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草芥
最近更新:睡了舍友的叔叔
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
《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
我网恋又翻车了(1v1 高h)
我的男主怎么有六个
小狗驯养手册【校园1v1】
烧不尽(1v1)
假意情深
复爱(骨科,1v2)
点击排行:归来(NPH)
心肝与她的舔狗(校园H 强取豪夺)
双向暗恋的正确打开姿势【1V1甜H】
借种( 1V1 高H)
纸婚
把哥哥当成男神啪了以后【校园H】
白羊(校园1v1)
应召男菩萨 (1V1) H
潮晕(1v1强制爱)
前方的战事进行得如火如荼,到腊月初,石良玉率领的汉家铁骑终于击溃了慕容俊的七万燕军。灭掉燕军三万多人,但是,也无法继续扩大战果,慕容俊见势不妙,率领剩余大军退了回去。
这次胜利,也意味着石良玉很快就会返回朝中了。
蓝熙之坐在书房里,翻阅着几本奏章。邺国建立不久,领土也不太广,周围又都是敌人,所以,特别重大的战役基本都是石良玉亲自指挥。她的身体也好了许多,已经连续一个半月都再也没有犯过呕血症状了,她是个闲不住的人,而且,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变故,也没法静心下来潜心画画,所以,自石良玉走后。朝中的奏章基本上都是她批阅的。
她拿起最新的一本奏折一看,这本奏折是一个刺史送上的,说邺国比邻豫州的一个郡最近发生小规模战争,交战双方是南朝军队和魏军。但是这张战争规模不太大,很快就平息了。送上这本奏折的刺史,本意是想奏请朝廷趁南朝和魏国的矛盾,抓住其中一方,以图结盟。
她细细看了半晌,寻思,现在五胡虽然结盟共同对付石良玉,但是相比之下,魏国出军的规模和次数是最小最少的。这不能不说是冯太后的因素。上次在太子府和冯太后那场会面后,蓝熙之早已明白,冯太后并非只是和石良玉偷情幽会那么简单。这个强势的、权倾天下的中年女人起码在一定程度上是爱上了石良玉。只可惜的是,以她彼时彼地的身份地位和得到那些男人所采取的手段,又怎会有男人能轻易爱上她?她心里叹息一声,心想,像冯太后那样也是不错的,敢作敢为,冷硬之中又还残存几分真心,皇帝都可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凭什么寡居的太后就不能有几个相好?但是,一开始就是权力和**的交换,又何必奢望爱情?
就如嫔妃,除了出于对天威的恐惧和遵从不得不的讨好谄媚,又有几个能够说自己深切地爱着日日流连百花丛中的皇帝?看着他今日在这宫,明日在那殿,此地女子欢笑、彼地女子哭泣,无论什么样的女子也会慢慢地冷了那颗即使曾经有爱的心吧?不然,后宫何来那么多狠毒的阴谋诡计?
她合上奏折,慢慢往外面走去。
这天,天气阴沉得不是那么厉害,风也不算太大,御花园里的腊梅开得芳香四溢,她这些天都埋首书房,好几天没去过御花园了,现在闻到这香味,就慢慢往花园走去。
远远地,几个正在赏梅的嫔妃看见她,立刻一个个紧张不安地站了起来,迎上来:“参见皇后娘娘……”
这几个妃子,都是石良玉登基以来为了笼络权臣,封的功臣或者其家族中的女子。石良玉前期忙于战争,后来又因为她的到来,基本从来没临幸过任何女子,但是,蓝熙之心想,她们也都是石良玉正大光明的妻子了。
这一刻,她如此清醒地发现石良玉不再是石良玉,他是邺国的皇帝。
帝王,总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
这些嫔妃们都居住在豪华院落,锦衣玉食富贵荣华的背后,便是望眼欲穿地等待君王的临幸。这就是她们生活的全部,无所谓有意义或者无意义。
蓝熙之看着她们,她们也悄然打量着这个权倾六宫、宠冠六宫的女子,她甚至可以公然为皇帝处理奏章,现在是战争时期混乱时期,草创的帝国还没有那么多礼仪规章,即便最古板的大臣也还来不及说她“牡鸡司晨”。她们一个个看着她,羡慕里夹杂了妒嫉,尊崇里夹杂了恐惧,深深惧怕,只要这个夺尽君王一人恩宠的女子在一天,大家只怕就难以指望得到临幸恩宠了。
蓝熙之看着她们一个个复杂的眼神,自己心里也异常复杂,向她们点点头,淡淡道:“你们不用多礼。”
嫔妃们一个个退下,御花园里很快冷清下来。蓝熙之一个人四处看看,意兴阑珊,盛开的腊梅似乎消失了它们的芬芳,她摇摇头,慢慢又往书房而去。
两天后,前方传来消息,石良玉已经率军返回,快到梁郡了。但是,在梁郡却遭遇了南朝和魏国的军队。
蓝熙之听得这消息十分焦虑,现在,南朝和魏国是仅有的两个没有和邺国大规模交战的国家,如果这个节骨眼上,和两国发生战争,那真的就是全天下树敌了。
她心里担忧,便坐不下去,加上这些日子以来,觉得身子明显好转,思虑了一夜,决定明日就出发去梁郡看看。
她立刻传召国师葛洪。
葛洪进来,行一大礼:“参见娘娘。”
蓝熙之听得他如此称呼,想起以前在南朝的皇宫,他总是称自己为“蓝姑娘”,如今,世事沧桑,难以预料,只道:“葛洪,你不用多礼。”
“娘娘这些日子感觉身子好些没有?”
“好多了,得多谢道长妙手回春。”
“不用谢。”
“葛洪,我要出去一趟,你是邺国的国师,有几件事向你交代一下,待皇上回来,你再让他处理……”
葛洪听她吩咐完毕,惊道:“娘娘,您要去哪里?”
“我去前方看看。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对外泄漏出去。”
“遵命,可是,娘娘,您的身子还没痊愈呢。”
“我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你只要记住我吩咐的几件事就可以了。”
“是。”
蓝熙之第二天一早就动身了。
她换了一身男装,走出宫门时,尽管头顶的天空依旧是冬日里那种习惯的阴沉,可是她仍旧觉得忽然松了口气。
她的坐骑是宫里的一匹良马,虽然也很不错,但是,想起自己的大黄马,心里仍然有些难过,打了马,立刻往徐州方向飞奔而去。
她一路注意收集消息,再加上从处理的各种加急奏折里,也对邺国周围的局势有了相当了解。
到得半路,已经探得邺军并非驻扎在梁郡,而是在梁郡前面五十里外的一个小镇,但是,也没爆发什么战争,蓝熙之揣测,一定是在和南朝和魏国在举行临时的谈判。这里是三国的交界地带。
她驰马来到邺军的驻军大营,营外的守军一见她摸出的腰牌,立刻将她带了进去。
在主帅营帐里,并无石良玉的影子,站了一会儿,侍卫张康应声赶来,细细看她几眼,认出她来,立刻跪了下去,小声道:“娘娘,您怎么来啦?”
张康上次在扶罗城之战受伤,伤口才恢复了**分,又自请随石良玉出征。蓝熙之和他一起作战几次,对他的印象非常好,立刻道:“张康,你起来吧。皇上不在军营?”
张康迟疑了一下,才慢慢道:“皇上在前面的驿馆和魏军谈判……”
蓝熙之看他迟疑的样子,淡淡道:“冯太后又来了?”
张康不敢撒谎,只得低声道:“这个……是。”
虽然早已料到,在这种时候石良玉决不能得罪冯太后,还是似乎有一根细细的针刺在心里。张康见她面色苍白,立刻道:“娘娘,皇上估计很快就会回来了。”
“嗯。”
她来到石良玉的营帐,随手翻了翻他的一些军中的文书,可以看出来,这次虽然暂时打退了燕军,但是,战果并不算大,慕容俊的根基并未被动摇。她对慕容俊恨之入骨,见他居然又一次狡猾地安然无恙地逃跑,暗叹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擒杀此人了。
从中午等到傍晚,又从傍晚等到深夜,再从深夜等到黎明,石良玉还是没有回来。她从他的营帐里走出来时,天色已经完全亮了。
一直守在门口的张康看她越来越苍白的脸色,有些不安:“娘娘,您再休息一会儿吧。”
她笑着摇摇头:“不用了,张康。你告诉皇上,我走了。”
“娘娘,您不等着皇上?他马上就要回来了,您要去哪里?”
石良玉马上就要回来了吗?她四处张望,心里不知怎地,第一次无法断然离去,过了好一会儿才道:“我再等等他吧。”
张康松了口气:“娘娘,臣马上派人去禀报皇上,说您来了。”
“不用。他正在谈判的紧要关头,不能打搅他。”
“是。”
然后,又是从早上等到中午,再到傍晚,蓝熙之喝了口水,慢慢站了起来:“张康,我走了。”
张康一遍一遍伸长脖子,巴不得皇上马上就出现在眼前,可是,哪里有他的丝毫踪影?他紧张道:“娘娘,您要去哪里?”
“张康,你告诉皇上,不要找我,回去了。”
“娘娘,您回哪里?”
“我回江南。我不习惯北方的气候。张康,你今后要好好照顾皇上。”
“是,娘娘。”
张康眼睁睁地看着她上马离去,却不敢阻止她,很快,蓝熙之就打马奔出了营房。
前面是两条通道,一条,通往江南;一条,返回邺城。
她看了看江南的方向,又看了看邺城的方向,这一刻,心里不知怎么,感到如此强烈的伤痛,她一次次回头看向梁郡军营的方向,石良玉的身影始终都没有出现!最后一次看过去时,她自言自语道:水果男,也真是难为你了,我并没有怪你,今后也不会怪你的!
她抖动缰绳,马飞奔起来,她的头紧紧伏在马背上,眼泪难以抑制地滴落在马背上,奔得好一会儿,发现这天地间是如此空荡,才肆无忌惮地放声大哭起来……
这是梁郡外的一个小小的驿馆。
石良玉和冯太后面对面地坐着,外面,各自的护卫队守卫严密。
冯太后紧紧盯着他:“陛下,你现在几乎遍天下都是敌人了!”
石良玉点点头,淡淡道:“莫非太后也想加入?其实,五胡早已联盟,只不过魏国还落在后面,观望的时候更多而已。”
“你知道我为何会观望?要知道,五胡虽然彼此矛盾很深刻,但是,都比不上你和南朝结盟的威胁来得大,但是,目前来看,南朝并不想和你结盟。”
“你想必也清楚,朕还从来没打过败仗。”
他说的是事实,他登基以来,几乎从无败绩。冯太后看着他那样镇定而自信的样子,心里又是钦慕又是愤怒又夹带了一些小小的期待:“我想,我们还可以结盟……”
“非常欢迎魏国和鄙国结盟。”
“怎么个欢迎法?”
“太后希望得到什么?”
“你……”冯太后看他那样在多次的大战里磨练得镇定坚毅到近乎冷酷的目光,心里一寒,原本的要求和私语竟然再也说不出口来,好一会儿才道,“你总要许诺给魏国相当的条件和好处!”
“好,朕希望两国互相都能得到真正的好处。”
冯太后盯着他,终于还是问出口来:“听说你的皇后回来了?”
“对,她回来了!”
“她不是誓言毕生为南朝先帝守贞么?嘿,如今又怎么愿意了?”
“因为朕对她好。朕自信待她决不比南朝先帝差!”
“你公告天下娶了南朝先帝的遗孀,让南朝君臣颜面扫地,这也是他们不肯和你结盟的原因之一吧?你知道你这种行为在南朝叫什么?叫乱臣贼子……”
石良玉大笑起来:“全天下都视朕为敌人又能如何?这江山,总是朕一手打下来的吧?!”
冯太后冷冷道:“打下江山,还得守住江山方可成为一代霸主。红颜祸水,只会慢慢葬送掉你的江山。”
“即使葬送了,也怪朕命里不享长怍,跟朕的皇后什么关系?实不相瞒,朕自从立她为太子妃再到皇后,其间几乎是百战百胜,从无败绩。她不但不是祸水更是朕的福星。”
一口气郁闷在心里,冯太后站起来,冷冷道:“石良玉,我魏国不与你结盟也不与你为敌,只是,希望你以后不要后悔就是了。”
“多谢太后。这些年,太后对朕的帮助也是很大的!多谢!”
冯太后原本已经转过身,听得这由衷的一句感谢,饶是她心肠坚硬,也一阵酸楚,站了一会儿,才大步走了。
石良玉见她和她的护卫队浩浩荡荡离去,也挥挥手:“启程。顺道细察周边的战略情况。”
“是。”
石良玉顺道考察周边的情况,等回到邺军的大营时,已经是三天后的深夜了。
张康焦虑不堪地迎了上来:“皇上,您终于回来了……”
“哦?发生什么事情了?”
“娘娘来了……”
石良玉喜道:“在哪里?”
“娘娘三天前的上午来的,等了一天多,您还没有回来,她就离开了。”
石良玉大为失望,心里又有些不安:“她身子好了没有?她又回邺城去了?张康,你怎么不留下她,让她等着朕一起走?”
“娘娘不是回邺城,她是回江南去了……”
像是谁在胸口狠狠敲了一闷棍,石良玉颓然道:“她走了?又走了?又回江南去了?”
“她问皇上去了哪里,臣不敢隐瞒,如实告诉她您去了驿馆和冯太后谈判。她似乎很伤心的样子……”
“哦?是这样!”
张康嗫嚅道:“皇上,这里和南朝比邻,马上追上去还来得及……”
石良玉站在原地,没有作声。
“皇上?要不要追上去?”
石良玉摇摇头,慢慢镇定下来,自言自语道:“熙之啊,你这次至少还知道主动来向我辞行。也算不容易了。不过,走了也好!张康,传令下去,立刻启程回宫。”
张康疑惑地看着他那么镇定的样子,只得道:“臣遵命。”
大军连夜启程,半月后赶回了邺城。
石良玉连夜上朝,和邺国的大臣们一起处理积压的政事。连续工作几天,终于将积压的政事处理得差不多了。
处理完政事,接下来,石良玉立刻着手开始研究周边的军情,分析安排了一段时间后,已是正月末了。现在,邺国的边境陈列了几十万大军,五胡要不惜代价和邺军决一死战了。其中最卖力的自然是慕容俊的燕军,他对石良玉可谓恨之入骨。石良玉对他也是恨之入骨。
这天和众臣议完军情退朝后,石良玉独自坐在龙椅上终于松了口气。
贴身侍卫张康端来一杯参茶,“皇上,您千万不要累坏了身子。”
石良玉笑了起来:“朕精神着呢!张康,司徒夫人母子都收拾好没有?”
“都收拾好了。”
“好。你将那边的情况安排得如何了?”
“皇上请放心,一切臣都已安排妥当。那地方非常安全,环境也很好,娘娘一定会喜欢的。”
“张康,你做得很好。立刻传国师。”
“是。”
国师葛洪正在研究一种丹药,闻讯立刻随传令的太监来到大殿。
左右都已摒退,只剩下葛洪和石良玉两人。
葛洪跪拜下去:“参见陛下……”
石良玉起身,亲自扶起他:“道长,我们也是多年熟人了,你不要多礼。”
“谢陛下。”
“道长,朕有一件事情要问你,希望你告知真实情况。”
“臣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道长,你精通天文术数,善卜吉凶,你替我算算,我这大邺国能享怍多久?”
葛洪躬身,不徐不急地道:“如今天下大乱,群雄纷起,陛下的邺国既处于五胡的包围之中,又不能和南朝结盟。陛下登基以来的所有大战虽然都是胜利,但是,南朝闭关,五胡紧缩,邺国大军战死的多,得到补给的少,长此下去,必然不能坚持。加上各地灾荒严重,粮草不继,恕臣直言,这邺国国运大抵也就是这两三年……”
石良玉听完他的仔细的分析,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大笑起来:“道长,果然还有你称得上我的知己。我也是这样想的,邺国支撑了这两年多了,实不相瞒,我的汉家铁骑虽然骁勇无比,但是日日都有死伤,却得不到有效补充,而周边对我磨刀霍霍的邻居不知有多少。我也知道,前期我的杀戮太重,对五胡尤其是胡羯杀戮太重,再有几场大的战争下去,我这大邺国,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那,陛下,您的打算是?”
“先安顿好我的妻儿。这天下保不住,我至少得保住自己的妻儿。明日,我就要把智儿和司徒夫人母女一起送走……”
“那,娘娘她?”
“我到江南接了她一起离开,道长,熙之的病还没有痊愈,还要劳烦你一起走一趟。”
“是。”
“好,我们明日启程,先安顿好她们,回来后再和我的这些磨刀霍霍的邻居们决一死战。”
“是。”
连续几日的细雨,下得道路十分泥泞,行走都比较艰难。马无法急行,这慢慢拖延,走了一天多,才来到南朝边上。
南朝的版图虽然被五胡蚕食包围得越来越小,但是境内较之中原、北方的战火纷飞、赤地千里,虽然说不上富庶繁华,但也相对安静宁和,几乎算得上这乱世之中的天堂了。
蓝熙之想起南朝君臣始终不肯和石良玉合作北伐,图谋收复统一,也许自有他们的道理吧。南朝弱小,偏安一隅后,谁还愿意又打仗陷入战火纷纷的灾难?所以得过且过,也谈不上有什么长久之计。
前面就是南阳郡了,朱弦就在这里做太守。
她本想顺道去跟他打个招呼,但是想想还是算了。
她又加快速度,准备趁天黑前找到一个投宿之地。没想到刚走出七八里,只见前面是川流不息的难民。
她吓了一跳,追上去,拉住一个人问道:“你们到哪里去?”
“你是外地人吧?现在鲜卑和燕族、羌族大力屠杀汉人,今年又连续大旱,我们都活不下去了,准备去投奔南朝……”
投奔南朝?她看看难民流动的方向,要投奔南朝,得豫州和南阳郡先后开关放行才行。她一路奔驰过去,这一天下来,只见路上是成千上万的难免,直往两地涌进。
她寻了条小道,策马甩开了众人,直奔南阳郡。
南阳郡关口紧闭,守军反复地查探她的身份但见她确实不像难民,又找的是太守朱大人,才警惕地将她放了进去。
南阳郡所在的南阳城,较之外面的**破败,自然胜出多多。朱弦被掉到此地任职后,无法从军事上着手,他是个脚踏实地的人,也不气馁,立刻在此地认真治理蝗虫,减免赋税,整顿吏治,肃清盗贼,春秋两季下来,南阳郡获得空前的丰收,往常瘪瘪的粮仓终于有了满满的粮食。
蓝熙之来到太守府邸,向守卫求见太守大人。
朱弦上任后,喜欢私访民间,也下令允许百姓告状申诉,因此,来府邸求见的人并不少。所以,守卫倒也没太刁难,只是道:“朱大人出去了,大概得晚上才能回来。”
“谢谢,朱大人若回来,请转告他蓝熙之求见。我先出去转转。”
“好的。”
趁此机会,蓝熙之在南阳城逛了一圈,到傍晚时又往太守府邸而去。守卫一见她,立刻道:“朱大人已经回来了,叫你赶快进去。”
说完,立刻带了蓝熙之就往府里走。
刚进去,就见朱弦站在门口,脸有喜色:“蓝熙之,你怎么来啦?”
“我回江南,见路上难民很多,就顺道来你这里看看。”
朱弦有些意外,想起石良玉,迟疑道:“石良玉知道你离开?你要回江南了?”
蓝熙之淡淡道:“嗯,他并没有干涉我的自由。我自己离开的,江南才是我的家啊,呵呵。”
朱弦笑着点点头,不一会儿,蓝熙之见他笑容收敛,眼带忧虑之色,不禁道:“朱弦,你有事情?”
朱弦点点头:“现在边境聚集了几十万难民,等到朝廷开关放行……”
蓝熙之惊道:“几十万?”
“对。这几十万难民主要集中在三个关口外,南阳郡外面还少些,只得四五万左右。这些都是五胡国家逃亡的汉人,加上去年今年连续的北方大旱,他们走投无路,远远近近汇集到关口,豫州、南阳郡还有其他好几个郡都有大量难民等到朝廷开关放行。”
“朝廷的意思是?”
“朝廷严令开关放行,一是怕这些难民涌进来带来破坏无法安置,一是不愿得罪五胡诸国。现在,鲜卑、羌族、羯族、燕族、羯族残余等都在追杀他们,他们又没有食物,加上饥饿和连日大雪天寒,已经冻饿而死不少了……这些日子,南阳郡送出了大批粮食,可是,南阳郡本来就不大,要供应这几万人,已经无力了。”
“那怎么办呢?”
“我已经派了几趟八百里加急向朝廷请示,希望能够妥善接收这些难民。”
“朝廷会答应吗?”
朱弦黯然道:“希望渺茫。”
蓝熙之沉默一会儿:“朱弦,我能不能在这里帮一些什么忙?”
朱弦摇摇头:“现在,我们什么都没法做啊。”
“好吧,我就在这里观望几天,如果什么都做不到的话,我就回去。”
“也行。”
几日细雨后,又是连日的大雪,天寒地冻,北风席卷着大片大片的雪花铺天盖地的裹下来,很快,天地之间就变成了茫茫一片白。
蓝熙之连日随朱弦视察,南阳郡边境外,已经开始有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倒在雪地里。太多的尸体看得人触目惊心又麻木无比,生命,仿佛成了某种草芥,随便仍在哪里,烧光、死光都无人关心,无人过问。
这天,朝廷的加急诏书送到了,严令边境各郡开关放人,违者,死罪论处,株连九族。于是,朱弦派出的豫州等地的使者纷纷被逐回,告诉他,没有一个刺史愿意为这几十万难民冒抄家灭族的危险。
蓝熙之细看几遍朝廷的诏书,叹道:“再不开关放人,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朱弦这些天连夜巡视,眼睛里全是血丝,愤然道:“蓝熙之,管不了了,我要开关了……”
蓝熙之不安地看着他,正想说什么,一名探子匆忙奔进来:“朱大人,不好啦,南阳郡外的难民群里爆发瘟疫,这些天又连日大雪,每天都有几千人死去……”
蓝熙之心里一抖,看向朱弦,朱弦脸色铁青,这瘟疫一爆发,如今,开关不是,不开关也不是。
朱弦道:“你们继续查探情况,组织人马尽量多送些粮食、衣物等给他们。”
“是。”
这场雪连续下了七八天,等天气放晴时,南阳郡外,密密麻麻的尸体堆得已经连大雪都掩盖不住了。极少数没有冻死、饿死、瘟疫而死的人,也对他们曾经寄予厚望抱了幻想的南朝完全绝望,逃奔他处去了——南朝始终没有开关,无动于衷地看着这几十万中原子民死在关外。
蓝熙之和朱弦站在深深的雪地里,放眼望去,赤地千里,已经没有活人了。这曾经黑压压的一片人群,在灾难、瘟疫的轮番璀璨下,一个一个倒在地上,如天地间的小小的蝼蚁。
无论是在五胡或者南朝统治者眼里,他们都不过是蝼蚁,几曾见过人会为蝼蚁的死亡而悲哀痛悼的?
蓝熙之慢慢低下头,心里是完全麻木的,既不激动,也无所谓悲哀。
她看一眼朱弦,朱弦的眼中、面上也全然是麻木和茫然,和她一样,无所谓悲哀,也无所谓激动。
她慢慢开口:“朱弦,我要走了。我反正什么也做不到了。”
朱弦点点头:“好,我们一起走,反正我也什么都做不到。我不做这什么南阳郡太守了,蓝熙之,今后我也不会担任任何官职了。无论居于什么位置,我想做的事,都是做不到的。”
“好。”
两人淡淡的对话,慢慢地上了马,天地间成千上万的尸首,不在脑海中也不在眼眶里,每一个人都如草芥,他们自己也如两粒微小的草芥。
这次胜利,也意味着石良玉很快就会返回朝中了。
蓝熙之坐在书房里,翻阅着几本奏章。邺国建立不久,领土也不太广,周围又都是敌人,所以,特别重大的战役基本都是石良玉亲自指挥。她的身体也好了许多,已经连续一个半月都再也没有犯过呕血症状了,她是个闲不住的人,而且,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变故,也没法静心下来潜心画画,所以,自石良玉走后。朝中的奏章基本上都是她批阅的。
她拿起最新的一本奏折一看,这本奏折是一个刺史送上的,说邺国比邻豫州的一个郡最近发生小规模战争,交战双方是南朝军队和魏军。但是这张战争规模不太大,很快就平息了。送上这本奏折的刺史,本意是想奏请朝廷趁南朝和魏国的矛盾,抓住其中一方,以图结盟。
她细细看了半晌,寻思,现在五胡虽然结盟共同对付石良玉,但是相比之下,魏国出军的规模和次数是最小最少的。这不能不说是冯太后的因素。上次在太子府和冯太后那场会面后,蓝熙之早已明白,冯太后并非只是和石良玉偷情幽会那么简单。这个强势的、权倾天下的中年女人起码在一定程度上是爱上了石良玉。只可惜的是,以她彼时彼地的身份地位和得到那些男人所采取的手段,又怎会有男人能轻易爱上她?她心里叹息一声,心想,像冯太后那样也是不错的,敢作敢为,冷硬之中又还残存几分真心,皇帝都可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凭什么寡居的太后就不能有几个相好?但是,一开始就是权力和**的交换,又何必奢望爱情?
就如嫔妃,除了出于对天威的恐惧和遵从不得不的讨好谄媚,又有几个能够说自己深切地爱着日日流连百花丛中的皇帝?看着他今日在这宫,明日在那殿,此地女子欢笑、彼地女子哭泣,无论什么样的女子也会慢慢地冷了那颗即使曾经有爱的心吧?不然,后宫何来那么多狠毒的阴谋诡计?
她合上奏折,慢慢往外面走去。
这天,天气阴沉得不是那么厉害,风也不算太大,御花园里的腊梅开得芳香四溢,她这些天都埋首书房,好几天没去过御花园了,现在闻到这香味,就慢慢往花园走去。
远远地,几个正在赏梅的嫔妃看见她,立刻一个个紧张不安地站了起来,迎上来:“参见皇后娘娘……”
这几个妃子,都是石良玉登基以来为了笼络权臣,封的功臣或者其家族中的女子。石良玉前期忙于战争,后来又因为她的到来,基本从来没临幸过任何女子,但是,蓝熙之心想,她们也都是石良玉正大光明的妻子了。
这一刻,她如此清醒地发现石良玉不再是石良玉,他是邺国的皇帝。
帝王,总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
这些嫔妃们都居住在豪华院落,锦衣玉食富贵荣华的背后,便是望眼欲穿地等待君王的临幸。这就是她们生活的全部,无所谓有意义或者无意义。
蓝熙之看着她们,她们也悄然打量着这个权倾六宫、宠冠六宫的女子,她甚至可以公然为皇帝处理奏章,现在是战争时期混乱时期,草创的帝国还没有那么多礼仪规章,即便最古板的大臣也还来不及说她“牡鸡司晨”。她们一个个看着她,羡慕里夹杂了妒嫉,尊崇里夹杂了恐惧,深深惧怕,只要这个夺尽君王一人恩宠的女子在一天,大家只怕就难以指望得到临幸恩宠了。
蓝熙之看着她们一个个复杂的眼神,自己心里也异常复杂,向她们点点头,淡淡道:“你们不用多礼。”
嫔妃们一个个退下,御花园里很快冷清下来。蓝熙之一个人四处看看,意兴阑珊,盛开的腊梅似乎消失了它们的芬芳,她摇摇头,慢慢又往书房而去。
两天后,前方传来消息,石良玉已经率军返回,快到梁郡了。但是,在梁郡却遭遇了南朝和魏国的军队。
蓝熙之听得这消息十分焦虑,现在,南朝和魏国是仅有的两个没有和邺国大规模交战的国家,如果这个节骨眼上,和两国发生战争,那真的就是全天下树敌了。
她心里担忧,便坐不下去,加上这些日子以来,觉得身子明显好转,思虑了一夜,决定明日就出发去梁郡看看。
她立刻传召国师葛洪。
葛洪进来,行一大礼:“参见娘娘。”
蓝熙之听得他如此称呼,想起以前在南朝的皇宫,他总是称自己为“蓝姑娘”,如今,世事沧桑,难以预料,只道:“葛洪,你不用多礼。”
“娘娘这些日子感觉身子好些没有?”
“好多了,得多谢道长妙手回春。”
“不用谢。”
“葛洪,我要出去一趟,你是邺国的国师,有几件事向你交代一下,待皇上回来,你再让他处理……”
葛洪听她吩咐完毕,惊道:“娘娘,您要去哪里?”
“我去前方看看。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对外泄漏出去。”
“遵命,可是,娘娘,您的身子还没痊愈呢。”
“我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你只要记住我吩咐的几件事就可以了。”
“是。”
蓝熙之第二天一早就动身了。
她换了一身男装,走出宫门时,尽管头顶的天空依旧是冬日里那种习惯的阴沉,可是她仍旧觉得忽然松了口气。
她的坐骑是宫里的一匹良马,虽然也很不错,但是,想起自己的大黄马,心里仍然有些难过,打了马,立刻往徐州方向飞奔而去。
她一路注意收集消息,再加上从处理的各种加急奏折里,也对邺国周围的局势有了相当了解。
到得半路,已经探得邺军并非驻扎在梁郡,而是在梁郡前面五十里外的一个小镇,但是,也没爆发什么战争,蓝熙之揣测,一定是在和南朝和魏国在举行临时的谈判。这里是三国的交界地带。
她驰马来到邺军的驻军大营,营外的守军一见她摸出的腰牌,立刻将她带了进去。
在主帅营帐里,并无石良玉的影子,站了一会儿,侍卫张康应声赶来,细细看她几眼,认出她来,立刻跪了下去,小声道:“娘娘,您怎么来啦?”
张康上次在扶罗城之战受伤,伤口才恢复了**分,又自请随石良玉出征。蓝熙之和他一起作战几次,对他的印象非常好,立刻道:“张康,你起来吧。皇上不在军营?”
张康迟疑了一下,才慢慢道:“皇上在前面的驿馆和魏军谈判……”
蓝熙之看他迟疑的样子,淡淡道:“冯太后又来了?”
张康不敢撒谎,只得低声道:“这个……是。”
虽然早已料到,在这种时候石良玉决不能得罪冯太后,还是似乎有一根细细的针刺在心里。张康见她面色苍白,立刻道:“娘娘,皇上估计很快就会回来了。”
“嗯。”
她来到石良玉的营帐,随手翻了翻他的一些军中的文书,可以看出来,这次虽然暂时打退了燕军,但是,战果并不算大,慕容俊的根基并未被动摇。她对慕容俊恨之入骨,见他居然又一次狡猾地安然无恙地逃跑,暗叹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擒杀此人了。
从中午等到傍晚,又从傍晚等到深夜,再从深夜等到黎明,石良玉还是没有回来。她从他的营帐里走出来时,天色已经完全亮了。
一直守在门口的张康看她越来越苍白的脸色,有些不安:“娘娘,您再休息一会儿吧。”
她笑着摇摇头:“不用了,张康。你告诉皇上,我走了。”
“娘娘,您不等着皇上?他马上就要回来了,您要去哪里?”
石良玉马上就要回来了吗?她四处张望,心里不知怎地,第一次无法断然离去,过了好一会儿才道:“我再等等他吧。”
张康松了口气:“娘娘,臣马上派人去禀报皇上,说您来了。”
“不用。他正在谈判的紧要关头,不能打搅他。”
“是。”
然后,又是从早上等到中午,再到傍晚,蓝熙之喝了口水,慢慢站了起来:“张康,我走了。”
张康一遍一遍伸长脖子,巴不得皇上马上就出现在眼前,可是,哪里有他的丝毫踪影?他紧张道:“娘娘,您要去哪里?”
“张康,你告诉皇上,不要找我,回去了。”
“娘娘,您回哪里?”
“我回江南。我不习惯北方的气候。张康,你今后要好好照顾皇上。”
“是,娘娘。”
张康眼睁睁地看着她上马离去,却不敢阻止她,很快,蓝熙之就打马奔出了营房。
前面是两条通道,一条,通往江南;一条,返回邺城。
她看了看江南的方向,又看了看邺城的方向,这一刻,心里不知怎么,感到如此强烈的伤痛,她一次次回头看向梁郡军营的方向,石良玉的身影始终都没有出现!最后一次看过去时,她自言自语道:水果男,也真是难为你了,我并没有怪你,今后也不会怪你的!
她抖动缰绳,马飞奔起来,她的头紧紧伏在马背上,眼泪难以抑制地滴落在马背上,奔得好一会儿,发现这天地间是如此空荡,才肆无忌惮地放声大哭起来……
这是梁郡外的一个小小的驿馆。
石良玉和冯太后面对面地坐着,外面,各自的护卫队守卫严密。
冯太后紧紧盯着他:“陛下,你现在几乎遍天下都是敌人了!”
石良玉点点头,淡淡道:“莫非太后也想加入?其实,五胡早已联盟,只不过魏国还落在后面,观望的时候更多而已。”
“你知道我为何会观望?要知道,五胡虽然彼此矛盾很深刻,但是,都比不上你和南朝结盟的威胁来得大,但是,目前来看,南朝并不想和你结盟。”
“你想必也清楚,朕还从来没打过败仗。”
他说的是事实,他登基以来,几乎从无败绩。冯太后看着他那样镇定而自信的样子,心里又是钦慕又是愤怒又夹带了一些小小的期待:“我想,我们还可以结盟……”
“非常欢迎魏国和鄙国结盟。”
“怎么个欢迎法?”
“太后希望得到什么?”
“你……”冯太后看他那样在多次的大战里磨练得镇定坚毅到近乎冷酷的目光,心里一寒,原本的要求和私语竟然再也说不出口来,好一会儿才道,“你总要许诺给魏国相当的条件和好处!”
“好,朕希望两国互相都能得到真正的好处。”
冯太后盯着他,终于还是问出口来:“听说你的皇后回来了?”
“对,她回来了!”
“她不是誓言毕生为南朝先帝守贞么?嘿,如今又怎么愿意了?”
“因为朕对她好。朕自信待她决不比南朝先帝差!”
“你公告天下娶了南朝先帝的遗孀,让南朝君臣颜面扫地,这也是他们不肯和你结盟的原因之一吧?你知道你这种行为在南朝叫什么?叫乱臣贼子……”
石良玉大笑起来:“全天下都视朕为敌人又能如何?这江山,总是朕一手打下来的吧?!”
冯太后冷冷道:“打下江山,还得守住江山方可成为一代霸主。红颜祸水,只会慢慢葬送掉你的江山。”
“即使葬送了,也怪朕命里不享长怍,跟朕的皇后什么关系?实不相瞒,朕自从立她为太子妃再到皇后,其间几乎是百战百胜,从无败绩。她不但不是祸水更是朕的福星。”
一口气郁闷在心里,冯太后站起来,冷冷道:“石良玉,我魏国不与你结盟也不与你为敌,只是,希望你以后不要后悔就是了。”
“多谢太后。这些年,太后对朕的帮助也是很大的!多谢!”
冯太后原本已经转过身,听得这由衷的一句感谢,饶是她心肠坚硬,也一阵酸楚,站了一会儿,才大步走了。
石良玉见她和她的护卫队浩浩荡荡离去,也挥挥手:“启程。顺道细察周边的战略情况。”
“是。”
石良玉顺道考察周边的情况,等回到邺军的大营时,已经是三天后的深夜了。
张康焦虑不堪地迎了上来:“皇上,您终于回来了……”
“哦?发生什么事情了?”
“娘娘来了……”
石良玉喜道:“在哪里?”
“娘娘三天前的上午来的,等了一天多,您还没有回来,她就离开了。”
石良玉大为失望,心里又有些不安:“她身子好了没有?她又回邺城去了?张康,你怎么不留下她,让她等着朕一起走?”
“娘娘不是回邺城,她是回江南去了……”
像是谁在胸口狠狠敲了一闷棍,石良玉颓然道:“她走了?又走了?又回江南去了?”
“她问皇上去了哪里,臣不敢隐瞒,如实告诉她您去了驿馆和冯太后谈判。她似乎很伤心的样子……”
“哦?是这样!”
张康嗫嚅道:“皇上,这里和南朝比邻,马上追上去还来得及……”
石良玉站在原地,没有作声。
“皇上?要不要追上去?”
石良玉摇摇头,慢慢镇定下来,自言自语道:“熙之啊,你这次至少还知道主动来向我辞行。也算不容易了。不过,走了也好!张康,传令下去,立刻启程回宫。”
张康疑惑地看着他那么镇定的样子,只得道:“臣遵命。”
大军连夜启程,半月后赶回了邺城。
石良玉连夜上朝,和邺国的大臣们一起处理积压的政事。连续工作几天,终于将积压的政事处理得差不多了。
处理完政事,接下来,石良玉立刻着手开始研究周边的军情,分析安排了一段时间后,已是正月末了。现在,邺国的边境陈列了几十万大军,五胡要不惜代价和邺军决一死战了。其中最卖力的自然是慕容俊的燕军,他对石良玉可谓恨之入骨。石良玉对他也是恨之入骨。
这天和众臣议完军情退朝后,石良玉独自坐在龙椅上终于松了口气。
贴身侍卫张康端来一杯参茶,“皇上,您千万不要累坏了身子。”
石良玉笑了起来:“朕精神着呢!张康,司徒夫人母子都收拾好没有?”
“都收拾好了。”
“好。你将那边的情况安排得如何了?”
“皇上请放心,一切臣都已安排妥当。那地方非常安全,环境也很好,娘娘一定会喜欢的。”
“张康,你做得很好。立刻传国师。”
“是。”
国师葛洪正在研究一种丹药,闻讯立刻随传令的太监来到大殿。
左右都已摒退,只剩下葛洪和石良玉两人。
葛洪跪拜下去:“参见陛下……”
石良玉起身,亲自扶起他:“道长,我们也是多年熟人了,你不要多礼。”
“谢陛下。”
“道长,朕有一件事情要问你,希望你告知真实情况。”
“臣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道长,你精通天文术数,善卜吉凶,你替我算算,我这大邺国能享怍多久?”
葛洪躬身,不徐不急地道:“如今天下大乱,群雄纷起,陛下的邺国既处于五胡的包围之中,又不能和南朝结盟。陛下登基以来的所有大战虽然都是胜利,但是,南朝闭关,五胡紧缩,邺国大军战死的多,得到补给的少,长此下去,必然不能坚持。加上各地灾荒严重,粮草不继,恕臣直言,这邺国国运大抵也就是这两三年……”
石良玉听完他的仔细的分析,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大笑起来:“道长,果然还有你称得上我的知己。我也是这样想的,邺国支撑了这两年多了,实不相瞒,我的汉家铁骑虽然骁勇无比,但是日日都有死伤,却得不到有效补充,而周边对我磨刀霍霍的邻居不知有多少。我也知道,前期我的杀戮太重,对五胡尤其是胡羯杀戮太重,再有几场大的战争下去,我这大邺国,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那,陛下,您的打算是?”
“先安顿好我的妻儿。这天下保不住,我至少得保住自己的妻儿。明日,我就要把智儿和司徒夫人母女一起送走……”
“那,娘娘她?”
“我到江南接了她一起离开,道长,熙之的病还没有痊愈,还要劳烦你一起走一趟。”
“是。”
“好,我们明日启程,先安顿好她们,回来后再和我的这些磨刀霍霍的邻居们决一死战。”
“是。”
连续几日的细雨,下得道路十分泥泞,行走都比较艰难。马无法急行,这慢慢拖延,走了一天多,才来到南朝边上。
南朝的版图虽然被五胡蚕食包围得越来越小,但是境内较之中原、北方的战火纷飞、赤地千里,虽然说不上富庶繁华,但也相对安静宁和,几乎算得上这乱世之中的天堂了。
蓝熙之想起南朝君臣始终不肯和石良玉合作北伐,图谋收复统一,也许自有他们的道理吧。南朝弱小,偏安一隅后,谁还愿意又打仗陷入战火纷纷的灾难?所以得过且过,也谈不上有什么长久之计。
前面就是南阳郡了,朱弦就在这里做太守。
她本想顺道去跟他打个招呼,但是想想还是算了。
她又加快速度,准备趁天黑前找到一个投宿之地。没想到刚走出七八里,只见前面是川流不息的难民。
她吓了一跳,追上去,拉住一个人问道:“你们到哪里去?”
“你是外地人吧?现在鲜卑和燕族、羌族大力屠杀汉人,今年又连续大旱,我们都活不下去了,准备去投奔南朝……”
投奔南朝?她看看难民流动的方向,要投奔南朝,得豫州和南阳郡先后开关放行才行。她一路奔驰过去,这一天下来,只见路上是成千上万的难免,直往两地涌进。
她寻了条小道,策马甩开了众人,直奔南阳郡。
南阳郡关口紧闭,守军反复地查探她的身份但见她确实不像难民,又找的是太守朱大人,才警惕地将她放了进去。
南阳郡所在的南阳城,较之外面的**破败,自然胜出多多。朱弦被掉到此地任职后,无法从军事上着手,他是个脚踏实地的人,也不气馁,立刻在此地认真治理蝗虫,减免赋税,整顿吏治,肃清盗贼,春秋两季下来,南阳郡获得空前的丰收,往常瘪瘪的粮仓终于有了满满的粮食。
蓝熙之来到太守府邸,向守卫求见太守大人。
朱弦上任后,喜欢私访民间,也下令允许百姓告状申诉,因此,来府邸求见的人并不少。所以,守卫倒也没太刁难,只是道:“朱大人出去了,大概得晚上才能回来。”
“谢谢,朱大人若回来,请转告他蓝熙之求见。我先出去转转。”
“好的。”
趁此机会,蓝熙之在南阳城逛了一圈,到傍晚时又往太守府邸而去。守卫一见她,立刻道:“朱大人已经回来了,叫你赶快进去。”
说完,立刻带了蓝熙之就往府里走。
刚进去,就见朱弦站在门口,脸有喜色:“蓝熙之,你怎么来啦?”
“我回江南,见路上难民很多,就顺道来你这里看看。”
朱弦有些意外,想起石良玉,迟疑道:“石良玉知道你离开?你要回江南了?”
蓝熙之淡淡道:“嗯,他并没有干涉我的自由。我自己离开的,江南才是我的家啊,呵呵。”
朱弦笑着点点头,不一会儿,蓝熙之见他笑容收敛,眼带忧虑之色,不禁道:“朱弦,你有事情?”
朱弦点点头:“现在边境聚集了几十万难民,等到朝廷开关放行……”
蓝熙之惊道:“几十万?”
“对。这几十万难民主要集中在三个关口外,南阳郡外面还少些,只得四五万左右。这些都是五胡国家逃亡的汉人,加上去年今年连续的北方大旱,他们走投无路,远远近近汇集到关口,豫州、南阳郡还有其他好几个郡都有大量难民等到朝廷开关放行。”
“朝廷的意思是?”
“朝廷严令开关放行,一是怕这些难民涌进来带来破坏无法安置,一是不愿得罪五胡诸国。现在,鲜卑、羌族、羯族、燕族、羯族残余等都在追杀他们,他们又没有食物,加上饥饿和连日大雪天寒,已经冻饿而死不少了……这些日子,南阳郡送出了大批粮食,可是,南阳郡本来就不大,要供应这几万人,已经无力了。”
“那怎么办呢?”
“我已经派了几趟八百里加急向朝廷请示,希望能够妥善接收这些难民。”
“朝廷会答应吗?”
朱弦黯然道:“希望渺茫。”
蓝熙之沉默一会儿:“朱弦,我能不能在这里帮一些什么忙?”
朱弦摇摇头:“现在,我们什么都没法做啊。”
“好吧,我就在这里观望几天,如果什么都做不到的话,我就回去。”
“也行。”
几日细雨后,又是连日的大雪,天寒地冻,北风席卷着大片大片的雪花铺天盖地的裹下来,很快,天地之间就变成了茫茫一片白。
蓝熙之连日随朱弦视察,南阳郡边境外,已经开始有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倒在雪地里。太多的尸体看得人触目惊心又麻木无比,生命,仿佛成了某种草芥,随便仍在哪里,烧光、死光都无人关心,无人过问。
这天,朝廷的加急诏书送到了,严令边境各郡开关放人,违者,死罪论处,株连九族。于是,朱弦派出的豫州等地的使者纷纷被逐回,告诉他,没有一个刺史愿意为这几十万难民冒抄家灭族的危险。
蓝熙之细看几遍朝廷的诏书,叹道:“再不开关放人,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朱弦这些天连夜巡视,眼睛里全是血丝,愤然道:“蓝熙之,管不了了,我要开关了……”
蓝熙之不安地看着他,正想说什么,一名探子匆忙奔进来:“朱大人,不好啦,南阳郡外的难民群里爆发瘟疫,这些天又连日大雪,每天都有几千人死去……”
蓝熙之心里一抖,看向朱弦,朱弦脸色铁青,这瘟疫一爆发,如今,开关不是,不开关也不是。
朱弦道:“你们继续查探情况,组织人马尽量多送些粮食、衣物等给他们。”
“是。”
这场雪连续下了七八天,等天气放晴时,南阳郡外,密密麻麻的尸体堆得已经连大雪都掩盖不住了。极少数没有冻死、饿死、瘟疫而死的人,也对他们曾经寄予厚望抱了幻想的南朝完全绝望,逃奔他处去了——南朝始终没有开关,无动于衷地看着这几十万中原子民死在关外。
蓝熙之和朱弦站在深深的雪地里,放眼望去,赤地千里,已经没有活人了。这曾经黑压压的一片人群,在灾难、瘟疫的轮番璀璨下,一个一个倒在地上,如天地间的小小的蝼蚁。
无论是在五胡或者南朝统治者眼里,他们都不过是蝼蚁,几曾见过人会为蝼蚁的死亡而悲哀痛悼的?
蓝熙之慢慢低下头,心里是完全麻木的,既不激动,也无所谓悲哀。
她看一眼朱弦,朱弦的眼中、面上也全然是麻木和茫然,和她一样,无所谓悲哀,也无所谓激动。
她慢慢开口:“朱弦,我要走了。我反正什么也做不到了。”
朱弦点点头:“好,我们一起走,反正我也什么都做不到。我不做这什么南阳郡太守了,蓝熙之,今后我也不会担任任何官职了。无论居于什么位置,我想做的事,都是做不到的。”
“好。”
两人淡淡的对话,慢慢地上了马,天地间成千上万的尸首,不在脑海中也不在眼眶里,每一个人都如草芥,他们自己也如两粒微小的草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