴许是有的。”
“依平娃看,这样的事咱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为保三哥能坐稳江山,就封了山神爷,连把那座庙也重新修一下。”
李从珂打断平娃的话道:“坐稳坐不稳不在这上面。不过倒是提醒了朕,范先生为此曾几次说,国家取士须论功行赏,论才为官,不得任人唯亲。你有必要回去一趟,告诫乡亲们不要再到京城里来了,要他们好生事农,做个好百姓。”
“那修庙的事呢?自古都是在龙兴之地修庙建宇,供人们瞻仰。三哥如今做了皇帝,那就是真龙天子了,就该在咱老家修建一个大庙,让后人们都知道,咱小小的平山县,出了个真龙天子……”
“万不可有这念头,那是僭越。没有先皇就没有你三哥的今日,咱大唐江山永远是先皇所创,咱那里千万不能称作龙兴之地。你想,若那样做,太后知道了能高兴吗?还有那些先皇的亲戚们,尤其是石郎,他们都在睁大眼睛看着朕呢,千万不能给他们留下把柄……”
“三哥如今是皇帝了,是天底下说一不二最大的官,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莫非还有人敢拦吗?”
李从珂笑着道:“你哪里懂得?按咱大唐的律法,朝廷修建庙宇须经礼部批准,然后才能拨出银子。国库的银子都赏给那些在凤翔起兵的军士了,就这样他们都还嫌少。那天范先生对朕说,国库没有多少钱了,劝朕不要再无端行赏。若再拿出银子修建咱老家的庙,他们肯定会不高兴的。”
“什么都得听大臣们的,这皇帝做得还有什么趣?”
“不许胡说!大臣们也都是为朝廷好。不过这事不是不可以做,设法变通一下。咱不修庙,修个祠堂,这样礼部的人就无话可说了。”李从珂站起来,来回走了几步,沉思了会儿继续道,“既然山神爷向朕讨封,就封山神爷为金紫光禄大夫吧,那祠堂就叫金紫光禄大夫祠,每年按此俸禄给与奉养。至于银子吗,咱不用国库的钱,你嫂嫂这些年攒了些私房钱,估计有几万两吧,翻修一下也就够了。”
平娃闻听,高兴地几乎要跳起来,说道:“我明日就在洛阳找个工匠,过几天我带工匠一同回去,争取早日建好。”
正在这时,太监匆匆来报,说范延光大人有急事禀报。李从珂忙对平娃道:“你先到内室回避一下,范先生这会儿见我,肯定有重要的事情。”
话音刚落,范延光进了殿门,刚要行礼,李从珂忙阻止他道:“范先生且慢,又不是上朝时候,就不必见礼了。有事就说吧。”
“谢皇上。刚接到契丹使臣送来的信函,耶律德光为和亲的事情很是恼怒,并向我们索要耶律倍,若不把耶律倍交给他们,就要挥鞭南进,马踏中原。这就是那封书信。”说着,范延光把一封公函呈给李从珂。
李从珂接过来看了一遍,一把把那书信扯得粉碎扔在地上,咬牙切齿地道:“番邦小儿,竟然如此狂妄,朕正打算与他决一死战,以雪旧耻。不要怕他们,朕就不信,我泱泱华夏,能被这等小人所吓倒……”
“皇上千万慎重,臣以为,现在还不是用兵之时。表面上看,南方诸侯臣服于我大唐,又是贺表,又是岁贡,可为何在边境上都重兵云集?若我与契丹开战,那几个诸侯能作壁上观吗?没准儿要乘机北进,使我腹背受敌,那样我大唐便危在旦夕呀。”范延光急切地说。
李从珂笑了笑,不以为然地道:“按先生的意思,非要把耶律倍交给他们吗?朕早说过,此事不再议,先生不必复言。若那样行事,谁还敢投奔我们,岂不让天下人……”
“臣不是这意思,臣知道皇上不会做这样的事……”
“那该如何以对?”
“不知皇上是否知晓,现在军中怨言颇多,都为赏赐的事而牢骚满腹,军心不稳呀。眼下要紧的是先稳住军心。只要军心稳住了,就能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就是十个契丹也不敢踏入中原半步。可皇上这一年多来都忙于封赏皇上家乡的人,没有任何战功,皇上却给了他们高官厚禄,而那些出生入死的将校们却……”
见范延光又一次提起此事,李从珂忙打断他的话道:“范先生莫再提此事了,都是朕的错,朕已经知过了。不过他们都是朕的乡亲,这么远来投靠朕,朕总不能把他们置之不理吧。再说也不能说是高官厚禄,不就是几个跑腿的地方小吏吗?也不必大惊小怪。自从先生上次说过之后,朕就不再封赏了。朕也知道,这先前做的确是不当,但已经封赏的也就算了,总不能再让朕收回成命吧,若是那样,朕的脸面放在何处?”
李从珂在大臣面前承认了自己的错,作为皇帝也该算是从谏如流了。但范延光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他知道,现在不仅是军营之中怨言甚多,连一些藩镇也有所不满,起因就在于此。他因而继续陈言道:“臣以为,皇上若欲稳定军心,以备契丹来犯,就应做出常人不做之事,快刀斩乱麻,将那些已经封赏的人从官位上拿下来,送入军中效力,若立有功劳,再行赏不迟。请皇上定夺。”
“这……这恐怕……,容朕想想吧。”
范延光进谏未果,心里很是怏怏不快,轻叹一声道:“既如此,那臣就告辞了,请皇上尽快做出圣裁。耶律德光磨刀霍霍,不知何时就挥军南犯,请皇上尽快下旨给戍边的将军,要他们时刻提防。还要派使臣到契丹一趟,一是给耶律德光解释一下我们不能满足他们要求的原因,二来也摸摸他们的底细,做到有备无患。”
“好,就有劳范先生安排吧。”
范延光告辞后,平娃从内庭出来,对李从珂道:“皇上,范先生的话平娃都听到了,平娃觉得有理。咱们那些老乡确实干得也不是太好,人们表面上很尊重他们,背后却骂他们,这样下去恐怕要坏了皇上的大事。依平娃看,还是把他们送到军中效力,让他们建功立业,再按功赏赐。平娃愿带领他们为三哥立功。记得在凤翔时,三哥曾经说过要多招些家乡子弟保护三哥,现在正是个时候。三哥不是要平娃回平山督造金紫光禄大夫祠吗?咱就利用这个机会,在家乡招募些人回来,组建一支平山子弟军……”
平娃的话立刻引起李从珂的共鸣,没等他把话说完,就激动地抓起平娃的手道:“好兄弟,你想得周到,这事就交给你去办。三哥早就有这打算,可总没有实现,现在正当其时呀。你回去准备准备,早些动身回去办这两件事。”
却说远在河东的石敬瑭,自打从洛阳回到河东后,一直郁郁寡欢,萎靡不振,对李从珂耿耿于怀。李从珂一登基就给他下了道旨意,让他督造先皇李嗣源的陵寝。操劳了大半年,总算举行了先皇的奉安大典,可李从珂仍没有让他回河东的意思,心里不免担忧起来。因为满朝大臣都知道,他与李从珂从来都是面合心不合,虽然二人都曾为李嗣源的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此次凤翔起兵清君侧,约定好出兵时间自己却没有遵守,若不是围困凤翔的大军临阵倒戈,李从珂早就做了刀下鬼。他认为,这样的深仇大恨李从珂一定会报的。果不其然,据朝里的一个心腹太监告诉他,曾有大臣劝说李从珂把他除掉,但李从珂坚决不同意,并把那个大臣大骂了一顿。尽管如此,他心里还是为自己的前程捏着一把汗。李从珂想让他留在朝里出任太尉,管理天下兵马,但他很清楚,这是李从珂不放心他回到藩镇。特别是有一次他与李从珂及许多将领在一起饮酒,酒酣耳热之际,他又一次提出想早日回河东,谁知半醉的李从珂却开玩笑地道:“姐夫急于回去做什么?莫非想要谋反?”吓得他双股颤抖,不敢言语。其实李从珂不过是酒后的一句玩笑话,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激起了石敬瑭心里的轩然大波。第二天李从珂酒醒后,很是后悔,并向石敬瑭道了歉,但心地狭小的石敬瑭依然对此耿耿于怀。他每时每刻都战战兢兢地过日子,生怕有一天李从珂会寻他个不是,要了他的命。他表面上虽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暗地里却一直思谋着如何脱身,尽快回到河东。为此,他悄悄地派人到河东把夫人请来打通李从珂的关节。永宁公主与李从珂姐弟从小就很是要好,在姐姐的要求下,李从珂怎能不从?经过这一番苦心运作,石敬瑭总算回到了河东。
当石敬瑭得知李从珂大肆封赏平山子弟,惹得满朝物议和拒绝了耶律德光和亲及引渡耶律倍的要求引起了契丹人愤恨的消息,如获至宝,立刻把桑维翰、刘知远找来商议对策,开门见山的问:“皇上大肆封赏无功乡亲,引起各藩镇与军中的不满,又拒绝了耶律德光的要求,你们看会出怎样的事?”
桑维翰脸上浮出一丝阴险的笑容,迫不及待地道:“这可是个好消息呀,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皇上已经不是过去的潞王了,他坐不好这个江山。做皇帝的三大忌讳他都有了……”
“哦,哪三大忌讳?”石敬瑭好奇地问。
“一忌义、二忌情、三忌仁,他都具备了。他为了实现向耶律倍许下的诺言,不惜得罪契丹人,此为义也。为了自己的骨肉不分,置契丹人结盟的诚意于不顾,还大肆封赏家乡子弟,此为情也。他不顾大臣们的劝谏,把驸马与洋王李从璋放回藩镇,对太后、公主言听计从,此为仁也。作为藩王自是优点,作为皇上却是大忌讳了。驸马爷应抓住这个机会,与契丹尽快结盟。到时,驸马的马鞭一指,中原之地尽归将军了。”
桑维翰的侃侃陈词与石敬瑭不谋而合,只是石敬瑭不便先说出来而已。此时,他见桑维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自是很高兴,但却佯作不屑的摇摇头道:“不可。我与皇上都是先皇的至亲,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怎能又要烧起战火?再说了,起兵总得有个理由呀,无端发兵,恐难服天下民心。”
桑维翰笑了笑,知道这位驸马爷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于是,他一拱拳说道:“理由还不好找吗?潞王捏造太后懿旨,无端起兵,篡权夺位,杀死嗣皇李从厚。大将军可打着为嗣皇帝报仇的旗号,号令全国,谁敢不服?再说这皇位本该就是驸马爷的。驸马与先皇都是沙陀人,这大唐三百多年的江山,已经传给我们沙陀人了,我们沙陀才是江山的真正主人。只要将军顺应大势,洋王李从璋肯定会与将军站在一起的。先皇的骨肉都已经不在,只有洋王李从璋是皇室最亲近的人,他虽然没有多少兵力,只要他能与将军站在一起,各藩镇才没有话说。再说我们是为嗣皇帝报仇的义举,他们能怎样?也只能当作是皇家的家务事罢了。”
桑维翰的话,令刘知远大为钦佩,高兴地说:“大将军,桑先生的话甚是有理。先皇也曾说过,天下者惟有德之人方能居之。潞王登基以来,任人唯亲,大肆封赏无功乡党,早已失去军心民意。如今又得罪了契丹人,若不乘此良机,恐怕会时不再来,悔之莫及。”
刘知远本为沙陀部人,世居河东。他在李嗣源部下为军卒时,曾两次救石敬瑭脱难。石敬瑭以其护援有功,奏请李嗣源将刘知远留在自己帐下,做了一名牙门都校,不久又擢为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石敬瑭的心腹爱将。
石敬瑭听完他的话,激动地站起来道:“既然二位都这样以为,那我们就这样决定了。”石敬瑭说到这里,突然又感到为难起来,叹口气道:“就怕夫人不依呀。你们都知道,公主与潞王的姐弟关系很是要好,一旦她知道了我们商定的事情,说不定要去京城告诉他的。”
“将军勿忧,只要我们行事绝密,不让公主得知,事情成功了,公主也就无可奈何了。”桑维翰道。
石敬瑭点点头,随后一咬牙道:“好,就这样办。桑大人,再辛苦你去一趟契丹,与耶律德光约定起兵时间,我们在河东做内应,里应外合,直逼洛阳。耶律德光不就是想要燕云十六州吗?那就答应他,待事成之后,把那十六个州割给他们;那些寸草不生的地方,穷得连老鼠都没有,给他们算了。”
刘知远闻听石敬瑭的话,心里大吃一惊,他从来不知道桑维翰与契丹人谈过这样的条件,今天是第一次听到,过去他只听说过石敬瑭要认耶律德光为父的传言。这本来就是一出为人所不齿的闹剧了,想不到背后还隐藏着燕云十六州作为交换条件。于是,他站起来说道:“大将军,契丹人想要燕云十六州?万不可答应他们呀。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北方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若把十六州给了契丹人,中原将无险可守了,契丹人随时就可长驱直入,直取中原。再说,咱们大唐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将士们用鲜血换来的,这样轻易把这些土地割给契丹,怎样说服那些将士们呢?望大将军三思。”
桑维翰急忙接过他的话道:“知远老弟,你误会驸马爷了。谁说要真的给了契丹人,那只是个权宜之计,等平定了凤翔军,再做计较。知远兄弟明白了吗?”
刘知远无奈地点点头,心里虽然不满,但他再也没有说话。
却说耶律德光得知李从珂拒绝了他提出的那两个要求后,很是气恼,本打算出兵中原,要与李从珂决一死战,但又不敢轻易出兵。他与这位拼命王爷曾多次交手,从没有获胜过,心里哪有获胜的把握?但又咽不下这口气,所以,他终日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这天,耶律德光的弟弟耶律胡前来拜见他,看到他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便劝慰道:“兄王,还在为那事不高兴?”
耶律德光叹口气道:“这个不识好歹的阿三,竟然置我的好心于不顾,违背我们的意愿,若不给他点教训我心有不甘,可出兵中原又没有多大把握。早就听父王说过,唐国李嗣源的养子阿三打仗不要命,又善于用兵,要我等不要招惹于他,我也曾吃过他不少的亏。为此,哥哥一直下不了决心。”
耶律胡听完他的话,笑着道:“兄王还记得唐国那个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吗?就是已故唐皇李嗣源的女婿。他不是曾差人给兄王送来拜帖,要认兄王为父……”
耶律德光听弟弟提起此事,不禁大笑起来,眼泪都流了下来,好不容易忍住了笑道:“兄弟若不提起,哥哥都快忘了。那个老东西今年都快六十了,要认兄王做父,亏他想的出。哈哈哈……”忽然又止住笑,好像想起了什么,“哥哥倒是忘了,我答应他了吗?”
“兄王怎的就忘了呢,那天你吃醉了酒,那个使臣叫什么桑维翰,把石敬瑭的拜帖呈给了兄王,兄王不是答应了吗?还让使臣给他带去了一身我们的服饰,作为礼物回赠给了他。”
“哦,想起来了,有这么回事。提他作甚?”
耶律胡接着道:“兄王想想,那个老东西为何这样作践自己,不仅奉送兄王珍宝、美姬,还要认比他还小二十多岁的兄王为父?臣弟以为,他不只是仅仅为了边关无事才与我们通好的,臣弟觉得,他有背主之心。”
“哦,”耶律胡的话引起了他的注意,“你是说他想反叛大唐?投靠我们契丹?”
“那倒不是。臣弟以为,他是想借我们的手,替他夺下皇位。他的使臣虽然没有挑明,但目的肯定是为了这个。”
耶律德光点点头,鄙夷地笑了笑。
“兄王还记得臣弟给他说起燕云十六州的事情吗?当时我提出若石敬瑭真心认兄王为父,可拿燕云十六州作为孝敬礼。他回说此等大事须与驸马商议……”
不待耶律胡说完,耶律德光插言道:“兄王记得。可是半年多没有得到消息,估计石敬瑭是不肯的。我们若得了那十六州,就等于打开了中原的大门,中原的土地、财物我们随时可以取来。他难道不知这个理儿,怎舍得割与我们呢。”两人正在说话,就见一个小校兴冲冲跑进帐来,高声报道:“唐国河东节度使派来使臣,前来拜见大王。”
山神托梦封光禄,怎保江山断祸源。
李从珂入主皇宫已经一年有余,除了在与契丹和亲政策上未曾处理好外,其他政务还没有多大破绽。南方的几个诸侯国,尤其与中原接壤的后蜀、南平、南唐等,得知李嗣源的义子、那个不怕死的阿三继承了皇位,不免有些紧张,怕他派兵来犯。他们一面加强戒备,一面忙派出庞大的使团前来中原朝贺,都带来丰厚的贺礼。对此李从珂不为所动,他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想早些实现九州统一,完成先皇的遗愿。登基不久,他就提出要出兵江南的想法,却遭到朝中大臣及一些节度使的反对,他们一致认为:皇上登基伊始,国体不稳,应首先励精图治,稳定军心、民心,以暂不用兵为好。李从珂得不到大臣及各藩镇的支持,很是生气,几次欲采取强硬手段,裁撤那些不尊皇命的节度使。消息传出,一时人心惶惶。幸亏那些老臣们申时度势,群起力谏,李从珂迫于朝中压力,才暂时取消了一举统一九州的想法。
李从珂与平娃商量过多次,想回平山老家去看看,但此事又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尤其是范延光与韩昭胤,坚决反对皇上此时离开皇宫省亲,说是皇上乃朝廷之主,百官所依,万民所向,除非有战事,需要皇上御驾亲征外,不能轻易离开皇宫。”李从珂无奈,只得把对家乡的思念压在心底。
李从珂不喜女色,只有善饮一个嗜好,这是他在多年军旅生涯中逐渐养成的习惯。常言道积习难改,此话不假。特别是出兵江南的雄心受阻,心里郁郁不快,因而只要一有空闲,就拉上身边的人狂饮一番,借酒浇愁,排解一下心中的怨忿。
范延光等心腹大臣看到皇上不分昼夜地与那些有功将领们泡在酒里,很是着急,怕长此以往荒废了朝政。在范延光三番五次地苦苦劝说下,李从珂才稍微收敛,但时有夜晚饮酒过量影响第二天早朝的事情发生。李从珂几次说要把酒戒掉,但均告无果而终。只要一闻到酒香,就忍不住倾觞空盏一气。每次醉酒后,就要御林军护驾还乡,弄得那些侍卫们无所适从。
李从珂老家的直系亲属中已没什么人了。大叔王子善早已经作古,身后只有一个女儿。二叔与三叔死于战乱,其子息也不知了去向。李从珂曾经派人寻找了半年多,却没有一点消息,只得作罢,只派人把自己的堂姐及其家人接到了洛阳。
平山的乡亲们得知昔日的阿三如今登了龙位,一时间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尤其是李从珂出生的小山庄,一下子成了“龙兴之地”,引得三里五乡的人们常来顶礼膜拜。如今这个王家庄已经更名为王子村,这还是李从珂被封为潞王后,镇州太守吴大人为了巴结李从珂,特地亲自命名的,于是乎村民们一夜之间成为平山的“高等公民”。当年的王子又成为当今皇上,谁不想沾点光,于是三五成群,甚至拉家带口,千里迢迢赶到京城洛阳,拜见皇上讨封。李从珂见来了这么多乡亲,都操着一口地道的家乡方言,很是高兴,都一一给了封赏。对那些年轻体壮、愿意出来做事的都安排个一官半职,年老的则赏些银两打发回去。一时间,京城的大小衙门,若没有几个操平山口音的官员倒成了怪事。由于三天两头如此,京城安排不下去了,又开始往各州、县安插。刚一开始,李从珂还能出来面见这些乡亲,后来随着来人越来越多,无暇顾及,便让平娃出来专门料理老乡的事务。
大臣们都知道皇上重情念旧,初始谁也不曾说过什么。但后来无功受赏的乡亲日益增多,便引起了一些大臣和有功将士的不满。李从珂治军非常严厉,而对这些平山乡亲却宽怀无度。一些将士觉得自己跟随潞王出生入死地拼打多年,最后还不如一个操平山口音的无功百姓,久而久之,渐渐对皇上起了二心,后悔当初归顺潞王起兵。军营中一时流传起“搬倒菩萨(李从厚小名为菩萨奴),扶起生铁”的不轨谣谚。在范延光、韩昭胤的极力阻止下,才刹住了这不妙的风头。
虽然李从珂已经下旨,从此不再封赏家乡来人,但仍然不断有平山人前来京城碰碰运气。
这天,李从珂刚下朝回来,就见平娃急匆匆地来见,看看没有外人在场,平娃打个揖道:“三哥,今天老家又来人了,是咱们庄的王老西。三哥还记得他吗?”
“他老人家还健在?该有八十多了吧。”李从珂陷入往事的回忆中,“怎能忘了呢?小时常去人家去偷枣子。有一次被他发现,他用那么长棍子捅我的屁股,吓得我不敢下来。还是你母亲来了才把我救下来,若不是你母亲,那次非被他打坏不可……,这么远的路,他是如何来的?”
“是他两个儿子赶车把他送来的,走了一个多月。”
“是不是来要官的?那可不行了。三哥已经答应过范先生,再不能封赏乡亲们了。”
平娃笑笑说:“平娃知道,若是那样我就把他们打发走了。可他们一不要官,二不要赏,只让我给三哥说一件奇事。”
“哦,什么奇事?值得大老远巴巴地跑到京城来说?”
平娃不紧不慢地道:“平娃也纳闷儿,可听后觉得却是蹊跷。”
“说说吧,到底何事?”
“三哥还记得我们放羊时躲风避雨的山神庙吗?”
李从珂点点头道:“当然记得,不就是咱们村南半山坡上的那间破庙吗?”
“对,就是那破庙,如今可不得了了。王老爷子说,那个庙曾三次夜晚发光,第一次发的是蓝光,第二次是红光,第三次是紫光。据他们所说的发光日子,正好暗合了三哥所做的三件大事。”
李从珂听罢,立刻来了兴趣,笑着问道:“哦,暗合了什么事呀?”
“第一次蓝光,是去年的三月十五,正是我们在凤翔起兵那天。第二次是四月初五,正是我们打到洛阳那天。第三次是四月二十五,正是三哥登基大典那一天。这些怪异的事情莫非都是巧合?平娃吃不准,所以给三哥说说。”
李从珂听完他的话,哈哈笑起来,说道:“再不要轻信了那些事。记得那算命瞎子的话吗?若当初相信了他的话,早就给三哥安上谋反的罪名了。此话不要再当真了。”
“三哥教训的是。平娃原也不相信他的话,可仔细一想,王老西是个足不出户的乡下老头儿,如何对咱起事的日子弄得那么清楚?再说这件事不只是他一人说过,前些天来的老乡也曾提起过,只是不曾记得日子,我当时听了也没有在意……”
“哦,是这样。”李从珂沉思起来,突然想起这几天他曾做过的梦,若有所思地道:“你不提起我反倒忘记了,前几天一连做了好几一模一样的梦,都是那座庙里的山神爷前来皇宫参拜我,说我现在吃得好,住得好,把他忘了,要我给他封赏呢。还说这些年一直是他在暗中保着朕,才使朕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如此说来,这些事情兴许是有的。”
“依平娃看,这样的事咱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为保三哥能坐稳江山,就封了山神爷,连把那座庙也重新修一下。”
李从珂打断平娃的话道:“坐稳坐不稳不在这上面。不过倒是提醒了朕,范先生为此曾几次说,国家取士须论功行赏,论才为官,不得任人唯亲。你有必要回去一趟,告诫乡亲们不要再到京城里来了,要他们好生事农,做个好百姓。”
“那修庙的事呢?自古都是在龙兴之地修庙建宇,供人们瞻仰。三哥如今做了皇帝,那就是真龙天子了,就该在咱老家修建一个大庙,让后人们都知道,咱小小的平山县,出了个真龙天子……”
“万不可有这念头,那是僭越。没有先皇就没有你三哥的今日,咱大唐江山永远是先皇所创,咱那里千万不能称作龙兴之地。你想,若那样做,太后知道了能高兴吗?还有那些先皇的亲戚们,尤其是石郎,他们都在睁大眼睛看着朕呢,千万不能给他们留下把柄……”
“三哥如今是皇帝了,是天底下说一不二最大的官,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莫非还有人敢拦吗?”
李从珂笑着道:“你哪里懂得?按咱大唐的律法,朝廷修建庙宇须经礼部批准,然后才能拨出银子。国库的银子都赏给那些在凤翔起兵的军士了,就这样他们都还嫌少。那天范先生对朕说,国库没有多少钱了,劝朕不要再无端行赏。若再拿出银子修建咱老家的庙,他们肯定会不高兴的。”
“什么都得听大臣们的,这皇帝做得还有什么趣?”
“不许胡说!大臣们也都是为朝廷好。不过这事不是不可以做,设法变通一下。咱不修庙,修个祠堂,这样礼部的人就无话可说了。”李从珂站起来,来回走了几步,沉思了会儿继续道,“既然山神爷向朕讨封,就封山神爷为金紫光禄大夫吧,那祠堂就叫金紫光禄大夫祠,每年按此俸禄给与奉养。至于银子吗,咱不用国库的钱,你嫂嫂这些年攒了些私房钱,估计有几万两吧,翻修一下也就够了。”
平娃闻听,高兴地几乎要跳起来,说道:“我明日就在洛阳找个工匠,过几天我带工匠一同回去,争取早日建好。”
正在这时,太监匆匆来报,说范延光大人有急事禀报。李从珂忙对平娃道:“你先到内室回避一下,范先生这会儿见我,肯定有重要的事情。”
话音刚落,范延光进了殿门,刚要行礼,李从珂忙阻止他道:“范先生且慢,又不是上朝时候,就不必见礼了。有事就说吧。”
“谢皇上。刚接到契丹使臣送来的信函,耶律德光为和亲的事情很是恼怒,并向我们索要耶律倍,若不把耶律倍交给他们,就要挥鞭南进,马踏中原。这就是那封书信。”说着,范延光把一封公函呈给李从珂。
李从珂接过来看了一遍,一把把那书信扯得粉碎扔在地上,咬牙切齿地道:“番邦小儿,竟然如此狂妄,朕正打算与他决一死战,以雪旧耻。不要怕他们,朕就不信,我泱泱华夏,能被这等小人所吓倒……”
“皇上千万慎重,臣以为,现在还不是用兵之时。表面上看,南方诸侯臣服于我大唐,又是贺表,又是岁贡,可为何在边境上都重兵云集?若我与契丹开战,那几个诸侯能作壁上观吗?没准儿要乘机北进,使我腹背受敌,那样我大唐便危在旦夕呀。”范延光急切地说。
李从珂笑了笑,不以为然地道:“按先生的意思,非要把耶律倍交给他们吗?朕早说过,此事不再议,先生不必复言。若那样行事,谁还敢投奔我们,岂不让天下人……”
“臣不是这意思,臣知道皇上不会做这样的事……”
“那该如何以对?”
“不知皇上是否知晓,现在军中怨言颇多,都为赏赐的事而牢骚满腹,军心不稳呀。眼下要紧的是先稳住军心。只要军心稳住了,就能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就是十个契丹也不敢踏入中原半步。可皇上这一年多来都忙于封赏皇上家乡的人,没有任何战功,皇上却给了他们高官厚禄,而那些出生入死的将校们却……”
见范延光又一次提起此事,李从珂忙打断他的话道:“范先生莫再提此事了,都是朕的错,朕已经知过了。不过他们都是朕的乡亲,这么远来投靠朕,朕总不能把他们置之不理吧。再说也不能说是高官厚禄,不就是几个跑腿的地方小吏吗?也不必大惊小怪。自从先生上次说过之后,朕就不再封赏了。朕也知道,这先前做的确是不当,但已经封赏的也就算了,总不能再让朕收回成命吧,若是那样,朕的脸面放在何处?”
李从珂在大臣面前承认了自己的错,作为皇帝也该算是从谏如流了。但范延光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他知道,现在不仅是军营之中怨言甚多,连一些藩镇也有所不满,起因就在于此。他因而继续陈言道:“臣以为,皇上若欲稳定军心,以备契丹来犯,就应做出常人不做之事,快刀斩乱麻,将那些已经封赏的人从官位上拿下来,送入军中效力,若立有功劳,再行赏不迟。请皇上定夺。”
“这……这恐怕……,容朕想想吧。”
范延光进谏未果,心里很是怏怏不快,轻叹一声道:“既如此,那臣就告辞了,请皇上尽快做出圣裁。耶律德光磨刀霍霍,不知何时就挥军南犯,请皇上尽快下旨给戍边的将军,要他们时刻提防。还要派使臣到契丹一趟,一是给耶律德光解释一下我们不能满足他们要求的原因,二来也摸摸他们的底细,做到有备无患。”
“好,就有劳范先生安排吧。”
范延光告辞后,平娃从内庭出来,对李从珂道:“皇上,范先生的话平娃都听到了,平娃觉得有理。咱们那些老乡确实干得也不是太好,人们表面上很尊重他们,背后却骂他们,这样下去恐怕要坏了皇上的大事。依平娃看,还是把他们送到军中效力,让他们建功立业,再按功赏赐。平娃愿带领他们为三哥立功。记得在凤翔时,三哥曾经说过要多招些家乡子弟保护三哥,现在正是个时候。三哥不是要平娃回平山督造金紫光禄大夫祠吗?咱就利用这个机会,在家乡招募些人回来,组建一支平山子弟军……”
平娃的话立刻引起李从珂的共鸣,没等他把话说完,就激动地抓起平娃的手道:“好兄弟,你想得周到,这事就交给你去办。三哥早就有这打算,可总没有实现,现在正当其时呀。你回去准备准备,早些动身回去办这两件事。”
却说远在河东的石敬瑭,自打从洛阳回到河东后,一直郁郁寡欢,萎靡不振,对李从珂耿耿于怀。李从珂一登基就给他下了道旨意,让他督造先皇李嗣源的陵寝。操劳了大半年,总算举行了先皇的奉安大典,可李从珂仍没有让他回河东的意思,心里不免担忧起来。因为满朝大臣都知道,他与李从珂从来都是面合心不合,虽然二人都曾为李嗣源的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此次凤翔起兵清君侧,约定好出兵时间自己却没有遵守,若不是围困凤翔的大军临阵倒戈,李从珂早就做了刀下鬼。他认为,这样的深仇大恨李从珂一定会报的。果不其然,据朝里的一个心腹太监告诉他,曾有大臣劝说李从珂把他除掉,但李从珂坚决不同意,并把那个大臣大骂了一顿。尽管如此,他心里还是为自己的前程捏着一把汗。李从珂想让他留在朝里出任太尉,管理天下兵马,但他很清楚,这是李从珂不放心他回到藩镇。特别是有一次他与李从珂及许多将领在一起饮酒,酒酣耳热之际,他又一次提出想早日回河东,谁知半醉的李从珂却开玩笑地道:“姐夫急于回去做什么?莫非想要谋反?”吓得他双股颤抖,不敢言语。其实李从珂不过是酒后的一句玩笑话,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激起了石敬瑭心里的轩然大波。第二天李从珂酒醒后,很是后悔,并向石敬瑭道了歉,但心地狭小的石敬瑭依然对此耿耿于怀。他每时每刻都战战兢兢地过日子,生怕有一天李从珂会寻他个不是,要了他的命。他表面上虽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暗地里却一直思谋着如何脱身,尽快回到河东。为此,他悄悄地派人到河东把夫人请来打通李从珂的关节。永宁公主与李从珂姐弟从小就很是要好,在姐姐的要求下,李从珂怎能不从?经过这一番苦心运作,石敬瑭总算回到了河东。
当石敬瑭得知李从珂大肆封赏平山子弟,惹得满朝物议和拒绝了耶律德光和亲及引渡耶律倍的要求引起了契丹人愤恨的消息,如获至宝,立刻把桑维翰、刘知远找来商议对策,开门见山的问:“皇上大肆封赏无功乡亲,引起各藩镇与军中的不满,又拒绝了耶律德光的要求,你们看会出怎样的事?”
桑维翰脸上浮出一丝阴险的笑容,迫不及待地道:“这可是个好消息呀,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皇上已经不是过去的潞王了,他坐不好这个江山。做皇帝的三大忌讳他都有了……”
“哦,哪三大忌讳?”石敬瑭好奇地问。
“一忌义、二忌情、三忌仁,他都具备了。他为了实现向耶律倍许下的诺言,不惜得罪契丹人,此为义也。为了自己的骨肉不分,置契丹人结盟的诚意于不顾,还大肆封赏家乡子弟,此为情也。他不顾大臣们的劝谏,把驸马与洋王李从璋放回藩镇,对太后、公主言听计从,此为仁也。作为藩王自是优点,作为皇上却是大忌讳了。驸马爷应抓住这个机会,与契丹尽快结盟。到时,驸马的马鞭一指,中原之地尽归将军了。”
桑维翰的侃侃陈词与石敬瑭不谋而合,只是石敬瑭不便先说出来而已。此时,他见桑维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自是很高兴,但却佯作不屑的摇摇头道:“不可。我与皇上都是先皇的至亲,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怎能又要烧起战火?再说了,起兵总得有个理由呀,无端发兵,恐难服天下民心。”
桑维翰笑了笑,知道这位驸马爷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于是,他一拱拳说道:“理由还不好找吗?潞王捏造太后懿旨,无端起兵,篡权夺位,杀死嗣皇李从厚。大将军可打着为嗣皇帝报仇的旗号,号令全国,谁敢不服?再说这皇位本该就是驸马爷的。驸马与先皇都是沙陀人,这大唐三百多年的江山,已经传给我们沙陀人了,我们沙陀才是江山的真正主人。只要将军顺应大势,洋王李从璋肯定会与将军站在一起的。先皇的骨肉都已经不在,只有洋王李从璋是皇室最亲近的人,他虽然没有多少兵力,只要他能与将军站在一起,各藩镇才没有话说。再说我们是为嗣皇帝报仇的义举,他们能怎样?也只能当作是皇家的家务事罢了。”
桑维翰的话,令刘知远大为钦佩,高兴地说:“大将军,桑先生的话甚是有理。先皇也曾说过,天下者惟有德之人方能居之。潞王登基以来,任人唯亲,大肆封赏无功乡党,早已失去军心民意。如今又得罪了契丹人,若不乘此良机,恐怕会时不再来,悔之莫及。”
刘知远本为沙陀部人,世居河东。他在李嗣源部下为军卒时,曾两次救石敬瑭脱难。石敬瑭以其护援有功,奏请李嗣源将刘知远留在自己帐下,做了一名牙门都校,不久又擢为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石敬瑭的心腹爱将。
石敬瑭听完他的话,激动地站起来道:“既然二位都这样以为,那我们就这样决定了。”石敬瑭说到这里,突然又感到为难起来,叹口气道:“就怕夫人不依呀。你们都知道,公主与潞王的姐弟关系很是要好,一旦她知道了我们商定的事情,说不定要去京城告诉他的。”
“将军勿忧,只要我们行事绝密,不让公主得知,事情成功了,公主也就无可奈何了。”桑维翰道。
石敬瑭点点头,随后一咬牙道:“好,就这样办。桑大人,再辛苦你去一趟契丹,与耶律德光约定起兵时间,我们在河东做内应,里应外合,直逼洛阳。耶律德光不就是想要燕云十六州吗?那就答应他,待事成之后,把那十六个州割给他们;那些寸草不生的地方,穷得连老鼠都没有,给他们算了。”
刘知远闻听石敬瑭的话,心里大吃一惊,他从来不知道桑维翰与契丹人谈过这样的条件,今天是第一次听到,过去他只听说过石敬瑭要认耶律德光为父的传言。这本来就是一出为人所不齿的闹剧了,想不到背后还隐藏着燕云十六州作为交换条件。于是,他站起来说道:“大将军,契丹人想要燕云十六州?万不可答应他们呀。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北方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若把十六州给了契丹人,中原将无险可守了,契丹人随时就可长驱直入,直取中原。再说,咱们大唐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将士们用鲜血换来的,这样轻易把这些土地割给契丹,怎样说服那些将士们呢?望大将军三思。”
桑维翰急忙接过他的话道:“知远老弟,你误会驸马爷了。谁说要真的给了契丹人,那只是个权宜之计,等平定了凤翔军,再做计较。知远兄弟明白了吗?”
刘知远无奈地点点头,心里虽然不满,但他再也没有说话。
却说耶律德光得知李从珂拒绝了他提出的那两个要求后,很是气恼,本打算出兵中原,要与李从珂决一死战,但又不敢轻易出兵。他与这位拼命王爷曾多次交手,从没有获胜过,心里哪有获胜的把握?但又咽不下这口气,所以,他终日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这天,耶律德光的弟弟耶律胡前来拜见他,看到他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便劝慰道:“兄王,还在为那事不高兴?”
耶律德光叹口气道:“这个不识好歹的阿三,竟然置我的好心于不顾,违背我们的意愿,若不给他点教训我心有不甘,可出兵中原又没有多大把握。早就听父王说过,唐国李嗣源的养子阿三打仗不要命,又善于用兵,要我等不要招惹于他,我也曾吃过他不少的亏。为此,哥哥一直下不了决心。”
耶律胡听完他的话,笑着道:“兄王还记得唐国那个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吗?就是已故唐皇李嗣源的女婿。他不是曾差人给兄王送来拜帖,要认兄王为父……”
耶律德光听弟弟提起此事,不禁大笑起来,眼泪都流了下来,好不容易忍住了笑道:“兄弟若不提起,哥哥都快忘了。那个老东西今年都快六十了,要认兄王做父,亏他想的出。哈哈哈……”忽然又止住笑,好像想起了什么,“哥哥倒是忘了,我答应他了吗?”
“兄王怎的就忘了呢,那天你吃醉了酒,那个使臣叫什么桑维翰,把石敬瑭的拜帖呈给了兄王,兄王不是答应了吗?还让使臣给他带去了一身我们的服饰,作为礼物回赠给了他。”
“哦,想起来了,有这么回事。提他作甚?”
耶律胡接着道:“兄王想想,那个老东西为何这样作践自己,不仅奉送兄王珍宝、美姬,还要认比他还小二十多岁的兄王为父?臣弟以为,他不只是仅仅为了边关无事才与我们通好的,臣弟觉得,他有背主之心。”
“哦,”耶律胡的话引起了他的注意,“你是说他想反叛大唐?投靠我们契丹?”
“那倒不是。臣弟以为,他是想借我们的手,替他夺下皇位。他的使臣虽然没有挑明,但目的肯定是为了这个。”
耶律德光点点头,鄙夷地笑了笑。
“兄王还记得臣弟给他说起燕云十六州的事情吗?当时我提出若石敬瑭真心认兄王为父,可拿燕云十六州作为孝敬礼。他回说此等大事须与驸马商议……”
不待耶律胡说完,耶律德光插言道:“兄王记得。可是半年多没有得到消息,估计石敬瑭是不肯的。我们若得了那十六州,就等于打开了中原的大门,中原的土地、财物我们随时可以取来。他难道不知这个理儿,怎舍得割与我们呢。”两人正在说话,就见一个小校兴冲冲跑进帐来,高声报道:“唐国河东节度使派来使臣,前来拜见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