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本来混乱不堪的北方,就这么短时间之内,开始迅速的变得安稳了下来,这也就让大中军免去了不少的麻烦,就连匪患最重的运河沿线,在大中军攻克北京之后,不少匪盗也迅速的消声灭迹,使得运河变得畅通和安全了许多,如此以来也使得南方向北方转运物资的各种船队,更快的将物资开始运入到了严重缺粮的北方,迅速并且大大的缓解了北方的粮荒情况。
第一百二十三章 北方战区
在大中军三路大军攻克北京城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北方形势飞快的开始变得稳定了下来。
不过虽然肖天健这段时间忙于处理北方的各种政务,却并未对军队放松下来,在北京之战结束之后,京畿一带的局面逐步开始稳定下来之后,为了减少对后勤方面的压力,在肖天健的命令下,原第一镇的左路军,开始撤离京畿,从居庸关返回到宣大,然后逐步回撤到山西境内。
而第二镇刁正所部的中路军,也在结束了北京之战之后不久,开始一部返回辅南一带负责清剿辅南一带残余的官军以及各地的匪患,一部则从沧州进入到山东境内,一方面前往莱州府和登州府接防,并且接过刘泽清麾下的一万多明军降兵,对其进行整编,同时沿山东东部南下,逐步清剿山东东部一带的官军残余势力和地方匪患。
至于右路军辖下的第四镇的兵马,则立即沿运河南下,返回到南直隶一带,复归入石冉麾下,做好下一步南下南方诸省的准备。
而京畿一带到了八月之后,便仅剩下了刘耀本麾下的近卫第二师和三千扩编的羽林卫,充当肖天健的直属兵马,等候下一步的行动,如此一来,便大幅度的减轻了后勤方面的保障压力,使得北上的漕船,可以转运更多的粮食,来缓解北方的粮荒问题。
另外肖天健在拿下北京城之后,斟酌再三,在八月间决定,以宣大、顺天府、永平府以及山海关外的宁远,将这一带的大中军整合起来,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北方战区,暂时自成一镇,但是以战区这个称呼和其它各镇军进行区别。
也就是说北方战区,可能是临时性的一个编制,今后还可能会被撤销,原因无他,就是尽可能的统一北方长城沿线的大中军在这一带的指挥,一方面负责镇守北京的京畿一带,防备建奴军南下入寇,一方面也防备蒙古人的袭扰,同时积攒力量,做好未来克复辽东以及收复蒙古大草原的准备。
至于北方战区的总都统,肖天健交给了罗立,但是却将李凌风从第一镇军调整到了北方战区,充当罗立的副手。
北方战区的兵力构成方面,除了李凌风麾下原第一镇军驻防在宣大的两个师之外,另外还有罗立麾下驻防在宁远一带的超编近卫第一师,同时还将肖天健入京之前,下旨组建的近卫第三师以及吴襄麾下的山海关官军旧部,全部纳入到北方战区统一归罗立和李凌风调度。
而近卫第三师,在肖天健下旨之后,李信立即便调派得力人手开始着手组建了起来,并且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征兵和组建工作,以大中军五五编制的老习惯,新编近卫第三师下辖五个满编战兵营(步兵营),同时按照肖天健的旨意,又为其编入了一个两千人规模的加强骑兵营,另外加上一个师属重炮营和一个满编辎重营以及一个工兵营,使得新编近卫第三师的兵力达到了一万人左右的规模。
而这些新兵兵员的来源,则以顺天府以及永平府等地的当地民众为主,却并没有收编多少投降的三大营的官兵,原因无他,这个时候的明军官兵可以说已经是烂透了,虽然降兵之中也不乏一些精壮之士,但是这些人也都早已变成了老兵痞子,身上带了太多的明军之中的旧习,再想改变他们,就相当不容易了,一旦将这些兵痞子编入军中之后,非但不利于提高战斗力,相反还会起到很大的副作用。
所以在肖天健的旨意下,这些大明降兵,多被就地遣散打乱安置,令其到各地务农为生,每个人在遣散的时候,还发给了二十两遣散费和一定量的粮食,省的他们没钱吃饭,遣散之后又落草为寇,为祸一方。
至于新编第三师的都统,在诸将的提议之下,肖天健将原本在刘耀本手下当副都统的李定国提拔了起来,充任了近卫第三师的都统,其余的军官也都是从诸军之中拔擢起来的大中军的老部下,其中以讲武堂学员出身的军官为主,撑起了近卫第三师的骨架。
虽然从组建开始,新编近卫第三师组建的时间很短,但是有这帮干将充作骨干,第三师很快便投入到了紧张的操练之中,短短两个月时间,便基本上结束了大中军新兵训练的科目,初步拥有了一定的战斗力,估计最多一年时间这支兵马在这些军官们的操练下,肯定也能成为一支凶悍的军队,战斗力会相当可观的。
至于镇守山海关的那两万多吴襄麾下的明军旧部,则在肖天健的指令之下,被改编为了大中军山海关守备师,归到了北方战区的序列之中,暂时继续留镇山海关,但是要求北方战区对其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编和重新训练,增强山海关守备师的战斗力,使之在半年之内,成为一支真正能堪大用的兵马。
但是肖天健却将彦书亭派至了山海关,充当了吴襄的副手,另外又从各部之中抽调了二百军官,以及刚刚在讲武堂结业的五百讲武堂学员也派至了山海关,充入到了这支兵马之中,以他们重新构成了这支守备师的基层军官和高层军官的骨架。
原来吴襄麾下的两万多官军,也就地整编,裁撤掉了其中一批不符合大中军要求的官兵,但是对这批官兵,毕竟他们都参与了这一次山海关大战,所以好歹算是有功人员,所以肖天健特许没有采取像对待一般降兵那样的就地裁撤的办法,而是以大中军退役的待遇,发放给了他们一笔优厚的遣散费,并且每人补发了半年军饷,令其返乡。
虽然这些官兵有点不太满意,但是也无可奈何,更何况大中朝对他们已经算是非常宽厚了,发放的安家费也相当充足,所以值得脱下了军服,然后离开了山海关,在裁撤不合格兵将的同时,又就地在山海关内的北方难民之中,招募起了一批新兵,充实到了守备师之中,保证了守备师两万兵力并没有下降。
如此一来,整个守备师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上从根子上,重新将其编排了一番,也避免了这些旧官军形成小的集团。
吴襄因为被继续留任都统之职,而且也见识到了大中军的厉害,所以对于这一次的整编十分配合,并且也按照大中朝的命令,解散了麾下的家丁队,将其编入到了麾下各营之中,一部分表现不错的直接被派往了南京讲武堂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今后将另行安排,也算是给他的家丁们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出路,对此吴襄倒是十分感激。
并且吴襄暗中上奏肖天健,在奏疏之中提出,他以年纪大为由,表示在完成山海关守备师整编之后,他愿意辞去都统之职,回到北京城中跟家人一起养老,从此不再干军务之事。
吴襄其实是个非常聪明之人,他通过和阎重喜、王承平、罗立、刘耀本这些人这段时间的接触,发现了大中军跟明军的最大不同之处,那就是大中军的军制,从根本上限定了这些大中军兵将,不可能再像明军那样,让军将拥兵自重,形成大大小小的军阀集团。
而他也很清楚即便是他掌握着这两万多明军旧部,今后肖天健也绝不容他拥兵自重,肯定会想办法拆分掉他麾下的这些兵马,彻底的杜绝他拥兵自重的可能性。
于是弄明白这一点之后,吴襄立即便做出了选择,毕竟他也年纪不小了,在大中军之中即便是再混下去,也不可能混出更大的名堂,与其等着肖天健以后动他,倒还不如趁着现在肖天健对他很有好感,来一个主动的急流勇退,直接交出兵权,回家当一个富家翁,何况肖天健念在他帮着大中军打了山海关大捷,肯定不会亏待他,于是便暗中向肖天健呈递了这份奏疏。
而肖天健接到了吴襄派人呈送的这份奏疏之后,也很是欣慰,他之所以暂时重用吴襄,主要还是考虑到他麾下的两万多最后的关宁精锐,如果直接拿掉吴襄的话,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才会暂时留用吴襄。
但是以吴襄的身份,掌控这么大一支武力,而且其中骨干基本上还是他的旧部,今后对于大中军来说,确实也是一个麻烦,所以他才会将彦书亭抽出,派到山海关充当吴襄的副手,现如今吴襄这么识趣,主动提出了在完成整编,稳定下来之后,回家荣养,这便解决了他的一个后顾之忧。
于是肖天健对于吴襄这么知趣,也自然投桃报李,暗中拟了一份圣旨,给吴襄送去,大大的赞赏了一番吴襄的做法,并且再一次肯定了吴襄的功劳,同时宣布将北京城之中,原来吴襄的大宅,给吴襄保留下来,另外拿出五千两银子,重新将其修缮一新,再赏给吴襄两万两银子,以及保留了吴襄原来在京城外购置的三千亩田地,今后供吴家所用。
另外将吴襄的大儿子吴三凤送到武昌讲武堂之中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一年结业之后,便将吴三凤派至第三镇李栓柱军中,担任军职,算是解决了吴襄的一个后顾之忧。
吴襄接旨之后顿时大喜,虽然两万两银子对他来说不算多,但是这在大中军之中,也算是非常罕见的赏赐了,另外肖天健还特许他保留京城外三千亩田产,也属不易,起码今后他们吴家吃饭是没有问题了,单单靠着这三千亩田产,他以后也可以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富家翁了,更何况肖天健还启用了他的大儿子吴三凤,这便说明肖天健是很有诚意给他们吴家子孙一个好出路的,于是吴襄立即叩头谢恩,将肖天健给他的这份圣旨小心翼翼的收藏了起来,全力以赴的开始配合赶赴到山海关的彦书亭,开始对山海关一带的兵马进行起了大规模的整编行动。
除了新编近卫第三师和改编的山海关加强守备师这两个师之外,肖天健还下旨令在北方各地以各地民壮,组建起了三个预备师,下辖二十个预备营,每个预备师编制一千正规全脱产兵将,其余的则是由当地百姓青壮组成,农忙务农,农闲集中操练,构成二线预备兵力,为未来北上辽东对建奴作战打下基础。
虽然肖天健现如今通过在京城的大清洗,弄到了不少的银子,但是肖天健也没敢大手大脚的便挥霍这些银子,之所以暂时组建预备师,就是因为他不敢花太多的钱,毕竟大中军养兵的成本要远比建奴和旧明前朝的成本要高很多,而且北方经过历年的战祸,人口数量也大幅度的减少,现如今虽然他平定了北方,但是第一要务却是先要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如果呼啦啦一下子便招募起数万新兵的话,便会严重影响到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而北方农业如果不能尽快恢复的话,那么就要依靠南方不断的朝北方转运粮食,来养活北方大批的兵马,这样做成本实在是太高,故此肖天健斟酌再三,考虑到这次建奴吃了大亏,短时间之内,已经无力南下入寇了,于是才变通了一下,组建起三个预备师,这样一来,既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对农业恢复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提前储备下一大批未来可以用于辽东战场的兵马,而养兵成本也少了很多。
但是这么短时间之中,大中军在北方又增添了这么多的兵马,于是装备上便成了问题,虽然他们缴获了不少官军的器甲,其中刀枪藤牌和甲胄之类的东西倒是还好说,可是大中军引以为豪的火器,却很是缺乏。
京城之中三大营的神机营在投降的时候,倒是从他们手中缴获了三千多支鸟铳和鲁密铳,但是除了那两百多杆鲁密铳尚可称之为利器之外,剩下的那些鸟铳,因为缺乏有效的保养,再加上打造的时候粗制滥造,多已不堪大用,而且口径上和大中军现在普遍装备的自生火铳也就是大口径燧发枪差异很大,威力小且不说,精度也差,而且质量堪忧,炸膛率很高,所以除了挑选出来制作精良的五六百杆暂时留下供给预备师训练之用以外,其余的则全部淘汰回炉了。
所以新编第三师和山海关守备师以及这几个预备师的装备问题,便难住了暂时主管兵务的李信,更难住了负责后勤供应的后勤部。
大中军这些年发展虽然迅速,而且也逐步的以阳城县为基础,形成了大中军的军工供应体系,但是眼下大中军主要的兵工基地却集中在晋北的阳城、平阳府、河南的汝州、湖广的大冶、南直隶的南京等地,北方刚刚攻占下来,尚没有形成有效的火枪生产基地。
猛然间要重新武装起来这么多兵马,仅凭着后勤部从南方向北方转运,很显然对于刚刚立国不久的大中朝来说,压力非常大。
就在李信和后勤部为此头疼的时候,肖天健的一个命令暂时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肖天健直接下旨,令撤回山西的左路军,以及返回南直隶的第四镇的部队,在离开北京之前,将他们手中使用的火器以及火炮,以及一部分甲胄,都留在了北京,令他们空着手返回各自原来的驻地。
然后肖天健下旨利用他们留下的这些火器,直接装备给新编以及整编的部队,如此一来,北方新编和整编的部队便立即可以武装起来。
这个办法可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办法,北方局势经过这段时间的大战之后,基本上已经底定,大中军彻彻底底的打出了威风,虽然这么做等于是解除了后撤兵马的武装,但是在他们返回原驻地的路上,也没人敢找他们的麻烦,所以他们撤装火器,并不会影响到什么。
而且他们各自返回原来的驻地之后,便立即可以就地重新武装起来,如此一来便大幅减少了后勤部门运输的压力,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而且他们青壮后撤,也可以加快速度,又可以毫不费力的将北方新编的军队给武装起来,可以说是一举数得,让李信等人无不连连称赞他们的肖大皇帝的脑子真是好使,让肖天健为此感到倍儿有面子。
而北方战区至此也基本上成型,有罗立和李凌风还有李定国、彦书亭这几员悍将坐镇北方,肖天健也就对北方没有了后顾之忧了,相信在他们的统御之下,最短一年时间,在北方农业恢复之后,便可以在北方关内外,形成一支拥有数万精兵的作战集团,为未来的辽东之战提前做好准备,于是肖天健在九月份到来的时候,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西面。
(今天还是五千字大章!大家接招!呵呵!)
第一百二十四章 李自成的老底
自从潼关一败之后,李自成便不敢轻易再对潼关一带动什么念头了,转而开始调集兵马,朝着陕西西部开始进兵,意图在肖天健腾出手对付他之前,争取将整个陕西都控制在他的手中,为以后做好准备。
但是陕西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天灾人祸之后,早已是残破不堪到了极点,在经历几十年时间的乱战之后,陕西境内的人口剧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许多地方已经是十室九空,甚至于出现几十里范围内,几乎见不到人烟的情况。
原来陕西人口有一千多万人,可是到了崇祯十四年这一年的时候,陕西各地人口粗略估计,已经仅剩下了几百万人了。
自从李自成攻克了西安府之后,陕西明朝官府和官军已经彻底星散,也彻底的失去了统一的领导,就连高杰也投降了大中军,所以李自成挥师向西基本上可以说是势如破竹一般,很轻松的便拿下了巩昌府、平凉府、岷州卫、临洮府等地。
可是向西攻势的顺利,却并不代表着李自成的日子就好过了,地盘大虽然有好处,但是陕西这个时候实在是太穷了,李自成这一路上几乎将陕西境内所过之处的富户杀了个精光,能抢的也抢了个精光,可是银子倒是抢了过百万之多,可是粮食却并没有抢到多少。
而且李自成已经感觉到了肖天健的大中朝对他的威胁,深知肖天健这次只要北伐成功,腾出手便会挥师大举进入到陕西境内,对他的大顺动手,所以危机感始终压迫着他和麾下的诸将,使得他们在潼关大败之后,再一次放弃了以前想要效仿肖天健走精兵路线的策略,再一次大肆开始扩充兵力。
随着李自成向西发展,李自成的大顺军也滚雪球一般的将陕西的大批民众裹挟了进去,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便再一次如同吹气球一般的膨胀到了近四十万的兵马数量上。
但是表面上看起来这四十万大军兵力不少,但是其实大顺军已经恢复到了当年的那种流民军的程度,四十万大军之中,老弱病残占了近半,有一半的人连把像样的兵器都没有,只能掂着一些棍棒、锄头、镰刀等物,充作武器,九成以上的兵卒没有甲胄,骑兵虽然不少,号称拥有三万骑兵,但是这三万骑兵之中,多是一些瘦马,甚至连骡子和驴也滥竽充数。
至于火器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号称拥有大炮数量不少,但是都是一些官军丢弃的乱七八糟的各式旧炮,破烂不堪不说,火药奇缺,而且多是一些碗口铳之类的家伙,而火铳就不用说了,李自成虽然知道火铳的厉害,在控制了汉中之后,他也曾经招募了一些工匠为他打造鸟铳,试图通过这样的手段,取得和大中军对抗的手段。
但是打造这东西,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连肖天健当初在阳城县起家的时候,为了打造鸟铳,即便是依托着阳城丰富的铁产量,也消耗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逐步的培养起来了一批可以打造火铳的工匠,别说汉中本来铁产量就不丰富,会打造鸟铳的铁匠更是有限的很,所以李自成这几年下来,通过从官军手中缴获和自造,仅仅是装备了几千支形制混乱的鸟铳,而且其中一批还是当年肖天健送给他的淘汰鸟铳,口径不统一且不说,李自成也没有掌握纸壳弹的秘诀,依旧是用的散装黑火药,而且还不是粒状的,质量根本无法和大中军相媲美。
如果他用这样的兵马,对付已经没有还手之力的明军的话,倒是还可以所向披靡,在肖天健暂时没有腾出手收拾他之前,李自成的兵马还可以在陕西横行一段时间,但是也仅限于延安府和庆阳府以南以及陕西以西一带,就连陕北一带,李自成也不敢轻易去找大中军的麻烦。
但是虽然他们在陕西发展还算是顺风顺水,可是李自成也发现随着他兵力的增加,他又回到了以前的怪圈之中,兵马是越来越多了,可是就粮却越来越难了,想以陕西这个穷地方,一下养活他三四十万兵马,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只能派人去更远的地方抢,可是越抢陕西就越穷,他的壮大对于陕西百姓来说,非但没有将他们救出水深火热之中,相反却使得更多的陕西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活命才不得不跟着大顺军混口饭吃。
缺乏粮食供应,成了李自成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于是李自成不得不再一次将目光盯在了富庶的湖广一带和四川一带,可是四川多山,因为肖天健比他下手更早,在去年底便派出李栓柱所部攻入了四川,并且迅速的攻克了重庆和成都,进而又飞速的将川北一带给控制在了大中军的手中。
李自成在五月间派出少量人马试图从利州试探着想要入川捞一笔,但是当看到大中军已经严阵以待之后,便没敢继续深入,退回了汉中一带,但是李自成实在是被逼的没法子,还是经不住富庶的湖广对他的诱惑,在肖天健率军北伐的时候,又一次想要利用大中军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北方,湖广一带兵力缺乏,派高一功率兵偷袭郧阳,可是李自成的算盘还是落到了空出,虽然肖天健北伐,但是丝毫没有轻视对于湖广的防御,兵部在出发之前,早已安排赵二驴坐镇郧阳。
结果高一功不但没有攻克郧阳,相反还被赵二驴打了个大败而逃,退回了汉中,可是没成想就在高一功偷袭郧阳的时候,却被李栓柱在保宁府瞅准了时机,派出三千精兵,突然袭入李自成赖以再次起家的汉中,一通大杀大抢,将汉中一带搅了个底朝天,等高一功从郧阳撤回汉中之后,却发现汉中已经被大中军毁的不成样子,气急败坏之下的高一功集结汉中兵力追入到了保宁府,但是却又被早已准备好的李栓柱给阴了一把,差一点就把高一功给堵在保宁府一带的山中,结果是高一功最终不但没有找回场子,还在保宁府再一次被大中军打了个大败亏输,几乎单人独骑逃回了汉中。
可以说李自成两次想要偷袭大中军,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非但没有讨到半点便宜,还偷鸡不成蚀把米,连他的老巢汉中也被李栓柱给来了个黑虎掏心,给搅了个乱七八糟。
所以表面上来看,李自成通过这两年在汉中复振之后,占据了陕西大片地盘,兵力壮大到了近四十万人,可是实质上他的实力并没有增长太多,相反麾下的那些大将们为了争功,抢夺粮食和财物金帛,相互之间还闹出了不少的矛盾。
本来李自成还期望着肖天健率军北伐,即便是能攻下北京,但是起码也消耗非常大,而且他在听闻建奴趁机也挥师南下,试图入关抢夺燕云之地的时候,这个消息几乎让他喜出望外,以他对肖天健的了解,肖天健肯定不会轻易将燕云之地让给建奴,所以这个时候肖天健率军北上,铁定会跟建奴大军展开一场大战。
而虽然李自成没和建奴交过手,但是从这么多年来大明倾尽国力,和建奴的屡屡大战之中败多胜少,他认为肖天健想要战胜建奴,虽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就算他能打赢,最终也只能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于是他立即下令,在郧阳大败之后的六月份,开始将兵力开始从陕西西部收缩,再一次开始朝着西安府一带汇聚,并且囤积粮秣,磨刀霍霍只待肖天健在北方和建奴厮杀个两败俱伤之后,他便趁势起大军再一次兵分两路向潼关和郧阳进兵,趁势一举攻入河南和湖广两地,彻底扭转时下他大顺的困境。
可是到了七月底的时候,一个消息从北方传入到了西安府之中,让李自成顿时如同遭了雷劈一般,惊的是目瞪口呆。
就连他麾下的诸将听闻此消息之后,也一个个都大惊失色,原来他们得知了肖天健先在通州歼灭入关建奴近四万人之后,进而集结重兵前往山海关,又在山海关外和建奴大军决战一场,并且再一次大败建奴大军,两战下来,生生干掉了近半南下的建奴大军,打的建奴仓皇退回到了辽东。
这个消息不但令李自成大惊失色,而且也彻底断绝了他想要再和肖天健一决雌雄争霸天下的念头,建奴的厉害,天下人可以说是尽人皆知,而肖天健据说北伐仅仅是集结了十万大军,不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打通了京杭大运河,一直杀之了山海关,而且以弱势的兵力,将凶顽的建奴大军,打了个丢盔弃甲,那么肖天健麾下的大中军就不是他可以对抗的了。
再想想他这半年来主动发起的潼关之战和郧阳之战,两次他的大顺军都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但是却被大中军打的落花流水,现如今以他的实力,如果还想和已经快要腾出手的大中军为敌,恐怕下场会非常惨。
于是就在得知大中军山海关大捷的消息之后,李自成便立即将宋献策等谋臣招至了他的“宫中”,问计于宋献策等这些谋臣,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第一百二十五章 觐见
宋献策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利用精通占卜,并且利用这种手段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骗子罢了,也不能说他没有一点本事,比起常人眼光还是要强一些的,而且很会察言观色,所以自从投靠了李自成之后,因为他巧舌如簧,深得李自成的信任,许多事情都要问计于宋献策。
宋献策之所以鼓动李自成称帝,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他对肖天健很是不满的缘故,本来宋献策和牛金星相识,而且颇受牛金星的重视,为此牛金星投靠肖天健之后,私心作祟之下,为了在肖天健手下获得更加巩固的地位,想要拉宋献策入伙,成为他的助力,于是曾经向肖天健举荐宋献策。
但是牛金星却没有料到肖天健对于半身弄鬼的事情并不感兴趣,他更欣赏的是堂堂正正一枪一刀的来打天下,所以对于牛金星的举荐并未重视,结果是宋献策巴巴的等着肖天健派人来请,期待着能进入刑天军之中,凭着他三寸不烂之舌混个一官半职,从此之后光宗耀祖,但是没成想等来等去,肖天健却根本就没有理他这个茬,在牛金星举荐了宋献策之后,对其视若罔闻,根本就没有派人去请宋献策出山。
宋献策得知肖天健根本就没有兴趣搭理他之后,失望之余便对肖天健心怀恨意,心道既然你姓肖的不待见老子,老子岂能吊死在你这棵歪脖树上?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思量再三之后,大明朝廷肯定是不成了,至于建奴宋献策是根本没有考虑,这个时候天下尚有和肖天健一较高下的似乎也只有李自成了,于是干脆宋献策便直奔汉中,在经人举荐之后,投到了李自成门下。
经过很短时间,宋献策便在李自成手下脱颖而出,成为了李自成最重要的谋臣,当得知肖天健在南京称帝建立大中朝的消息之后,宋献策便鼓动李自成也在陕西称帝,一是希望李自成起码在名头上不输于肖天健,能在名义上跟肖天健平起平坐,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希望李自成能利用这个称帝的身份,招募更多的兵马于肖天健抗衡,总之宋献策是想要给肖天健添堵,以报肖天健对他不闻不问之仇。
但是宋献策在鼓动李自成称帝之后发现,这么做其实相当愚蠢,以李自成的实力,现在根本已经没法和肖天健相抗衡了,肖天健实质上已经统治了山西、河南、湖广、南直隶、四川以及辅南等地,甚至于连陕北一带,也已经成了肖天健的势力范围,其实力已经远超李自成十倍甚至于百倍有余,所以李自成想要和肖天健对抗,基本上毫无胜算可言。
李自成唯一夺取天下的机会便是利用肖天健率兵北伐这个空档,能在短时间之内攻入河南和湖广之地,抄了肖天健的后路,但是让宋献策没有想到的是大中军的凶厉程度超出了他的预计。
潼关和郧阳两战,大顺军都是在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却反被兵力很少的大中军给打的大败亏输,非但没有能成功攻入河南和湖广之地,相反连汉中一带也遭到了大中军的报复性袭击,连他们的根基之地,也被大中军搅了个天翻地覆。
虽说看似李自成仅半年间,势如破竹的拿下了陕西西部等地,获得了不少的地盘,但是宋献策很清楚这些地方不管是人力还是财力乃至是物力资源,都根本不足以支撑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大中朝相对抗。
而且他也看出来李自成对于手下那些大将并没有像肖天健那样的控制能力,他那些手下的大将,虽然不能说各个都是庸才,但是却基本上都是残暴不仁之辈,为了扩张实力,他们对于新占之地非但没有休养民生,相反比起大明的横征暴敛还要加一个更字,他们不断扩兵的结果是便需要更多的粮食物资供应,陕西的百姓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天灾人祸,早已是苦不堪言了,有限的富户虽然还有一些积蓄,但是大顺军所过之处,陕西的富户几乎被一扫而空,被杀了个干净,单抢富户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他们转而对普通百姓下手,青壮被裹挟入军,老弱被弃之荒野,军纪败坏到了极点。
为此宋献策还多次提醒李自成,这么一直扩军不是办法,而且请李自成要对控制区内采取休养民生的政策,严控军纪,否则的话定会闹得天怒人怨,最终失去民心。
但是在这件事上,李自成却并没有听宋献策的,虽然李自成也下旨要求麾下兵将严格军纪,不得祸害民众,可是这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
李自成一直想要尽快壮大起来,获得和大中朝相对抗的能力,对于停止扩军这件事,李自成并未采纳宋献策的建议,而是一意孤行,继续不断的扩张兵力,如此一来什么息养民生都成了空谈,他们的行动几乎彻底破坏了陕西境内的农业和商业,使得本已残破不堪的陕西更加变得荒凉了起来,民心到了这个时候,也已经不再像当初那样,对大顺军一呼百应了,甚至于一些地方的民众为了自保,联乡结寨组织武装,开始和大顺军相对抗了起来,也从根本上彻底的动摇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在陕西的统治。
现如今当听闻肖天健领兵,先是在通州、山海关大败建奴大军,接着便又轻松取下了大明京师北京城,这一下宋献策便马上意识到,李自成已经完了!
当李自成派人召见他的时候,宋献策来到了李自成的“宫中”面见了李自成,听罢了李自成的问计之后,宋献策立即便看出了李自成已经萌生退意,已经不再幻想着和肖天健争夺天下了。
事已至此,宋献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辅佐李自成重振实力,于是宋献策考虑再三,给李自成提出了一个建议。
第一百二十三章 北方战区
在大中军三路大军攻克北京城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北方形势飞快的开始变得稳定了下来。
不过虽然肖天健这段时间忙于处理北方的各种政务,却并未对军队放松下来,在北京之战结束之后,京畿一带的局面逐步开始稳定下来之后,为了减少对后勤方面的压力,在肖天健的命令下,原第一镇的左路军,开始撤离京畿,从居庸关返回到宣大,然后逐步回撤到山西境内。
而第二镇刁正所部的中路军,也在结束了北京之战之后不久,开始一部返回辅南一带负责清剿辅南一带残余的官军以及各地的匪患,一部则从沧州进入到山东境内,一方面前往莱州府和登州府接防,并且接过刘泽清麾下的一万多明军降兵,对其进行整编,同时沿山东东部南下,逐步清剿山东东部一带的官军残余势力和地方匪患。
至于右路军辖下的第四镇的兵马,则立即沿运河南下,返回到南直隶一带,复归入石冉麾下,做好下一步南下南方诸省的准备。
而京畿一带到了八月之后,便仅剩下了刘耀本麾下的近卫第二师和三千扩编的羽林卫,充当肖天健的直属兵马,等候下一步的行动,如此一来,便大幅度的减轻了后勤方面的保障压力,使得北上的漕船,可以转运更多的粮食,来缓解北方的粮荒问题。
另外肖天健在拿下北京城之后,斟酌再三,在八月间决定,以宣大、顺天府、永平府以及山海关外的宁远,将这一带的大中军整合起来,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北方战区,暂时自成一镇,但是以战区这个称呼和其它各镇军进行区别。
也就是说北方战区,可能是临时性的一个编制,今后还可能会被撤销,原因无他,就是尽可能的统一北方长城沿线的大中军在这一带的指挥,一方面负责镇守北京的京畿一带,防备建奴军南下入寇,一方面也防备蒙古人的袭扰,同时积攒力量,做好未来克复辽东以及收复蒙古大草原的准备。
至于北方战区的总都统,肖天健交给了罗立,但是却将李凌风从第一镇军调整到了北方战区,充当罗立的副手。
北方战区的兵力构成方面,除了李凌风麾下原第一镇军驻防在宣大的两个师之外,另外还有罗立麾下驻防在宁远一带的超编近卫第一师,同时还将肖天健入京之前,下旨组建的近卫第三师以及吴襄麾下的山海关官军旧部,全部纳入到北方战区统一归罗立和李凌风调度。
而近卫第三师,在肖天健下旨之后,李信立即便调派得力人手开始着手组建了起来,并且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征兵和组建工作,以大中军五五编制的老习惯,新编近卫第三师下辖五个满编战兵营(步兵营),同时按照肖天健的旨意,又为其编入了一个两千人规模的加强骑兵营,另外加上一个师属重炮营和一个满编辎重营以及一个工兵营,使得新编近卫第三师的兵力达到了一万人左右的规模。
而这些新兵兵员的来源,则以顺天府以及永平府等地的当地民众为主,却并没有收编多少投降的三大营的官兵,原因无他,这个时候的明军官兵可以说已经是烂透了,虽然降兵之中也不乏一些精壮之士,但是这些人也都早已变成了老兵痞子,身上带了太多的明军之中的旧习,再想改变他们,就相当不容易了,一旦将这些兵痞子编入军中之后,非但不利于提高战斗力,相反还会起到很大的副作用。
所以在肖天健的旨意下,这些大明降兵,多被就地遣散打乱安置,令其到各地务农为生,每个人在遣散的时候,还发给了二十两遣散费和一定量的粮食,省的他们没钱吃饭,遣散之后又落草为寇,为祸一方。
至于新编第三师的都统,在诸将的提议之下,肖天健将原本在刘耀本手下当副都统的李定国提拔了起来,充任了近卫第三师的都统,其余的军官也都是从诸军之中拔擢起来的大中军的老部下,其中以讲武堂学员出身的军官为主,撑起了近卫第三师的骨架。
虽然从组建开始,新编近卫第三师组建的时间很短,但是有这帮干将充作骨干,第三师很快便投入到了紧张的操练之中,短短两个月时间,便基本上结束了大中军新兵训练的科目,初步拥有了一定的战斗力,估计最多一年时间这支兵马在这些军官们的操练下,肯定也能成为一支凶悍的军队,战斗力会相当可观的。
至于镇守山海关的那两万多吴襄麾下的明军旧部,则在肖天健的指令之下,被改编为了大中军山海关守备师,归到了北方战区的序列之中,暂时继续留镇山海关,但是要求北方战区对其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编和重新训练,增强山海关守备师的战斗力,使之在半年之内,成为一支真正能堪大用的兵马。
但是肖天健却将彦书亭派至了山海关,充当了吴襄的副手,另外又从各部之中抽调了二百军官,以及刚刚在讲武堂结业的五百讲武堂学员也派至了山海关,充入到了这支兵马之中,以他们重新构成了这支守备师的基层军官和高层军官的骨架。
原来吴襄麾下的两万多官军,也就地整编,裁撤掉了其中一批不符合大中军要求的官兵,但是对这批官兵,毕竟他们都参与了这一次山海关大战,所以好歹算是有功人员,所以肖天健特许没有采取像对待一般降兵那样的就地裁撤的办法,而是以大中军退役的待遇,发放给了他们一笔优厚的遣散费,并且每人补发了半年军饷,令其返乡。
虽然这些官兵有点不太满意,但是也无可奈何,更何况大中朝对他们已经算是非常宽厚了,发放的安家费也相当充足,所以值得脱下了军服,然后离开了山海关,在裁撤不合格兵将的同时,又就地在山海关内的北方难民之中,招募起了一批新兵,充实到了守备师之中,保证了守备师两万兵力并没有下降。
如此一来,整个守备师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上从根子上,重新将其编排了一番,也避免了这些旧官军形成小的集团。
吴襄因为被继续留任都统之职,而且也见识到了大中军的厉害,所以对于这一次的整编十分配合,并且也按照大中朝的命令,解散了麾下的家丁队,将其编入到了麾下各营之中,一部分表现不错的直接被派往了南京讲武堂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今后将另行安排,也算是给他的家丁们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出路,对此吴襄倒是十分感激。
并且吴襄暗中上奏肖天健,在奏疏之中提出,他以年纪大为由,表示在完成山海关守备师整编之后,他愿意辞去都统之职,回到北京城中跟家人一起养老,从此不再干军务之事。
吴襄其实是个非常聪明之人,他通过和阎重喜、王承平、罗立、刘耀本这些人这段时间的接触,发现了大中军跟明军的最大不同之处,那就是大中军的军制,从根本上限定了这些大中军兵将,不可能再像明军那样,让军将拥兵自重,形成大大小小的军阀集团。
而他也很清楚即便是他掌握着这两万多明军旧部,今后肖天健也绝不容他拥兵自重,肯定会想办法拆分掉他麾下的这些兵马,彻底的杜绝他拥兵自重的可能性。
于是弄明白这一点之后,吴襄立即便做出了选择,毕竟他也年纪不小了,在大中军之中即便是再混下去,也不可能混出更大的名堂,与其等着肖天健以后动他,倒还不如趁着现在肖天健对他很有好感,来一个主动的急流勇退,直接交出兵权,回家当一个富家翁,何况肖天健念在他帮着大中军打了山海关大捷,肯定不会亏待他,于是便暗中向肖天健呈递了这份奏疏。
而肖天健接到了吴襄派人呈送的这份奏疏之后,也很是欣慰,他之所以暂时重用吴襄,主要还是考虑到他麾下的两万多最后的关宁精锐,如果直接拿掉吴襄的话,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才会暂时留用吴襄。
但是以吴襄的身份,掌控这么大一支武力,而且其中骨干基本上还是他的旧部,今后对于大中军来说,确实也是一个麻烦,所以他才会将彦书亭抽出,派到山海关充当吴襄的副手,现如今吴襄这么识趣,主动提出了在完成整编,稳定下来之后,回家荣养,这便解决了他的一个后顾之忧。
于是肖天健对于吴襄这么知趣,也自然投桃报李,暗中拟了一份圣旨,给吴襄送去,大大的赞赏了一番吴襄的做法,并且再一次肯定了吴襄的功劳,同时宣布将北京城之中,原来吴襄的大宅,给吴襄保留下来,另外拿出五千两银子,重新将其修缮一新,再赏给吴襄两万两银子,以及保留了吴襄原来在京城外购置的三千亩田地,今后供吴家所用。
另外将吴襄的大儿子吴三凤送到武昌讲武堂之中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一年结业之后,便将吴三凤派至第三镇李栓柱军中,担任军职,算是解决了吴襄的一个后顾之忧。
吴襄接旨之后顿时大喜,虽然两万两银子对他来说不算多,但是这在大中军之中,也算是非常罕见的赏赐了,另外肖天健还特许他保留京城外三千亩田产,也属不易,起码今后他们吴家吃饭是没有问题了,单单靠着这三千亩田产,他以后也可以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富家翁了,更何况肖天健还启用了他的大儿子吴三凤,这便说明肖天健是很有诚意给他们吴家子孙一个好出路的,于是吴襄立即叩头谢恩,将肖天健给他的这份圣旨小心翼翼的收藏了起来,全力以赴的开始配合赶赴到山海关的彦书亭,开始对山海关一带的兵马进行起了大规模的整编行动。
除了新编近卫第三师和改编的山海关加强守备师这两个师之外,肖天健还下旨令在北方各地以各地民壮,组建起了三个预备师,下辖二十个预备营,每个预备师编制一千正规全脱产兵将,其余的则是由当地百姓青壮组成,农忙务农,农闲集中操练,构成二线预备兵力,为未来北上辽东对建奴作战打下基础。
虽然肖天健现如今通过在京城的大清洗,弄到了不少的银子,但是肖天健也没敢大手大脚的便挥霍这些银子,之所以暂时组建预备师,就是因为他不敢花太多的钱,毕竟大中军养兵的成本要远比建奴和旧明前朝的成本要高很多,而且北方经过历年的战祸,人口数量也大幅度的减少,现如今虽然他平定了北方,但是第一要务却是先要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如果呼啦啦一下子便招募起数万新兵的话,便会严重影响到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而北方农业如果不能尽快恢复的话,那么就要依靠南方不断的朝北方转运粮食,来养活北方大批的兵马,这样做成本实在是太高,故此肖天健斟酌再三,考虑到这次建奴吃了大亏,短时间之内,已经无力南下入寇了,于是才变通了一下,组建起三个预备师,这样一来,既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对农业恢复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提前储备下一大批未来可以用于辽东战场的兵马,而养兵成本也少了很多。
但是这么短时间之中,大中军在北方又增添了这么多的兵马,于是装备上便成了问题,虽然他们缴获了不少官军的器甲,其中刀枪藤牌和甲胄之类的东西倒是还好说,可是大中军引以为豪的火器,却很是缺乏。
京城之中三大营的神机营在投降的时候,倒是从他们手中缴获了三千多支鸟铳和鲁密铳,但是除了那两百多杆鲁密铳尚可称之为利器之外,剩下的那些鸟铳,因为缺乏有效的保养,再加上打造的时候粗制滥造,多已不堪大用,而且口径上和大中军现在普遍装备的自生火铳也就是大口径燧发枪差异很大,威力小且不说,精度也差,而且质量堪忧,炸膛率很高,所以除了挑选出来制作精良的五六百杆暂时留下供给预备师训练之用以外,其余的则全部淘汰回炉了。
所以新编第三师和山海关守备师以及这几个预备师的装备问题,便难住了暂时主管兵务的李信,更难住了负责后勤供应的后勤部。
大中军这些年发展虽然迅速,而且也逐步的以阳城县为基础,形成了大中军的军工供应体系,但是眼下大中军主要的兵工基地却集中在晋北的阳城、平阳府、河南的汝州、湖广的大冶、南直隶的南京等地,北方刚刚攻占下来,尚没有形成有效的火枪生产基地。
猛然间要重新武装起来这么多兵马,仅凭着后勤部从南方向北方转运,很显然对于刚刚立国不久的大中朝来说,压力非常大。
就在李信和后勤部为此头疼的时候,肖天健的一个命令暂时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肖天健直接下旨,令撤回山西的左路军,以及返回南直隶的第四镇的部队,在离开北京之前,将他们手中使用的火器以及火炮,以及一部分甲胄,都留在了北京,令他们空着手返回各自原来的驻地。
然后肖天健下旨利用他们留下的这些火器,直接装备给新编以及整编的部队,如此一来,北方新编和整编的部队便立即可以武装起来。
这个办法可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办法,北方局势经过这段时间的大战之后,基本上已经底定,大中军彻彻底底的打出了威风,虽然这么做等于是解除了后撤兵马的武装,但是在他们返回原驻地的路上,也没人敢找他们的麻烦,所以他们撤装火器,并不会影响到什么。
而且他们各自返回原来的驻地之后,便立即可以就地重新武装起来,如此一来便大幅减少了后勤部门运输的压力,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而且他们青壮后撤,也可以加快速度,又可以毫不费力的将北方新编的军队给武装起来,可以说是一举数得,让李信等人无不连连称赞他们的肖大皇帝的脑子真是好使,让肖天健为此感到倍儿有面子。
而北方战区至此也基本上成型,有罗立和李凌风还有李定国、彦书亭这几员悍将坐镇北方,肖天健也就对北方没有了后顾之忧了,相信在他们的统御之下,最短一年时间,在北方农业恢复之后,便可以在北方关内外,形成一支拥有数万精兵的作战集团,为未来的辽东之战提前做好准备,于是肖天健在九月份到来的时候,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西面。
(今天还是五千字大章!大家接招!呵呵!)
第一百二十四章 李自成的老底
自从潼关一败之后,李自成便不敢轻易再对潼关一带动什么念头了,转而开始调集兵马,朝着陕西西部开始进兵,意图在肖天健腾出手对付他之前,争取将整个陕西都控制在他的手中,为以后做好准备。
但是陕西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天灾人祸之后,早已是残破不堪到了极点,在经历几十年时间的乱战之后,陕西境内的人口剧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许多地方已经是十室九空,甚至于出现几十里范围内,几乎见不到人烟的情况。
原来陕西人口有一千多万人,可是到了崇祯十四年这一年的时候,陕西各地人口粗略估计,已经仅剩下了几百万人了。
自从李自成攻克了西安府之后,陕西明朝官府和官军已经彻底星散,也彻底的失去了统一的领导,就连高杰也投降了大中军,所以李自成挥师向西基本上可以说是势如破竹一般,很轻松的便拿下了巩昌府、平凉府、岷州卫、临洮府等地。
可是向西攻势的顺利,却并不代表着李自成的日子就好过了,地盘大虽然有好处,但是陕西这个时候实在是太穷了,李自成这一路上几乎将陕西境内所过之处的富户杀了个精光,能抢的也抢了个精光,可是银子倒是抢了过百万之多,可是粮食却并没有抢到多少。
而且李自成已经感觉到了肖天健的大中朝对他的威胁,深知肖天健这次只要北伐成功,腾出手便会挥师大举进入到陕西境内,对他的大顺动手,所以危机感始终压迫着他和麾下的诸将,使得他们在潼关大败之后,再一次放弃了以前想要效仿肖天健走精兵路线的策略,再一次大肆开始扩充兵力。
随着李自成向西发展,李自成的大顺军也滚雪球一般的将陕西的大批民众裹挟了进去,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便再一次如同吹气球一般的膨胀到了近四十万的兵马数量上。
但是表面上看起来这四十万大军兵力不少,但是其实大顺军已经恢复到了当年的那种流民军的程度,四十万大军之中,老弱病残占了近半,有一半的人连把像样的兵器都没有,只能掂着一些棍棒、锄头、镰刀等物,充作武器,九成以上的兵卒没有甲胄,骑兵虽然不少,号称拥有三万骑兵,但是这三万骑兵之中,多是一些瘦马,甚至连骡子和驴也滥竽充数。
至于火器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号称拥有大炮数量不少,但是都是一些官军丢弃的乱七八糟的各式旧炮,破烂不堪不说,火药奇缺,而且多是一些碗口铳之类的家伙,而火铳就不用说了,李自成虽然知道火铳的厉害,在控制了汉中之后,他也曾经招募了一些工匠为他打造鸟铳,试图通过这样的手段,取得和大中军对抗的手段。
但是打造这东西,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连肖天健当初在阳城县起家的时候,为了打造鸟铳,即便是依托着阳城丰富的铁产量,也消耗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逐步的培养起来了一批可以打造火铳的工匠,别说汉中本来铁产量就不丰富,会打造鸟铳的铁匠更是有限的很,所以李自成这几年下来,通过从官军手中缴获和自造,仅仅是装备了几千支形制混乱的鸟铳,而且其中一批还是当年肖天健送给他的淘汰鸟铳,口径不统一且不说,李自成也没有掌握纸壳弹的秘诀,依旧是用的散装黑火药,而且还不是粒状的,质量根本无法和大中军相媲美。
如果他用这样的兵马,对付已经没有还手之力的明军的话,倒是还可以所向披靡,在肖天健暂时没有腾出手收拾他之前,李自成的兵马还可以在陕西横行一段时间,但是也仅限于延安府和庆阳府以南以及陕西以西一带,就连陕北一带,李自成也不敢轻易去找大中军的麻烦。
但是虽然他们在陕西发展还算是顺风顺水,可是李自成也发现随着他兵力的增加,他又回到了以前的怪圈之中,兵马是越来越多了,可是就粮却越来越难了,想以陕西这个穷地方,一下养活他三四十万兵马,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只能派人去更远的地方抢,可是越抢陕西就越穷,他的壮大对于陕西百姓来说,非但没有将他们救出水深火热之中,相反却使得更多的陕西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活命才不得不跟着大顺军混口饭吃。
缺乏粮食供应,成了李自成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于是李自成不得不再一次将目光盯在了富庶的湖广一带和四川一带,可是四川多山,因为肖天健比他下手更早,在去年底便派出李栓柱所部攻入了四川,并且迅速的攻克了重庆和成都,进而又飞速的将川北一带给控制在了大中军的手中。
李自成在五月间派出少量人马试图从利州试探着想要入川捞一笔,但是当看到大中军已经严阵以待之后,便没敢继续深入,退回了汉中一带,但是李自成实在是被逼的没法子,还是经不住富庶的湖广对他的诱惑,在肖天健率军北伐的时候,又一次想要利用大中军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北方,湖广一带兵力缺乏,派高一功率兵偷袭郧阳,可是李自成的算盘还是落到了空出,虽然肖天健北伐,但是丝毫没有轻视对于湖广的防御,兵部在出发之前,早已安排赵二驴坐镇郧阳。
结果高一功不但没有攻克郧阳,相反还被赵二驴打了个大败而逃,退回了汉中,可是没成想就在高一功偷袭郧阳的时候,却被李栓柱在保宁府瞅准了时机,派出三千精兵,突然袭入李自成赖以再次起家的汉中,一通大杀大抢,将汉中一带搅了个底朝天,等高一功从郧阳撤回汉中之后,却发现汉中已经被大中军毁的不成样子,气急败坏之下的高一功集结汉中兵力追入到了保宁府,但是却又被早已准备好的李栓柱给阴了一把,差一点就把高一功给堵在保宁府一带的山中,结果是高一功最终不但没有找回场子,还在保宁府再一次被大中军打了个大败亏输,几乎单人独骑逃回了汉中。
可以说李自成两次想要偷袭大中军,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非但没有讨到半点便宜,还偷鸡不成蚀把米,连他的老巢汉中也被李栓柱给来了个黑虎掏心,给搅了个乱七八糟。
所以表面上来看,李自成通过这两年在汉中复振之后,占据了陕西大片地盘,兵力壮大到了近四十万人,可是实质上他的实力并没有增长太多,相反麾下的那些大将们为了争功,抢夺粮食和财物金帛,相互之间还闹出了不少的矛盾。
本来李自成还期望着肖天健率军北伐,即便是能攻下北京,但是起码也消耗非常大,而且他在听闻建奴趁机也挥师南下,试图入关抢夺燕云之地的时候,这个消息几乎让他喜出望外,以他对肖天健的了解,肖天健肯定不会轻易将燕云之地让给建奴,所以这个时候肖天健率军北上,铁定会跟建奴大军展开一场大战。
而虽然李自成没和建奴交过手,但是从这么多年来大明倾尽国力,和建奴的屡屡大战之中败多胜少,他认为肖天健想要战胜建奴,虽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就算他能打赢,最终也只能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于是他立即下令,在郧阳大败之后的六月份,开始将兵力开始从陕西西部收缩,再一次开始朝着西安府一带汇聚,并且囤积粮秣,磨刀霍霍只待肖天健在北方和建奴厮杀个两败俱伤之后,他便趁势起大军再一次兵分两路向潼关和郧阳进兵,趁势一举攻入河南和湖广两地,彻底扭转时下他大顺的困境。
可是到了七月底的时候,一个消息从北方传入到了西安府之中,让李自成顿时如同遭了雷劈一般,惊的是目瞪口呆。
就连他麾下的诸将听闻此消息之后,也一个个都大惊失色,原来他们得知了肖天健先在通州歼灭入关建奴近四万人之后,进而集结重兵前往山海关,又在山海关外和建奴大军决战一场,并且再一次大败建奴大军,两战下来,生生干掉了近半南下的建奴大军,打的建奴仓皇退回到了辽东。
这个消息不但令李自成大惊失色,而且也彻底断绝了他想要再和肖天健一决雌雄争霸天下的念头,建奴的厉害,天下人可以说是尽人皆知,而肖天健据说北伐仅仅是集结了十万大军,不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打通了京杭大运河,一直杀之了山海关,而且以弱势的兵力,将凶顽的建奴大军,打了个丢盔弃甲,那么肖天健麾下的大中军就不是他可以对抗的了。
再想想他这半年来主动发起的潼关之战和郧阳之战,两次他的大顺军都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但是却被大中军打的落花流水,现如今以他的实力,如果还想和已经快要腾出手的大中军为敌,恐怕下场会非常惨。
于是就在得知大中军山海关大捷的消息之后,李自成便立即将宋献策等谋臣招至了他的“宫中”,问计于宋献策等这些谋臣,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第一百二十五章 觐见
宋献策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利用精通占卜,并且利用这种手段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骗子罢了,也不能说他没有一点本事,比起常人眼光还是要强一些的,而且很会察言观色,所以自从投靠了李自成之后,因为他巧舌如簧,深得李自成的信任,许多事情都要问计于宋献策。
宋献策之所以鼓动李自成称帝,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他对肖天健很是不满的缘故,本来宋献策和牛金星相识,而且颇受牛金星的重视,为此牛金星投靠肖天健之后,私心作祟之下,为了在肖天健手下获得更加巩固的地位,想要拉宋献策入伙,成为他的助力,于是曾经向肖天健举荐宋献策。
但是牛金星却没有料到肖天健对于半身弄鬼的事情并不感兴趣,他更欣赏的是堂堂正正一枪一刀的来打天下,所以对于牛金星的举荐并未重视,结果是宋献策巴巴的等着肖天健派人来请,期待着能进入刑天军之中,凭着他三寸不烂之舌混个一官半职,从此之后光宗耀祖,但是没成想等来等去,肖天健却根本就没有理他这个茬,在牛金星举荐了宋献策之后,对其视若罔闻,根本就没有派人去请宋献策出山。
宋献策得知肖天健根本就没有兴趣搭理他之后,失望之余便对肖天健心怀恨意,心道既然你姓肖的不待见老子,老子岂能吊死在你这棵歪脖树上?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思量再三之后,大明朝廷肯定是不成了,至于建奴宋献策是根本没有考虑,这个时候天下尚有和肖天健一较高下的似乎也只有李自成了,于是干脆宋献策便直奔汉中,在经人举荐之后,投到了李自成门下。
经过很短时间,宋献策便在李自成手下脱颖而出,成为了李自成最重要的谋臣,当得知肖天健在南京称帝建立大中朝的消息之后,宋献策便鼓动李自成也在陕西称帝,一是希望李自成起码在名头上不输于肖天健,能在名义上跟肖天健平起平坐,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希望李自成能利用这个称帝的身份,招募更多的兵马于肖天健抗衡,总之宋献策是想要给肖天健添堵,以报肖天健对他不闻不问之仇。
但是宋献策在鼓动李自成称帝之后发现,这么做其实相当愚蠢,以李自成的实力,现在根本已经没法和肖天健相抗衡了,肖天健实质上已经统治了山西、河南、湖广、南直隶、四川以及辅南等地,甚至于连陕北一带,也已经成了肖天健的势力范围,其实力已经远超李自成十倍甚至于百倍有余,所以李自成想要和肖天健对抗,基本上毫无胜算可言。
李自成唯一夺取天下的机会便是利用肖天健率兵北伐这个空档,能在短时间之内攻入河南和湖广之地,抄了肖天健的后路,但是让宋献策没有想到的是大中军的凶厉程度超出了他的预计。
潼关和郧阳两战,大顺军都是在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却反被兵力很少的大中军给打的大败亏输,非但没有能成功攻入河南和湖广之地,相反连汉中一带也遭到了大中军的报复性袭击,连他们的根基之地,也被大中军搅了个天翻地覆。
虽说看似李自成仅半年间,势如破竹的拿下了陕西西部等地,获得了不少的地盘,但是宋献策很清楚这些地方不管是人力还是财力乃至是物力资源,都根本不足以支撑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大中朝相对抗。
而且他也看出来李自成对于手下那些大将并没有像肖天健那样的控制能力,他那些手下的大将,虽然不能说各个都是庸才,但是却基本上都是残暴不仁之辈,为了扩张实力,他们对于新占之地非但没有休养民生,相反比起大明的横征暴敛还要加一个更字,他们不断扩兵的结果是便需要更多的粮食物资供应,陕西的百姓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天灾人祸,早已是苦不堪言了,有限的富户虽然还有一些积蓄,但是大顺军所过之处,陕西的富户几乎被一扫而空,被杀了个干净,单抢富户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他们转而对普通百姓下手,青壮被裹挟入军,老弱被弃之荒野,军纪败坏到了极点。
为此宋献策还多次提醒李自成,这么一直扩军不是办法,而且请李自成要对控制区内采取休养民生的政策,严控军纪,否则的话定会闹得天怒人怨,最终失去民心。
但是在这件事上,李自成却并没有听宋献策的,虽然李自成也下旨要求麾下兵将严格军纪,不得祸害民众,可是这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
李自成一直想要尽快壮大起来,获得和大中朝相对抗的能力,对于停止扩军这件事,李自成并未采纳宋献策的建议,而是一意孤行,继续不断的扩张兵力,如此一来什么息养民生都成了空谈,他们的行动几乎彻底破坏了陕西境内的农业和商业,使得本已残破不堪的陕西更加变得荒凉了起来,民心到了这个时候,也已经不再像当初那样,对大顺军一呼百应了,甚至于一些地方的民众为了自保,联乡结寨组织武装,开始和大顺军相对抗了起来,也从根本上彻底的动摇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在陕西的统治。
现如今当听闻肖天健领兵,先是在通州、山海关大败建奴大军,接着便又轻松取下了大明京师北京城,这一下宋献策便马上意识到,李自成已经完了!
当李自成派人召见他的时候,宋献策来到了李自成的“宫中”面见了李自成,听罢了李自成的问计之后,宋献策立即便看出了李自成已经萌生退意,已经不再幻想着和肖天健争夺天下了。
事已至此,宋献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辅佐李自成重振实力,于是宋献策考虑再三,给李自成提出了一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