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魏吴的秘密战
最近更新:叛逃之后(西幻nph)
快穿:笨蛋美人也要攻略
伤寒
谁家正经宿主日常被攻略?(快穿)
穿越废土世界却觉醒了18禁系统(npH)
缚剑(修仙NPH)
快穿之天师逆袭
在狗血文里做返聘老师[快穿]
漂亮npc是小可怜[快穿]
点击排行:皎皎 po全文阅读
(快穿)插足者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成男主白月光(快穿,nph)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状元的小公主 po
爱意收集攻略(H)
清纯女主的被肏日常(纯肉NP)
孙权称帝的消息传到曹魏,反响却不强烈。
孙吴和曹魏早已翻脸,孙权称帝一点儿都不让人吃惊,从魏明帝到群臣,没有人太多议论这件事,也没有人建议因孙权僭越而去讨伐他,洛阳对孙权当上皇帝这件事的反应不是平静,而是平淡。
魏明帝曹叡这段时间在忙什么呢?曹叡现在有些心烦,也是关于儿子的事。魏明帝出生于赤壁之战的前两年,现在已经23岁,即使在民间,也早已有几个孩子了,三年前他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取名曹冏,宝贝得要命,赶紧封了个清河王,但不知什么原因,当年这个儿子就早殇了。
去年他又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曹穆,封为繁阳王,千呵护万呵护,但今年又死了。终魏明帝一生都没有养活成一个儿子,最后还是养子继的位。这让曹叡很烦心,看来不能怪后宫,只能怪自己的遗传基因不好。
按说曹家的遗传基因不应该有问题,曹操一生有过25个儿子,很出色的就有好几个,曹丕的儿子没有那么多,但也有10个,而且没有早殇的,偏偏到了魏明帝就出了问题。
所以也有风言风语传出来,说他根本就不是曹家的后人。史书没有记载曹叡的具体生年,只说他死于青龙三年(239)正月,说完这句话按惯例就结束了,但史书上还有一句话,说曹叡死时享年36岁。
细心地品一下这几个字,会发现很有问题,因为按照时间往前推,曹叡就应该出生于建安九年(204),而这一年的8月曹军才攻克邺县,即使曹丕一见到曹叡的母亲甄宓就迎娶了她,她也来不及当年生下曹叡。
有人认为这是史书的笔误,曹叡死时应该是35岁;也有人认为“三十六”和“三十五”笔画上有明显区别,不可能在编书和出版的过程中不小心被抄错,史书里专门写上曹叡的年龄是故意的,是想说曹叡的生父另有其人,不是曹丕。
不是曹丕,那是谁?
甄宓在嫁给曹丕前是有夫之妇,她的丈夫是袁绍的儿子袁熙,曹叡如果不是曹丕的儿子,那就应该是袁熙的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个玩笑就开大了,曹操的孙子成了袁绍的孙子!有人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认为史书在此使用了曲笔,不敢明说曹叡的身世,只好委婉曲折地表达,理由是曹丕生前迟迟不立曹叡为嗣,直到最后才立曹叡,而甄宓又是被曹丕突然赐死的,凡此种种都说明里面有不可告人的内幕。
其实这不大可能,曹叡是不是自己曹家的后代,别人搞不清,曹丕肯定清楚,即使曹丕当年出于对甄宓的痴情而故意忽略了此事,曹操也不会装糊涂,曹操生前对自己的这个长孙很喜爱,走到哪里都带上,曹叡15岁时就跟他的叔父们一起被封了侯,是曹操孙子中封侯最早的,这些迹象表明曹叡不可能是袁氏后代。
但谣言、绯闻这些东西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不会给当事人以解释的机会,曹叡特殊的身份和神秘的少年生活难免会成为被八卦的重点,虽然没有人敢在曹叡面前直接挑战他血统的纯正性,但风言风语总是一种困扰。
这时候自己的两个儿子相继早殇,曹叡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曹叡觉得有些事还是提前说清楚好,于是在孙权称帝的这一年7月颁布了一份诏书。诏书很长,中心意思不是说君王没有儿子该由谁来继位,而是讲继了位的人应该明白作为后人的大义,绝不能随便建立尊号以扰乱大统。
什么意思呢?就是假如曹叡到最后都没有亲生儿子,根据古制将在侄子里选一个作为继承人,曹叡的侄子有一大把,人倒不愁找,曹叡告诫他们,继位可以,但你得明白是以过继的身份继的位,要尽继子的义务,到那时不能为生父、生母建尊号。曹叡命人把这份诏书刻在竹简上,藏在宗庙里,记录在国家的法令里,总之要确保不得推翻,谁要违背,立即诛杀。
除了这件事,曹叡还有一个烦心事,有人在拉帮结派,搞小团伙。
干这事的不是那些老臣、重臣,而是一帮年轻人,是曹魏政坛的新生代,他们这些人职位都不太高,但都有显赫的背景,或者说是清一色的“官二代”。他们平时在一起交游唱和,不仅沽名钓誉,而且以各种各样的名号互相标榜,相当无视朝廷。
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等人互相吹捧,把夏侯玄、田畴等四人称为“四聪”,诸葛诞等八人称为“八达”,刘熙、孙密、卫烈三人虽不及他们,但其父官职显赫,被称为“三豫”。
“四聪”“八达”“三豫”共有十五个人,史书没有把他们的名字全都列出来,一般认为他们包括以下这些人:何晏、夏侯玄、诸葛诞、邓飏、荀粲、李胜、丁谥、毕轨、孙密、卫烈、钟会、司马师等。
何晏是曹操的干儿子,也是女婿;夏侯玄是夏侯尚之子,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跟司马懿是儿女亲家;邓飏是东汉名臣邓禹的后人,荀粲是荀彧的小儿子,丁谥是曹操故友丁斐的儿子;李胜的父亲是名士李丰,毕轨的父亲是魏臣毕子礼;孙密的父亲是孙资,刘熙的父亲是刘放,他们是魏明帝跟前的大红人;卫烈是名臣卫臻之子,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司马师是司马懿之子;诸葛诞是诸葛丰的后人,算起来是诸葛亮的本家,有人说他是诸葛亮的族弟,但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他虽然没有诸葛亮、诸葛瑾的名气和成就大,但也是一位风云人物。
这些人都是“高干子弟”,又喜欢结交,整天搞在一起,引起了曹叡的警觉。曹叡少时长年独处深宫,加上他有口吃的毛病,所以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更重要的是,对于互相吹捧、拉帮结派、左右舆论这些事他从内心里深恶痛绝。
但是这些人都有很深的背景,盘根错节,互相勾连,已成势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调查,曹叡暗中掌握了这些人的主要情况,这时老臣董昭上书,痛斥这些人的不端,魏明帝借势下诏,将其中华而不实的人予以罢官,把他们全部撤销职务,不再任用,这就是著名的“浮华案”。
该案所涉及的人一时都淡出了历史舞台,但这是暂时的,他们后来还将重新活跃起来。
因为这些烦心事,曹叡没有像父亲那样在军事上积极进取,更多的是以守为主,但也不是完全消极,他曾对孙吴发起过一次秘密战,并险些成功。
这场秘密战,更确切地说是间谍战。就在孙权称帝后不久,曹叡突然秘密召见了一个人,跟他有一次神秘的谈话,之后这个人就从曹魏消失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隐蕃,史书里没有他的传记,连他字什么都不清楚,只知道他的祖籍在青州刺史部。孙吴黄龙二年(230)他突然出现在了江东,表示要投降归顺。
当时隐蕃只有22岁,也没有多少知名度,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孙权的注意。隐蕃给孙权上书,并且到了孙权的手上,正是这份上书改变了隐蕃的命运。
隐蕃在这份上书中写道:“在下听说纣王无道,所以微子出逃;汉高祖宽明,所以陈平来投。在下今年22岁,舍弃了在魏国的荣华富贵来投,归命于有道的君王,多亏上天的庇佑才能安全到达。但在下到吴国已经很多天了,您却把我和一般的投降者一样,没有特别对待我,使得在下有许多好的言论和计策没办法告诉您。我在家中一日三叹,害怕自己这辈子就这样度过。”
孙权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他想当汉高祖,不想被视为殷纣王,所以就破例召见了隐蕃。在这次召见中孙权问了隐蕃一些问题,隐蕃都对答如流,说起当今时务更是滔滔不绝,很有见地,也很有条理,让孙权刮目相看。
召见中,孙权少年时代的同窗、江东大笔杆子胡综也在,隐蕃退下后,孙权问胡综对隐蕃的看法,胡综认为此人有点像东方朔,又有点像祢衡,但才华不如他们,言下之意没有真才实学。
孙权问胡综隐蕃适合担任什么职务,胡综建议不能安排他到地方上治理百姓,先给他在京城安排一个小职务试试。鉴于隐蕃谈论中涉及刑狱方面的东西比较多,孙权就任命他当廷尉监。廷尉是九卿之一,负责刑狱和司法,相当于司法部长,廷尉监是廷尉的属官,品秩六百石,与县令相当,隐蕃的这个职务类似于司法部下面的一名处长。
职务虽不是很高,但隐蕃的活动能量很大,很快就在江东积攒了不少人气,左将军朱据以及隐蕃的顶头上司廷尉郝普都称赞他,认为他有王佐之才,还争着巴结他,隐蕃家门口常车马云集,宾客盈堂。
尤其是郝普,经常为隐蕃鸣不平,认为当个处长太屈才了。这个郝普,就是原来在刘备手下担任零陵郡太守的那位,吕蒙当年越湘江、取三郡,郝普投降,孙权相当信任他,让他当了廷尉。
也有人觉得其中有问题,太常卿潘濬的儿子潘翥争相交好隐蕃,给他送粮送钱,潘濬知道后生气,写信责骂了潘翥,让他把送给隐蕃的礼物要回来,并自行受杖一百,大家都觉得藩濬实在不讲人情,有些过了,但事后才发现潘濬多么有先见之明。
隐蕃确实是曹叡派来的卧底,他到孙吴来肩负着重大使命。在行前的那次秘密谈话中,曹叡让他到孙吴后想办法当上孙吴的廷尉,掌握大臣们的情况之后控告他们。本来隐蕃仕途一片看好,离廷尉也越来越近,但后面发生的一件事打乱了他的计划。
上次诈降曹休让孙权尝到了甜头,他又想给曹魏再使一招反间计,这一次让中郎将孙布去诈降,诱使魏军进攻。这是一个重大机密,隐蕃得到了情报,眼看事态紧急,来不及通知曹魏,隐蕃于是冒险仓促起事,试图打乱孙吴的部署,后因消息走漏,隐蕃出逃。
隐蕃被捉,遭到严刑拷打,孙权要他供出同党,隐蕃倒是条汉子,闭口不说。孙权亲自审问,对隐蕃说:“身体是自己的,为何替别人受罪呢?”隐蕃说:“孙君,大丈夫干这样的大事怎会没同伴?但我可以殉难,却不能牵连别人。”隐蕃最后缄口而死。
这是一个相当诡异的间谍案,隐蕃看来确实是三国时代的一个经天纬地的大才,他的才学能骗过众人、打动孙权,还能让曹叡坚信只要把他派到敌人那里就一定能混个廷尉当,这样的才干恐怕不亚于卧龙、凤雏,祢衡肯定比不了,东方朔估计也难以办到。
孙权非要审出结果,这样来看此案的内幕可能要复杂得多,隐蕃也许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不少同伙,只是随着隐蕃一死这些也都永远成为秘密了。即使如此这个案子也连累了不少人,其中郝普受到的责难最多,作为隐蕃的直接上级,又是力挺隐蕃的人,郝普承受了巨大压力,孙权当面对郝普说:“你之前到处称赞隐蕃,又埋怨朝廷屈才,这才让隐蕃反叛,这都是你造成的!”
郝普和隐蕃一样都是降人,仅仅受到责备还罢了,如果受到怀疑就跳进长江也洗不清了,郝普于是自杀。左将军朱据被软禁,但他是孙权的女婿,孙权最后原谅了他。
这件事让孙权吃了一个亏,孙权也在“秘密战线”上回了一招。
孙权听说曹丕驾崩后曹魏的振威将军吴质受到猜疑和排挤,觉得可以做做文章,于是让胡综伪造了几封吴质的请降信,故意让这些信在社会上流传出来。
吴质不是小人物,与司马懿、陈群同为曹丕的“太子四友”,曹丕当上皇帝后改革军制,在全国设立几大军区,负责人称为“都督某某诸军事”,第一个被派出去的就是吴质,职务是都督河北诸军事,相当于是曹魏北方军区司令员。
但吴质怙威肆行,性格有问题,跟谁都合不来,在曹魏政坛是一只有名的孤鸟,曹丕死后吴质失去依托,又跟北方的几个州刺史、郡太守关系不好,心情一直很郁闷,多次向曹叡提出辞职。
胡综一共伪造了三封信,其中一封信伪称是吴质的同乡黄定潜逃送来的,另一封信诈称吴质已做好内应准备,除了所部人马可作接应外,吴质还准备了3000多匹马,只等孙权派兵北上,大功即可告成。
这都是假的,也经不起调查,但把这样的消息主动散播出去,就会形成舆论战,弄得人心惶惶。不知道是不是舆论战起了作用,魏明帝很快便下诏把吴质召回,解除了他的兵权,改任侍中。
石亭之战后,魏吴之间的主战场不知不觉转向了舆论战、间谍战,因为在西线战场被蜀汉牵制,曹魏暂时无力组织起对孙吴的大规模进攻。
孙吴和曹魏早已翻脸,孙权称帝一点儿都不让人吃惊,从魏明帝到群臣,没有人太多议论这件事,也没有人建议因孙权僭越而去讨伐他,洛阳对孙权当上皇帝这件事的反应不是平静,而是平淡。
魏明帝曹叡这段时间在忙什么呢?曹叡现在有些心烦,也是关于儿子的事。魏明帝出生于赤壁之战的前两年,现在已经23岁,即使在民间,也早已有几个孩子了,三年前他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取名曹冏,宝贝得要命,赶紧封了个清河王,但不知什么原因,当年这个儿子就早殇了。
去年他又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曹穆,封为繁阳王,千呵护万呵护,但今年又死了。终魏明帝一生都没有养活成一个儿子,最后还是养子继的位。这让曹叡很烦心,看来不能怪后宫,只能怪自己的遗传基因不好。
按说曹家的遗传基因不应该有问题,曹操一生有过25个儿子,很出色的就有好几个,曹丕的儿子没有那么多,但也有10个,而且没有早殇的,偏偏到了魏明帝就出了问题。
所以也有风言风语传出来,说他根本就不是曹家的后人。史书没有记载曹叡的具体生年,只说他死于青龙三年(239)正月,说完这句话按惯例就结束了,但史书上还有一句话,说曹叡死时享年36岁。
细心地品一下这几个字,会发现很有问题,因为按照时间往前推,曹叡就应该出生于建安九年(204),而这一年的8月曹军才攻克邺县,即使曹丕一见到曹叡的母亲甄宓就迎娶了她,她也来不及当年生下曹叡。
有人认为这是史书的笔误,曹叡死时应该是35岁;也有人认为“三十六”和“三十五”笔画上有明显区别,不可能在编书和出版的过程中不小心被抄错,史书里专门写上曹叡的年龄是故意的,是想说曹叡的生父另有其人,不是曹丕。
不是曹丕,那是谁?
甄宓在嫁给曹丕前是有夫之妇,她的丈夫是袁绍的儿子袁熙,曹叡如果不是曹丕的儿子,那就应该是袁熙的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个玩笑就开大了,曹操的孙子成了袁绍的孙子!有人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认为史书在此使用了曲笔,不敢明说曹叡的身世,只好委婉曲折地表达,理由是曹丕生前迟迟不立曹叡为嗣,直到最后才立曹叡,而甄宓又是被曹丕突然赐死的,凡此种种都说明里面有不可告人的内幕。
其实这不大可能,曹叡是不是自己曹家的后代,别人搞不清,曹丕肯定清楚,即使曹丕当年出于对甄宓的痴情而故意忽略了此事,曹操也不会装糊涂,曹操生前对自己的这个长孙很喜爱,走到哪里都带上,曹叡15岁时就跟他的叔父们一起被封了侯,是曹操孙子中封侯最早的,这些迹象表明曹叡不可能是袁氏后代。
但谣言、绯闻这些东西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不会给当事人以解释的机会,曹叡特殊的身份和神秘的少年生活难免会成为被八卦的重点,虽然没有人敢在曹叡面前直接挑战他血统的纯正性,但风言风语总是一种困扰。
这时候自己的两个儿子相继早殇,曹叡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曹叡觉得有些事还是提前说清楚好,于是在孙权称帝的这一年7月颁布了一份诏书。诏书很长,中心意思不是说君王没有儿子该由谁来继位,而是讲继了位的人应该明白作为后人的大义,绝不能随便建立尊号以扰乱大统。
什么意思呢?就是假如曹叡到最后都没有亲生儿子,根据古制将在侄子里选一个作为继承人,曹叡的侄子有一大把,人倒不愁找,曹叡告诫他们,继位可以,但你得明白是以过继的身份继的位,要尽继子的义务,到那时不能为生父、生母建尊号。曹叡命人把这份诏书刻在竹简上,藏在宗庙里,记录在国家的法令里,总之要确保不得推翻,谁要违背,立即诛杀。
除了这件事,曹叡还有一个烦心事,有人在拉帮结派,搞小团伙。
干这事的不是那些老臣、重臣,而是一帮年轻人,是曹魏政坛的新生代,他们这些人职位都不太高,但都有显赫的背景,或者说是清一色的“官二代”。他们平时在一起交游唱和,不仅沽名钓誉,而且以各种各样的名号互相标榜,相当无视朝廷。
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等人互相吹捧,把夏侯玄、田畴等四人称为“四聪”,诸葛诞等八人称为“八达”,刘熙、孙密、卫烈三人虽不及他们,但其父官职显赫,被称为“三豫”。
“四聪”“八达”“三豫”共有十五个人,史书没有把他们的名字全都列出来,一般认为他们包括以下这些人:何晏、夏侯玄、诸葛诞、邓飏、荀粲、李胜、丁谥、毕轨、孙密、卫烈、钟会、司马师等。
何晏是曹操的干儿子,也是女婿;夏侯玄是夏侯尚之子,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跟司马懿是儿女亲家;邓飏是东汉名臣邓禹的后人,荀粲是荀彧的小儿子,丁谥是曹操故友丁斐的儿子;李胜的父亲是名士李丰,毕轨的父亲是魏臣毕子礼;孙密的父亲是孙资,刘熙的父亲是刘放,他们是魏明帝跟前的大红人;卫烈是名臣卫臻之子,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司马师是司马懿之子;诸葛诞是诸葛丰的后人,算起来是诸葛亮的本家,有人说他是诸葛亮的族弟,但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他虽然没有诸葛亮、诸葛瑾的名气和成就大,但也是一位风云人物。
这些人都是“高干子弟”,又喜欢结交,整天搞在一起,引起了曹叡的警觉。曹叡少时长年独处深宫,加上他有口吃的毛病,所以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更重要的是,对于互相吹捧、拉帮结派、左右舆论这些事他从内心里深恶痛绝。
但是这些人都有很深的背景,盘根错节,互相勾连,已成势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调查,曹叡暗中掌握了这些人的主要情况,这时老臣董昭上书,痛斥这些人的不端,魏明帝借势下诏,将其中华而不实的人予以罢官,把他们全部撤销职务,不再任用,这就是著名的“浮华案”。
该案所涉及的人一时都淡出了历史舞台,但这是暂时的,他们后来还将重新活跃起来。
因为这些烦心事,曹叡没有像父亲那样在军事上积极进取,更多的是以守为主,但也不是完全消极,他曾对孙吴发起过一次秘密战,并险些成功。
这场秘密战,更确切地说是间谍战。就在孙权称帝后不久,曹叡突然秘密召见了一个人,跟他有一次神秘的谈话,之后这个人就从曹魏消失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隐蕃,史书里没有他的传记,连他字什么都不清楚,只知道他的祖籍在青州刺史部。孙吴黄龙二年(230)他突然出现在了江东,表示要投降归顺。
当时隐蕃只有22岁,也没有多少知名度,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孙权的注意。隐蕃给孙权上书,并且到了孙权的手上,正是这份上书改变了隐蕃的命运。
隐蕃在这份上书中写道:“在下听说纣王无道,所以微子出逃;汉高祖宽明,所以陈平来投。在下今年22岁,舍弃了在魏国的荣华富贵来投,归命于有道的君王,多亏上天的庇佑才能安全到达。但在下到吴国已经很多天了,您却把我和一般的投降者一样,没有特别对待我,使得在下有许多好的言论和计策没办法告诉您。我在家中一日三叹,害怕自己这辈子就这样度过。”
孙权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他想当汉高祖,不想被视为殷纣王,所以就破例召见了隐蕃。在这次召见中孙权问了隐蕃一些问题,隐蕃都对答如流,说起当今时务更是滔滔不绝,很有见地,也很有条理,让孙权刮目相看。
召见中,孙权少年时代的同窗、江东大笔杆子胡综也在,隐蕃退下后,孙权问胡综对隐蕃的看法,胡综认为此人有点像东方朔,又有点像祢衡,但才华不如他们,言下之意没有真才实学。
孙权问胡综隐蕃适合担任什么职务,胡综建议不能安排他到地方上治理百姓,先给他在京城安排一个小职务试试。鉴于隐蕃谈论中涉及刑狱方面的东西比较多,孙权就任命他当廷尉监。廷尉是九卿之一,负责刑狱和司法,相当于司法部长,廷尉监是廷尉的属官,品秩六百石,与县令相当,隐蕃的这个职务类似于司法部下面的一名处长。
职务虽不是很高,但隐蕃的活动能量很大,很快就在江东积攒了不少人气,左将军朱据以及隐蕃的顶头上司廷尉郝普都称赞他,认为他有王佐之才,还争着巴结他,隐蕃家门口常车马云集,宾客盈堂。
尤其是郝普,经常为隐蕃鸣不平,认为当个处长太屈才了。这个郝普,就是原来在刘备手下担任零陵郡太守的那位,吕蒙当年越湘江、取三郡,郝普投降,孙权相当信任他,让他当了廷尉。
也有人觉得其中有问题,太常卿潘濬的儿子潘翥争相交好隐蕃,给他送粮送钱,潘濬知道后生气,写信责骂了潘翥,让他把送给隐蕃的礼物要回来,并自行受杖一百,大家都觉得藩濬实在不讲人情,有些过了,但事后才发现潘濬多么有先见之明。
隐蕃确实是曹叡派来的卧底,他到孙吴来肩负着重大使命。在行前的那次秘密谈话中,曹叡让他到孙吴后想办法当上孙吴的廷尉,掌握大臣们的情况之后控告他们。本来隐蕃仕途一片看好,离廷尉也越来越近,但后面发生的一件事打乱了他的计划。
上次诈降曹休让孙权尝到了甜头,他又想给曹魏再使一招反间计,这一次让中郎将孙布去诈降,诱使魏军进攻。这是一个重大机密,隐蕃得到了情报,眼看事态紧急,来不及通知曹魏,隐蕃于是冒险仓促起事,试图打乱孙吴的部署,后因消息走漏,隐蕃出逃。
隐蕃被捉,遭到严刑拷打,孙权要他供出同党,隐蕃倒是条汉子,闭口不说。孙权亲自审问,对隐蕃说:“身体是自己的,为何替别人受罪呢?”隐蕃说:“孙君,大丈夫干这样的大事怎会没同伴?但我可以殉难,却不能牵连别人。”隐蕃最后缄口而死。
这是一个相当诡异的间谍案,隐蕃看来确实是三国时代的一个经天纬地的大才,他的才学能骗过众人、打动孙权,还能让曹叡坚信只要把他派到敌人那里就一定能混个廷尉当,这样的才干恐怕不亚于卧龙、凤雏,祢衡肯定比不了,东方朔估计也难以办到。
孙权非要审出结果,这样来看此案的内幕可能要复杂得多,隐蕃也许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不少同伙,只是随着隐蕃一死这些也都永远成为秘密了。即使如此这个案子也连累了不少人,其中郝普受到的责难最多,作为隐蕃的直接上级,又是力挺隐蕃的人,郝普承受了巨大压力,孙权当面对郝普说:“你之前到处称赞隐蕃,又埋怨朝廷屈才,这才让隐蕃反叛,这都是你造成的!”
郝普和隐蕃一样都是降人,仅仅受到责备还罢了,如果受到怀疑就跳进长江也洗不清了,郝普于是自杀。左将军朱据被软禁,但他是孙权的女婿,孙权最后原谅了他。
这件事让孙权吃了一个亏,孙权也在“秘密战线”上回了一招。
孙权听说曹丕驾崩后曹魏的振威将军吴质受到猜疑和排挤,觉得可以做做文章,于是让胡综伪造了几封吴质的请降信,故意让这些信在社会上流传出来。
吴质不是小人物,与司马懿、陈群同为曹丕的“太子四友”,曹丕当上皇帝后改革军制,在全国设立几大军区,负责人称为“都督某某诸军事”,第一个被派出去的就是吴质,职务是都督河北诸军事,相当于是曹魏北方军区司令员。
但吴质怙威肆行,性格有问题,跟谁都合不来,在曹魏政坛是一只有名的孤鸟,曹丕死后吴质失去依托,又跟北方的几个州刺史、郡太守关系不好,心情一直很郁闷,多次向曹叡提出辞职。
胡综一共伪造了三封信,其中一封信伪称是吴质的同乡黄定潜逃送来的,另一封信诈称吴质已做好内应准备,除了所部人马可作接应外,吴质还准备了3000多匹马,只等孙权派兵北上,大功即可告成。
这都是假的,也经不起调查,但把这样的消息主动散播出去,就会形成舆论战,弄得人心惶惶。不知道是不是舆论战起了作用,魏明帝很快便下诏把吴质召回,解除了他的兵权,改任侍中。
石亭之战后,魏吴之间的主战场不知不觉转向了舆论战、间谍战,因为在西线战场被蜀汉牵制,曹魏暂时无力组织起对孙吴的大规模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