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疑惑
点击排行:归来(NPH)
心肝与她的舔狗(校园H 强取豪夺)
双向暗恋的正确打开姿势【1V1甜H】
借种( 1V1 高H)
纸婚
把哥哥当成男神啪了以后【校园H】
白羊(校园1v1)
应召男菩萨 (1V1) H
色情生存游戏(NPH)
和以往许多皇帝一样,入宫后的第一个夜晚,崇祯没有睡着,他点着蜡烛,坐了整整一夜,不是因为兴奋,而是恐惧,极度的恐惧
魏忠贤的意图很明显,在彻底控制政局前,绝不能出现下一个继任者。
但就在那天,他见到了匆匆闯进宫的英国公张维迎:
“你进宫干什么?”
“皇上驾崩了,你不知道?”
“谁告诉你的?”
“皇后。”
魏忠贤确信,女人是不能得罪的。
皇帝刚刚驾崩,皇后就发布了遗诏,召集英国公张维迎入宫。
在朝廷里,唯一不怕魏忠贤的,也只有张维迎了。这位仁兄是世袭公爵,无数人来了又走了,他还在那里。
张维迎接到的第一个使命,就是迎接信王即位。
事已至此,魏忠贤明白,没法再海选了,十七岁的朱由检,好歹就是他了。
魏公公随即见风使舵,派出亲信太监前去迎接。
朱由检终于进宫了,战战兢兢地进来了。
按照以往的程序,要先读遗诏,然后是劝进三次。
所谓劝进,就是如果继任者不愿意当皇帝,必须劝他当。
之所以劝进三次,是因为继任者必须不愿当皇帝,必须劝三次,才能当。
虽然这种礼仪相当无聊,但上千年流传下来,也就图个乐吧。
和无数先辈一样,朱由检苦苦推辞了三次,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做皇帝。
接受了群臣的朝拜后,张皇后走到他的面前,在他的耳边,对他说出了诚挚的话语:
“不要吃宫里的东西(勿食宫中食)!”
这就是新皇帝上任后,听到的第一句祝词。
他会意地点了点头。
事实上,张皇后有点杞人忧天,因为皇帝大人早有准备。照某些史料的说法,他登基的时候,随身带着干粮(大饼),就藏在袖子里。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即位。
在登基前,他收到了一份文书,上面有四个拟好的年号,供他选择。
明代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就好比开店,得取个好名字,才好往下干,所以选择时,必须谦虚谨慎。
第一个年号是兴福,朱由检说不好。第二个是咸嘉,朱由检也说不好。第三个是乾圣,朱由检还说不好。
最后一个是崇祯。
朱由检说,就这个吧。
自1368年第一任老板朱元璋开店以来,明朝这家公司已经开了二百五十九年,换过十几个店名,而崇祯,将是它最后的名字。
参考消息
比比谁低调
登基大典当天,朱由检与魏忠贤——这两个帝国最有权势的男人(姑且认为后者是男人)之间,却相互比起了低调。首先是朱由检。由于当天事务繁多,负责大典筹备的鸿胪寺官员忙得晕头转向,于是出了漏子:各司仪官员还在闹哄哄地列队时,皇帝就已经穿着冠冕到了。但他并没有吱声,心平气和地走完了登基程序。至于魏忠贤,平时他出席重大庆典时,都要身着光鲜朝服,头戴公侯品级的“貂蝉冠”,以显示自己的尊贵身份。但这天他却换上了一身很朴素的衣服,跪在地上一个劲儿地磕头呼喊万岁,现场的气氛,微妙而又诡异。
和以往许多皇帝一样,入宫后的第一个夜晚,崇祯没有睡着。他点着蜡烛,坐了整整一夜,不是因为兴奋,而是恐惧,极度的恐惧。
因为他很清楚,在这座宫里,所有的人都是魏忠贤的爪牙,他随时都可能被人干掉。
每个经过他身边的人,都可能是谋杀者,他不认识任何人,也不了解任何人,在空旷而阴森的宫殿里,没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
于是那天夜里,他坐在烛火旁,想出了一个办法,度过这惊险的一夜。
他拦住了一个经过的太监,说:
“你等一等。”
太监停住了。崇祯顺手取走了对方腰间的剑,说道:
“好剑,让我看看。”
但他并没有看,而是直接放在了桌上,并当即宣布,奖赏这名太监。
太监很高兴,也很纳闷,然后,他听到了一个让他更纳闷的命令:
“召集所有的侍卫和太监,到这里来!”
当所有人来到宫中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丰盛的酒菜,并被告知,为犒劳他们的辛苦,今天晚上就待在这里,皇帝请吃饭。
人多的地方总是安全的。
第一天度过了,然后是第二天、第三天,崇祯静静地等待着,他知道,魏忠贤绝不会放过他。
但事实上,魏忠贤并不想杀掉崇祯,只想控制这个人。
而要控制他,就必须掌握他的弱点。所谓不怕你清正廉洁,就怕你没有爱好,魏忠贤相信,崇祯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弱点。
几天后,他给皇帝送上了一份厚礼。
这份礼物是四个女人,确切地说,是四个漂亮的女人。
男人的弱点,往往是女人,这就是魏忠贤的心得。
这个理论是比较准确的,但对皇帝,就要打折扣了。毕竟皇帝大人君临天下,要什么女人都行,送给他还未必肯要。
对此,魏忠贤相当熟谙,所以他在送进女人的同时,还附送了副产品——迷魂香。
所谓迷魂香,是香料的一种,据说男人接触迷魂香后,会性欲大增,看老母牛都是双眼皮的。就此而言,魏公公是很体贴消费者的,管送还管销。
但他万万想不到,这套近乎完美的营销策略,却毫无市场效果,据内线报告,崇祯压根儿就没动过那几个女人。
因为四名女子入宫的那一天,崇祯对她们进行了仔细的搜查,找到了那颗隐藏在腰带里的药丸。
在许多的史书中,崇祯皇帝应该是这么个形象:很勤奋,很努力,就是人比较傻,死干死干往死里干,干死也白干。
这是一种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用心险恶的说法。
真正的崇祯,是这样的人:敏感、镇定、冷静、聪明绝顶。
其实魏忠贤对崇祯的印象很好,天启执政时,崇祯对他就很客气,见面就喊“厂公”(东厂),称兄道弟,相当激动。魏忠贤觉得,这个人相当够意思。
经过长期观察,魏忠贤发现,崇祯是个不拘小节的人,衣冠不整,不见人,不拉帮结派,完全搞不清状况。
这样的一个人,似乎没什么可担心的。
然而,魏忠贤并不这样看。
几十年混社会的经验告诉他,越是低调的敌人,就越危险。
为证实自己的猜想,他决定使用一个方法。
天启七年九月初一,魏忠贤突然上疏,提出自己年老体弱,希望辞去东厂总督太监的职务,回家养老。
皇帝已死,靠山没了,主动辞职,这样的机会,真正的敌人是不会放过的。
就在当天,他得到了回复。
崇祯亲自召见了他,并告诉了他一个秘密。
崇祯对魏忠贤说,天启皇帝在临死前,曾对自己交代遗言:
要想江山稳固,长治久安,必须信任两个人,一个是张皇后,另一个,就是魏忠贤。
崇祯说,这句话,他从来不曾忘记过,所以,魏公公的辞呈,他决不接受。
魏忠贤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崇祯竟然如此坦诚,如此和善,如此靠谱。
就在那天,魏忠贤打消了图谋不轨的念头,既然这是一个听招呼的人,就没有必要撕破脸。
崇祯没有撒谎,天启确实对他说过那句话,他也确实没有忘记,只是每当他想起这句话时,都禁不住冷笑。
天启认为,崇祯是他的弟弟,一个听话的弟弟;而崇祯认为,天启是他的哥哥,一个白痴的哥哥。
虽然比天启小六岁,但从个性到智商,崇祯都要高出一截。魏忠贤是什么东西,他是很清楚的。
而他对魏公公的情感,也是很明确的——干掉这个死人妖,把他千刀万剐、掘坟刨尸!
每当看到这个不知羞耻的太监耀武扬威、鱼肉天下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极度的厌恶感。没有治国的能力,没有艰辛的努力,却占据了权位,以及无上的荣耀。
一切应该恢复正常了。
他不过是皇帝的一条狗,有皇帝罩着,谁也动不了他。
现在皇帝换人了,没人再管这条狗,却依然动不了他。
因为这条狗,已经变成了狼。
崇祯很精明,他知道眼前的这个敌人有多么强大。
崇祯、天启、张皇后、魏忠贤四人的关联
除自己外,他搞定了朝廷里所有的人,从大臣到侍卫,都是他的爪牙。身边没有盟友,没有亲信,没有人可以信任,自己将独自面对狼群。
如果贸然动手,被撕成碎片的,只会是自己。
所以要对付这个人,必须有点耐心,不用着急,游戏才刚刚开始。
目标,最合适的对象
魏忠贤开始相信,崇祯是他的新朋友。
于是,天启七年九月初三,另一个人提出了辞呈。
这个人是魏忠贤的老搭档客氏。
她不能不辞职,因为她的工作是奶妈。
这份工作相当辛苦,从万历年间开始,历经三朝,从天启出生一直到结婚、生子,她都是奶妈。
现在喂奶的对象死了,想当奶妈也没辙了。
当然,她不想走,但做做样子总是要的,更何况魏姘头已经探过路了,崇祯是不会同意辞职的。
一天后,她得到了答复——同意。
这一招彻底打乱了魏忠贤的神经:既然不同意我辞职,为什么同意客氏呢?
崇祯的理由很无辜,她是先皇的奶妈,现在先皇死了,我也用不着,应该回去了吧。其实我也不好意思,前任刚死就去赶人,但这是她提出来的,我也没办法啊。
参考消息
委鬼当头坐,茄花遍地生
万历末年,魏忠贤还只是个叫做李进忠的小太监,而客氏也只是一个落魄皇子的奶妈,这两个人只能用默默无闻来形容。有天突然冒出个道士,在闹市中大唱:“委鬼当头坐,茄花遍地生。”当时的人估计看他神经有点问题,因此也都没放在心上。直到魏忠贤和客氏得势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个道士居然是个预言家!“委鬼”正好拼成一个魏字,这不就是指魏忠贤当朝而立吗?至于后一句也不难理解,当时京津一带,“茄”字的读音跟“客”字相近,这自然是在影射客氏得宠。但此时,这个预言家道士却早不见踪影了。
于是在宫里混了二十多年的客大妈终于走到了终点,她穿着丧服离开了皇宫,走的时候还烧掉了一些东西,包括天启皇帝小时候的胎发、手脚指甲等,以示悼念。
魏忠贤身边最得力的助手走了,这引起了他极大的恐慌,他开始怀疑,崇祯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正逐渐将自己推入深渊。
还不晚,现在还有反击的机会。
但皇帝毕竟是皇帝,能不翻脸就不要翻脸,所以动手之前,必须证实这个判断。
第二天(九月初四),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提出辞职。
这是一道精心设计的题目。
客氏被赶走,还可能是误会,毕竟她没有理由留下来,又是自己提出来的。而王体乾是魏忠贤的死党,对于这点,魏忠贤知道,崇祯也知道。换句话说,如果崇祯同意,魏忠贤将彻底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那时,他将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
一天后,他得到了回复——拒绝。
崇祯当即婉拒了王体乾的辞职申请,表示朝廷重臣,不能够随意退休。
魏忠贤终于再次放心了,很明显,皇帝并不打算动手。
这一天是天启七年九月初七。
两个月后,十一月初七。地点:北直隶河间府阜城县。
那天深夜,在那间阴森的小屋里,魏忠贤独自躺在床上,在寒风中回想着过去。是的,致命的错误,就是这个判断。
王体乾没有退休,事实上,这对王太监而言,并非一件好事。
而刚舒坦下来的魏公公却惊奇地发现,事情的发展变得越发扑朔迷离。九月十五日,皇帝突然下发旨意奖赏太监,而这些太监,大都是阉党成员。
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在第二天,又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所修上疏弹劾。
杨所修弹劾的并不是魏忠贤,而是四个人,分别是兵部尚书崔呈秀、太仆寺少卿陈殷、延绥巡抚朱童蒙、工部尚书李养德。
这四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是阉党,都是骨干,都很无耻。
虽然四个人贪污受贿、无恶不作,把柄满街都是,杨所修却分毫没有提及,事实上,他弹劾的理由相当特别——不孝。
经杨所修考证,这四个人的父母都去世了,但他们都未回家守孝,全部“夺情”了,不合孝道。
这是一个很合理的理由,当年的张居正就被这件事搞得半死不活,拿出来整这四号小鱼小虾,很有意思。
魏忠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因为这四个人都是他的心腹,特别是崔呈秀,是他的头号死党,很明显,矛头是对着他来的。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自从杨涟、左光斗死后,朝廷就没人敢骂阉党,杨所修跟自己并无过节,现在突然跳出来,必定有人主使。
而敢于主使者,只有一个人选——皇帝。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让魏忠贤陷入了更深的疑惑。一天后,皇帝作出了批复,痛斥杨所修,说他是“率性轻诋”,意思是随便乱骂人。
经过仔细观察,魏忠贤发现,杨所修上疏很可能并非皇帝指使,而从皇帝的表现来看,似乎事前也不知道,总之,这只是个偶发事件。
当事人还是比较机灵的,弹劾当天,崔呈秀等人就提出了辞职,表示自己确实违反规定。崇祯安慰一番后,同意几人回家,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坚决留下了一个人——崔呈秀。
事情解决了,几天后,另一个人却让这件事变得更为诡异。
九月二十四日,国子监副校长朱三俊突然发难,弹劾自己的学生、国子监监生陆万龄。
这位陆万龄,之前曾介绍过,是国子监的知名人物,什么在国子监里建生祠,说魏忠贤应该与孔子并列之类的屁话,都是他干的,连副校长都被他气走了。
被弹劾并不是怪事,奇怪的是,弹劾刚送上去,就批了,皇帝命令,立即逮捕审问。
魏忠贤得到消息极为惊恐,毕竟陆万龄是他的粉丝,但他到底是老江湖,当即进宫,对皇帝表示,陆万龄是个败类,应该依法处理。
皇帝对魏忠贤的态度非常满意,夸奖了他两句,表示此事到此为止。
处理完此事后,魏忠贤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到了家,但他并不知道,这只是个开头。
第二天(九月二十五日),他又得知了另一个消息——一个好消息。
他的铁杆、江西巡抚杨邦宪向皇帝上疏,夸奖魏忠贤,并且殷切期望,能为魏公公再修座祠堂。
魏忠贤都快崩溃了,这是什么时候,老子都快完蛋了,这帮孙子还在拍马屁。他立即向皇帝上疏,说修生祠是不对的,自己是反对的,希望一律停止。
皇帝的态度出乎意料,崇祯表示,如果没修的,就不修了,但已经批准的,不修也不好,还是接着修吧,没事。
魏忠贤并不幼稚,他很清楚,这不过是皇帝的权宜之计,故作姿态而已。
但接下来皇帝的一系列行动,却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看法。
几天后,崇祯下令,赐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免死铁券。
免死铁券这件东西,之前我是介绍过的,用法很简单:不管犯了多大的罪,统统地免死。但有一点我忘了讲,有一种罪状,这张铁券是不能免的——谋逆。
没等魏忠贤上门感谢,崇祯又下令了,从九月底一直下令到十月初,半个多月里,封赏了无数人,不是升官,就是封荫职(给儿子的),受赏者全部都是阉党,从魏忠贤到崔呈秀,连已经死掉的老阉党魏广微都没放过,人死了就追认,升到太师职务才罢手。
魏忠贤终于放弃了最后的警惕,他确信,崇祯是一个好人。
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魏忠贤判定,崇祯不喜欢自己,这无法控制,但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只要自己老老实实不碍事,不挡路,崇祯就没必要跟自己玩命。
这个推理比较合理,却不正确。如魏忠贤之前所料,崇祯是有弱点的,他确实有一样十分渴求的东西,不是女人,而是权力。
要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必须除掉魏忠贤。
青蛙遇到热水,会很快地跳出去,所以煮熟它的最好方法,是用温水。
杨所修的弹劾,以及国子监副校长的弹劾,并不是他安排的,在他的剧本里,只有封赏、安慰和时有时无的压力。他的目的是制造迷雾,彻底混乱敌人的神经。
经过一个多月的你来我往,紧张局势终于缓和下来,至少看上去如此。
在这片寂静中,崇祯准备着进攻。
几天后,寂静被打破了,打破它的人不是崇祯。
吏科都给事中陈尔翼突然上疏,大骂杨所修,公然为崔呈秀辩护,而且还上纲上线,说这是东林余党干的,希望皇帝严查。
和杨所修的那封上疏一样,此时上疏者,必定有幕后黑手的指使。
和上次一样,敢于主使者,只有一个人选——魏忠贤。
也和上次一样,真正的主使者,并不是魏忠贤。
杨所修上疏攻击的时候,崇祯很惊讶,陈尔翼上疏反击的时候,魏忠贤也很惊讶,因为他事先并不知道。
作为一个政治新手,崇祯表现出了极强的政治天赋,几十年的老江湖魏公公被他耍得团团转,但崇祯并不知道,在这场游戏中,被耍的人,还包括他自己。
看上去事情是这样的:杨所修在崇祯的指使下,借攻击崔呈秀来弹劾魏忠贤,而陈尔翼受魏忠贤的指派,为崔呈秀辩护发动反击。
然而,事情的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杨所修和陈尔翼上疏开战,确实是有幕后黑手的,但既不是魏忠贤,也不是崇祯。
杨所修的指使者,叫陈尔翼,而陈尔翼的指使者,叫杨所修。
如果你不明白,我们可以从头解释一下这个复杂的圈套。
诡计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右副都御史杨所修经过对时局的分析,作出了一个肯定的判断:崇祯必定会除掉阉党。
看透了崇祯的伪装后,他决定早作打算。顺便说一句,他并不是东林党,而是阉党,但并非骨干。
为及早解脱自己,他找到了当年的同事,吏科给事中陈尔翼。
两人商议的结果是,由杨所修出面,弹劾崔呈秀。
这是条极端狡诈的计谋,是人类智商极致的体现:
弹劾崔呈秀,可以给崇祯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认定自己不是阉党,即使将来秋后算账,也绝轮不到自己头上。
但既然认定崇祯要除掉阉党,要提前立功,为什么不干脆弹劾魏忠贤呢?
原因很简单,如果崇祯未必能干得过魏忠贤,到时回头清算,自己也跑不了,而且魏忠贤毕竟是阉党首领,如果首领倒掉,就会全部清盘,彻查阉党,必定会搞到自己头上。
崔呈秀是阉党的重要人物,攻击他,可以赢得崇祯的信任,也不会得罪魏忠贤,还能把阉党以往所有的黑锅都让他背上。精彩,真精彩。
为了大家,崔先生,你就背了吧。
这个近乎完美的计划,几乎得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
几乎得到,就是没有得到。
因为计划的进行过程中,出现了纰漏:他们忽略了一个人——崔呈秀。
杨所修、陈尔翼千算万算,却算漏了崔呈秀本人。能成为阉党的头号人物,崔大人绝非善类,这把戏能骗过魏忠贤,却骗不了崔呈秀。
弹劾发生的当天,他就看穿了这个诡计,他意识到,大祸即将临头。
但他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十分从容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派人找到了杨所修,大骂了对方一顿,最后说,如果你不尽快了结此事,就派人查你。
大家同坐一条船,谁的屁股都不干净,敢玩阴的,大家就一起完蛋!
这句话相当有效,杨所修当即表示,愿意再次上疏,为崔呈秀辩解。
问题是,他已经骂过了,再上疏辩护,实在有点当婊子的感觉,所以,这个当婊子的任务,就交给了陈尔翼。
问题是,原先把崔呈秀推出来,就是让他背锅的,现在把他拉出来,就必须填个人进去,杨所修不行,魏忠贤不行,崇祯更不行,实在很难办。
但陈尔翼不愧是老牌给事中,活人找不到,找到了死人。
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所谓“东林余孽”的身上,如此一来,杨所修是无知的,崔呈秀是无辜的,世界又和平了。
倒腾来,又倒腾去,崔呈秀没错,杨所修没错,陈尔翼当然也没错,所有的错误,都是东林党搞的,就这样,球踢到了崇祯的身上。
但最有水平的,还是崇祯,面对陈尔翼的奏疏,他只说了几句话,就把球踢到了天上:
“大臣之间的问题,先帝(指天启)已经搞清楚了,我刚上台(朕初御极),这些事情不太清楚,也不打算深究,你们不许多事!”
结果非常圆满,崔呈秀同志洗清了嫌疑,杨所修和陈尔翼虽说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完美落幕。
但事情的发展,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天启七年十月十三日,云南道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崔呈秀贪权弄私,十恶不赦!
在这封文书中,杨维垣表现出极强的正义感,他愤怒地质问阉党,谴责了崔呈秀的恶行。
杨维垣是阉党。
说起来大家的智商都不低,杨所修的创意不但属于他,也属于无数无耻的阉党同仁。反正干了也没损失,不干白不干,白干谁不干?
形势非常明显,崔呈秀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对于立志搞掉阉党的崇祯而言,这是最好的机会。
但崇祯没有动手。崇祯不但没有动手,还骂了杨维垣,说他轻率发言。
事实上,他确实不打算动手,虽然他明知现在解决崔呈秀,不但轻而易举,还能有效打击阉党,但他就是不动手。
因为他的直觉告诉他,在杨维垣的这封奏疏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很快,他的直觉得到了证实。
几天后,杨维垣再次上疏,弹劾崔呈秀。
这是一个怪异的举动,皇帝都发了话,他依然豁出去硬干,行动极其反常。
而反常的原因,就在他的奏疏里。
崇祯对魏忠贤动手之前的大棒与胡萝卜
在这封奏疏里,他不但攻击崔呈秀,还捧了一个人——魏忠贤。
照他的说法,长期以来,崔呈秀没给魏忠贤帮忙,净添乱,是不折不扣的罪魁祸首。
崇祯的判断很正确,在杨维垣的背后,是魏忠贤的身影。
从杨所修的事情中,魏忠贤得到了启示:全身而退绝无可能,要想平安过关,必须给崇祯一个交代。
所以他指使杨维垣上疏,把责任推给崔呈秀,虽然长期以来,崔呈秀帮了很多忙,还是他的干儿子。
没办法,关键时刻,老子自己都保不住,儿子你就算了吧。
但崇祯是不会上当的,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他的目标只有一个,不需要俘虏,也不接受投降。
魏忠贤的意图很明显,在彻底控制政局前,绝不能出现下一个继任者。
但就在那天,他见到了匆匆闯进宫的英国公张维迎:
“你进宫干什么?”
“皇上驾崩了,你不知道?”
“谁告诉你的?”
“皇后。”
魏忠贤确信,女人是不能得罪的。
皇帝刚刚驾崩,皇后就发布了遗诏,召集英国公张维迎入宫。
在朝廷里,唯一不怕魏忠贤的,也只有张维迎了。这位仁兄是世袭公爵,无数人来了又走了,他还在那里。
张维迎接到的第一个使命,就是迎接信王即位。
事已至此,魏忠贤明白,没法再海选了,十七岁的朱由检,好歹就是他了。
魏公公随即见风使舵,派出亲信太监前去迎接。
朱由检终于进宫了,战战兢兢地进来了。
按照以往的程序,要先读遗诏,然后是劝进三次。
所谓劝进,就是如果继任者不愿意当皇帝,必须劝他当。
之所以劝进三次,是因为继任者必须不愿当皇帝,必须劝三次,才能当。
虽然这种礼仪相当无聊,但上千年流传下来,也就图个乐吧。
和无数先辈一样,朱由检苦苦推辞了三次,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做皇帝。
接受了群臣的朝拜后,张皇后走到他的面前,在他的耳边,对他说出了诚挚的话语:
“不要吃宫里的东西(勿食宫中食)!”
这就是新皇帝上任后,听到的第一句祝词。
他会意地点了点头。
事实上,张皇后有点杞人忧天,因为皇帝大人早有准备。照某些史料的说法,他登基的时候,随身带着干粮(大饼),就藏在袖子里。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即位。
在登基前,他收到了一份文书,上面有四个拟好的年号,供他选择。
明代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就好比开店,得取个好名字,才好往下干,所以选择时,必须谦虚谨慎。
第一个年号是兴福,朱由检说不好。第二个是咸嘉,朱由检也说不好。第三个是乾圣,朱由检还说不好。
最后一个是崇祯。
朱由检说,就这个吧。
自1368年第一任老板朱元璋开店以来,明朝这家公司已经开了二百五十九年,换过十几个店名,而崇祯,将是它最后的名字。
参考消息
比比谁低调
登基大典当天,朱由检与魏忠贤——这两个帝国最有权势的男人(姑且认为后者是男人)之间,却相互比起了低调。首先是朱由检。由于当天事务繁多,负责大典筹备的鸿胪寺官员忙得晕头转向,于是出了漏子:各司仪官员还在闹哄哄地列队时,皇帝就已经穿着冠冕到了。但他并没有吱声,心平气和地走完了登基程序。至于魏忠贤,平时他出席重大庆典时,都要身着光鲜朝服,头戴公侯品级的“貂蝉冠”,以显示自己的尊贵身份。但这天他却换上了一身很朴素的衣服,跪在地上一个劲儿地磕头呼喊万岁,现场的气氛,微妙而又诡异。
和以往许多皇帝一样,入宫后的第一个夜晚,崇祯没有睡着。他点着蜡烛,坐了整整一夜,不是因为兴奋,而是恐惧,极度的恐惧。
因为他很清楚,在这座宫里,所有的人都是魏忠贤的爪牙,他随时都可能被人干掉。
每个经过他身边的人,都可能是谋杀者,他不认识任何人,也不了解任何人,在空旷而阴森的宫殿里,没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
于是那天夜里,他坐在烛火旁,想出了一个办法,度过这惊险的一夜。
他拦住了一个经过的太监,说:
“你等一等。”
太监停住了。崇祯顺手取走了对方腰间的剑,说道:
“好剑,让我看看。”
但他并没有看,而是直接放在了桌上,并当即宣布,奖赏这名太监。
太监很高兴,也很纳闷,然后,他听到了一个让他更纳闷的命令:
“召集所有的侍卫和太监,到这里来!”
当所有人来到宫中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丰盛的酒菜,并被告知,为犒劳他们的辛苦,今天晚上就待在这里,皇帝请吃饭。
人多的地方总是安全的。
第一天度过了,然后是第二天、第三天,崇祯静静地等待着,他知道,魏忠贤绝不会放过他。
但事实上,魏忠贤并不想杀掉崇祯,只想控制这个人。
而要控制他,就必须掌握他的弱点。所谓不怕你清正廉洁,就怕你没有爱好,魏忠贤相信,崇祯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弱点。
几天后,他给皇帝送上了一份厚礼。
这份礼物是四个女人,确切地说,是四个漂亮的女人。
男人的弱点,往往是女人,这就是魏忠贤的心得。
这个理论是比较准确的,但对皇帝,就要打折扣了。毕竟皇帝大人君临天下,要什么女人都行,送给他还未必肯要。
对此,魏忠贤相当熟谙,所以他在送进女人的同时,还附送了副产品——迷魂香。
所谓迷魂香,是香料的一种,据说男人接触迷魂香后,会性欲大增,看老母牛都是双眼皮的。就此而言,魏公公是很体贴消费者的,管送还管销。
但他万万想不到,这套近乎完美的营销策略,却毫无市场效果,据内线报告,崇祯压根儿就没动过那几个女人。
因为四名女子入宫的那一天,崇祯对她们进行了仔细的搜查,找到了那颗隐藏在腰带里的药丸。
在许多的史书中,崇祯皇帝应该是这么个形象:很勤奋,很努力,就是人比较傻,死干死干往死里干,干死也白干。
这是一种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用心险恶的说法。
真正的崇祯,是这样的人:敏感、镇定、冷静、聪明绝顶。
其实魏忠贤对崇祯的印象很好,天启执政时,崇祯对他就很客气,见面就喊“厂公”(东厂),称兄道弟,相当激动。魏忠贤觉得,这个人相当够意思。
经过长期观察,魏忠贤发现,崇祯是个不拘小节的人,衣冠不整,不见人,不拉帮结派,完全搞不清状况。
这样的一个人,似乎没什么可担心的。
然而,魏忠贤并不这样看。
几十年混社会的经验告诉他,越是低调的敌人,就越危险。
为证实自己的猜想,他决定使用一个方法。
天启七年九月初一,魏忠贤突然上疏,提出自己年老体弱,希望辞去东厂总督太监的职务,回家养老。
皇帝已死,靠山没了,主动辞职,这样的机会,真正的敌人是不会放过的。
就在当天,他得到了回复。
崇祯亲自召见了他,并告诉了他一个秘密。
崇祯对魏忠贤说,天启皇帝在临死前,曾对自己交代遗言:
要想江山稳固,长治久安,必须信任两个人,一个是张皇后,另一个,就是魏忠贤。
崇祯说,这句话,他从来不曾忘记过,所以,魏公公的辞呈,他决不接受。
魏忠贤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崇祯竟然如此坦诚,如此和善,如此靠谱。
就在那天,魏忠贤打消了图谋不轨的念头,既然这是一个听招呼的人,就没有必要撕破脸。
崇祯没有撒谎,天启确实对他说过那句话,他也确实没有忘记,只是每当他想起这句话时,都禁不住冷笑。
天启认为,崇祯是他的弟弟,一个听话的弟弟;而崇祯认为,天启是他的哥哥,一个白痴的哥哥。
虽然比天启小六岁,但从个性到智商,崇祯都要高出一截。魏忠贤是什么东西,他是很清楚的。
而他对魏公公的情感,也是很明确的——干掉这个死人妖,把他千刀万剐、掘坟刨尸!
每当看到这个不知羞耻的太监耀武扬威、鱼肉天下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极度的厌恶感。没有治国的能力,没有艰辛的努力,却占据了权位,以及无上的荣耀。
一切应该恢复正常了。
他不过是皇帝的一条狗,有皇帝罩着,谁也动不了他。
现在皇帝换人了,没人再管这条狗,却依然动不了他。
因为这条狗,已经变成了狼。
崇祯很精明,他知道眼前的这个敌人有多么强大。
崇祯、天启、张皇后、魏忠贤四人的关联
除自己外,他搞定了朝廷里所有的人,从大臣到侍卫,都是他的爪牙。身边没有盟友,没有亲信,没有人可以信任,自己将独自面对狼群。
如果贸然动手,被撕成碎片的,只会是自己。
所以要对付这个人,必须有点耐心,不用着急,游戏才刚刚开始。
目标,最合适的对象
魏忠贤开始相信,崇祯是他的新朋友。
于是,天启七年九月初三,另一个人提出了辞呈。
这个人是魏忠贤的老搭档客氏。
她不能不辞职,因为她的工作是奶妈。
这份工作相当辛苦,从万历年间开始,历经三朝,从天启出生一直到结婚、生子,她都是奶妈。
现在喂奶的对象死了,想当奶妈也没辙了。
当然,她不想走,但做做样子总是要的,更何况魏姘头已经探过路了,崇祯是不会同意辞职的。
一天后,她得到了答复——同意。
这一招彻底打乱了魏忠贤的神经:既然不同意我辞职,为什么同意客氏呢?
崇祯的理由很无辜,她是先皇的奶妈,现在先皇死了,我也用不着,应该回去了吧。其实我也不好意思,前任刚死就去赶人,但这是她提出来的,我也没办法啊。
参考消息
委鬼当头坐,茄花遍地生
万历末年,魏忠贤还只是个叫做李进忠的小太监,而客氏也只是一个落魄皇子的奶妈,这两个人只能用默默无闻来形容。有天突然冒出个道士,在闹市中大唱:“委鬼当头坐,茄花遍地生。”当时的人估计看他神经有点问题,因此也都没放在心上。直到魏忠贤和客氏得势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个道士居然是个预言家!“委鬼”正好拼成一个魏字,这不就是指魏忠贤当朝而立吗?至于后一句也不难理解,当时京津一带,“茄”字的读音跟“客”字相近,这自然是在影射客氏得宠。但此时,这个预言家道士却早不见踪影了。
于是在宫里混了二十多年的客大妈终于走到了终点,她穿着丧服离开了皇宫,走的时候还烧掉了一些东西,包括天启皇帝小时候的胎发、手脚指甲等,以示悼念。
魏忠贤身边最得力的助手走了,这引起了他极大的恐慌,他开始怀疑,崇祯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正逐渐将自己推入深渊。
还不晚,现在还有反击的机会。
但皇帝毕竟是皇帝,能不翻脸就不要翻脸,所以动手之前,必须证实这个判断。
第二天(九月初四),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提出辞职。
这是一道精心设计的题目。
客氏被赶走,还可能是误会,毕竟她没有理由留下来,又是自己提出来的。而王体乾是魏忠贤的死党,对于这点,魏忠贤知道,崇祯也知道。换句话说,如果崇祯同意,魏忠贤将彻底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那时,他将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
一天后,他得到了回复——拒绝。
崇祯当即婉拒了王体乾的辞职申请,表示朝廷重臣,不能够随意退休。
魏忠贤终于再次放心了,很明显,皇帝并不打算动手。
这一天是天启七年九月初七。
两个月后,十一月初七。地点:北直隶河间府阜城县。
那天深夜,在那间阴森的小屋里,魏忠贤独自躺在床上,在寒风中回想着过去。是的,致命的错误,就是这个判断。
王体乾没有退休,事实上,这对王太监而言,并非一件好事。
而刚舒坦下来的魏公公却惊奇地发现,事情的发展变得越发扑朔迷离。九月十五日,皇帝突然下发旨意奖赏太监,而这些太监,大都是阉党成员。
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在第二天,又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所修上疏弹劾。
杨所修弹劾的并不是魏忠贤,而是四个人,分别是兵部尚书崔呈秀、太仆寺少卿陈殷、延绥巡抚朱童蒙、工部尚书李养德。
这四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是阉党,都是骨干,都很无耻。
虽然四个人贪污受贿、无恶不作,把柄满街都是,杨所修却分毫没有提及,事实上,他弹劾的理由相当特别——不孝。
经杨所修考证,这四个人的父母都去世了,但他们都未回家守孝,全部“夺情”了,不合孝道。
这是一个很合理的理由,当年的张居正就被这件事搞得半死不活,拿出来整这四号小鱼小虾,很有意思。
魏忠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因为这四个人都是他的心腹,特别是崔呈秀,是他的头号死党,很明显,矛头是对着他来的。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自从杨涟、左光斗死后,朝廷就没人敢骂阉党,杨所修跟自己并无过节,现在突然跳出来,必定有人主使。
而敢于主使者,只有一个人选——皇帝。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让魏忠贤陷入了更深的疑惑。一天后,皇帝作出了批复,痛斥杨所修,说他是“率性轻诋”,意思是随便乱骂人。
经过仔细观察,魏忠贤发现,杨所修上疏很可能并非皇帝指使,而从皇帝的表现来看,似乎事前也不知道,总之,这只是个偶发事件。
当事人还是比较机灵的,弹劾当天,崔呈秀等人就提出了辞职,表示自己确实违反规定。崇祯安慰一番后,同意几人回家,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坚决留下了一个人——崔呈秀。
事情解决了,几天后,另一个人却让这件事变得更为诡异。
九月二十四日,国子监副校长朱三俊突然发难,弹劾自己的学生、国子监监生陆万龄。
这位陆万龄,之前曾介绍过,是国子监的知名人物,什么在国子监里建生祠,说魏忠贤应该与孔子并列之类的屁话,都是他干的,连副校长都被他气走了。
被弹劾并不是怪事,奇怪的是,弹劾刚送上去,就批了,皇帝命令,立即逮捕审问。
魏忠贤得到消息极为惊恐,毕竟陆万龄是他的粉丝,但他到底是老江湖,当即进宫,对皇帝表示,陆万龄是个败类,应该依法处理。
皇帝对魏忠贤的态度非常满意,夸奖了他两句,表示此事到此为止。
处理完此事后,魏忠贤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到了家,但他并不知道,这只是个开头。
第二天(九月二十五日),他又得知了另一个消息——一个好消息。
他的铁杆、江西巡抚杨邦宪向皇帝上疏,夸奖魏忠贤,并且殷切期望,能为魏公公再修座祠堂。
魏忠贤都快崩溃了,这是什么时候,老子都快完蛋了,这帮孙子还在拍马屁。他立即向皇帝上疏,说修生祠是不对的,自己是反对的,希望一律停止。
皇帝的态度出乎意料,崇祯表示,如果没修的,就不修了,但已经批准的,不修也不好,还是接着修吧,没事。
魏忠贤并不幼稚,他很清楚,这不过是皇帝的权宜之计,故作姿态而已。
但接下来皇帝的一系列行动,却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看法。
几天后,崇祯下令,赐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免死铁券。
免死铁券这件东西,之前我是介绍过的,用法很简单:不管犯了多大的罪,统统地免死。但有一点我忘了讲,有一种罪状,这张铁券是不能免的——谋逆。
没等魏忠贤上门感谢,崇祯又下令了,从九月底一直下令到十月初,半个多月里,封赏了无数人,不是升官,就是封荫职(给儿子的),受赏者全部都是阉党,从魏忠贤到崔呈秀,连已经死掉的老阉党魏广微都没放过,人死了就追认,升到太师职务才罢手。
魏忠贤终于放弃了最后的警惕,他确信,崇祯是一个好人。
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魏忠贤判定,崇祯不喜欢自己,这无法控制,但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只要自己老老实实不碍事,不挡路,崇祯就没必要跟自己玩命。
这个推理比较合理,却不正确。如魏忠贤之前所料,崇祯是有弱点的,他确实有一样十分渴求的东西,不是女人,而是权力。
要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必须除掉魏忠贤。
青蛙遇到热水,会很快地跳出去,所以煮熟它的最好方法,是用温水。
杨所修的弹劾,以及国子监副校长的弹劾,并不是他安排的,在他的剧本里,只有封赏、安慰和时有时无的压力。他的目的是制造迷雾,彻底混乱敌人的神经。
经过一个多月的你来我往,紧张局势终于缓和下来,至少看上去如此。
在这片寂静中,崇祯准备着进攻。
几天后,寂静被打破了,打破它的人不是崇祯。
吏科都给事中陈尔翼突然上疏,大骂杨所修,公然为崔呈秀辩护,而且还上纲上线,说这是东林余党干的,希望皇帝严查。
和杨所修的那封上疏一样,此时上疏者,必定有幕后黑手的指使。
和上次一样,敢于主使者,只有一个人选——魏忠贤。
也和上次一样,真正的主使者,并不是魏忠贤。
杨所修上疏攻击的时候,崇祯很惊讶,陈尔翼上疏反击的时候,魏忠贤也很惊讶,因为他事先并不知道。
作为一个政治新手,崇祯表现出了极强的政治天赋,几十年的老江湖魏公公被他耍得团团转,但崇祯并不知道,在这场游戏中,被耍的人,还包括他自己。
看上去事情是这样的:杨所修在崇祯的指使下,借攻击崔呈秀来弹劾魏忠贤,而陈尔翼受魏忠贤的指派,为崔呈秀辩护发动反击。
然而,事情的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杨所修和陈尔翼上疏开战,确实是有幕后黑手的,但既不是魏忠贤,也不是崇祯。
杨所修的指使者,叫陈尔翼,而陈尔翼的指使者,叫杨所修。
如果你不明白,我们可以从头解释一下这个复杂的圈套。
诡计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右副都御史杨所修经过对时局的分析,作出了一个肯定的判断:崇祯必定会除掉阉党。
看透了崇祯的伪装后,他决定早作打算。顺便说一句,他并不是东林党,而是阉党,但并非骨干。
为及早解脱自己,他找到了当年的同事,吏科给事中陈尔翼。
两人商议的结果是,由杨所修出面,弹劾崔呈秀。
这是条极端狡诈的计谋,是人类智商极致的体现:
弹劾崔呈秀,可以给崇祯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认定自己不是阉党,即使将来秋后算账,也绝轮不到自己头上。
但既然认定崇祯要除掉阉党,要提前立功,为什么不干脆弹劾魏忠贤呢?
原因很简单,如果崇祯未必能干得过魏忠贤,到时回头清算,自己也跑不了,而且魏忠贤毕竟是阉党首领,如果首领倒掉,就会全部清盘,彻查阉党,必定会搞到自己头上。
崔呈秀是阉党的重要人物,攻击他,可以赢得崇祯的信任,也不会得罪魏忠贤,还能把阉党以往所有的黑锅都让他背上。精彩,真精彩。
为了大家,崔先生,你就背了吧。
这个近乎完美的计划,几乎得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
几乎得到,就是没有得到。
因为计划的进行过程中,出现了纰漏:他们忽略了一个人——崔呈秀。
杨所修、陈尔翼千算万算,却算漏了崔呈秀本人。能成为阉党的头号人物,崔大人绝非善类,这把戏能骗过魏忠贤,却骗不了崔呈秀。
弹劾发生的当天,他就看穿了这个诡计,他意识到,大祸即将临头。
但他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十分从容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派人找到了杨所修,大骂了对方一顿,最后说,如果你不尽快了结此事,就派人查你。
大家同坐一条船,谁的屁股都不干净,敢玩阴的,大家就一起完蛋!
这句话相当有效,杨所修当即表示,愿意再次上疏,为崔呈秀辩解。
问题是,他已经骂过了,再上疏辩护,实在有点当婊子的感觉,所以,这个当婊子的任务,就交给了陈尔翼。
问题是,原先把崔呈秀推出来,就是让他背锅的,现在把他拉出来,就必须填个人进去,杨所修不行,魏忠贤不行,崇祯更不行,实在很难办。
但陈尔翼不愧是老牌给事中,活人找不到,找到了死人。
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所谓“东林余孽”的身上,如此一来,杨所修是无知的,崔呈秀是无辜的,世界又和平了。
倒腾来,又倒腾去,崔呈秀没错,杨所修没错,陈尔翼当然也没错,所有的错误,都是东林党搞的,就这样,球踢到了崇祯的身上。
但最有水平的,还是崇祯,面对陈尔翼的奏疏,他只说了几句话,就把球踢到了天上:
“大臣之间的问题,先帝(指天启)已经搞清楚了,我刚上台(朕初御极),这些事情不太清楚,也不打算深究,你们不许多事!”
结果非常圆满,崔呈秀同志洗清了嫌疑,杨所修和陈尔翼虽说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完美落幕。
但事情的发展,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天启七年十月十三日,云南道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崔呈秀贪权弄私,十恶不赦!
在这封文书中,杨维垣表现出极强的正义感,他愤怒地质问阉党,谴责了崔呈秀的恶行。
杨维垣是阉党。
说起来大家的智商都不低,杨所修的创意不但属于他,也属于无数无耻的阉党同仁。反正干了也没损失,不干白不干,白干谁不干?
形势非常明显,崔呈秀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对于立志搞掉阉党的崇祯而言,这是最好的机会。
但崇祯没有动手。崇祯不但没有动手,还骂了杨维垣,说他轻率发言。
事实上,他确实不打算动手,虽然他明知现在解决崔呈秀,不但轻而易举,还能有效打击阉党,但他就是不动手。
因为他的直觉告诉他,在杨维垣的这封奏疏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很快,他的直觉得到了证实。
几天后,杨维垣再次上疏,弹劾崔呈秀。
这是一个怪异的举动,皇帝都发了话,他依然豁出去硬干,行动极其反常。
而反常的原因,就在他的奏疏里。
崇祯对魏忠贤动手之前的大棒与胡萝卜
在这封奏疏里,他不但攻击崔呈秀,还捧了一个人——魏忠贤。
照他的说法,长期以来,崔呈秀没给魏忠贤帮忙,净添乱,是不折不扣的罪魁祸首。
崇祯的判断很正确,在杨维垣的背后,是魏忠贤的身影。
从杨所修的事情中,魏忠贤得到了启示:全身而退绝无可能,要想平安过关,必须给崇祯一个交代。
所以他指使杨维垣上疏,把责任推给崔呈秀,虽然长期以来,崔呈秀帮了很多忙,还是他的干儿子。
没办法,关键时刻,老子自己都保不住,儿子你就算了吧。
但崇祯是不会上当的,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他的目标只有一个,不需要俘虏,也不接受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