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无忌病废
最近更新:师妹骗他身子后,始乱终弃了
谁家正经宿主日常被攻略?(快穿)
缚剑(修仙NPH)
【西幻】魔法红玫瑰
地球人,但abo世界
雄虫他超爱!雌奴上将眼红求亲亲
大周天子
我不是故意成为皇后的
穿越修真界运气好亿点点怎么了
点击排行:皎皎 po全文阅读
(快穿)插足者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成男主白月光(快穿,nph)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状元的小公主 po
爱意收集攻略(H)
清纯女主的被肏日常(纯肉NP)
朱亥的噩耗传来,信陵君只大叫了一声,便口喷鲜血,摔倒在地……
信陵君并没有死,却足足病了一年多。养病中,他渐渐明白了更深刻的道理:如果不想踏在别人头上,又不愿俯伏于别人脚下,那就最好远远地离开人群,既不争利,也不求名,黯然隐没荒山草木之中。否则,只要你站在别人身边,哪怕甘愿比别人矮一头,他骑不到你的背上心里也会感到不舒服。无怪师伯、师傅都隐居白云深处,不涉足世间的纷争;鲁仲连、薛琦、毛远等人也是云龙一现便功成身退……
病中,辛垣衍当然名正言顺的摘掉了“代理”的帽子,信陵君干脆把那些虚衔也一并辞去,彻底“无官一身轻”。病好后,又把府中的门客全都请到一起,开了一个‘散伙会’:“各位别父母,抛妻子,不远千里来与无忌相交,原是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多少弟兄跟随无忌漂泊于腥风血雨、出生入死,终至葬身异国、魂羁他乡,让人心酸扼腕,无忌至今却一事无成,病废之躯,仅能苟延残喘了!为了不使诸位在我这儿虚度年华,还是请大家各奔前程吧。”然后,每人发十金做路费。
尽管众人仍依依不舍,甚至痛苦流涕,但信陵府一撅不振之势已成定局,大部分人还是纷纷告辞,只有少数几位或因性情相投,不以前途名利为念的挚友,或是无主可投的才选择留下。于是,昔日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你拥我挤的信陵府前,又变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高大的府邸孤立在寒风之中,寒风穿行在树梢间,呜咽地诉说当年的繁华……
但信陵君以后的生活过得还算悠闲。魏安釐王只想除掉对自己王位的威胁,还不想消灭信陵君本人,所以在生活上仍给他保留了优厚的待遇,遣散门客后开支锐减,也就可以享受较高水平的生活。据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信陵君辞掉一切职务,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大概是在精神上心死之后,想用在物质上的享受来追回腥风血雨中逝去的青春,可惜,时光不能倒流,失去的,又怎能挽回?
唯一可补救的,是他在晚年终于和金钟儿、铁槌儿举办了正式的婚礼。
当年,西门夫人就有意让柳叶儿几位做公子的“如夫人”,怎奈,尽管她们个个如花似玉,公子却爱情专一,不肯顾及,也确实没心思怜香惜玉,中间又生离死别,历经沉浮,以至“几拟佳期又误”。今天,他终于“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惜只剩下金钟儿、铁槌儿两人了,已都是年近四十的“半老徐娘”,在十年放逐的漫长岁月里,她俩经受了多少艰辛?甚至有一段日子衣食不周,却仍然含辛如苦的把自己的两个“孤儿”抚养成人。孩子大了,她俩老了,蛛丝满面、鬓上飞霜,然而,信陵君却怎能计较她们的年貌?在自己的心中,她们永远是当年那活泼美丽的小姑娘!
为了表示隆重,信陵君一反近来的低调,通告全国,要立二位为“夫人!”
信陵君结婚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各国,各国都派来代表祝贺,魏王也送来厚礼,平民百姓更是如潮如云,有的礼品很轻,甚至只是两个鸡蛋,信陵君却命令郑重登记,因为人太多了,他只能站在府前广场上,成批的向乡亲们鞠躬致谢……
举行婚礼仪式时:二位夫人凤冠霞帔、珠宝遍身,却捧着枊叶儿的灵位;信陵君锦袍玉带,金冠束发,则举着辛环的名牌。他要让活着的和死去的、天上、人间,共同了却一段情缘!谁说无情是英雄?他们也有情,而且情深似海,只不同于小儿女们的粘粘乎乎,易聚易离。婚后,生活又恢复了往昔的平静,信陵君出于补偿的心理,终日与夫人们厮混在一起,几乎足不出屋,所以被称为“多近妇女”。
论当前行情,也许应该更细腻地探讨信陵君的情感深处,更应该再在他的生活中添加许多美女,在他的生活中插入更多缠绵缱绻的爱河涟漪,甚至把他写成改版的“贾宝玉”,终日在情天恨海中瞎扑腾,掀起几许醋味十足的波涛,才能吊起“多情公子”们的胃口,成为畅销的“不朽之作”,过去也确曾有人描述过他与如姬夫人一段不平凡的恋情。可惜,《史记》和《资治通鉴》中都没留下这些方面的记载,甚至《东周列国》中也没有演译,按历史环境看,这也可能是镜花水月做的揣测,但我却不敢据此为信陵君重塑金身。应该承认,我们现在的这些故事,也不一定都是历史原始面目再现,但我们只可依据历史所介绍的人物性格来编写历史故事,而不能仿照现代生活模式去塑造当时人的思想情感。信陵君是战国时代的侠义豪杰,才能登上历史舞台,此时史书中尚有几人?
就是信陵君本人,也只是一个“历史人物”,纵观其一生,在战国时代的贵族人物中,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英杰。他救困厄、重信诺,不计贪贱,惟才、德是瞻,折节下士,礼交天下,从而获得世人的普遍敬重,达到“名冠诸侯”的程度。《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而历代帝王之陵却屡遭掘毁,弃骨于野者不计其数,可见人的品格,比金钱、权势还要贵重千万倍。
但是,信陵君终究是肉胎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个人爱憎,坦诚中又难免有所隐瞒——不愿或不便露出自己心中的密秘,所以,有其活跃的光辉一面,也必存在其缺陷不足的另一面;更何况任何人的性格、思想也都会受到时代的束缚!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信陵君只能是从奴隶社会转化向封建社会这一过渡时期的“信陵君”。如果他真有野心,以他的威望和潜力,不仅可以取代魏安釐王,也有可能一鼓作气消灭秦国,比秦始皇提前十年,建立一个新的统一帝国,在那几页中国历史写上另一种内容,但那就不是信陵君了。信陵君是上一个历史阶段的杰出人物,他和他的朋友们奉行的是当时的“侠义”规则,就不能图一己之利,恣意而为。所以他们敢“窃符夺军”,最大胆的是违抗“王权”,却不能去夺取国王的宝座,还必须臣服于国王;他们以拯救天下的困厄为己任,可以统帅六国百万大军,担任实际上的“盟主”,却不肯辜负六国君王对自己的信任,利用这个巨大的力量为自己成就一番事业,而只能用来帮助六国摆脱秦国的侵略和欺凌,使天下人生活在七雄并立的统治中。
事实上,当时战乱的根源并非仅限于秦国。在那列国纷争的年代,以众凌寡、以强欺弱已成为普遍现象,只要控制一定力量,就敢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人的社会地位可以不同,欲望却都一样,国君不仅企望一统天下,也想多占领一座城堡。如果说“春秋”时代的霸主们还得打着“扶佐王室”的招牌去进行“不义战”,那么到了“战国”时代,干脆撕去最后一块遮羞布,赤裸裸地“弱肉强食”、“强者争食”,能出手时就出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理由或没有任何理由都可以发动战争,只是秦的势力最强,对外侵略最频繁,对各国的威胁和损害最大而已。
由于秦的力量强过任何一国,而“合纵”可集六国之力又大于秦国,足以与之相抗争,所以遏制秦国对外侵是各国最佳策略,信陵君要想“救困济危安天下”,也必须依靠这个策略。可惜,各国在危急时都借用别人的力量援救自己,危机一过,就又各谋己利,甚至不惜损人,甚至在“联合”中也是既怕被人“吃”,又想伺机吃人,总是盘算自己的利害得失,相互间怀着戒备之心。建立在这样互不信任基础上的“合纵”有如一盘散沙,所以自创始人苏秦之后的几次联合,效果都不理想;信陵君和他的朋友与仅凭口舌游说的苏秦不同,是以“信义”做号召,不谋一己之私,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因而在救赵、救魏两次联合中,都取得巨大胜利。然而,他仍然不能克服“合纵”那先天的致命弱点,他倡导的“合纵”也注定不可能长久的牢固存在下去。
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的历史却是由整个人类的活动来谱写,“人心所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汉朝贾谊在《过秦论》中所指出的:周室衰落到由“王霸统一号令”的局势也不能存在后,各国诸侯频频互战,兵革不休,人民的疲惫困苦已达到极点,迫切希望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的进程已趋向统一,即使没有秦始皇,也不可能长期保持七国分立的平衡。
侯嬴、冯谖、朱亥、薛琦、毛远这些贤达之士都已经感察到这种历史趋势释出的预感,也曾暗示或明确指出信陵君应该因势利导完成统一大业,但他们和信陵君又都被“信义”所束缚,迈不开关键的一步去顺应这种趋势,从而陷入历史潮流与个人意愿的矛盾漩涡中难以解脱,就必然要被历史遗留,最终以悲剧谢幕!
信陵君并没有死,却足足病了一年多。养病中,他渐渐明白了更深刻的道理:如果不想踏在别人头上,又不愿俯伏于别人脚下,那就最好远远地离开人群,既不争利,也不求名,黯然隐没荒山草木之中。否则,只要你站在别人身边,哪怕甘愿比别人矮一头,他骑不到你的背上心里也会感到不舒服。无怪师伯、师傅都隐居白云深处,不涉足世间的纷争;鲁仲连、薛琦、毛远等人也是云龙一现便功成身退……
病中,辛垣衍当然名正言顺的摘掉了“代理”的帽子,信陵君干脆把那些虚衔也一并辞去,彻底“无官一身轻”。病好后,又把府中的门客全都请到一起,开了一个‘散伙会’:“各位别父母,抛妻子,不远千里来与无忌相交,原是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多少弟兄跟随无忌漂泊于腥风血雨、出生入死,终至葬身异国、魂羁他乡,让人心酸扼腕,无忌至今却一事无成,病废之躯,仅能苟延残喘了!为了不使诸位在我这儿虚度年华,还是请大家各奔前程吧。”然后,每人发十金做路费。
尽管众人仍依依不舍,甚至痛苦流涕,但信陵府一撅不振之势已成定局,大部分人还是纷纷告辞,只有少数几位或因性情相投,不以前途名利为念的挚友,或是无主可投的才选择留下。于是,昔日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你拥我挤的信陵府前,又变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高大的府邸孤立在寒风之中,寒风穿行在树梢间,呜咽地诉说当年的繁华……
但信陵君以后的生活过得还算悠闲。魏安釐王只想除掉对自己王位的威胁,还不想消灭信陵君本人,所以在生活上仍给他保留了优厚的待遇,遣散门客后开支锐减,也就可以享受较高水平的生活。据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信陵君辞掉一切职务,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大概是在精神上心死之后,想用在物质上的享受来追回腥风血雨中逝去的青春,可惜,时光不能倒流,失去的,又怎能挽回?
唯一可补救的,是他在晚年终于和金钟儿、铁槌儿举办了正式的婚礼。
当年,西门夫人就有意让柳叶儿几位做公子的“如夫人”,怎奈,尽管她们个个如花似玉,公子却爱情专一,不肯顾及,也确实没心思怜香惜玉,中间又生离死别,历经沉浮,以至“几拟佳期又误”。今天,他终于“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惜只剩下金钟儿、铁槌儿两人了,已都是年近四十的“半老徐娘”,在十年放逐的漫长岁月里,她俩经受了多少艰辛?甚至有一段日子衣食不周,却仍然含辛如苦的把自己的两个“孤儿”抚养成人。孩子大了,她俩老了,蛛丝满面、鬓上飞霜,然而,信陵君却怎能计较她们的年貌?在自己的心中,她们永远是当年那活泼美丽的小姑娘!
为了表示隆重,信陵君一反近来的低调,通告全国,要立二位为“夫人!”
信陵君结婚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各国,各国都派来代表祝贺,魏王也送来厚礼,平民百姓更是如潮如云,有的礼品很轻,甚至只是两个鸡蛋,信陵君却命令郑重登记,因为人太多了,他只能站在府前广场上,成批的向乡亲们鞠躬致谢……
举行婚礼仪式时:二位夫人凤冠霞帔、珠宝遍身,却捧着枊叶儿的灵位;信陵君锦袍玉带,金冠束发,则举着辛环的名牌。他要让活着的和死去的、天上、人间,共同了却一段情缘!谁说无情是英雄?他们也有情,而且情深似海,只不同于小儿女们的粘粘乎乎,易聚易离。婚后,生活又恢复了往昔的平静,信陵君出于补偿的心理,终日与夫人们厮混在一起,几乎足不出屋,所以被称为“多近妇女”。
论当前行情,也许应该更细腻地探讨信陵君的情感深处,更应该再在他的生活中添加许多美女,在他的生活中插入更多缠绵缱绻的爱河涟漪,甚至把他写成改版的“贾宝玉”,终日在情天恨海中瞎扑腾,掀起几许醋味十足的波涛,才能吊起“多情公子”们的胃口,成为畅销的“不朽之作”,过去也确曾有人描述过他与如姬夫人一段不平凡的恋情。可惜,《史记》和《资治通鉴》中都没留下这些方面的记载,甚至《东周列国》中也没有演译,按历史环境看,这也可能是镜花水月做的揣测,但我却不敢据此为信陵君重塑金身。应该承认,我们现在的这些故事,也不一定都是历史原始面目再现,但我们只可依据历史所介绍的人物性格来编写历史故事,而不能仿照现代生活模式去塑造当时人的思想情感。信陵君是战国时代的侠义豪杰,才能登上历史舞台,此时史书中尚有几人?
就是信陵君本人,也只是一个“历史人物”,纵观其一生,在战国时代的贵族人物中,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英杰。他救困厄、重信诺,不计贪贱,惟才、德是瞻,折节下士,礼交天下,从而获得世人的普遍敬重,达到“名冠诸侯”的程度。《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而历代帝王之陵却屡遭掘毁,弃骨于野者不计其数,可见人的品格,比金钱、权势还要贵重千万倍。
但是,信陵君终究是肉胎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个人爱憎,坦诚中又难免有所隐瞒——不愿或不便露出自己心中的密秘,所以,有其活跃的光辉一面,也必存在其缺陷不足的另一面;更何况任何人的性格、思想也都会受到时代的束缚!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信陵君只能是从奴隶社会转化向封建社会这一过渡时期的“信陵君”。如果他真有野心,以他的威望和潜力,不仅可以取代魏安釐王,也有可能一鼓作气消灭秦国,比秦始皇提前十年,建立一个新的统一帝国,在那几页中国历史写上另一种内容,但那就不是信陵君了。信陵君是上一个历史阶段的杰出人物,他和他的朋友们奉行的是当时的“侠义”规则,就不能图一己之利,恣意而为。所以他们敢“窃符夺军”,最大胆的是违抗“王权”,却不能去夺取国王的宝座,还必须臣服于国王;他们以拯救天下的困厄为己任,可以统帅六国百万大军,担任实际上的“盟主”,却不肯辜负六国君王对自己的信任,利用这个巨大的力量为自己成就一番事业,而只能用来帮助六国摆脱秦国的侵略和欺凌,使天下人生活在七雄并立的统治中。
事实上,当时战乱的根源并非仅限于秦国。在那列国纷争的年代,以众凌寡、以强欺弱已成为普遍现象,只要控制一定力量,就敢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人的社会地位可以不同,欲望却都一样,国君不仅企望一统天下,也想多占领一座城堡。如果说“春秋”时代的霸主们还得打着“扶佐王室”的招牌去进行“不义战”,那么到了“战国”时代,干脆撕去最后一块遮羞布,赤裸裸地“弱肉强食”、“强者争食”,能出手时就出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理由或没有任何理由都可以发动战争,只是秦的势力最强,对外侵略最频繁,对各国的威胁和损害最大而已。
由于秦的力量强过任何一国,而“合纵”可集六国之力又大于秦国,足以与之相抗争,所以遏制秦国对外侵是各国最佳策略,信陵君要想“救困济危安天下”,也必须依靠这个策略。可惜,各国在危急时都借用别人的力量援救自己,危机一过,就又各谋己利,甚至不惜损人,甚至在“联合”中也是既怕被人“吃”,又想伺机吃人,总是盘算自己的利害得失,相互间怀着戒备之心。建立在这样互不信任基础上的“合纵”有如一盘散沙,所以自创始人苏秦之后的几次联合,效果都不理想;信陵君和他的朋友与仅凭口舌游说的苏秦不同,是以“信义”做号召,不谋一己之私,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因而在救赵、救魏两次联合中,都取得巨大胜利。然而,他仍然不能克服“合纵”那先天的致命弱点,他倡导的“合纵”也注定不可能长久的牢固存在下去。
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的历史却是由整个人类的活动来谱写,“人心所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汉朝贾谊在《过秦论》中所指出的:周室衰落到由“王霸统一号令”的局势也不能存在后,各国诸侯频频互战,兵革不休,人民的疲惫困苦已达到极点,迫切希望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的进程已趋向统一,即使没有秦始皇,也不可能长期保持七国分立的平衡。
侯嬴、冯谖、朱亥、薛琦、毛远这些贤达之士都已经感察到这种历史趋势释出的预感,也曾暗示或明确指出信陵君应该因势利导完成统一大业,但他们和信陵君又都被“信义”所束缚,迈不开关键的一步去顺应这种趋势,从而陷入历史潮流与个人意愿的矛盾漩涡中难以解脱,就必然要被历史遗留,最终以悲剧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