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文屋 历史军事 大唐末帝 第37章 李从荣含恨归阴府 朱弘昭弄权登高位
    幽魂未散骨犹温,灵侧臣妃苟闹春。
    色胆由来生祸患,引出后世乱纷纭。
    却说李从荣回府后,不敢怠慢,忙把府里的甲兵召集起来,共获一千多人。天还没有亮,李从荣就带着这些人马向宫里进发。那些兵勇都是秦王府里的家兵家将,其中连看门挑水的佣人也统统武装起来。他们听说要进宫保护秦王殿下登基,兴奋异常,认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抑不住地在洛阳的街上大呼小叫,把还在睡梦中的人们都吵醒了,百姓们不知出了什么事,纷纷走上街头观望。见这些人马不开往城外而径直去了皇宫,一时间议论纷纷,都猜测皇上一定是殡天了。百姓们开始慌乱起来,有的拖家带口地逃出城外。
    天刚放亮,李从荣带着这股人马到了宫门。
    却说冯道,昨夜根本没有回府,而是直接去了枢密院,找了个地方胡乱歪了会儿,一睁眼天已经亮了。他急急忙忙向兴圣宫而去。他进门一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见皇上正坐在病榻上自己端着饭碗吃饭。他以为自己看花了眼,定睛一看一丝不错,朱弘昭、冯赟、范延光还有淑妃都在这里。他的心徒地提到嗓子眼儿,脸色突变,竟忘了给李嗣源行礼。李嗣源见冯道进来,把饭碗放在案上,笑着道:“哦,是冯相呀,快请坐下。昨夜朕睡得太沉了,爱卿何时走的朕都不晓得。”
    冯道哪还坐得住,心想:秦王说不定正带人马向宫里来,若此时带兵进宫,那就是逼宫,那就是谋逆。必须火速告诉秦王,此时千万不要带兵前来。他心里打定了主意,还没有坐稳就说:“皇上大安了,真是社稷之福。”他转身对朱弘昭他们说:“几位大人先陪皇上说说话,我去去就来。”没等皇上恩准,冯道起身就要向外走。
    “冯相急得什么?皇上说有话对我们讲呢。”范延光站起来说。
    冯道哪里还顾得上这些,依然没有停步的意思。李嗣源清清嗓子道:“冯爱卿,朕已经给张居翰、豆卢革,还有李袭佶下旨,他们说话就到,等他们都来了,我们君臣说说潞王的事儿。”
    这时,康义成与李重吉慌慌张张跑进来,一见皇上,康义成声嘶力竭地叫道:“皇上,不好了,秦王殿下带着一队兵马非要进宫,微臣不敢让他们进来,他们正在砸宫门呢。”
    这一声犹如晴天霹雳在兴圣宫炸响了,李嗣源顾不得病体,“忽”地从病榻上站起来道:“你……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皇爷爷,二叔带着一千多人把东掖门、西掖门都围住了,军士门正在砸门。请皇爷爷示下,是放他们进来还是……”李重吉也急忙跑进来向皇上禀报。
    朱弘昭与冯赟对了个眼色,朱弘昭站起来道:“皇上,千万不可让他们进来,若放他们进来,这些当兵的不知要做些什么呢。这分明是逼宫,请皇上下旨,微臣把他们驱散。”
    皇上看着范延光,他竟一言不发。又看看冯道,冯道哪里还能说出话来,他正在万分懊悔,心里一个劲儿地叹息着“完了,彻底完了。”
    李嗣源颓丧地坐下,嘴唇颤抖着对朱弘昭说:“就依爱卿吧。”
    朱弘昭领了皇上的旨意,与冯赟、康义成还有李重吉出了门。他把康义成的皇城侍卫、与李重吉的大内侍卫集合在一起,带着弓箭、兵器赶到皇城门楼上摆下阵势,又令康义成带着调兵印符从角门出去,去调集住在皇城外面的御林军。一切布置停当,朱弘昭登上门楼,看到骑在马上的李从荣正在指挥人马用木桩砸门。便高声对李从荣喊话道:“秦王殿下,微臣奉皇上旨意剿灭乱军,殿下怎么也在军中?”
    “朱弘昭,你这个乱臣贼子,快些打开宫门。皇上已经驾崩,你们能骗得谁?你不让本王进宫,是何道理?莫非你想篡权乱政?快些打开宫门,否则宫门一破,本王饶你不得。”李从荣用剑指着他道。
    朱弘昭阴险地冷笑了几声,轻蔑地看着他说:“殿下,人算不如天算呀,认命吧,兴圣宫里那把椅子你是坐不上了。你以为有皇后,还有那几个老东西帮你,你就可稳坐大位了?错了殿下,小沟里也能翻船。殿下,微臣对不住了。”
    说着,朱弘昭就命人放箭。那些侍卫都认得秦王,不敢从命,张着弓不敢放箭。朱弘昭见状,上去就砍了一个侍卫,高声道:“你们敢抗旨?给我放箭!”顿时,箭如雨下,门前死伤一片。正在此时,康义成带着皇城外的御林军也赶到了,高喊“剿灭乱军”的口号向李从荣的队伍杀来。李从荣那些家兵家将哪里见过这阵势,一个个吓得抱头鼠窜,稍微慢点的都做了刀下之鬼。李从荣万也不曾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心里骂着王淑妃“这个**,如此害我。”便随着着这些乱军向秦王府逃去。
    康义成见驱散了这些人马,叫开了宫门,向朱弘昭请示道:“朱大人,秦王的人马已经驱散,下步咱们该怎么办?”
    “怎么办还用问吗?若秦王登基,会有你我的活路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这些人斩草除根后,带兵进宫,力保宋王。”朱弘昭恶狠狠地说。
    “那秦王殿下怎么办?”
    “他已经不是王爷了,他是谋逆,是乱臣贼子。你说该怎么办?”
    “属下明白!”康义成飞身上马,带着御林军杀向秦王府。
    却说李嗣源,那会儿听说自己儿子带兵进宫,哪里还能承受这样的打击,气得他又一次倒在病榻上。他支撑着病体,问冯道是否知道此事,冯道怎敢承认,连连推说根本不知此事。李嗣源感叹道:“我家发生这样的事,让朕如何见人?荣儿的心性朕晓得,不定又听了谁的话。等一会儿把他拘来,朕要问个清楚。”
    王淑妃听罢,暗暗叫苦,知道自己逃不了干系了,坐在那里一言不发。正在此时,朱弘昭进来禀道:“陛下,微臣已经把他们驱散了,陛下放心吧。”
    “嗯,那个逆子呢,把他给朕带来。”
    “秦王殿下也随乱军跑了,康义成正在追赶他们。”朱弘昭答道。
    这时皇后拄着拐杖进来了,还没有站稳就道:“皇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外面乱哄哄的。”
    “去问问你的儿子,这个不肖子孙,他竟敢带兵进宫。他急得什么?朕还没有死呢。简直禽兽不如。你险些误了朕。就他这种心性怎能担得大位?”
    “什么?有这样的事?”皇后说完,转向冯道,“丞相,你不是说荣儿昨夜去长生殿上香摆道场去了,怎么会出这样的事?”
    冯道支吾其词的回答道:“老臣也不曾想到,是殿下给老臣说的,老臣也不晓得他何时出宫了。”冯道一口咬定此事与己无关,皇后也奈何不得。
    “皇上先不要着急,身子要紧。等把荣儿叫来问问就明白了。臣妾想,就是荣儿有百般不是,他也不敢做出这样的事来。他肯定又听了别人的调唆。”皇后坐下来,摸摸李嗣源的头道:“皇上今儿好了许多,昨夜可把臣妾吓坏了。皇上用过早膳吗?”
    李嗣源没有理会她的话,自言自语地道:“朕何以见人,朕何以见人呀。”在场的人都知道皇上为此事很是悲痛,都不敢现在去劝说。皇后也没有想到李嗣源今日竟清醒了,她说不清自己是个什么心境,既是欢喜还是担忧,欢喜的是皇上病情好转,担忧的是荣儿出了这样的事情。她瞪了一眼封御医,吓得封御医低下了头。
    这时忽听到外面一阵喧哗声,康义成一头闯进来,趴在地上大哭起来。屋里的人都吓了一跳,个个莫名其妙,只有朱弘昭心里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康义成,你哭得什么?”朱弘昭明知故问,康义成不做回答,只是大放悲声。
    李嗣源问道:“站起来会话,把秦王带来了吗?”
    康义成一把鼻子一把泪地道:“皇上呀,孩儿们去追乱军,遭到他们拼命反抗,在争斗中,孩儿们误伤了殿下,殿下他……他仙逝了。孩儿们怕皇上怪罪,都闯进了宫,听候皇上处罚呢。”
    “你……你们……你们……”李嗣源一口气没有上来,就驾鹤西去了。此时正是公元933年冬。
    皇后闻听李从荣被康义成的人所“误杀”,如五雷轰顶,刚要发作,又见皇上也断了气,便呼天抢地的大哭起来,还没哭几声就觉得眼前一黑,昏厥过去,惹得太医们一阵手忙脚乱。
    王淑妃没有想到朱弘昭他们这般心狠手辣,竟然借机除掉了秦王。她先是惊愕的像呆子一般张着大嘴,随后又一想,那颗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你想,若真把李从荣拘来对质,她也逃脱不了逼宫之罪,说不定被被皇上赐死。如今秦王被杀,已死无对证,怎不庆幸自己又逃过了一劫?
    冯道也说不清是种什么感受,本来他是知道李从荣去“做准备”的,若皇上追问起来,自己也逃不脱干系,可李从荣毕竟是自己的乘龙快婿,他原本指望其承继皇位,好使自家从此承恩受荫,世享荣华,不成想如今鸡飞蛋打,特别是女儿遭此噩运,今后该怎么办?想到这些,一时不由悲从中来,竟像个女人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朱弘昭却顾不上哭,心里正思谋着今后的好事,他偷偷看了淑妃一眼,正在装模作样地哭泣着的淑妃也正觑着他,朱弘昭给她点个头,她自是心有灵犀,便也冲他点点头。就见朱弘昭站起来从容地说道:“诸位大人们,微臣以为现在不是悲哀之时,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应先把宋王殿下请回,再办理国丧。”
    朱弘昭此话一出,在场的人们都停住了哭泣,纷纷看着他。这时,冯赟也站起来道:“是啊,朱大人说得对,国不可一日无主。就眼下局势看,只有宋王殿下才能继承大位了。殿下正在回京城的路上,估计已经过了黄河。康义成将军,你速派五十名大内侍卫前去驿道迎接宋王殿下。”
    “且慢!”范延光高声叫道,“冯赟,你一个吏部侍郎,有何资格在这里聒噪。眼下什么局势?眼下的局势就是你们这些小人作乱,乘机置秦王殿下于死地,皇上就是被你们这一伙气死的。你们这种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还有何面目在这里说话。来人!把这几个逆贼绑起来交给皇后发落。”
    范延光喊了几声,外面竟没有动静。原来朱弘昭命康义成早把皇上身边的侍卫们关了起来,外面的人都是康义成手下的皇城侍卫军,根本没人听范延光的。他本想让皇后发话,先将这一干人拿下再做计较。谁知皇后却迟迟没有清醒过来。
    朱弘昭冷笑了两声道:“范大人喊呀,你喊呀!谁是乱臣贼子?分明就是你。你的想法我们都晓得,你不就是想把潞王抬出来做皇帝吗?不错,皇上是说过有三个儿子,但皇上嫡亲儿子就两个,秦王被误杀,只有宋王能承继大唐江山。你阻挠宋王登基,分明就是谋反。来人!把范延光抓起来送刑部问罪。”
    朱弘昭话音刚落,门外立刻进来几个军汉,上去就把范延光的双臂拧了起来。这时,只听得一声断喝:“住手!你们成何体统?皇上尸骨未寒,英魂不灭,你等竟如此放肆,置朝廷法度于不顾,竟敢在这金銮殿里抓人,你们是想要灭九族吗,统统给我下去!”
    朱弘昭循声望去,正是老臣李袭佶。他被李袭佶的凛然正气所压倒,也知道他不是好惹的主。那几个军汉听到李袭佶刚才的话,吓得后退了几步,愣在那里。朱弘昭便对那几个军汉使个眼色,那些军汉退了出去。
    皇后总算醒了过来,还不知道刚才发生的一幕,依然悲恸万分,“老天爷呀,哀家到底做错了什么,到底做错了什么?一日之间怎么让我失去两个亲人。呜呜……”
    有朱弘昭他们作主,淑妃的胆子明显大起来,她站起身,徐徐走到皇后身边道:“请娘娘节哀顺变,我想秦王殿下绝不会逼宫谋反的,这一定是场误会。可事已至此,我们不要光顾着伤心误了大事,快让礼部的人来安置后事吧。”
    皇后正在悲痛欲绝中,听淑妃说出这样不咸不淡的话,立刻勃然作色,指着她的门面道:“朝廷有制,嫔妃不得干预朝政,这儿哪有你说话的地儿。该怎样做自有朝中大臣们商议,你在这里多什么嘴?还不退下!”
    王淑妃讨个没趣,正不知该怎样收场,这时朱弘昭上前一步道:“皇后娘娘,母以子贵,古来有例,淑妃娘娘将要成为我大唐皇太后,皇后娘娘这样对我大唐皇太后,有悖伦理,请皇后娘娘……”
    “你……”朱弘昭的话把皇后气得嘴唇发紫,浑身颤抖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四周看了一眼,见十几个带刀的侍卫凛然站在那里,竟一个也不认识,旁边那几个老臣也都默不作声,这才明白:天变了。她用颤抖的手,指着朱弘昭道:“你们……你们做得好呀,我这把老骨头就等着你们收拾了。”
    李重吉哪里见过这样凶险的场面,一直跪在李嗣源的灵前哀嚎。此时,他见朱弘昭对皇祖母这样不恭敬,早就按捺不住心头的气愤,忽地从地上跳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朱弘昭的脖领挥手就是一拳,打得朱弘昭眼前直冒金星,一个趔趄摔倒在地。
    李重吉刚进宫两个多月,还不知道朱弘昭是何许人,他指着朱弘昭说道:“哪里来的鸟人?敢这样对我皇祖母说话,看我打死你这个不忠不孝的混蛋。”说着李重吉飞身骑在朱弘昭身上又是几拳,直打得朱弘昭鬼哭狼嚎,这时康义诚急忙将李重吉死死抱住。朱弘昭乘机从地上爬起来,用手擦擦鼻子上的血,看看左右,讪讪地道:“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本大人不与孩子一般见识。”
    皇后见重吉当场打了朱弘昭,为自己出了口恶气,心里很是感激这个从没有让她动过心思的孙儿。重吉的举动,使她猛然醒悟到,从珂现在是凤翔节度使,手握重兵,朱弘昭不是不与重吉一般见识,是他不敢惹,也惹不起。她像是拣到一根救命稻草,上前拉着重吉的手,对在场的所有人说道:“皇上生前常说,潞王诚孝忠勇,心怀坦荡,早想把大位传于潞王。速派人到凤翔把潞王请回。”
    “皇后说得对,应该遵从大行皇帝的遗旨,火速把潞王殿下请回来。”
    皇后一开口,范延光立刻附和道。李袭佶、冯道,还有张居翰、豆卢革都点头称是。朱弘昭看到这阵势,心里不免发怵,忙与冯赟、康义成交换个眼色。康义成本来是个武夫,而且他们事前早就商定,一旦拥立宋王的行动受阻,就由康义成以武力相威胁。只听康义成断喝一声:“住口!你们是想造反了,来人,把他们全抓起来,新皇登基后再听候皇上圣裁。”
    “忽隆隆”从外面跑进来二十几个军汉,不容分说,把范延光他们都捆绑起来推了出去,这一干人无可奈何地互相张望着,摇头叹气。他们都知道,若此时略有反抗,说不定当场就被这群虎狼所杀。
    两个军汉想去捆绑皇后与李重吉,冯赟连忙摆摆手道:“不得无礼,把皇后娘娘与长公子先送到内宫静养。”
    皇后鼻子“哼”了一声道:“你们……你们这般胡来,迟早要遭报应的。”
    冯赟奸笑了两声,走到皇后跟前道:“娘娘,宋王也是大行皇帝的骨血,这怎是胡来?委屈您与长公子先到内宫住些日子,皇上与秦王殿下的后事,礼部的人自会安排好的,请娘娘放心。事出无奈,微臣也只能如此了,请娘娘节哀顺变吧。”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皇后与重吉在几个军汉的“护送”下,重吉小心地搀扶着皇后,向后宫一路走去。逢此大变,皇后已经心力交瘁了,在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她不仅失去丈夫、儿子,也失去了皇后的尊严。从一个正宫娘娘变成了阶下囚。这种大起大落的感觉,令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如何承受?她一边走一边叹气。紧紧依偎着搀扶着她的李重吉,皇后突然意识到,现在吉儿已经是她的唯一了,于是,她下意识地紧紧拉着吉儿的手,小声说道:“孩子,咱不怕他们,让他们去闹吧,你爹知道了绝不会放过他们的。咱们等着吧。”
    王淑妃见朱弘昭他们把秦王杀了,又见他们把这些大臣都抓起来,而且竟然把皇后与潞王的儿子李重吉也软禁起来,觉得这些人太狠了,心里隐隐害怕起来。她怕朱弘昭这样做惹恼了潞王和石敬瑭,一旦他们联手发难,朱弘昭将怎样去抵挡?她想问问朱弘昭这样做是否妥当,朱弘昭正忙着把皇上的遗体移往长生殿,不在身边,她却心急得等不得,便径往长生殿去找朱弘昭。朱弘昭忙把她请到长生殿的一个偏殿里,拱手施礼道:“娘娘千岁,已经接到消息,宋王殿下明日就能回来。皇上驾崩的消息也已经封锁起来了,任何人不得出宫。等宋王殿下回京登基后即昭告天下,请娘娘放心。”
    王淑妃坐下来,忧心忡忡地道:“谢谢朱大人。哀家担心呀!你们这样做是否妥当?我是怕那潞王和驸马爷,万一他们联起手来,我们娘俩……”
    朱弘昭呵呵一笑道:“娘娘放心,右武卫上将军、西京留守王思同与微臣交厚,手下拥兵十万,他愿意效忠宋王殿下。此人乃保国之臣,又是征战多年的老将,有他保宋王殿下,潞王、驸马岂敢造次?再说了,潞王的大公子现在我们手里,那是最好的人质,谅他李从珂不敢作乱。”
    一身缟素的王淑妃想起那晚与朱弘昭对饮的情景,霎时双颊绯红,低着头“哦”了一声道:“如此更好,还是大人想得周到。总觉得厚儿这样登基名分不正,难道就没有别的法子?”
    朱弘昭被她的美色所诱,两只眼睛直勾勾望着她的粉颈,呼吸也变得短促起来。他见淑妃问话,忙收了收心猿意马,迟疑片刻,若有所思地道:“事已至此,没有别的法子,只有请娘娘与微臣一心一意才能度过这一关。宋王殿下身系天命,自有上天垂顾。就说眼前之事,都以为秦王是铁定的继位人,谁知由于他的糊涂,却给了宋王一个机会,正应了‘人算不如天算’这句话。为报娘娘的大恩,微臣就是赴汤蹈火也要冒这一次险。成则宋王登基,君临天下;败则取下微臣这颗人头以谢天下。此生也算为娘娘做了一件事,虽死犹荣呀。娘娘……”说着,朱弘昭爬跪在淑妃的脚下,激动得啜泣起来。
    朱弘昭的一番话,也把淑妃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掏出一方香帕,也屈膝跪地,于朱弘昭两两相向,含情脉脉地为他擦去眼角泪水。淑妃对眼前这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即感激又害怕,心里充满了矛盾,说不出的爱恨情仇。她很明白,朱弘昭这般铤而走险,完全是为了得到自己的欢心。
    朱弘昭哪里晓得淑妃已经委身于秦王李从荣,更不知道她那样做不仅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厚儿,而是早已心仪李从荣的风流倜傥。自从与李从荣发生那样的事情后,心里愈加喜欢这位风流王爷了。如今,自己的心上人竟被眼前这个男人所杀害,虽然这是为了保自己儿子登基,但心里仍是难以忍受。现在朱弘昭已经把她拉上了这条船,就是想下来也是不可能了。明日厚儿回来登基,昭告天下,她就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太后,谁人还敢无视她的存在?她心情矛盾地思索着,漫不经心地为朱弘昭拭着泪。不想她拿着香帕的小手突然被朱弘昭一把抓住,把她吓得一激灵,但她并没有躲闪,只是把头低下来,不敢正视朱弘昭那两道欲火翻滚的目光。朱弘昭见淑妃并不反抗,胆子更大了,伸出另一只手使劲儿把她揽到怀里,用满是胡子的嘴贴到那张娇嫩的脸上。淑妃心里却想着那晚与秦王交合的快意,又想到从今以后,她们母子二人就要依赖于这个拥她入怀而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了,便慢慢闭上眼睛,任由他的摆布。朱弘昭一用力,把淑妃抱到偏殿的罗汉床上,慌里慌张地成就了他的好事。
    长兴四年冬(公元993年12月),天雄节度使,李嗣源的第三个儿子李从厚即皇帝位,改年号应顺。
    李从珂听到京城里所发生的一切后都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他大骂朱弘昭一伙丧心病狂,禽兽不如,竟然给二弟安了个“逼宫谋反”的罪名,被残忍地将其杀害。还把几个辅弼重臣抓了起来;虽然后来被新皇李从厚“赦免”了他们,但都被降了职。责令张居翰、豆卢革、李袭佶等“居家养老”,无谕不得入宫。范延光被贬为工部尚书,剥夺了参与朝政的权利。李从珂见他们如此擅权乱政,当下就准备起兵,要去诛杀这些乱臣贼子。在夫人与韩昭胤的一再劝说之下,才暂时作罢。尽管如此,新皇登基他还是上了贺表。
    李从厚登基后,把自己的生母淑妃娘娘尊为“皇太后”,皇后贬为太妃。秦王李从荣被定为逼宫谋逆之罪,被废为庶民,其夫人,也就是冯道的女儿被赐死,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处斩。家人则一律充奴。皇后娘娘虽然被贬为太妃后,令其迁出明宫,为防她与外界联络,被秘密幽禁在长生殿。冯道欲告老还乡,没被允准,仍然挂着右丞相的虚名,但他已经心灰意懒了。先皇身边的那些太监、宫女有的被诛杀,有的被囚禁。朱弘昭升为枢密使兼左丞相,并领中书令,权重一时,成为李从厚唯一倚重的大臣。冯赟自感资历短浅,不敢与朱弘昭争权,只从兵部侍郎升为兵部尚书。康义成却做了大内侍卫总管兼洛阳令,皇城内外,包括京城洛阳的治安防务都是他一人说了算。
    朱弘昭启用了一批新人,这些人大都资历浅,又无战功,惟有对他唯唯诺诺。枢密院的老臣几乎撤换净尽,朝里的大事都是他把持着,李从厚这个皇帝与傀儡差不了多少。
    朱弘昭的擅权乱政引起一些正直大臣的不满,都知道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迫于他的淫威,谁也不敢怎样。可谁心里也不服气,都暗暗把希望寄托在潞王或驸马身上,希望他们能带兵进京,诛除奸贼。其实朱弘昭心里也很明白,只有把潞王、驸马置于死地才可保他们一世无忧。
    李从珂上了贺表后没几天就接到新皇的诏书,要他回洛阳奔丧,参加皇上的丧仪。他急忙把韩昭胤找来商议对策。韩昭胤看着那道诏书,深思熟虑许久才说:“殿下不能去,朱弘昭、冯赟他们没安好心,他们是想为新皇清理门户,殿下千万不要上当。”
    李从珂很感为难,摊着双手道:“我也有这样的担心。可是如若不去又对不起父皇的养育之恩,而且会引起他们的怀疑,怕他们狗急跳墙,再对吉儿动手。”
    韩昭胤笑着摆摆手道:“殿下必须明白,朝廷已经换了皇上,朝中局势不明,须知‘一朝天子一朝臣’,殿下岂肯臣服于这些乱臣贼子们扶持起来的傀儡皇上?当然不会,这一点,他们也很清楚,朱弘昭这一班人胆大妄为,一手遮天,殿下若去了京城,说不定要遭其毒手。殿下若不去,他们还有所顾忌,不敢对长公子怎样。”
    “可是不去总得有个合适的理由呀。”
    “理由倒是现成的,前些日子,吐蕃的达旺领主不是想与殿下商议边境一事吗?殿下可以此为借口,到吐蕃与达旺领主会面。”
    李从珂想了想,觉得此计可行,便同意道:“好吧,那就有劳参军替我上道回折。”
    韩昭胤突然想起什么,往前凑凑身子对李从珂道:“有一件事,早想与殿下说说。”
    “哈哈哈,我们谁与谁呀,有事就说。”
    “下官有个同年在河东做刺史,算是驸马爷的属下。前些日子给下官捎来一封书信,说驸马爷石敬瑭与契丹人拉拉扯扯,认耶律德光做了义父。下官不信,觉得这纯属是胡说八道。驸马爷今年五十多了,那耶律德光不过三十岁,下官觉得这是有人作践驸马爷,所以也不曾与殿下说起过。”
    “哈哈哈……”李从珂听后大笑起来,“你可不知石郎的为人,这事他真能做出来。想当年他还在父皇手下做先锋副使时,为了巴结安重晦,每天往他的大帐里跑。有一天父皇让我去找安重晦,进帐一看,石郎正跪在地上为安重晦洗脚呢。见我进去,唬得他一紧张,把洗脚水洒了一地,往起一站,一个趔趄,摔了个四脚朝天。哈哈哈……”
    “哈哈哈……”
    好半天,二人才停住了笑。韩昭胤收住笑容道:“殿下,若此事是真,他为何要认耶律德光为父?”
    “谁知他安的什么心?他也许是怕边关不稳,采取这个法子绥靖边关。也许是他们沙陀人的风俗而已。”李从珂答道。
    “依下官看来,若是真的,此事就不那么简单了。河东、云州与契丹接壤,驸马的祖上与契丹耶律一家渊源很深,如今他又认契丹王耶律德光为父,万一中原有变,就可在契丹人帮助之下,长驱直入……”
    “你是说石郎有不臣之心?”
    “这只是下官的猜测。当然此事还不知真伪呢。”
    韩昭胤的话让李从珂警觉起来,他站起身,在地上踱着步,眉头锁成一团。半晌,他对韩昭胤道:“韩参军,此事不可做真,也不可当假。你派个精细之人到河东打探一下,若真有这档子事,说明他有不臣之心,咱们还得提防他。”
    “好,下官自会去安排。”
    李从珂与石敬瑭都没有回京奔丧,气得刚登上皇位的李从厚大骂他们无情无义,没有人性。李从厚哪里晓得,朱弘昭与冯赟、康义成早已经秘密商定,一旦他们二人进宫,不问青红皂白,就地处死。但二人谁也不曾回京,都用边关之事搪塞,使朱弘昭的计谋落了空。朱弘昭没有死心,又生一计。想把潞王与驸马调往其他藩镇,借以削弱他们二人的势力。这天早朝后,朱弘昭与冯赟到偏殿去见李从厚,危言耸听地道:“陛下,潞王、驸马抗旨不尊,竟然不来奔丧,微臣以为,他们定是怀有不臣之心,皇上应当心。”
    李从厚被吓一跳,转念一想道:“二位爱卿多虑了吧,潞王与驸马是朕的至亲,怎能有二心呢?太后说,此次潞王、驸马没有来奔丧,是有所顾忌。事发突然,人家难免有些想法,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待朕慢慢与他们相处,诚心相待,日子久了,想必他们会能体察朕心的。潞王的大公子不是已经恢复了他的官位吗?他还会有何想法?”
    “皇上的仁爱之心令微臣感佩,若真是如此,真乃是皇上之福,社稷之福。可人心隔肚皮,他们与皇上是不是一心,皇上可试探他们一下,是忠是奸一试便知。”
    “试探?怎样试探?”
    朱弘昭与冯赟交换一下眼色,冯赟道:“皇上,臣与兵部几个大臣商议了一下,现在边关没有多大的战事,将他二人调动一下,让潞王到河中(山西长治)任节度使,驸马改任成德(河北正定)军节度使……”
    “这样不好吧,凤翔重镇谁人去守。先皇在世时常说,凤翔是中原门户,与蜀地、吐蕃相连,是个多事之地,非智勇双全之将不能守住,调走了他,谁能克此大任?”
    冯赟接着道:“微臣早就想好了,可派皇上的堂兄、洋王李从璋到凤翔镇守。洋王与陛下一门同宗,对朝廷忠心不二,且有万夫不当之勇,先帝曾夸洋王‘乃我家好儿郎’。派他镇守凤翔定能不辱君命。还有,一些大臣提出奏议,说潞王的长公子李重吉,年岁偏小,还是娃娃,难以克承侍卫皇上之大任。正好亳州团练使空缺,可让李重吉前去效力,以资得到锤炼。以上诸事,已经责令吏部发去调任文书。”
    “这……这样的大事你们为何不早让朕知道?未经朕同意,你们怎么擅自……”
    朱弘昭上前说道:“皇上,藩镇调防,本是兵部自己的事情,先皇在世时,常这样调动。一个地方呆久了,难免生出惰性来,换换地方也是为了下边的将领们更加勤奋。此次调动潞王与驸马,主要是试探一下他们是否忠心,若他们肯听命前往,说明他们效忠皇上,否则就是有不臣之心。还有,潞王那个左卫大将军封号,原是先皇封与他提调兵马用于西边防务的,既然潞王去河中,那个封号就该给了洋王李从璋,这样才能使洋王调兵布防更方便些。”
    李从厚心里明白,他们这样做,等于褫夺了李从珂左卫大将军的封号。他觉得这是件大事,不能轻易应允,这是他母亲亲口告诉他的。太后曾对他说:“朝里的小事可由着他们去做主,大事一定不要马上答复,即是皇上准备同意的事情,也要等过几天再答复。”
    此刻,他谨记母后的教诲,没有立刻答复,顾左右而言他。
    朱弘昭沉不住气了,便进一步紧逼道:“请皇上即刻答复。要知道陛下的皇位并不稳,是微臣秉承皇太后的懿旨,与冯大人、康将军拼着性命为陛下争来的。就目前局势,除了京城之外,危机四伏。尤其是远在凤翔的潞王,不仅兵多将广,粮草充盈,而且又领左卫大将军,可以提调秦州、河中、延州、朔方各藩镇的兵马,一旦他造起反来,用不了五天就兵临城下了。”
    朱弘昭的危言耸听果然吓坏了李从厚,他感到浑身上下一阵不安,仿佛芒刺在身,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皇上勿虑,趁现在他还没有还过神来,必须以快打慢,褫夺了他左卫大将军的封号,交与李从璋,让他措不及防。只有这样才能保皇上的大位无虞。”
    李从厚点点头,说道:“既然潞王有这样的心,为何还要把他儿子李重吉调往亳州?留在宫里做人质岂不更好?”
    冯赟接过话道:“微臣们商议过,若留李重吉在宫里,潞王更是多疑,所以把他儿子外放到亳州,也是为了打消他的疑心,显示皇上的坦荡。再说了,亳州是药彦稠的地盘,昨日接到他的奏章,表示愿意效忠皇上,只要给他个旨意,随时就可把他擒来。”
    在朱弘昭和冯赟轮番劝说之下,李从厚同意了他们的决定。他哪里晓得,藩镇调动是个十分敏感,必须慎之又慎的大事情,弄不好就会引起大乱。李嗣源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在位时很少调动藩镇。
    调李从珂到河中的消息传到凤翔,但却没有圣旨,而是枢密院派人去口头传达的,要他即日启程,到河中上任。并告诉他,接替他的李从璋已经在从河中到凤翔的路上了。李从珂不相信这是真的,他对传达消息的官员道:“藩王调动,凭的是皇上的圣旨,只凭你几句话,本王焉敢相信?若真是皇上的意思,为何不下旨意?”
    来人道:“小的有几颗人头敢假传圣旨?这确是皇上的旨意,洋王李从璋不日就来接替殿下,请殿下早做打算吧。”
    “不见皇上的圣旨,本王绝不从命。”李从珂斩钉截铁地道。
    来人知道潞王的脾气,不敢再说什么,笑着道:“既然殿下非要皇上的旨意,那小的明日就回京城,禀报皇上,讨皇上一道圣旨。”
    送走了信使,李从珂颓丧地坐下,想起父皇一世操劳创下的基业,如今却被朱弘昭他们所把持。他知道,这断不是皇上的意思,一定是朱弘昭一伙的所为,他们如此倒行逆施,擅权乱政,如之奈何?如若奉诏,迟早被他们所害;如不奉诏,立刻会给他安上个“抗旨”的罪名。究竟何去何从,他一时陷入极度的痛苦与矛盾中。
    这时平娃悄悄走进来,对沉思中的李从珂道:“三哥,门外的军士来报,说是从京城来了一个人,看样子是个太监,要见三哥。”
    “哦,是太监?快让他进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最新入库:[柯南]掺水真酒自救手册  协议结婚的老婆香爆了[穿书]  虐文女配的101种be(快穿)  摆摊算命,但国师战力爆表![古穿今]  我凭泥塑手艺当邪神  宠妾灭妻?反手一纸休书甩渣男脸上  末世大佬带着空间穿七零  重生乱葬岗后,她颠覆了前任江山  军婚甜宠:兵哥宠妻无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