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官绅顽疾【4000字二合一大章】
最近更新:叛逃之后(西幻nph)
快穿:笨蛋美人也要攻略
穿成总受的白月光妻子(背德 强制1v3)
我在马甲文里抱大腿发疯
我妈居然是重生的【七零】
纨绔小少爷的农家饭馆
社恐和纸片人恋爱后
【西幻】魔法红玫瑰
当飞升后进入无限流快穿世界NPH
点击排行:皎皎 po全文阅读
(快穿)插足者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成男主白月光(快穿,nph)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状元的小公主 po
爱意收集攻略(H)
清纯女主的被肏日常(纯肉NP)
人有时必须对自己狠点,何况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候。
济南府乃至山东布政司的官员们用一桶桶冰水浇出了‘伤风’,也暂且躲过了风头。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
钱岚要的效果已经产生,这些贪官蛀虫内部已经松动瓦解了。
林封虽然不是秦可望核心圈子的成员,但多少知道些内情。现在林封写信向秦可望求助,秦老大人是帮还是不帮?
显然,秦可望是不知道林封已经落马被抓的,不然也不会如此纠结。现在摆在秦可望面前的问题是要不要救林封。
救的话风险很大,不救的话又会让他的嫡系寒心。如果人人自危那就很难办了。
秦可望真希望林封能够一夜暴毙,这样也就无从查起。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天子在泰安,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派人去刺杀林封?这弄不好会被认为行刺君父的,那可是抄家灭族的罪名。
秦可望选择按兵不动,打算看看事态究竟如何发展。
从目前来看,情况不能说好但也不算太糟。只要林封不被捕下狱,一切就都有的说。
但秦可望显然高估了自己对于人心的掌控。除了按察使、济南知府等绝对嫡系,其余官员或多或少都开始准备退路。
最明显的,送给布政司衙门孝敬银子的官员少了许多。
这是急着在撇清关系呐。
对此,秦可望并没有什么可说的。事已至此,求自保是正常的举动。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证不主动露出破绽。
可惜没过多久,这表面的平衡也被打破了。
秦可望的一名亲信,济南府同知蔡霖主动上奏疏检举山东布政司一众官员贪墨、通倭。检举名单上足足列了六十多人。
蔡霖的这一举动发生的十分突然,之前没有任何的征兆。
当秦可望反应过来的时候奏疏已经递送到天子御前。
蔡霖显然是早有准备,检举的奏疏中有秦可望贪墨赈灾银两,与崔家及倭寇合作走私的详细记录。
如果说林封的检举只是打开一扇门的话,蔡霖的这封奏疏便是给秦可望等人定罪的证据。
当然蔡霖本身也不干净,但他为了将功折罪毫不犹豫的把秦可望等人给卖了,以希望能够对他从轻发落。
这种死道友不死贫道的举动虽然为盟友所恶,却是让锦衣卫们欣喜不已。
这下他们不用再拘束着,可以名正言顺的前往济南府拿人了。
泰安距离济南府本就不远,锦衣卫的缇骑们很快便来到济南府将涉案官员提走,星夜返回泰安。
六十余名高官纷纷落马,引起了山东布政司的大地震。
天子决定亲审这些贪墨肥己、通倭叛国的人渣,谢慎劝说无果后也只得由着朱厚照去了。
这些官员中,朱厚照唯一有印象的就是山东布政使秦可望了。
单单看履历,秦可望的履历可谓十分漂亮。在地方任过大员,也在京师充任过要职。是堂堂二甲进士出身,作的一手好诗文。
但就是这样一个履历近乎完美的人,做出了贪墨赈灾银两、私卖盐引、通倭叛国的举动。
最可笑的是,朱厚照还曾钦赐秦可望一面‘股肱之臣’的牌匾,现在看来却是赤裸裸的嘲讽。
君臣二人在大牢见面,隔着牢门却是有太多要说的话。
但正因为要说的话太多,一时却也无从说起。
事到如今,秦可望已经没有什么可遮掩的了。
朱厚照问一句他便答一句,不多不少,不疾不徐。
见秦可望如此心安理得,仿佛他所做的这些都是理所当然,朱厚照真想立刻从身旁的锦衣卫腰间抽出绣春刀来一刀砍向秦可望的脖子。
但是他不能。
虽然他是天子,虽然他手中握有执掌众生的权力,但这些人还是要明正典刑,以警示后来人。
不然大明律就真的成为一纸空文了。
官商勾结是困扰大明的一个顽疾,山东布政司只是一个缩影罢了。
有秦可望就会有刘可望、吴可望。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当务之急。
当然,在此之前,惩治这些贪官、劣绅亦很重要。
在秦可望招认后,朱厚照正式下旨,命锦衣卫批捕清河崔氏在内的通倭豪族。
比起官员来,涉案的豪族人员更多。
这些劣绅往往以家族为核心,与浪人武士合作大规模的走私海贸以此赚取暴利。
因为得到了官府的关照,走私活动持续了数年之久却没有得到禁止,对大明的统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皇权不下县,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些看似美好的语言现在看来是那么的讽刺。朱厚照便在想,为什么一定要和士大夫分享权力呢?
分享的结果是什么?是这些文人毫无底线好无节操的卖国行为。
或许在这些官员的心中,通倭与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赚的腰包满满。朝廷许以文官各种优待,给他们免除土地税赋的权力,换来的却是这样的回报,换做是谁都要好好审视一番了。
朱厚照此时想起了谢慎提出的文官和军人、匠人、商人分享权力的建议,觉得可以一试。
此前新政已经就某些方面提升了军人、匠人、商人的地位。
虽然从现在来看,这三者的地位还是不能和文人相比,但总归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朱厚照觉得改革势在必行了。此前他一直认为贪官蛀虫卖国贼只是个例。但现在看来,这却是因为文官制度本身的问题。
如果制度不改,便是把大明所有的贪官蛀虫卖国贼杀个遍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总会有新人黑化顶上。
只有把官员的监督做到位,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此前朱厚照一直在逃避这个问题,认为祖先留下的制度不说完美但至少是够用的。
但他现在幡然醒悟,这个制度就像一剂慢性毒药,虽然不会立即致死,却会让人慢性死亡。
大明朝立国已经一百余年,如果再不下猛药医治,恐怕真的会走向灭亡。
治国容不得半点想当然,此先确实是他错了。
针对这些官员、地主的处理倒是很简单。按照大明律,这些人便是杀十遍都够了。
朱厚照也不波及太广,下旨将这些官员、地主斩首示众。其妻儿流放发配至琼州府,财产全部充归国库。
一时间泰安的菜市口血流成河,每日都有几十人因为重罪而被斩首。
他们的脑袋被悬挂在城门上示众,以此警示后人莫要重蹈覆辙。
至于检举有功的林封和蔡霖,则降罪一等,改斩首为流徙,但削官为民永不录用,也算是对其罪行的惩治了。
......
......
好好的一次泰山封禅,弄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是朱厚照无论如何不愿意看到的。
但这件事情本身又不能说是绝对的坏事。至少让朱厚照认清了大明官场的弊病,坚定了扶持商人、匠人、军人制衡文官的决心。
这其实是谢慎的终极目标。
只有让朱厚照从心底里相信文官是大明朝的毒瘤,大明才有的救。
看看那些历史上重科举轻武将的朝代吧,有哪个不被外族打成了马蜂窝。
唐朝原本是万邦来朝的超级大国,自从武媚娘废了关陇扶持寒人,军队的战斗力便大减,成为了人见人欺的软柿子。安史之乱只是积累矛盾的爆发,究其原因还是武人地位的丧失。
再看看自诩为经济无可匹敌的宋朝,科举制度登峰造极,文官彻底压制武将,枢密院中几乎没有武将。
当兵的甚至要面上刺字,谓之贼配军,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但宋朝的皇帝就是这么对武将不信任,好不容易出了个狄青还被嚯嚯了。
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西夏、辽、金、蒙古任谁都可以踩宋朝一脚。经济的强大有个屁用,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再有钱也是给敌国异族做嫁衣。
元朝是异族统治且略过。到了明朝,科举又成了皇帝钳制百姓的工具。到最后皇帝却发现自己竟然控制不了这个工具,反而被工具牵着鼻子走。
明朝也是士大夫权力最高的一个朝代,皇帝往往无可奈何,这自然也是科举的锅。
明末的大变局多少与科举制度也有关系。想出头的人家都送孩子去读书,就连军户家庭都会送一个孩子念书,期望能够鱼跃龙门彻底摆脱窘迫的生活状态。
这种情况下,还会有多少人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习武读兵书上?
那些继承军户身份继续当兵的长子们也就得混且混,彻底成为了军官的奴仆。
文不成文,武不似武,这种畸形的模式要想改变就必须得从根子上入手。
最简单的,就是提升武将的地位,让他们能够看到希望。
当然,直接提拔武将的地位会让统治者心中不安。故而谢慎采取的办法是把武将掺和在匠人、商人中间一起提升地位,这样天子就不会太多心了。
这一点很重要,君王若是不信任,改革随时可能终止,带来的反复阵痛其危害性比原本的慢性死亡还要大。
作为新政改革的掌舵人,谢慎必须拿捏好分寸绝不能让改革出现一丝跑偏的可能,因为一旦跑偏很可能是任何人力难以拉回来的。
朱厚照放心放权给谢慎,谢慎就要当的起这份责任,完成好领导交给的任务。
从目前来看,山东的大案可以作为一个爆点加以利用。
最重要的就是削弱文官和地方缙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唯有如此,皇权才可能从紧闭的地方政治中摸进去,朝廷的政令才不至于名存实亡。
在政为官,致仕为绅。
这八个字基本可以概括文官和缙绅的关系。
那么要想削弱联系,还是得从科举入手。
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必须要废除举人、进士等有功名的读书人免除税赋这一条优待。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只要考中了举人或者进士,无数族人来投献土地,朝廷损失的税赋有多少?
偏偏朝廷还不敢动,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动了,就会遭到无数文官的口诛笔伐。
谢慎决定来做这个恶人。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这个规定,但文官们是一个极为擅长为自己集团谋取利益的群体,几次讨论后便把这个制度定了下来。
要想动文官集团的奶酪,便要从制度上做文章,指出有功名读书人免赋税是不合理的,再辅以天子的雷霆手腕才能让文官集团闭嘴。
当然这一切需要一个切入点,这次山东的变故就很适合。
官员和缙绅狼狈为奸,蛇鼠一窝,贪银两,乱盐法,通倭寇,名声彻底臭了。
如此土豪劣绅凭什么免除赋税?
即使谢慎要做出妥协让步,那也是只能官员在任时本人免税,卸任后必须交税,且要严查土地数量,发现有族人投献的重罚之。
真的下定决心后操作起来其实是很容易的。毕竟一个官员名下的土地数量有限,出现几千亩甚至上万亩土地的可能性很低。
即便出身豪族,族中有上万亩土地,那也是全族的,不可能归在一个人名下。分到每一房那里能有几百亩就不错了,更不必说摊到个人头上了。
这就需要对这些官员名下的土地进行长时间的跟踪,如果出现暴涨就立刻调查,除非是大规模购入,不然基本就是投献了。
严惩几例杀鸡儆猴后,就能起到震慑的效果,后来人再想效仿就得好好掂量一番了。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但谢慎等的起。他还很年轻,朱厚照也是春秋鼎盛。如果放在几年前谢慎或许还会心存担心,毕竟朱厚照无后。
万一朱厚照哪天真的驾崩了,继任者未必对他有好脸色。
但现在好了,朱厚照已经有了皇嗣,一切都在朝稳定的方向发展。
谢慎完全可以从小开始培养小皇子,向他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就像对朱厚照做的那样。
信任感这种东西确实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如若不是谢慎从小就和朱厚照打成一片,朱厚照也不会那么放权给谢慎,且无条件支持谢慎的新政。
......
......
济南府乃至山东布政司的官员们用一桶桶冰水浇出了‘伤风’,也暂且躲过了风头。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
钱岚要的效果已经产生,这些贪官蛀虫内部已经松动瓦解了。
林封虽然不是秦可望核心圈子的成员,但多少知道些内情。现在林封写信向秦可望求助,秦老大人是帮还是不帮?
显然,秦可望是不知道林封已经落马被抓的,不然也不会如此纠结。现在摆在秦可望面前的问题是要不要救林封。
救的话风险很大,不救的话又会让他的嫡系寒心。如果人人自危那就很难办了。
秦可望真希望林封能够一夜暴毙,这样也就无从查起。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天子在泰安,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派人去刺杀林封?这弄不好会被认为行刺君父的,那可是抄家灭族的罪名。
秦可望选择按兵不动,打算看看事态究竟如何发展。
从目前来看,情况不能说好但也不算太糟。只要林封不被捕下狱,一切就都有的说。
但秦可望显然高估了自己对于人心的掌控。除了按察使、济南知府等绝对嫡系,其余官员或多或少都开始准备退路。
最明显的,送给布政司衙门孝敬银子的官员少了许多。
这是急着在撇清关系呐。
对此,秦可望并没有什么可说的。事已至此,求自保是正常的举动。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证不主动露出破绽。
可惜没过多久,这表面的平衡也被打破了。
秦可望的一名亲信,济南府同知蔡霖主动上奏疏检举山东布政司一众官员贪墨、通倭。检举名单上足足列了六十多人。
蔡霖的这一举动发生的十分突然,之前没有任何的征兆。
当秦可望反应过来的时候奏疏已经递送到天子御前。
蔡霖显然是早有准备,检举的奏疏中有秦可望贪墨赈灾银两,与崔家及倭寇合作走私的详细记录。
如果说林封的检举只是打开一扇门的话,蔡霖的这封奏疏便是给秦可望等人定罪的证据。
当然蔡霖本身也不干净,但他为了将功折罪毫不犹豫的把秦可望等人给卖了,以希望能够对他从轻发落。
这种死道友不死贫道的举动虽然为盟友所恶,却是让锦衣卫们欣喜不已。
这下他们不用再拘束着,可以名正言顺的前往济南府拿人了。
泰安距离济南府本就不远,锦衣卫的缇骑们很快便来到济南府将涉案官员提走,星夜返回泰安。
六十余名高官纷纷落马,引起了山东布政司的大地震。
天子决定亲审这些贪墨肥己、通倭叛国的人渣,谢慎劝说无果后也只得由着朱厚照去了。
这些官员中,朱厚照唯一有印象的就是山东布政使秦可望了。
单单看履历,秦可望的履历可谓十分漂亮。在地方任过大员,也在京师充任过要职。是堂堂二甲进士出身,作的一手好诗文。
但就是这样一个履历近乎完美的人,做出了贪墨赈灾银两、私卖盐引、通倭叛国的举动。
最可笑的是,朱厚照还曾钦赐秦可望一面‘股肱之臣’的牌匾,现在看来却是赤裸裸的嘲讽。
君臣二人在大牢见面,隔着牢门却是有太多要说的话。
但正因为要说的话太多,一时却也无从说起。
事到如今,秦可望已经没有什么可遮掩的了。
朱厚照问一句他便答一句,不多不少,不疾不徐。
见秦可望如此心安理得,仿佛他所做的这些都是理所当然,朱厚照真想立刻从身旁的锦衣卫腰间抽出绣春刀来一刀砍向秦可望的脖子。
但是他不能。
虽然他是天子,虽然他手中握有执掌众生的权力,但这些人还是要明正典刑,以警示后来人。
不然大明律就真的成为一纸空文了。
官商勾结是困扰大明的一个顽疾,山东布政司只是一个缩影罢了。
有秦可望就会有刘可望、吴可望。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当务之急。
当然,在此之前,惩治这些贪官、劣绅亦很重要。
在秦可望招认后,朱厚照正式下旨,命锦衣卫批捕清河崔氏在内的通倭豪族。
比起官员来,涉案的豪族人员更多。
这些劣绅往往以家族为核心,与浪人武士合作大规模的走私海贸以此赚取暴利。
因为得到了官府的关照,走私活动持续了数年之久却没有得到禁止,对大明的统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皇权不下县,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些看似美好的语言现在看来是那么的讽刺。朱厚照便在想,为什么一定要和士大夫分享权力呢?
分享的结果是什么?是这些文人毫无底线好无节操的卖国行为。
或许在这些官员的心中,通倭与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赚的腰包满满。朝廷许以文官各种优待,给他们免除土地税赋的权力,换来的却是这样的回报,换做是谁都要好好审视一番了。
朱厚照此时想起了谢慎提出的文官和军人、匠人、商人分享权力的建议,觉得可以一试。
此前新政已经就某些方面提升了军人、匠人、商人的地位。
虽然从现在来看,这三者的地位还是不能和文人相比,但总归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朱厚照觉得改革势在必行了。此前他一直认为贪官蛀虫卖国贼只是个例。但现在看来,这却是因为文官制度本身的问题。
如果制度不改,便是把大明所有的贪官蛀虫卖国贼杀个遍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总会有新人黑化顶上。
只有把官员的监督做到位,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此前朱厚照一直在逃避这个问题,认为祖先留下的制度不说完美但至少是够用的。
但他现在幡然醒悟,这个制度就像一剂慢性毒药,虽然不会立即致死,却会让人慢性死亡。
大明朝立国已经一百余年,如果再不下猛药医治,恐怕真的会走向灭亡。
治国容不得半点想当然,此先确实是他错了。
针对这些官员、地主的处理倒是很简单。按照大明律,这些人便是杀十遍都够了。
朱厚照也不波及太广,下旨将这些官员、地主斩首示众。其妻儿流放发配至琼州府,财产全部充归国库。
一时间泰安的菜市口血流成河,每日都有几十人因为重罪而被斩首。
他们的脑袋被悬挂在城门上示众,以此警示后人莫要重蹈覆辙。
至于检举有功的林封和蔡霖,则降罪一等,改斩首为流徙,但削官为民永不录用,也算是对其罪行的惩治了。
......
......
好好的一次泰山封禅,弄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是朱厚照无论如何不愿意看到的。
但这件事情本身又不能说是绝对的坏事。至少让朱厚照认清了大明官场的弊病,坚定了扶持商人、匠人、军人制衡文官的决心。
这其实是谢慎的终极目标。
只有让朱厚照从心底里相信文官是大明朝的毒瘤,大明才有的救。
看看那些历史上重科举轻武将的朝代吧,有哪个不被外族打成了马蜂窝。
唐朝原本是万邦来朝的超级大国,自从武媚娘废了关陇扶持寒人,军队的战斗力便大减,成为了人见人欺的软柿子。安史之乱只是积累矛盾的爆发,究其原因还是武人地位的丧失。
再看看自诩为经济无可匹敌的宋朝,科举制度登峰造极,文官彻底压制武将,枢密院中几乎没有武将。
当兵的甚至要面上刺字,谓之贼配军,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但宋朝的皇帝就是这么对武将不信任,好不容易出了个狄青还被嚯嚯了。
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西夏、辽、金、蒙古任谁都可以踩宋朝一脚。经济的强大有个屁用,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再有钱也是给敌国异族做嫁衣。
元朝是异族统治且略过。到了明朝,科举又成了皇帝钳制百姓的工具。到最后皇帝却发现自己竟然控制不了这个工具,反而被工具牵着鼻子走。
明朝也是士大夫权力最高的一个朝代,皇帝往往无可奈何,这自然也是科举的锅。
明末的大变局多少与科举制度也有关系。想出头的人家都送孩子去读书,就连军户家庭都会送一个孩子念书,期望能够鱼跃龙门彻底摆脱窘迫的生活状态。
这种情况下,还会有多少人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习武读兵书上?
那些继承军户身份继续当兵的长子们也就得混且混,彻底成为了军官的奴仆。
文不成文,武不似武,这种畸形的模式要想改变就必须得从根子上入手。
最简单的,就是提升武将的地位,让他们能够看到希望。
当然,直接提拔武将的地位会让统治者心中不安。故而谢慎采取的办法是把武将掺和在匠人、商人中间一起提升地位,这样天子就不会太多心了。
这一点很重要,君王若是不信任,改革随时可能终止,带来的反复阵痛其危害性比原本的慢性死亡还要大。
作为新政改革的掌舵人,谢慎必须拿捏好分寸绝不能让改革出现一丝跑偏的可能,因为一旦跑偏很可能是任何人力难以拉回来的。
朱厚照放心放权给谢慎,谢慎就要当的起这份责任,完成好领导交给的任务。
从目前来看,山东的大案可以作为一个爆点加以利用。
最重要的就是削弱文官和地方缙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唯有如此,皇权才可能从紧闭的地方政治中摸进去,朝廷的政令才不至于名存实亡。
在政为官,致仕为绅。
这八个字基本可以概括文官和缙绅的关系。
那么要想削弱联系,还是得从科举入手。
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必须要废除举人、进士等有功名的读书人免除税赋这一条优待。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只要考中了举人或者进士,无数族人来投献土地,朝廷损失的税赋有多少?
偏偏朝廷还不敢动,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动了,就会遭到无数文官的口诛笔伐。
谢慎决定来做这个恶人。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这个规定,但文官们是一个极为擅长为自己集团谋取利益的群体,几次讨论后便把这个制度定了下来。
要想动文官集团的奶酪,便要从制度上做文章,指出有功名读书人免赋税是不合理的,再辅以天子的雷霆手腕才能让文官集团闭嘴。
当然这一切需要一个切入点,这次山东的变故就很适合。
官员和缙绅狼狈为奸,蛇鼠一窝,贪银两,乱盐法,通倭寇,名声彻底臭了。
如此土豪劣绅凭什么免除赋税?
即使谢慎要做出妥协让步,那也是只能官员在任时本人免税,卸任后必须交税,且要严查土地数量,发现有族人投献的重罚之。
真的下定决心后操作起来其实是很容易的。毕竟一个官员名下的土地数量有限,出现几千亩甚至上万亩土地的可能性很低。
即便出身豪族,族中有上万亩土地,那也是全族的,不可能归在一个人名下。分到每一房那里能有几百亩就不错了,更不必说摊到个人头上了。
这就需要对这些官员名下的土地进行长时间的跟踪,如果出现暴涨就立刻调查,除非是大规模购入,不然基本就是投献了。
严惩几例杀鸡儆猴后,就能起到震慑的效果,后来人再想效仿就得好好掂量一番了。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但谢慎等的起。他还很年轻,朱厚照也是春秋鼎盛。如果放在几年前谢慎或许还会心存担心,毕竟朱厚照无后。
万一朱厚照哪天真的驾崩了,继任者未必对他有好脸色。
但现在好了,朱厚照已经有了皇嗣,一切都在朝稳定的方向发展。
谢慎完全可以从小开始培养小皇子,向他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就像对朱厚照做的那样。
信任感这种东西确实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如若不是谢慎从小就和朱厚照打成一片,朱厚照也不会那么放权给谢慎,且无条件支持谢慎的新政。
......
......